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文静  赵明峰  肖霞  韩明哲 《临床荟萃》2012,27(22):1937-1939
目的 分析因不洁饮食引起的爆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5例,提高对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 对15例爆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均在同一时间食用含有淋巴腺组织的不洁猪肉,陆续出现以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便培养没有检测出病原菌及寄生虫.白细胞计数(10.4~56.8)×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0.165~0.682,绝对值(0.6~20.6)×109/L;骨髓检查8例,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占0.232~0.565,以成熟细胞为主;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为正常核型;FIP1 L1-PDGFRA融合基因阴性.1例轻症患者经对症治疗临床症状缓解,14例中至重症患者均给予激素为主的治疗法方案好转,但其中3例患者治疗2月后自行停药导致复发,再次给予激素为主的治疗有效.结论 对因不洁饮食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应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与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鉴别,重症者需要采取激素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应充分,疗程应足够长.  相似文献   

2.
蔡少薇  郭婉薇  许鸣 《新医学》2011,42(8):559-560,F0003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该文对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以反复呕吐、腹痛、腹泻1月余为首发表现,行腹水、电子胃肠镜病理、CT等检查,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3.
杨堤  常晓燕  姜虹  肖雨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2):94-96,i010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9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所有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都有消化道症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中黏膜病变8例,分布在胃、小肠和结肠;肌层病变1例。8例黏膜性病变患者对类固醇治疗有效。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消化道为特征的少见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5例EG住院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15例患者中,经胃镜及肠镜活检确诊EG者11例,余4例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且经激素治疗症状消失而确诊。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9例行CT平扫同时增强扫描。结果 15例EG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5例伴呕吐,4例伴腹泻,2例伴发热。15例中CT有胃肠道异常表现者12例,病变累及食管4例,胃4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或回肠3例,结肠3例。CT主要表现为食管及胃肠道广泛水肿增厚,可呈分层状,黏膜增粗,此外肠系膜渗出3例,少量至中等量腹腔积液6例。15例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13例。所有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CT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5.
范颖楠  马洪升 《新医学》2011,42(12):820-822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完整的13例EG患者的住院资料,并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结果、治疗和预后等.结果:13例中4例既往有过敏史;临床表现以腹痛(9例)、腹泻(7例)为主,分型以黏膜型(11例)为主,10例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算升高,3例IgE升高.内镜下病变表现为黏膜肿胀、红斑、糜烂、溃疡,无特异性,好发于胃窦及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学及腹水检查均提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2例应用泼尼松、1例应用酮替芬治疗有效,治疗2~7d症状缓解,10例患者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1).结论:过敏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及IgE水平升高对诊断EG有提示价值,但黏膜组织及腹水检查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诊断标准,治疗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酮替芬治疗亦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情况和激素治疗对其影响。方法 对 30例急性发作期、激素治疗后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和 30例健康人 ,经纤维支气管镜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研究。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 ,激素治疗后的缓解期和健康人组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百分比分别是 (3.5 0± 1.5 9) %、(5 .5 3± 2 .2 2 ) %和 (6 .90± 3.2 7) %。 3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0 1)。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存在着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异常 ,经激素治疗后可改善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是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主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7.
吉金芳  刘淑红  王晶  崔朝勃  李素引 《新医学》2010,41(7):475-476,487
恶性实体肿瘤中伴有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报道较少,该文报道了1例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直肠癌的诊治经过。该患者以大便不畅伴黏液脓血样便为主诉,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比例高达0.551。结肠镜示距肛门10~13cm处可见一肿物,肠腔狭窄,结肠镜不能通过。病理报告示直肠腺癌,行乙状结肠造瘘术后患者于2009年8月17日出院,至投稿日仍存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特点,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持续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哮喘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计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测量痰上清液中白介素-8(IL-8)及ECP含量。结果:持续性哮喘患者中23例(4l%)表现为嗜酸性粗细胞性哮喘,31例(59%)为非嗜酸性粗细胞性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及对照组相比,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IL-8含量(45&;#177;10.6ng/ml)亦较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及对照组明显增高。痰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正相关(r=0.72,P〈0.05)。与对照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上清液中ECP水平增高(P〈0.05)。结论:持续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检查显示气道炎症存在两种类型,表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从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9.
例1:张××,女,32岁,食品公司职工,腹泻一年余,大便日解3~5次,多在夜间及晨起排便,伴腹胀,腹痛并消瘦,住院按“慢性肠炎”、“肠结核”治疗未见好转。体查贫血貌,脐上部有轻度压病外,其余无异常。化验:红细胞20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5.2克%,白细胞3,6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60%,淋巴细胞35%,嗜酸性粒细胞5%;骨髓检查印象为营养不良性贫血;大便镜检发现人肠毛滴虫 。  相似文献   

