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热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60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NCNP)患者随机分为内热针组(n=30)和热磁组(n=30)。内热针组予内热针治疗,热磁组予热磁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超声弹性成像测定两组双侧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和多裂肌应变率比值(SR),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治疗后1周和1个月,两组VAS和NDI均下降(t2.693, P0.05);内热针组VAS和NDI显著低于热磁组(F8.048, P0.001);治疗后1周和1个月,内热针组各肌肉SR明显下降(F6.22, P0.01),热磁组仅右侧头半棘肌SR下降(F=4.35, P0.05)。结论内热针治疗可提高NCNP患者颈部肌肉弹性,缓解疼痛,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辨识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颈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按入院单双号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体质辨识个体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后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后颈部VAS评分、N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体质辨识个体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颈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疼痛,促进颈椎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张佳玮  王刚  李飞  王艳  马玲  卢茜  毕胜 《中国康复》2016,31(1):72-73
目的:系统评价慢性非特异性颈痛(NCNP)患者的疼痛与颈椎功能。方法:纳入NCNP患者(NCNP组)50例和健康对照(对照组)20例,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评分(NDI)评价NCNP患者的疼痛强度和功能障碍程度。使用颈椎多功能工作站(MCU)测量全体受试者颈椎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和颈肌最大肌力(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结果:NCNP组6个方向的ARO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MVC时测得的最大肌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中2个主观量表与客观测量结合可较全面的评价NCNP,有助于个性化康复计划的制定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慢性非特异性颈痛(NCNP)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NCN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颈部抗阻训练及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压力设定为2.0~3.0 bar,每次治疗共冲击3000~4000次,每5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进行疗效评定,并采集、对比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振幅均方根值(RMS)。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1.2)分]、NDI评分[(13.7±7.4)%]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执行颈部不同动作时其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NCNP患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肌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胸锁乳突肌异常兴奋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热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60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NCNP)患者随机分为内热针组(n=30)和热磁组(n=30)。内热针组予内热针治疗,热磁组予热磁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超声弹性成像测定两组双侧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和多裂肌应变率比值(SR),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治疗后1周和1个月,两组VAS和NDI均下降(t>2.693, P<0.05);内热针组VAS和NDI显著低于热磁组(F>8.048, P<0.001);治疗后1周和1个月,内热针组各肌肉SR明显下降(F>6.22, P<0.01),热磁组仅右侧头半棘肌SR下降(F=4.35, P<0.05)。结论内热针治疗可提高NCNP患者颈部肌肉弹性,缓解疼痛,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6.
郑旭  邱玲  张敏  张吉  李川雄  李媛  何流  曾帅  刘波  罗丹 《中国康复》2017,32(1):17-19
目的:探讨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配合针刺加牵引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平均分为2组,2组均给予针刺、牵引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结果:治疗10次、20次后,2组症状体征积分、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10次、20次后状体征积分、NDI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10次后,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0次后,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颈椎生理曲度测量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更大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有利于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恢复或纠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曲度牵引治疗青年颈椎病的疗效,为青年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0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颈腰椎三维曲度牵引仪进行曲度牵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坐位电脑枕颌套牵引。治疗时间,每天治疗30min,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共治疗4周。两组治疗时间与次数均相同。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如下评定:治疗前、治疗4周后两个时间点的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及颈曲评测。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VAS评分、NDI指数评分及颈曲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VAS评分(F=4.32,P0.01),NDI指数(F=1.19,P0.01),颈曲(F=5.40,P0.05)。结论:曲度牵引可通过改善颈椎生理曲度,从而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是一种安全易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椎稳定训练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颈椎功能和姿势矫正的影响。方法:纳入颈型颈椎病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及理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颈椎稳定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颈痛强度评分(VAS)和颈椎残疾指数(NDI)对2组患者的疼痛、颈椎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定;测量颅椎角(CVA)评估头部前倾角度;通过颈头移位试验评估颈椎关节位置感。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VAS、NDI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CVA显著增加(均P<0.05),观察组颈椎向前、后、左、右运动的复位位置差值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5),对照组向前、后、右运动的复位位置差值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且观察组的VAS、NDI、CVA及颈椎向前、后、右运动的复位位置差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颈椎稳定运动训练可改善颈椎病患者的关节位置感,矫正头部前倾姿势,减少疼痛,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新型皮内针(撳针)配合经皮神经电刺激对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疼痛和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收集住院部非特异性颈痛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试验组采用新型皮内针(撳针)配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每周7次,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1个月、6个月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颈部残疾指数(NDI)、颈椎活动度和颈部肌肉平均肌电值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治疗后,两组VAS、NDI评分均下降(t1.731, P 0.05),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t 0.236, P 0.05);两组颈椎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P 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颈部肌肉平均肌电值均小于治疗前(P 0.05),试验组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新型皮内针(撳针)配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非特异性颈痛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经皮神经电刺激,且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椎牵引联合颈痛颗粒及中医针灸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CSR)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36例CSR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8例。对照组单纯行脊椎牵引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牵引基础上给予颈痛颗粒联合中医针灸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部疼痛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部残障指数(N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总有效率97. 06%,显著高于对照组86. 76%(P 0. 05)。治疗后,2组SF-36评分均显著增高(P 0. 