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结合化学药物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惠昌  张青 《北京中医药》2010,29(8):638-640
大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古典医籍中无大肠癌的确切称谓,但相关论述散在于多种病证范畴内.依据大肠癌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属"肠风""脏毒""便血""肠澼""肠积""锁肛痔""积聚""下痢"等病症范畴[1].  相似文献   

2.
正熊慧生是重庆市肿瘤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30余载,现将其治疗结肠癌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结肠癌属中医"肠积"、"脏毒"、"肠蕈"、"便血"等范畴,《内经》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积之始生,得寒乃生,绝乃成积","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僻为痔","饱食则痰湿积聚","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脉络伤……","喜怒不适……,寒温不对,邪气胜之,积聚已留"。发病多和正气先亏,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中医研究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中医文献中无大肠癌的病名,但有不少"积聚""肠覃""肠风""脏毒"等类似肠道肿瘤的记载.中医治疗可参考肠中积聚、肠癖、肠风、锁肛痔、脏毒及痢疾等病辨证施治.因此对大肠癌的中医理论理解及临床体会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医于恶性肿瘤多从"热毒"论治,而惯用清热解毒之剂,初虽不乏疗效,然久之克伐中气,癥瘕难消。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云:"世人但知一概清火以解毒,殊不知毒既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为中医肿瘤之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1理论基础《灵枢.百病始生》云:"积之所生,得寒乃成,厥乃成积。"《灵枢.水胀》云:"寒气客于肠外,与  相似文献   

5.
肺结节病属于中医"积证"范畴,属五积之一,为肺之积,病名为"肺积"."积"之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变》记载:"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胃肠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难经集注·卷四脏腑积聚第九》云:"肺之积,名为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相似文献   

6.
<正>《灵枢·五变》云:"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积聚之病多属虚实夹杂,治疗宜补虚泻实为主,吾师张玮教授继承了全国名老中医严世芸教授和沪上名中医王育群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上重视补虚化瘀法治疗积聚,治学严谨,博采众方,医术精湛。余有幸位列师门,伺诊于侧,聆听教诲,获益匪浅,兹选取吾师治疗积聚经验1则介绍如下。一般情况:姓名:唐氏性别:女年龄:62岁职业:  相似文献   

7.
<正>大肠癌在中国是常见恶性肿瘤,赫捷等对2013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状况分析显示,大肠癌发病率位列恶性肿瘤第四位; 2013年中国有超过16. 5万例大肠癌患者死亡,病死率位列第五位,并且大肠癌发病有逐年上升趋势[1]。尽管"大肠癌"并未出现在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中,其临床症状与中医学中"锁肛痔""癥瘕""肠覃""积聚"等病症有极高相似度[2],故在中医学上大肠癌被归类于上述病症范畴。目前中医学对大肠癌的证型分类尚未取得  相似文献   

8.
<正>《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笔者认为,薏苡附子败酱散是为大肠癌早期病变而设的。肠痈就是大肠癌,其中的"腹无积聚"是指病在早期,肿瘤还局限于肠道。而"其身甲错"和"身无热"也是恶性肿瘤的早期指征,这就得用以  相似文献   

9.
介绍王庆其从"积"论治大肠息肉的经验:1)安肠胃:根据肿瘤的"种子/土壤学说",改善肠胃局部的微生态环境,使之不利于细胞异变和肿瘤的生长。按气血、寒热、虚实为纲调理肠胃功能,以治疗其本。2)祛邪积:肠为"传导之官",积病"坚者削之",大肠息肉多为痰、瘀、湿、毒积聚久而成积,治疗当祛邪积,以化湿浊、行瘀浊、通腑气、解积毒为法。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 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笔者认为,薏苡附子败酱散是为大肠癌早期病变而设的.肠痈就是大肠癌,其中的“腹无积聚”是指病在早期,肿瘤还局限于肠道.  相似文献   

11.
正结直肠癌在中医被称作"积聚""癥瘕""肠覃""肠澼""脏毒""下痢"等,治疗方剂在中医文献中有众多记载,扶正抑瘤方根据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古训,集众家所长,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的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本文根据结直肠癌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对扶正抑瘤方的治疗理论进行探究。1结直肠部位的中医经络循行特性1. 1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与大肠(结、直肠)直接相关《灵枢·经脉》篇:"大肠手  相似文献   

12.
1 追根求源 肝硬化腹水发病原因先贤论述甚多。《沈氏尊生》中说“同属臌胀,有因六气而成者,有因七情而成者,有因饮食所伤而成者。”六淫之中以湿热引起者为多。如湿热之邪侵袭,郁久不去,脾为湿困,中气方耗,升降失职,则水湿停滞而成。《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寒则血脉凝滞,寒入肠胃易生(月真)胀,说明寒邪也能导致积聚(肝脾肿大)和腹部胀满等证。七情内伤,暴  相似文献   