10.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27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建中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1):1291-1292
目的:总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5年7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儿科收住院的27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因主要是寄生虫感染(11例)、变态反应性疾病(8例)、原因不明(8例),11例肠道寄生虫感染有8例为肠道蛔虫症。临床表现为发热(37.0%)、咳嗽(29.6%)、皮疹(18.5%)、消化系统症状(25.9%),经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主要病因是寄生虫感染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以蛔虫感染为主。近年来寄生虫感染所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有下降趋势,而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5月至2009年11月住院的1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因主要为结缔组织病6例、过敏性疾病6例、感染性疾病2例、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2例。除恶性肿瘤2例外,经治疗其他16例均预后良好。结论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治疗,首先应给予病因治疗,必要时辅以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常能收到较满意疗效;对于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患者治疗,应给予糖皮质激素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中国商品名:格列卫)联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治情况。结果 2例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病史,2例有头痛、发热症状,其中1例合并精神行为异常,另1例表现为意识障碍;3例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均升高,外周血和脑脊液管圆线虫抗体均为阳性;1例颅脑增强MRI可见病灶;3例经药物治疗均痊愈。结论食源性感染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除典型发热、头痛外,也可有非典型表现;外周血和脑脊液中多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免疫学检查IgM阳性有重要诊断意义,早期无明显影像学改变,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表现为中度及以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伴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原因很多,大体上可被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特发性[1]。淋巴瘤引起的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属于继发性,文献上报道较少,一般为个例报道。本次研究报道1例套细胞淋巴瘤伴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8岁,10余日前进食可疑不洁食物后出现腹泻,为水样便,无黑便或鲜血便,无黏液脓血便,一日内腹泻三十余次,伴腹痛,无发热、盗汗、  相似文献   

14.
叶佳云  覃丽君  陈雪贞 《新医学》2021,52(5):385-388
Loffler心内膜炎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是由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浸润心脏导致的病症。该文报道1例由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导致Loffler心内膜炎的患儿,经醋酸泼尼松治疗后好转出院。该例提示Loffler心内膜炎是一种少见病,致死率高,其危害性不容小觑,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定期随访追踪,监测疾病转归情况来改善预后甚至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中的粒细胞根据其胞浆中颗粒染色的性质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三种。嗜酸性粒细胞的特点是细胞核常分为两叶,细胞浆内颗粒粗大,圆而均匀,可被伊红染成橙红色,布满胞浆。嗜酸性粒细胞约占周围血白细胞数的0.5~3%。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正常位为50~300/立方毫米。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7%即为增多。嗜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婴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点和乳糖不耐受的发病情况。方法选择1岁以内非感染性腹泻婴儿,经大便常规、临床症状、轮状病毒检测后除外感染性腹泻,作为腹泻组,选同期无腹泻因其他疾病就诊的婴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大便常规、大便pH、尿半乳糖测定。对两组体重、喂养情况、大便pH、尿半乳糖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共入选腹泻组58例,对照组45例。腹泻组多数年龄<3个月(71.21%)。腹泻平均持续时间18.2 d,腹泻病程>14 d共23例(39.66%)。腹泻组82.75%是母乳喂养,对照组57.78%是配方奶喂养,两组喂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体重比较:将体重按所处体重百分位进行分组,与同年龄同性别标准体重比较,两组入组时体重分布无统计学差异。(3)大便pH测定:腹泻组大便pH值平均5.17,其中pH<5.5占68.96%。对照组大便pH值平均5.78,pH<5.5占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尿半乳糖测定:腹泻组尿半乳糖测定阳性3例(阳性率5.17%),可诊断乳糖不耐受;对照组尿半乳糖测定均为阴性。结论婴儿非感染性腹泻以年龄3个月以内小婴儿和母乳喂养儿多见,大便多为酸性,体重多在正常范围内;迁延性腹泻(病程>14 d)约占40%,病因中乳糖不耐受性腹泻占5.17%,多数病因不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4&#215;10^9/L时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上常与多种疾病有关,特别是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肿瘤的非特异性反应等。其中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pereosinophmc syndrome,HES)是一种临床少见、病因不明、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脏器受累、预后较差的综合征。临床表现常因病变累及的组织器官不同、受损程度不同,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我科于2007年7月2日收治1例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导致多部位损害的病人,经积极救治后,症状、体征消退,效果满意。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持续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特点,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持续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哮喘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计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测量痰上清液中白介素8(IL8)及ECP含量。结果:持续性哮喘患者中23例(41%)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31例(59%)为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及对照组相比,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IL8含量(45±10.6ng/ml)亦较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及对照组明显增高。痰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正相关(r=0.72,P<0.05)。与对照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上清液中ECP水平增高(P<0.05)。结论:持续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检查显示气道炎症存在两种类型,表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从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EG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胃/肠镜检查结果,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EG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腹痛,可伴呕吐、腹泻、便血。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24例;血清总IgE升高13例;骨髓穿刺示12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食物不耐受IgG检测结果阳性12例;30例自身抗体均为阴性。3例有腹腔积液者抽取积液,1例呈血性,3例常规和生化检测均提示为渗出液,镜下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镜检查示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等部位可见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不规则片状糜烂、红斑、溃疡,多点活检组织病理示29例存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理分型为黏膜+浆膜型3例、黏膜+肌层型2例、肌层型1例、黏膜型24例。18例经膳食回避,常规应用奥美拉唑、孟鲁司特咀嚼片后症状明显缓解;12例联合应用甲泼尼龙后症状明显缓解,3例有腹腔积液者治疗2~4周后腹腔积液消失。出院后继续膳食回避,应用孟鲁司特咀嚼片3~6个月。随访6个月~4年,25例未再发作,1例反复发作,4例迁延不愈。结论 EG患儿的临床及胃/肠镜表现无特异性,腹腔积液常规及生化检测、胃/肠镜活检组织病理证实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同时重视血常规检测和胃/肠镜的多点活检,可提高该病的检出率。膳食回避及糖皮质激素治疗EG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很少见的疾病,其原因不明,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易反复发作,但有自限性,激素治疗有效。目前全世界仅报道300多例,我科2004年3月收治了1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病人,后又相继在我科住院治疗2次。现将对该病人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