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成人肛肠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罗哌卡因药液的合理浓度。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行肛肠手术治疗的120例成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使用0.75%罗哌卡因7.5 mg与10%的葡萄糖溶液配成0.375%的重比重药液,对照组使用1%罗哌卡因10 mg与10%的葡萄糖溶液配成0.5%的重比重药液,对比两组运动及感觉神经阻滞效果,同时监测术中辅助麻醉用药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觉阻滞完善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肛肠手术腰麻中应用0.75%罗哌卡因7.5 mg与10%的葡萄糖溶液配成0.375%的药液,可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且运动能力恢复较快,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可作为首选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经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手术孕足月单胎产妇90例,ASA分级Ⅰ~Ⅱ级,每组30例,随机分成3组.Ⅰ组,经蛛网膜下腔注入0.5%罗哌卡因2.5ml;Ⅱ组,经蛛网膜下腔注入0.375%罗哌卡因2.5ml;Ⅲ组,经蛛网膜下腔注入0.25%罗哌卡因2.5ml;观察注药后患者血压、心率变化、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达最高感觉平面的时间、最大运动阻滞评分、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麻醉效果评价、术中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低血压、寒战)、新生儿1、5min Apger评分.结果 ①3组患者BP在麻醉后5、10min时间点较麻醉前有所降低,其中组内比较Ⅰ(5、10min)、Ⅱ(5min)与麻醉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5、10minⅠ、Ⅲ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感觉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达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时间、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Ⅰ、Ⅱ组高于Ⅲ组(P<0.05),Ⅰ、Ⅱ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3组麻醉效果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Ⅰ、Ⅱ组优于Ⅲ组(P<0.05);Ⅰ、Ⅱ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术中不良反应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无新生儿窒息.结论 综合循环稳定性与麻醉效果,Ⅱ组优于其他两组,完全可以满足剖宫产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0.75%罗哌卡因和0.75%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42例下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二组,每组21例,分别用0.75%罗哌卡因2ml和0.75%布比卡因2ml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比较二组在感觉、运动阻滞及恢复上的异同,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二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罗哌卡因明显慢于布比卡因(P<0.05),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明显长于布比卡因(P<0.05),运动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布比卡因(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结论0.75%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能达到完善的麻醉效果,感觉阻滞与0.75%布比卡因相似,运动阻滞起效慢,但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镇痛在混合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60例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吻合器痔状黏膜环切术+外痔切除术,对照组予0.5%布比卡因麻醉镇痛,观察组予0.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压、心率、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变化,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压、心率及心率收缩压乘积(RP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镇痛在混合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布比卡因麻醉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93例择期行下肢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1例。分别采用0.5%、0.75%浓度罗派卡因和0.5%布比卡因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感觉与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和最大阻滞程度的时间、感觉与运动阻滞的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病人感觉阻滞起效和达到最高阻滞平面无显著性差异;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维持时间B、C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长于A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3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0.75%罗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的作用相似,均可以安全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0.75%罗哌卡因可提供更完善的运动和感觉阻滞。  相似文献   

6.
陈金海  李煜  张永福 《吉林医学》2014,(18):3951-3951
目的:通过分析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剖宫产的麻醉效果,探讨芬太尼最佳剂量。方法:选择行剖宫产术的9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腰部硬膜外麻醉方式。按照罗帕卡因(1.5 ml,浓度0.75%)复合不同剂量芬太尼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复合芬太尼2.5μg,B组复合芬太尼5μg,C组复合芬太尼7.5μg。对三组产妇麻醉效果、不良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组、C组镇痛时间、麻醉效果明显高于A组(P<0.05)。C组产妇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1.5 ml,浓度0.75%)复合5μg芬太尼具有麻醉效果佳、镇痛时间长、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可作为剖宫产术首选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7.
高龄患者由于全身性生理机能减退,并可能合并多种疾病,尤其是循环、呼吸功能性储备降低,麻醉手术风险较大。罗哌卡因(ropivacaine)是一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心脏毒性低,血流动力学稳定,低浓度时可产生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等特点。有研究表明,罗哌卡因不仅可有效地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而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布比卡因是传统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心脏毒性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主要来源于右旋R( )型镜像体,而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是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都只有单一对映结构左旋S(-)型镜像体,其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远低于布比卡因,二者多用于局部浸润、周围神经阻滞及硬膜外麻醉[1,2].目前临床上少有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报道.本研究参照国外的研究观察两者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建英 《吉林医学》2010,(35):6486-648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并与布比卡因比较。方法:9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分别于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1ml(B组),0.75%罗哌卡因1ml(R1组)或0.5%罗哌卡因1.5ml(R2)。麻醉全程监测氧合、通气和循环情况;感觉与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感觉与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镇痛、腹壁肌松、术后3d随访记录及术后并发症;新生儿娩出后1、5min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数值。结果:三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和达到最高阻滞平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阻滞维持时间0.75%罗哌卡因组与0.75%布比卡因组明显长于0.5%罗哌卡因组(P<0.05),而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程度及维持时间以0.5%罗哌卡因组与0.75%罗哌卡因组或0.75%布比卡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0.5%或0.75%罗哌卡因与0.75%布比卡因的作用相似,均提供安全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罗哌卡因,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麻醉效能.方法:32例ASAⅠ~Ⅱ级择期成年病人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下腹及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16),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组(RC=16).观察指标:分别观察两组感觉阻滞平面扩散至T10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下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感觉阻滞平面消退至T1 2时间;术中镇静程度;术后疼痛开始时间;结果:RC组感觉阻滞平面起效时间短,平面高,阻滞时间延长.RC组下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术后疼痛开始时间延长,术中病人镇静程度高.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用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均可以产生良好的运动与感觉神经阻滞,适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后者更具有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扩大阻滞平面,延长运动与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同时还具有临床意义的术中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玉莲 《吉林医学》2011,(12):2365-2366
