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治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勇  蔡秀军 《浙江医学》2003,25(6):345-346
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上升和诊断水平的提高 ,乳腺导管内癌的发现也有所增加。现对金华市中医院1986~2002年收治的12例和邵逸夫医院1997~2002年收治的10例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乳腺导管内癌均经病理检查证实。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32~72岁 ,中位年龄46岁 ;停经12例 ,未停经10例 ;有乳腺癌家族史1例 ;病期1个月~6年 ,中位时间9个月。自觉症状为乳腺肿块10例 ,乳头排液6例 ,乳腺肿块伴排液4例 ,乳腺钼靶检查发现肿块而无症状2例。肿块直径0.5~2cm8例 ,2.1~4cm8例 ,大于4cm6例。乳头排液多为浆液性或血性。有腋淋巴结肿大2…  相似文献   

2.
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OPN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OP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0)、20.0%(5/25)、43.1%(25/5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否家族史、不同年龄、不同原发肿瘤大小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间OP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临床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患者间OP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N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利于乳腺癌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APE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APE1蛋白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12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经治的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组织标本133例。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APE1蛋白表达情况,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133例患者失访14例,有效随访病例为119例。患者中位年龄53岁, APE1蛋白阳性表达者96例(72.18%),阴性表达者37例(27.82%)。APE1蛋白阳性表达和雌激素受体状态、Her2表达以及分子分型相关(P<0.05),和年龄、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生存分析提示APE1蛋白阴性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优于阳性表达患者(P<0.05)。 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APE1蛋白表达与雌激素受体表达、Her2表达、分子分型相关。相比于APE1阴性表达患者,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女患,53岁,入院前9个月无意中发现左乳外上肿块,无痛,无低热、盗汗、乏力,肿块渐增大,未经任何治疗.入院后查体:双乳对称,无乳头内陷及溢液,无酒窝征及橘皮征,于左乳外上象限约2点方向距乳头约3.5 cm处可触及一大小约4.5 cm×4.0 cm肿块,质韧偏硬,光滑,边界清,活动良,无压痛;右乳未触及明显肿块,乳头乳晕皮肤无明显粗糙,无溃疡糜烂;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无异常.双侧乳腺钼靶摄片示: 左乳外侧见大小约40 mm×38 mm高密度肿块影,密度均匀,轮廓光整,周边见低密度晕环,周围腺体受压移位;右乳内下象限见沿乳导管走行的大量钙化灶,部分分布集中.右乳头无内陷,皮肤不厚,右腋下未见肿大淋巴结.诊断意见:①左乳占位,倾向良性;②右乳内下象限大量钙化灶,建议切检;BI-RADS分类:L 3类,R 4类(附图).  相似文献   

5.
郑碧玉 《求医问药》2011,(9):234-236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癌的声像图特点,探讨超声诊断此病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的声像图资料和病理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根据35例患者腺体内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分为三大类:1.实性、囊实性肿块型;2.导管扩张型;3.局部腺体紊乱型。结论:超声检查在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导管扩张型和局部腺体紊乱型的检查中仍有局限性,需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轶  伍尧泮 《中外医疗》2010,29(14):117-117,119
纤维腺瘤伴导管内癌同时发生的病例较罕见,国内仅见一篇类似的相关报道,国外相关报道也较少见。结合本病例,纤维腺瘤伴导管内癌的影像学表现为纤维腺瘤及导管内原位癌的影像学特征相结合。纤维腺瘤内出现恶性钙化是本病例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7.
乳腺内导管上皮细胞和非导管上皮细胞可发生多种类型的肿瘤,其中发生于乳腺内导管上皮细胞的黏液癌(纯型),大约占乳腺癌的2%[1],较少见。而双侧乳腺先后患导管内乳头状癌(实体型)和黏液癌(纯型),十分少见。我院收治1例双乳腺先后患2种少见乳腺癌的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对2种癌的分型、诊断、预后和鉴别诊断探讨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女,78岁。因左乳腺肿块6月余,伴乳头血性溢液,于2000年7月24日入院。半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左乳内上象限有一肿块,质中,时有胀痛不适,伴有乳头溢液,为暗红色血性液体。入院后外科检查:双侧乳房肥大,下垂,对称,左乳…  相似文献   

