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调查高校中社交性吸烟行为的发生率,探讨认知态度、同伴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启动吸烟的影响。方法对579名高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社交性吸烟饮酒行为等相关问题、吸烟认知态度以及家庭环境和简明应对方式的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结果被调查者总体吸烟率19.6%,其中社交性吸烟者占全部吸烟者的18%。对吸烟行为的认知态度及同伴影响与社交性吸烟行为显著正相关(r=0.264,0.428;P=0.000);社交场合的饮酒行为与社交性吸烟行为显著正相关(r=0.220,P=0.000)。年龄、同伴影响、社交场合的饮酒行为是大学生启动吸烟行为危险因素,其中社交场合有人向被试递烟是启动吸烟的重要危险因素(OR=6.284,P=0.000)。结论社交性吸烟行为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同伴吸烟和递烟行为以及对社交性吸烟的认知态度是大学生启动吸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冲动性、攻击性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对成都市某高校1356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意念发生率为31.64%,女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男性(χ2=4.287,P0.05);女大学生冲动性量表总分(t=-2.796,P0.01)、行为冲动性(t=-2.670,P0.01)、认知冲动性分量表分(t=-3.179,P0.005)及愤怒分量表分(t=-2.434,P0.05)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躯体攻击分量表分高于女大学生(t=7.487,P0.001);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冲动性量表总分、行为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分量表得分、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t=3.942,5.597,2.070,7.559,2.653,4.251,4.846,7.507,7.466;P均0.05);女性(OR=1.736)、敌意(OR=1.036)和指向自我的攻击分值高(OR=1.038)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指向自我攻击因子得分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水平具有预测作用(R2=0.157)。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受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危险饮酒、有害饮酒的现状及其与ADHD症状、压力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4999名(男2265人,女2734人),采用酒精依赖性疾患识别测验(AUDIT)、成人ADHD症状自评量表(ASRS)、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进行调查,AUDIT≥7分为危险和有害饮酒。结果:危险和有害饮酒的大学生有547人(10.9%),ASRS总分均值为(24.5±9.4),CPSS总分均值为(24.1±6.9),ADHD全量表有症状占比14.2%,有压力占比5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父亲酗酒、母亲酗酒、有体育锻炼、有ADHD症状、有压力、有多动冲动症状是危险和有害饮酒的危险因素(OR=4.50、1.46、7.58、1.35、2.98、1.91、2.53)。结论:本研究提示,有ADHD症状、多动冲动症状和压力的大学生发生危险和有害饮酒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性态度、性行为现状及其主要相关因素,为高校针对性地进行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性态度、性行为现况调查问卷,以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长沙市某综合性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在校大学生1832名,232人(12.7%)发生过插入性行为,其中119人(51.3%)曾采取避孕措施,避孕方法主要以避孕套(71.6%)为主,其次为体外射精(33.0%)、服用避孕药(27.0%)、安全期避孕法(21.3%)。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9.0±1.7岁,最小年龄13岁,最大年龄22岁;大学生对自慰性行为和婚前性行为的接受程度较高,分别为59.0%和4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1.677)、饮酒(OR=1.314)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OR=2.143)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观念开放程度(OR=3.910)、恋爱(OR=23.666)、吸烟(OR=2.492)、饮酒(OR=1.868)可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插入性行为,而大学前同父母生活在一起(OR=0.634)对其起到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接受的比例较高;其家庭背景、性观念、恋爱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性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按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年龄13~18岁,同时纳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青少年对照180例,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评定。