05),且研究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常规脊椎牵引治疗基础上予以中医针灸及颈痛颗粒治疗,可有效缓解CSR患者颈部疼痛症状,降低颈部残障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8月~10月在襄 阳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治疗的颈型颈椎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各 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浮针治疗,每2天1次;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悬吊运动治疗,每 天1次。2组均治疗2周,并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观察疗效。观察并且比较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2组 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表面肌电中位频 率(MF)指标。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2组患者VAS评分、NDI评分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MF值均较同 组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两个时间点联合治疗组VAS评分、NDI评分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MF值 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与同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随访时VAS评分、NDI评分明显增高,胸锁 乳突肌、斜方肌上部MF值明显降低(均P<0.05),联合治疗组随访时VAS评分、NDI评分及胸锁乳突肌、斜 方肌上部MF值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与单纯浮针治疗比较,浮针结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颈型 颈椎病,不仅可减轻临床症状,而且加强颈椎稳定性,症状不易反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有效预防和缓解手术室护士颈肩综合征的非药物、非创伤性新方法。[方法]自主研究设计颈肩部保健操,以某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士57名为研究对象进行训练观察,每日练习2次,每次5min~7min,训练期限为10周。分别于训练前、训练4周及训练10周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和颈椎功能丧失指数问卷(NDI)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干预4周与干预前VAS评分、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0周与干预前VAS评分、N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颈肩综合征护士通过颈肩部保健操锻炼10周,不适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颈椎后前向松动对机械性颈痛患者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机械性颈痛患者(观察组)和正常健康成年人(对照组)各30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2组颈椎后前向松动2级手法治疗,每组10次,选取C5为目标节段,并于治疗前后使用多功能颈椎康复治疗仪测量2组的僵硬度,并对观察组分别于治疗前、后48h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观察组颈椎C5的僵硬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2组僵硬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DI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颈椎后前向松动手法降低了机械性颈痛患者的颈椎僵硬度,改善了颈椎的紧张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改良中药热奄包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干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颈型颈椎病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中药热奄包法,观察组采用改良中药热奄包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定级(Visual analogues scale,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NDI评分、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DI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1例患者首次给予传统中药热奄包法时出现皮肤烫伤,脱落1例;观察组未发现有其他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传统中药热奄包法和改良中药热奄包法均可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减轻颈椎疼痛,且改良中药热奄包法在改善患者疼痛和颈椎功能的效果优于传统中药热奄包法,可作为颈型颈椎病干预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康复锻炼联合中医五音疗法在颈椎Zero-P前路融合固定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颈椎Zero-P前路融合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实施中医五音疗法,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术后3、7、14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7、14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7、14 d日本骨科学会疗效评定标准(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锻炼联合中医五音疗法可有效减轻颈椎Zero-P前路融合固定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颈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枪整脊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颈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C3-6棘突及周围压痛点辅以智能脉冲枪整脊治疗。上述治疗均每天进行1次,共持续治疗14d。于治疗前、治疗14d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调查问卷对2组患者颈部疼痛、颈椎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及NDI指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53±0.63)分、(2.92±0.89)分]、NDI指数[分别为(23.70±2.87)%、(25.02±2.9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智能脉冲枪整脊联合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改善其颈椎活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某医院就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颈椎牵引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观察2个疗程。比较两组NDI指数、疼痛程度和颈椎活动度。结果两组治疗前NDI指数、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NDI指数和VAS评分为(16.11±3.08)%、(2.29±0.67)分,低于对照组的(20.25±3.73)%、(3.04±0.75)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治疗后颈椎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活动度为(72.28±6.04)°、(72.91±5.89)°、(41.46±3.05)°、(42.29±2.76)°,高于对照组的(64.92±5.77)°、(65.63±6.25)°、(37.71±3.27)°、(38.51±3.34)°,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能够降低颈型颈椎病患者NDI指数,减轻疼痛程度,提高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功能损伤分类的模式化诊疗流程对慢性颈痛(CNP)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慢性颈痛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接诊流程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根据基于功能损伤分类的模式化诊疗流程进行接诊治疗,要求所有医生、治疗师均遵循既定诊疗原则进行物理检查、分型和治疗,治疗内容包括疼痛局部管理、牵引、软组织放松、松动技术、力量训练、姿势控制与运动训练、健康教育共7个部分。2组患者均在2周内完成3~6次门诊治疗,每次治疗90 min,并要求完成每周3次,每次30 min的家庭自主训练。于干预前、治疗2周末、1个月后随访时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患者进行评定;于干预前、1个月后随访时使用姿势分析系统对患者头颈姿势角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检测指标包括颅椎角(CVA)、肩前伸角(PSA)及矢状面头部仰角(SHA)。 结果 在研究过程中共有6例患者脱落,余87例患者均完成既定方案训练及随访。治疗2周末时发现实验组颈椎前屈末端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并且实验组治疗2周末时NDI评分与基线间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个月后随访时发现实验组CVA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它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功能损伤分类的颈痛物理诊疗流程能更有效帮助CNP患者快速缓解颈前屈末端疼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颈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对长期头颈姿势矫正也具有一定效果;该物理诊疗流程可能有助于规范颈痛诊疗行为,帮助制订标准化颈痛治疗流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PNF技术治疗颈型颈椎病(NTCS)对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VA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NTCS患者17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9例。对照组采用低频电刺激及微波物理治疗,观察组则基于对照组采用PNF技术治疗,分析比对两组NDI评分、VA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NDI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OM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的角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NTCS采用PNF技术能显著改善患者颈椎的关节活动度,降低障碍程度,缓解疼痛,提升颈椎各方面功能,值得推广及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深部肌肉刺激(DMS)对非特异性颈痛(NNP)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8年1月至12月,NNP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8)和观察组(n = 28),对照组予干扰电和磁热治疗,观察组加用肌内效贴和DMS,共2周。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2周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和NDI评分均降低(F > 4.137, P< 0.05);观察组在治疗1周和2周后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 > 4.008, P < 0.001)。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DMS可有效缓解NN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