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建成 《河南中医》2009,29(11):1082-1084
通过复习整理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在解剖生理功能上,脾胰相关,消渴病病位在脾,发病机理及病情演变责之于脾,应从脾论治。  相似文献   

2.
3.
从脾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彪 《中医研究》2001,14(4):12-13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内经》称之为“消渴”、“消瘅” ,根据发病因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主次又随机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 ,病机属阴虚燥热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治疗多以滋润寒凉之品为主用之于临床。若三多症状明显者 ,则症状改善及疗效满意 ,但是停药后多易复发 ,不能长期巩固疗效。尚有一些糖尿病病人症状不明显 ,应用西药血糖控制尚可 ,但是病程迁延 ,血糖不稳 ,导致并发症的出现 ,疗效也不满意。近年来 ,我们翻阅大…  相似文献   

4.
治疗糖尿病的体会——从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可合并多种其它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患病率高峰在40~70岁之间,其致死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位于第3位,严重地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笔者在临床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通过从脾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认识到糖尿病与脾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笔者多年来从脾论治糖尿病 ,采用健脾益气、养阴运津法治疗 ,取得较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均按 1997年ADA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新建议而诊断 ,即空腹血糖≥ 7.0mmol/L或餐后 2小时血糖≥ 11.1mmol/L。 68例病人中 ,男 38例 ,女 30例 ;年龄在 36~ 72岁 ,其中 36~ 4 5岁 12例 ,4 5~ 5 5岁 2 6例 ,5 5~ 72岁 34例 ,平均 5 4 .2岁 ;单纯空腹血糖增高者 8例 ,仅餐后 2小时血糖增高者 6例 ,其余的二者均增高 ;空腹血糖为 7~ 10mmol/L者 4 0例 ,大于 10mmol/L者 2 2例 ,餐后 2小时血糖为 11.1~ 1…  相似文献   

6.
脾虚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素问·经脉别论》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脾虚不能敷布津液,散精于肺,肺津不足,化热化燥,失于宣肃,通调失职则多饮多尿之症可见。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  相似文献   

7.
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建 《中医杂志》2007,48(8):764-765
糖尿病部分病例可归属为中医“消渴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常以上中下三消辨证论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消渴与脾脏有密切关系,如《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脾瘅之说:“瘅为热也,脾热则四脏不禀,故五气上溢也;先因脾热,故曰脾瘅.”又《灵枢·本脏》篇说:“皮脆善病消渴.”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从脾论治部分2型糖尿病,收效良好,简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超  张军  韦新宇 《河南中医》2003,23(12):85-87
糖尿病 (DM)是一种常见的 ,多发的慢性进行性代谢紊乱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消渴” ,“消瘅”病。传统论治多认为其病机属阴虚燥热 ,故以养阴清热为其治疗大法[1 ] 。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 ,不断有报道从脾论治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现据近 4年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即消渴病 ,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的缺陷引起的葡萄糖、氨基酸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以多饮、多食、小便多 ,久则身体消瘦 ,或尿有甜味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以中医辨症论治取得了疗效。笔者认为以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从脾论治 ,更能奏效。糖尿病是一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中医认为本病发病内因为素体阴亏 ,禀赋不足。外因主要为五志过极 ,劳心竭虑 ,营谋强思 ,用心太过 ;房劳过度、生育损伤 ;恣啖肥甘酒酪 ;热病火燥 ;药物因素等。其疾病的病理变化是脾气虚弱。以脾在味为甘 ,化生气血 ,主肌肉…  相似文献   

10.
何春燕 《江苏中医药》2004,25(10):62-63
综合相关文献,从中医理论、现代医学进展、临床观察等方面论证脾与糖尿病的关系,从而为从脾论治糖尿病提供依据,并提出应该从肥胖、胰岛素抵抗、免疫功能方面进一步探讨脾与糖尿病关系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属于糖尿病性心脏病范围,是糖尿病有关的心脏病变中的高发病种。笔者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瘀血浊邪,伤及心脉;脾气亏虚,心肌失养;脾虚生痰,痰阻血瘀;脾阳不足,心阳不振;当从脾论治,包括补脾健胃,强升清降浊之功;养脾之气血,强肌肉之力;补脾益气,气行则血行;培养脾阳,强心阳之本。临床对应选择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八珍汤合二陈汤、理中丸加桂枝,并随症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仲琴  王旭 《四川中医》2012,(1):28-30
传统的糖尿病辨证方法不足以适应现代要求,分析肝脾与糖尿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提出疏肝理气、益气健脾的治疗方法,从而倡导从肝脾论治糖尿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脾论治糖尿病12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脾论治糖尿病124例临床观察上海市中医门诊部糖尿病专科范征吟,叶信莉,陆小菁(200041)关键词:糖尿病,脾糖尿病属消渴范围,先人多以三消论治。近代发展有以疏肝、化瘀、补肾为主的治疗。笔者采用健脾法治疗糖尿病124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一...  相似文献   

14.
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陶枫  黄璐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2):47-48,F003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 ,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治疗分上中下三消论治 ,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原则 ,佐以润肺、清胃、滋肾等法 ,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 ,对脾却少有论及。但是 ,在临床上糖尿病病人多有头身重痛、困倦乏力、脘闷纳呆、口淡乏味、便溏等症状。所以 ,笔者就从脾论治糖尿病的角度 ,结合近两年来有关这方面的报道 ,作一综述。  一、流行病学调查  张氏等[1] 在对 2 0 80例糖尿病患者症候与并发症相关性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 :75 72 %的病人有乏力倦怠的症状 ,居第一位 ;53 2 2 %的病人有消…  相似文献   

15.
浅谈从脾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糖尿病古有“消渴”之称,历代医家对其病因及治疗都有独到见解,本文认为脾在其发病机理和治疗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临床实践证明,在治疗“消渴”的过程中,从脾论治是关键一环,即使是“消渴”的变证,也应在健脾的基础上辨证施治才能把握其关键。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受损(IGT)两方面,一般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糖尿病前期相当于中医学的"脾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脾瘅"的论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以除陈气也"。可见嗜食肥甘厚味,易损  相似文献   

17.
周杨  郑承红 《河南中医》2011,31(3):218-220
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多有头身疼痛、困倦乏力、脘闷纳呆、口淡乏味、便溏等,可知脾虚是糖尿病的病机关键,湿浊乃糖尿病之病理产物,糖尿病应以治脾为要.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从脾论治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发病率的逐年攀升,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中医在防治糖尿病肾病方面优势突出。通过对脾胰关系的论证,从中医脏腑五行辨证的推论,糖尿病肾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脾虚",中医治疗该病应打破以往"从肾论治"的思维局限,提出"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9.
冯明清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总结了河南中医学院冯明清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经验,认为脾虎失运是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病机,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药用四君子汤和参苓白术散化裁,临证根据辨证的不同,还可辅以其它治法,如益气活血,疏肝健脾,健脾补肾等,后附冯氏诊治糖尿病验案3例。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两方面综述了脾与消渴病发生的密切关系和从脾治疗消渴病的研究进展.认为脾的功能失调是导致消渴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从脾治疗消渴病的意义及可行性,并阐明从脾论治消渴病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