目的:观察剖宫产患者应用0.62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CSEA)的麻醉效果及呼吸循环功能变化,探讨其麻醉风险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同期行剖宫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0.75%罗哌卡因组(Ⅰ组n=40)、0.625%罗哌卡因组(Ⅱ组n=40)、0.5%罗哌卡因组(Ⅲ组n=40),三组均使用2 ml。观察记录三组SA后循环和呼吸参数变化及痛觉阻滞、运动阻滞到达不同平面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结果:三组患者麻醉后SBP、DBP、MAP、HR与术前比较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呼吸循环参数变化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Ⅰ组<Ⅱ组<Ⅲ组(P<0.01),维持时间Ⅰ组>Ⅱ组>Ⅲ组(P<0.01),三组麻醉效果Ⅰ组、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625%罗哌卡因2 ml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麻醉效果佳,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较轻微,是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理想用药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经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手术麻醉中的疗效.方法:从我院收治的2015年至2016年的孕足月单胎产妇中随机抽取出90例,将其分为Ⅰ组、Ⅱ组、Ⅲ组,三组患者均使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剖宫产手术.结果:Ⅰ组、Ⅱ组的麻醉效果优于Ⅲ组,但Ⅱ组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优于Ⅰ组、皿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0.375%浓度的罗哌卡因经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麻醉手术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葡萄糖对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100 g.L-1葡萄糖对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时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择期行下腹部及以下手术的患者24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腰硬联合麻醉下,蛛网膜下腔给药。对照组蛛网膜下腔朝头侧注入7.5 g.L-1罗哌卡因1.33 mL+9 g.L-1NaC l 0.67 mL,观察组蛛网膜下腔朝头侧注入7.5 g.L-1罗哌卡因1.33 mL+100 g.L-1葡萄糖。观察比较2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最高感觉阻滞时间、最大运动阻滞程度、最大运动阻滞时间。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以及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最大运动阻滞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最高感觉阻滞时间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加入100 g.L-1葡萄糖可明显缩短感觉、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增加感觉阻滞的平面及运动阻滞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0.7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产妇术中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0.75%罗哌卡因,对照组采用0.75%布比卡因。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P<0.05),两组产妇均无术后并头痛的发生,其他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产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0.7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具有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对产妇以及胎儿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比重罗哌卡因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方法:选择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0.4%罗哌卡因轻比重组(L组)和重比重组(W组),每组30例。测定并记录麻醉前和麻醉后1、3、5、10、20 min MAP、HR,最高阻滞平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Bromage评分、患肢完全阻滞和麻黄碱使用例数。结果:与麻醉前相比,W组麻醉后5~20 min MAP明显降低,HR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同时间点MAP明显低于、HR明显快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L组比较,W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romage评分及麻黄碱使用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0.4%罗哌卡因5 ml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能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与重比重液相比,使用轻比重液血液动力学更加平稳,是该类手术麻醉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宋美娟  郦萍 《浙江医学》2013,(21):1944-1945
近年来,新型的长效局麻药罗哌卡因由于具有心脏毒性小和感觉与运动分离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蛛网膜下腔阻滞时由于所用的剂量很小,是否存在优势并不明确,本研究拟比较不同剂量的罗哌卡因腰麻应用于肛肠手术的麻醉效果,为罗哌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及丁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能、母婴安全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90例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单胎产妇均分为三组(n=30):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组(L1组),1.192%甲磺酸罗哌卡因组(L2组)和1.0%丁卡因组(D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产妇的感觉阻滞起效和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麻醉质量评价、术中BP、HR、SPO2变化、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新生儿1m in和5 m in Apgar评分。结果:L1组比L2组和D组起效慢,阻滞平面低,平面固定时间长。L2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比L1组和D组长。L2组和D组肌松评分优于L1组。D组术中低血压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L1组和L2组。结论:1.192%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术,其麻醉效能等同于1.0%丁卡因,而副作用较1.0%丁卡因少。  相似文献   

18.
江凤烟 《吉林医学》2012,33(4):766-767
目的:比较不同比重的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方法:择ASAⅠ~Ⅱ级脐以下部位手术的患者80例,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注入罗哌卡因,随机均分为等比重(A组)和重比重(B组),观察患者的HR、MAP,麻醉平面固定高度及麻醉维持时间长短情况。结果:A组平面高于B组,HR、MAP下降比B组严重,而维持时间短于B组。结论:不同部位的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可以采用不同比重的罗哌卡因,能达到有效的阻滞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相同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的效果。我们对60例择期下腹部、下肢及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4~8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Ⅰ组0.5%罗哌卡因3ml(n1=30);Ⅱ组0.5%布比卡因3ml(n2=30)。1.2麻醉方法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0.1g,阿托品0.5mg。入手术室测心率、呼吸、血压。取水平左侧卧位,于L3~4间隙穿刺蛛网膜下间隙,穿刺针斜面向头,见脑脊液回流以0.1ml/s的速度注药,注药后立即转为水平仰卧位。麻醉中根据患者年龄、心肺情况、阻滞平面、血压低于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