13.
<正> 现行中医学院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把积与聚重新合并,称为“积聚”病。对此,笔者有异议。积与聚都是腹腔中结块。但积主脏病,聚主腑病。《素问·五脏别论》曾论述过脏与腑的本质区别:“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依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积与聚的本质区别。积主脏病,精气必虚。所以张洁古就认为:壮人无积,唯虚人则有之。精气虚不可滥用攻法,尤其不可泻下通腑。朱丹溪指出:凡积病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李中梓则具体提出初中末三法治疗积病,意为虚实兼顾,标本同治,“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目前临床所见积病,主要是腹腔肿瘤、肝脾肿大、内脏下垂等。聚主腑病,邪气必实。阅唐宋方书如“千金方》、《圣济总录》等治疗积聚方多用牵牛子、大戟、甘遂、大黄等峻下猛攻药,实则针对聚病所作。聚病发于肠腑,乃食滞气郁,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一俟攻下通便,则气机畅达,聚病即除。遵义医学院用复方大承气汤、南开医院用甘遂通结汤有效地治疗聚病(肠套迭),就是佐证。中医发展史上长期存在的积聚病该下不该下之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积与聚概念混淆不清。本  相似文献   

14.
阑尾炎,古名肠痈。《灵枢·上膈》篇云:“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已留,留则痈成……”。又巢氏病源云:“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使邪与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这些都说明了形成肠痈的内外因关系。综合起来不外湿热郁积、七情有伤、食饮不调、气血郁阻、瘀积不化;妇人则因产后瘀浊留积,或经行期间风寒内入,气化失常等而积瘀成痈。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中无“慢粒”(简称)病名的记载,但就其临床所见,可将其归于“(?)积”、“虚劳”、“瘀证”和“血证”等病的范畴。早在《灵枢·五变》篇即言:“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其所描述积聚证候与慢粒伴有贫血的临床表现相似。《诸病源候论》,说:“(?)瘕……其病不动者,直名为(?)”其描绘与慢粒巨脾坚硬  相似文献   

16.
肿瘤从痰论治的研究集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理论研究 历代文献中所载"噎膈"、"反胃"、"瘢瘕积聚"、"石瘕"、"肠覃"、"石瘿"、"乳岩"、"恶核"、"昔瘤"等病症与肿瘤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素问》:"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血证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朱震亨《丹溪心法》谓:"诸病皆由痰而生,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高秉钩《疡科心得集》指出:"癌瘤者,非阴阳正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献对"积"病的记载多认为是阴寒之邪所生,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治疗主张温散,多用辛热之品。而现代医家治疗与"积"病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如肝纤维化、肿瘤等,多从痰、瘀、虚论治,很少从温散论治。临床也有运用治疗"五积"古方治疗与"积"病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的报道,并取得很好的疗效,从而认识到以温散为大法,在古方的基础上继承创新,这将对提高与"五积"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很重要意义,也是对中医继承和发展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试论郁滞证     
有关郁滞证的病名纷繁复杂 ,有“五郁”、“六郁”、“郁证”、“积聚”、“瘕”、“癖块”、“痞块”、“鼓胀”等。病机与病因多局限于脏腑病机 ,或气血营卫病机 ,或六淫邪气病机。其实《内经》中早就有关于郁滞证的论述 ,如《灵枢·百病始生》云 :“积之始生 ,得寒乃生” ,“卒然外中于寒 ,若内伤于忧怒 ,则气上逆则六俞不通 ,温气不行 ,凝血蕴裹而不散 ,津液涩渗 ,着而不去 ,而积皆成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还载有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 ,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的治疗总则。历代医家论述更多 ,如《丹溪心法·六郁》…  相似文献   

19.
<正>广泛性焦虑症与中医学"郁证""惊悸""怔忡""不寐"等病都有相关性。近年来,笔者应用疏肝养心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显著,兹作以下探讨。1病因病机《内经》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类经》中记载:"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主神志藏神,肝主疏泻藏魂,情志病与心肝二脏息息相关。二者乃母子之脏,生化有序、相互为用,心主血、肝藏血,心肝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研究多从"血瘀""血虚""痰瘀"等方面着手,目前尚未见从"积聚"理论论述。结合现代医学对RVO的认识,认为RVO的眼底局部表现为出血、水肿、渗出、新生血管等有形之邪积于视网膜,严重影响视功能,其本质与中医学的"积聚"有类似之处。谢立科概括本病病机为"络损积阻",提出"积"为本病的主要病理状态,包括:气滞、血瘀、痰凝、水湿……,治疗上主张祛积通络(涵盖理气化痰祛瘀活血通络),旨在为中医药防治RVO拓展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