分别对AHRBI量表各因子分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精神分裂症患者各维度危险行为的风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组AHRBI总分和健康妥协行为、破坏纪律行为、无保护性行为、自杀自伤行为、吸烟饮酒行为5项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1.5(0,130)vs.47(38,7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与健康妥协行为因子、破坏纪律行为因子、无保护性行为因子、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关联(均P0.05);破坏纪律行为是攻击与暴力行为(OR=1.57,95%CI:1.13~2.19)、无保护性行为(OR=1.32,95%CI:1.08~1.61)的危险因素,吸烟与饮酒行为是健康妥协行为(OR=2.79,95%CI:1.01~8.33)、无保护性行为(OR=1.83,95%CI:1.29~2.58)的危险因素,攻击与暴力行为是自杀自伤行为(OR=1.39,95%CI:1.15~1.68)的危险因素,抗精神病药物是自杀自伤行为(OR=0.12,95%CI:0.14~0.95)的保护因素,急性发病次数是吸烟饮酒行为(OR=0.95,95%CI:0.90~0.99)的保护因素,无保护性行为是吸烟饮酒行为(OR=2.38,95%CI:1.11~5.13)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青少年,各危险行为间有一定关联。抗精神病药物是自杀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急性发病次数是吸烟饮酒行为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拒酒自我效能感和感觉寻求在同伴饮酒规范与饮酒行为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饮酒规范评定量表、拒酒自我效能感问卷、感觉寻求量表、饮酒行为问卷对453名一、二年级男性大学生饮酒者施测。结果:(1)同伴饮酒规范显著正向预测低年级男性大学生的饮酒行为(B=0.57,P0.001);(2)拒酒效能感在同伴饮酒规范与饮酒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7,占总效应的10.94%;(3)感觉寻求在同伴饮酒规范对饮酒行为的影响中有显著的调节作用(B=0.35,P0.05)。结论:同伴饮酒规范影响男性大学生饮酒者的饮酒行为,且一部分效应通过拒酒效能感起作用;感觉寻求能增强同伴饮酒规范对饮酒行为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早年创伤与家庭教养方式对医学生的抑郁情绪影响。方法:使用互联网自评问卷进行横断面研究,对河北省某高校医学本科生大一至大三年级9902名学生,用一般状况调查表收集年龄、性别、家庭教养方式、运动习惯及兴趣爱好等社会人口学资料,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估受访者的抑郁情绪及创伤。结果:筛查出存在抑郁情绪的2258例(22.8%);抑郁情绪组CTQ-SF及ASLES得分高于无抑郁情绪组,吸烟饮酒及学习成绩排名后50%的学生比例均高于无抑郁情绪组(均P<0.05)。专制型、忽视型及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是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OR=1.32、1.35、1.61);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兴趣爱好是抑郁情绪的保护因素(OR=0.76、0.75)。结论:医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较高,早年创伤、负性生活事件及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可能是发生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运动习惯及兴趣爱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寻求刺激人格特点与饮酒的关系,为制定饮酒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湖南省8所高校选取大学生5966人(男2180人,女3786人,平均年龄(20±1)岁),采用一般情况表、寻求刺激人格量表、饮酒调查表和酒精使用筛查表进行微信问卷匿名调查。结果:大学生过去一年饮酒、单次大量饮酒、危险和有害饮酒检出率为47. 5%、24. 5%、7. 4%。寻求刺激与饮酒、单次大量饮酒、危险和有害饮酒呈正相关(均P 0. 01)。寻求刺激是饮酒、单次大量饮酒、危险和有害饮酒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寻求刺激人格特点是饮酒行为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社区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了解社区阿尔茨海默病(AD)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AD患者以性别、年龄(±3岁)和文化程度按12比例与认知功能正常老人配对,部分高龄老人因无足够正常对照,则按11配对,在同村或同居委会范围内寻找正常对照。患者和正常对照危险因素调查均以询问知情者为主。结果AD患者丧偶或离异者多(OR=3.30,95%CI=1.43-7.63),出生前母亲生育子女数较少(OR=0.78,95%CI=0.62-0.98),吸烟(OR=0.52,95%CI=0.28-0.95),饮酒(OR=0.57,95%CI=0.34-0.97)者较对照组少,各项差异均显著。50岁后很少锻练身体的患者比对照组多(OR=2.56,95%CI=0.89-7.34),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丧偶或离异、出生时母亲生育子女数较少可能是AD的危险因素。50岁后锻练身体、吸烟和饮酒对AD可能有保护作用,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独居老年人的失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无锡市独居老人2 306名,采用自编基本信息调查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调查。