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以及认知失败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二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使用交往焦虑量表、认知失败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8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社交焦虑与认知失败、手机成瘾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认知失败、手机成瘾显著负相关;②社交焦虑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水平,还通过认知失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水平;③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调节该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相较于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认知失败的中介效应对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作用更强。结论:认知失败是社交焦虑诱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桥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社交焦虑影响大学生认知失败进而导致手机成瘾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大学生依恋焦虑对社交网络成瘾的影响、归属需要受挫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在中介作用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简版、归属需要满足与受挫量表和社交网络成瘾量表,选取489名大一本科生为被试(18.81±0.92岁)。结果:①依恋焦虑对社交网络成瘾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加入归属需要受挫作为中介变量后,依恋焦虑仍能显著预测;即归属需要受挫在依恋焦虑与社交网络成瘾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②性别(边缘)显著调节归属需要受挫对社交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这种预测作用在男女生中均显著,但男生略高于女生。结论:大学生依恋焦虑可通过影响归属需要受挫,进而间接影响社交网络成瘾;而性别在归属需要受挫与社交网络成瘾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我控制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以及拒绝敏感性是否在此中介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我控制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交往焦虑量表、网络成瘾量表对72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自我控制与拒绝敏感性(r=-0.42,P0.001)、社交焦虑(r=-0.66,P0.001)及网络成瘾(r=-0.64,P0.001)均呈显著负相关;社交焦虑与拒绝敏感性(r=0.59,P0.001)、网络成瘾(r=0.43,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拒绝敏感性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17,P0.001);②自我控制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t=-22.60,P0.001),拒绝敏感性与自我控制的交互项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t=-0.11,P0.05);拒绝敏感性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显著(t=15.35,P0.001),拒绝敏感性与自我控制的交互项对社交焦虑预测作用显著(t=7.90,P0.001);社交焦虑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t=2.87,P0.01),拒绝敏感性与社交焦虑的交互项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t=1.84,P0.05)。结论:拒绝敏感性、自我控制、社交焦虑和网络成瘾四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社交焦虑在自我控制与网络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拒绝敏感性在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条和后半条路径上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认知评价和孤独感在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以114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婚姻冲突量表、孤独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测试。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父母冲突、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倾向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认知评价和孤独感分别在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中介作用;认知评价和孤独感在父母冲突与手机成瘾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冲突除了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外,还可以通过认知评价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考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自我表露问卷和孤独感问卷对46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学业自我表露、身体自我表露和网络关系成瘾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②学业自我表露、身体自我表露与网络关系成瘾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网络关系成瘾显著正相关。③自我表露影响孤独感,进而影响网络关系成瘾。结论:孤独感在自我表露和网络关系成瘾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童年期创伤、社交焦虑、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及社交焦虑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交往焦虑量表(IAS)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北京市6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童年期创伤在户籍方面存在差异(t=-3.006,P0.05),在性别方面不存在差异;大学生社交焦虑和手机成瘾倾向在户籍方面不存在差异,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3.789,-4.374;P0.001)。大学生童年期创伤与手机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r=0.381,P0.01),与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r=0.199,P0.01);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r=0.571,P0.01)。社交焦虑在大学生童年期创伤与手机成瘾倾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64%。结论: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社交焦虑、手机成瘾倾向两两呈显著正相关,童年期创伤可以直接或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影响手机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物质主义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以及自主需要满足和社交焦虑的中介机制。方法: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的自主需要满足维度、自我意识量表的社交焦虑分量表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对643名本科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物质主义与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自主需要满足和社交焦虑在物质主义与智能手机成瘾间分别的中介作用、以及自主需要满足和社交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均显著。结论:物质主义可正向影响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并可通过影响自主需要满足和社交焦虑间接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孤独感对手机成瘾的具体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孤独感量表、负性情绪量表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3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中是否起到中介效应。结果:(1)大学生孤独感与负性情绪、消极应对方式、手机成瘾之间均呈正相关(r=0.20,0.26,0.11;P0.05)。负性情绪与消极应对方式、手机成瘾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31,0.29;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手机成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P0.01);(2)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孤独感通过两条途径间接影响手机成瘾,并且数据显示两条中介作用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与手机成瘾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歧视知觉、社交焦虑、自我同情对流动儿童手机成瘾的作用机制。方法:以580名流动儿童为对象,采用歧视知觉问卷、社交焦虑问卷、自我同情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进行为期一年的两次追踪调查。结果:(1)歧视知觉可以正向预测一年后的流动儿童手机成瘾。(2)社交焦虑在歧视知觉和流动儿童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同情在中介效应的前半段,即歧视知觉对社交焦虑的效应中起调节作用,间接效应对于高自我同情的个体不显著,对于低自我同情的个体显著。