8.
123例乳腺导管内癌临床特点和远期疗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乳腺导管内癌病人的发病年龄、临床分期、原发癌表现和治疗方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23例病人经治疗后,7例非乳腺癌原因死亡,2例因乳腺癌死亡,其余病人均健在;不同术式组预后无统计学意义;加辅助治疗与单纯手术组预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导管内癌的治疗应根据发现方式、病变大小、组织学特点等因素综合设计个体化治疗;除非临床高度怀疑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外科治疗应以较保守术式为宜;核分级为Ⅲ级者预后不佳,应采取根治性手术和积极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乳腺导管内癌的疗效分析,探讨对乳腺导管内癌的合理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自1981年10月~2003年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12例乳腺导管内癌,分别用传统根治术、改良根治术、乳腺单纯切除术和保乳手术。结果:全组病例均随访,随访时间16~246个月不等,中位随访114个月。随访期间复发或转移19例,其中死亡14例,其5、10、15、2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9.2%、90.2%、87.5%。各种手术方式对预后影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保乳手术是治疗乳腺导管内癌的理想选择,乳房区段切除+放疗+内分泌治疗应是治疗乳腺导管内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6例患者的超声和钼靶X线检查资料,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相对照,分析超声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76例患者中,恶性肿瘤患者48例。超声误诊6例,钼靶X线误诊4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与钼靶X线在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上有很好的一致性,超声在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乳腺导管原位癌3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治。方法对38例乳腺导管原位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钼靶、B超、乳腺核磁以及冰冻病理检查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1.82%(18/22)、66.67%(12/18)、100%(7/7)和70.0%(21/30)。治疗方式以乳房切除为主。本组无局部复发。结论保守性手术是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3.
沈俊俊  潘月芬  姜亦珍  高敏 《浙江医学》2016,38(22):1799-180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患者的血脂代谢特点,分析血脂与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及Ki-67的关系。方法选择DCIS患者48例(DCIS组),另择同期浸润性导管癌(浸润组)和良性乳腺疾病(良性组)各150例,所有患者于术前1周内抽取静脉血行血脂检测并进行分析比较,根据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对DCIS行分子分型(LuminalA型和B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和组织学分级(高、中、低分化),观察不同分型、分级患者血脂的表达特点,筛选出与分型有关的血脂指标,并分析其与Ki-67表达水平、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DCIS组血脂水平与良性组、浸润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子分型后,TC、HDL-C、LDL-C及ApoB水平在不同亚型DCIS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Luminal型DCIS患者的TC、LDL-C及ApoB水平高于良性组(均P<0.05),HDL-C低于良性组(P<0.05);Luminal型DCIS患者的TC、HDL-C、LDL-C及ApoB水平与良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CIS患者TC、LDL-C及ApoB水平与Ki-67水平呈正相关(r=0.5116、0.7582、0.2959,P<0.05),HDL-C水平与Ki-67水平呈负相关(r=-0.4905,P<0.01)。LDL-C水平在不同组织学分级DCIS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分级越高,LDL-C的水平越高。结论不同分子亚型DCIS患者的血脂代谢不同,且血脂水平与分子分型、Ki-67表达水平、组织学分级有关,提示血脂水平可能是DCIS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的临床意义。方法凹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行SLNB的86例乳腺DCIS及51例导管内癌微浸润(DCISM)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前哨淋巴结(SLN)阳性率的因素。结果86例DCIS中,行保乳手术42例,乳房切除术44例,3例(3.5%)因SLN阳性改行腋清扫术,并均为唯一转移的腋淋巴结。51例DCISM中,行保乳手术13例,乳房切除术38例,4例(7.8%)SLN阳性,1例存在腋窝非前哨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中位随访4年,均未见同侧腋窝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DCISM应该常规行SLNB;行乳房切除手术的DCIS应同时行SLNB,行保乳手术者可不行SLNB。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enascin—C(Tn—C)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Tn—C的表达,及其与ER、PR和HER-2等表达的相关性。结果:Tn—C表达阳性率为60%,其中Van—Nuysl组的阳性率为38%,Van—Nuys2组的阳性率为70%,Van—Nuys3组的阳性率为88%,组间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enascin—C的阳性表达和ER、PR阴性表达及HER-2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Tn—C可以作为判断乳腺导管原位癌恶性程度、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0例T1~2 DCIS-MI患者与73例T1~2 ID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ER、PR及Her-2染色。结果①DCIS-MI患者ER、PR、Her-2阳性率、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52%、42%、44%、14%;②T1~2 IDC患者ER、PR、Her-2阳性率、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69.86%、65.75%、17.81%、58.90%。两组ER、PR、Her-2及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表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中无差异(P>0.05)。结论 T1~2 DCIS-MI中ER、PR阳性率低于T1~2 IDC,但Her-2表达率高于T1~2 IDC。T1~2 DCIS-MI腋窝淋巴结阳性率低于T1~2 IDC,但其也可以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保乳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进行保乳治疗的DCIS54例(实验组)及同期行乳房全切治疗的DCIS 49例(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的局部复发(local recur-rence,LR)和远处转移情况及3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评价保乳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22.3 ±8.5)(5~39)个月,实验组未出现LR,对照组胸壁复发1例,实验组1例出现远处转移,对照组出现2例远处转移;2组DFS分别为100%和9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DCIS采取保乳治疗和乳房全切治疗,术后LR和远处转移现象无明显差异,对DCIS行保乳治疗是安全的,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钼靶摄片诊断乳腺导管内癌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摄片对乳腺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按照病人主诉分组,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21个经病理证实为DCIS病灶的钼靶影像特征,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结栗以触诊乳腺肿物为主诉的9例患者10个病灶中,表现为结节并微小钙化者6例,乳头血性溢液者1例,片状增高密度影2例,另1例患者影像表现阴性,上述后3例病灶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以腺体增厚为主诉的5例患者中,钼靶表现为腺体结构紊乱,密度不均,其中2例伴微小钙化及乳头溢液,单纯性微小钙化3例;以单纯性乳头溢液为主诉者2例,均伴微小钙化,导管造影示导管局部显影中断或间断显影;以乳腺癌术后复查发现另一侧乳腺单纯性微小钙化灶者2例;1位患者因乳腺脂肪瘤而漏诊。结论钼靶影像学能为DCIS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尤其对临床检查阴性的患者,乳腺钼靶摄片辅以导管造影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诊断早期乳腺癌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前,乳腺癌是威胁世界女性生命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医学的发展,乳腺癌尤其是早期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方法如乳腺X线摄影等早期发现,进而提高了乳腺癌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本文就乳腺X线摄影、超声、MRI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诊断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