本调查中ISI和PSQI至少一个量表得分≥7分则定义为存在失眠症状。结果:失眠症状检出率18.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1~80岁、年龄>80岁、农村、吸烟、饮酒、有抑郁症状是发生失眠的危险因素(OR=3.22、4.68、2.89、2.64、3.06、4.30);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参加体育锻炼、月收入3000~4999元、月收入>5000元是发生失眠的保护因素(OR=0.45、0.52、0.65、0.78)。结论:高龄、受教育程度低、农村、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少、月收入低、有抑郁症状的独居老年人更易出现失眠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冲动性、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735名(男306人,女429人),完成自我伤害行为量表(SIBS)、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IS-11)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测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冲动性、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ES-D总分、行动冲动性是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危险因素(OR=1.21、1.16)。结论:本研究提示,大学生越冲动、抑郁,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越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中国与菲律宾两国少年自杀意念的发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资料来源于由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全球学校健康调查数据中的中国与菲律宾两国的数据资料。分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中国9173名和菲律宾7338名年龄为11~16岁少年的受伤、受欺负、孤独感、失眠、绝望、有无好友、吸烟、饮酒、吸毒和运动等情况,并将在过去12个月里曾认真想过自杀者认定为有自杀意念,没有认真想过自杀者为没有自杀意念。结果:中国、菲律宾的少年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7.4%(1544/8881)和19.3%(1371/7089)。多因素分析显示,中国少年女性(OR=1.45)、初中二、三年级(OR=1.30、OR=1.43)、受过严重的伤(OR=1.35)、受欺负(OR=1.87)、有孤独感(OR=1.47)、失眠(OR=1.55)、绝望感(OR=3.36)、饮酒(OR=1.45)及吸毒(OR=1.55)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有要好朋友(OR=0.66)、经常运动(OR=0.78)则是保护因素。在菲律宾少年中,女性、年级、孤独感、失眠、吸毒都不是危险因素,而受过严重的伤、受欺负、绝望感、饮酒、有要好朋友、经常运动是危险或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提示中国少年自杀意念发生率低于菲律宾少年,且两国相关因素类似,但中国的危险因素偏多。因此,两国的自杀预防工作应各自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湖南省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现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湖南省妇女健康需求专项调研项目招募的3513名围绝经期女性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年龄在(40~55)岁之间。于2018年1月-9月开展入户调查,使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筛查围绝经期女性的抑郁症状。量表总分≥5分提示调查对象有抑郁症状。结果:围绝经期女性标化后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8%。年龄大、受教育程度高、吸烟、身体状况较差、较重的围绝经期症状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1.17~2.39,P0.05),而近6个月有性生活是保护因素(OR=0.80,P0.05)。结论:年龄大、受教育程度高、吸烟、健康状况差及无性生活可能与抑郁症状筛查阳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河南省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及以上城乡常住居民10057人,使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NMHLQ)进行入户调查。NMHLQ包括知识判断、自我评估、案例三部分。知识判断总分≧80分,同时自我评估总分≧24分、案例总分≧28分为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结果:河南省城乡居民心理健康素养达标比例为9.2%(927/1005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在城市(OR=0.50)、年龄30~44岁(OR=0.65)、受教育程度升高(OR=0.15~0.35)、家庭月收入10000~14999元(OR=0.70)和≥15000元(OR=0.59)、经常锻炼(OR=0.75)为心理健康素养的保护因素;吸烟(OR=1.28)、饮酒(OR=1.43)、有慢性病(OR=1.55)为心理健康素养的危险因素。