结论:歧视知觉能够通过社交焦虑影响一年后的流动儿童手机成瘾,且这一关系受到自我同情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方法:采用孤独感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952名大学生开展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结果:(1)大学生孤独感、社交焦虑和手机依赖呈正相关(P<0.01);(2)交叉滞后分析表明,前测孤独感对后测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前测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均能预测后测手机依赖。结论:孤独感可以预测社交焦虑,两者均可以预测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睡眠问题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影响,并分析孤独感在睡眠问题和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UCLA孤独感量表,在四川某高校大一学生中通过在线问卷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7份。结果:大学生睡眠问题与孤独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呈显著的正相关(r=0.294,0.327,P0.01),孤独感与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呈显著的正相关(r=0.202,P0.01)。大学生的睡眠问题不仅可以直接预测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还可以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直接效应值和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631,0.079。结论:大学生睡眠问题可以直接影响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还可以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恋、炫耀性自我呈现与社交网站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河南省646名具有社交网站使用经验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简版自恋人格量表、炫耀性自我呈现问卷和简版社交网站成瘾倾向量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自恋与炫耀性自我呈现显著正相关,自恋与社交网站成瘾显著正相关,炫耀性自我呈现与社交网站成瘾显著正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恋不仅直接预测社交网站成瘾,还通过炫耀性自我呈现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社交网站成瘾。结论:炫耀性自我呈现在自恋与社交网站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网络社交态度是否通过影响信任进而影响社交情感,具体的,本研究关注网络社交态度、网络信任、人际信任、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社交态度量表》《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孤独量表》对456名成年人进行了测试。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向的网络社交态度可以直接促进网络信任,进而影响并提升现实人际信任,降低社交焦虑,并且减轻孤独感;网络社交态度对孤独感有直接作用;现实人际信任的提升可以直接降低孤独感。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网络社交态度对焦虑与孤独感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为干预与网络社交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社会支持、孤独感和社会幸福感的关系,了解社会幸福感形成的内在机制。方法:采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孤独感量表、社会幸福感量表对5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社会支持和社会幸福感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108,0.391,0.433;P0.05),社交网站真实自我呈现、社会支持和社会幸福感两两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r=0.226,0.371,0.433;P0.05),而社会支持、社会幸福感和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0.407,-0.381;P0.01);②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均可以直接影响社会幸福感(β=0.92,1.18;P0.001),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两条间接路径对社会幸福感产生影响,且社交网站真实自我呈现还可通过第三条间接路径即孤独感的独立中介作用对社会幸福感产生影响(β=0.17;P0.05)。结论:社交网站自我呈现对社会幸福感有重要影响,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在两者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和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采用孤独量表(UCLA)与社会技能量表(SSI)对54名网络成瘾大学生和342名非成瘾大学生进行测量,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技能、孤独感的关系进行尝试性探讨。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大学生孤独感高于非成瘾大学生(t=-3.25,P=0.02);网络成瘾大学生在情感感受性(ES)(t=2.12,P=0.03)和社会控制性(SC)(t=3.05,P=0.03)显著低于非成瘾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技能呈负相关,与孤独感呈正相关;社会技能影响孤独感,进而影响网络成瘾。孤独感在社会技能和网络成瘾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孤独感、安全感和沉浸为中介考察社交回避与苦恼对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孤独感量表、安全感量表、沉浸量表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487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社交回避与苦恼、孤独感、沉浸、手机成瘾之间呈显著两两正相关,且分别与安全感呈负相关;(2)孤独感、安全感、沉浸在社交回避与苦恼和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个体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越高,孤独感越强,越容易缺乏安全感并体验到更强的沉浸感,导致个体更容易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并探究自尊与社交焦虑在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在校本科生663人,采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智能手机成瘾量表、自尊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施测。结果:(1)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智能手机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社交焦虑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智能手机成瘾间起中介作用,而自尊和社交焦虑在两者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概念清晰性有助于缓解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可通过提升自尊和减少社交焦虑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自我隐瞒量表、自我表露指数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等测量工具对482名大学生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定,并通过路径分析考察变量间的关系。结果: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并不高(36.5±7.4),男生的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37.4±7.5/35.4±7.3,F=8.25,P<0.01),年级差异不显著(P>0.05)。回归分析显示,自我隐瞒、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能有效预测孤独感(β=0.207、-0.218、0.157、-0.380),可解释总变异的37.3%。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隐瞒既直接影响孤独感,又通过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自我表露仅通过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结论: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干预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孤独感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湖南长沙某医药类院校的6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孤独感和抑郁在性别(t=-3.386,P0.05)、分科(t=2.252,P0.05)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t=0.259,P0.05)。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抑郁显著正相关。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85%。结论: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讨大学生网络依赖与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关系。采用修订后的网络成瘾量表、UCLA孤独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辽宁省3所大学57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由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平均分为(48±14)分;网络依赖在性别、独生子女变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与网络依赖和孤独感呈负相关(P<0.05),网络依赖与孤独感呈正相关(P<0.05);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依赖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5),孤独感对大学生网络依赖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5);孤独感在网络依赖和社会支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097,占总效应的29.5%。结论,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依赖的影响是通过孤独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