结论:河南省城乡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其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与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及患慢性病情况存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吸烟、饮酒、赌博、网络成瘾的关系,为降低其危险行为发生率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重庆市某高校大学生2 483名完成吸烟/饮酒/赌博/网络成瘾问卷及主观幸福感测量。结果显示,大学生吸烟、饮酒、赌博、网络成瘾发生率分别为13.37%、29.72%、7.69%、16.96%;男生吸烟、饮酒、赌博率(20.57%,37.40%,9.33%)高于女生(2.96%,18.62%,5.30%)(P均<0.01),男女生网络成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吸烟、赌博和网络成瘾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比有这些危险行为的学生高(P均<0.01);主观幸福感与吸烟、赌博、网络成瘾之间呈负相关(r=-0.073,-0.072,-0.285,均P<0.01),与饮酒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37,P>0.05)。主观幸福感能影响大学生吸烟[OR=0.986,95%CI(0.975,0.997),P<0.05]和网络成瘾[OR=0.937,95%CI(0.927,0.946),P<0.01],是减少吸烟和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但不影响赌博[OR=0.990,95%CI(0.977,1.003),P>0.05]。可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吸烟和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提高主观幸福感降低他们吸烟和网络成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影响大学生抑郁症复发的人格特质。方法:于2018年4-10月开展基线调查,对8079名大学新生使用复合性国际诊断访谈表(CIDI 3.0)进行调查,采用贝克抑郁量表评估抑郁严重程度、人格特质问卷诊断人格特质、神经质问卷测量神经质得分、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诊断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评价认知障碍,并在2019年4-10月及2020年4-10月完成两次随访调查。结果:大学新生抑郁症1年随访复发率为9.16%(95%CI:6.38%~12.02%),2年随访复发率为18.59%(95%CI:13.94%~23.26%)。边缘型人格特质(OR=4.60,95%CI:2.28~9.28)是大学生抑郁症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男性(OR=6.40,95%CI:1.98~20.71),女性(OR=3.77,95%CI:1.56~9.10)。边缘型人格特质与抑郁症复发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有5~8个边缘型人格特征的大学生比0个特征的大学生抑郁症复发的风险高(OR=3.58,95%CI:1.12~11.43)。结论:具有边缘型人格特质的大学生抑郁症患者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的特点和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同性恋态度等因素对艾滋病态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艾滋病态度量表、艾滋病知识量表、同性恋态度问卷、对HIV高危人群态度量表、对同伴艾滋病态度的觉察问卷、艾滋病易感性和严重性觉察问卷对北京、南昌、怀化三地11所高校1067名大学生施测。结果:(1)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较来自农村的大学生(99.5±8.1/93.0±7.6,t=4.18,P<0.01)、汉族大学生较少数民族大学生(93.3±7.9/91.0±8.0,t=3.13,P<0.01)对艾滋病态度量表得分高;医学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量表得分高于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科专业学生(96.3±8.8,92.6±7.5、92.9±8.3,F=6.56,P<0.01);北京大学生艾滋病态度得分高于南昌、怀化大学生(94.3±8.2,91.0±6.4,91.9±7.9,F=16.26,P<0.01);(2)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和对性工作者的态度、对同伴艾滋病态度的觉察、对艾滋病易感性的觉察和艾滋病知识能显著预测其对艾滋病的态度(β=0.26、0.09、0.25、0.11、0.09)。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量表得分在专业、地区和部分人口学变量上有差异;同性恋态度和艾滋病知识等因素影响大学生艾滋病态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饮酒行为及饮酒相关知识认知度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大学生饮酒行为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青少年饮酒知识行为调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事件量表(LES),采用方便随机抽样方法,对芜湖市2所高校9个专业559名大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大学生饮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结果①对大学生饮酒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性别(OR=4.51,P0.001)、月平均生活费(OR=1.67,P0.001)、体育锻炼情况(OR=1.71,P0.05)和饮酒相关知识认知度(OR=1.99,P0.001);②对大学生饮酒相关知识认知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学校(OR=0.62,P0.01)、父母的婚姻状况(OR=1.53,P0.05)、老师谈论饮酒相关问题与否(OR=0.65,P0.05),以及饮酒与否(OR=0.62,P0.05);③对大学生饮酒行为与社会支持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两组的社会支持总分有差异(t=3.99,P0.001);④使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对大学生的饮酒行为与社会支持及生活事件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不饮酒组的正性生活事件与客观支持之间r=0.24(P0.05);饮酒组的正性生活事件与主观支持之间r=0.23(P0.01)、与社会支持之间r=0.23(P0.01),且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之间r=0.17(P0.05)。结论大学生饮酒行为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性别、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因素影响着大学生饮酒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早发型双相障碍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双相障碍标准的起病年龄18岁的患者78例(抑郁发作38例,躁狂发作28例,混合状态2例,缓解期10例)及正常对照100例,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自评问卷(AHRBI)评估双相障碍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从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总病程、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史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双相障碍患者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双相障碍组AHRBI总分与攻击暴力、健康妥协、破坏纪律、无保护性行为、自杀自伤及吸烟饮酒等6项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5(38,119)vs.46(38,65),P0.05]。有自杀自伤行为患者与无自杀自伤行为患者相比,起病年龄较大[14.0(10.0,17.0)vs.14.0(9.0,16.0)],总病程较短[12.0(1.0,65.0)vs.26.0(1.0,103.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自伤与起病年龄(OR=1.92,95%CI:1.20~3.02)、性别(OR=5.92,95%CI:1.48~23.52)、抗精神病药治疗史(OR=0.14,95%CI:0.02~0.66)、吸烟饮酒(OR=3.88,95%CI:1.40~10.84)、破坏纪律(OR=4.16,95%CI:1.08~16.08)等因素关联;破坏纪律与攻击暴力(OR=26.74,95%CI:4.16~171.68)、健康妥协(OR=6.66,95%CI:1.08~41.10)关联(均P0.05)。结论:早发型双相障碍患者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对照,患者在6个维度均存在明显增多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起病晚、女性、吸烟喝酒、破坏纪律是自杀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史是保护性因素。健康妥协和攻击暴力是破坏纪律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男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现状及特征,探讨医学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的影响。方法以russell吸烟原因问卷和密西根酒精依赖调查表为工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方法,抽取唐山地区两所高校(医学院校与理工院校)男大学生177名作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1医学院校男大学生吸烟率显著低于理工院校(χ2=7.589,P0.01);医学院校男大学生饮酒严重程度显著低于理工院校(t=-2.303,P0.05);2医学院校与理工院校吸烟率大一新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1,P0.05),二年级低于理工院校(χ2=3.921,P0.05),三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15,P0.05);医学院校与理工院校饮酒严重程度大一新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7,P0.05),二年级低于理工院校(t=-2.872,P0.01),三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9,P0.05);3医学院校大一新生吸烟率高于二年级学生(χ2=4.394,P0.05),饮酒行为大一新生也高于二年级(t=3.704,P0.05);理工院校一、二年级间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7,P0.05),饮酒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1.150,P0.05);4RRSQ量表得分,医学院校的镇静分量表分最高,理工院校学生分量表分最高的是寻求刺激,医学院校依赖分显著低于理工院校(t=-2.344,P0.05);5医学院校和理工院校在自我或他人所认识到的饮酒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6,P0.01),在工作、社会问题(t=-1.042,P0.05)、因饮酒问题寻求帮助(t=-1.180,P0.05)、婚姻家庭问题(t=-1.292,P0.05)、肝脏疾病(t=-1.04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大学生吸烟和饮酒具有显著相关性(r=0.329,P0.01)。结论院校环境对男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