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延续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依从性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延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膀胱压力、最大排尿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饮水计划、间歇性导尿、膀胱训练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延续护理有利于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依从性及膀胱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延续家庭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即将出院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接受出院后常规健康教育、B超测定残余尿量及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估,对照组只接受出院后常规健康教育。结果干预后3个月,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提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延续家庭护理干预是有助于降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期间尿路感染的简便而有效的措施,可强化患者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间歇导尿是国际尿控协会推荐协助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空膀胱最安全的首选措施。笔者从导尿方式,导尿频次方法、尿管选择、预防处理尿路感染、管理依从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促进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普及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4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自我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导尿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80.6±16.7)ml]、尿路结石发生率(2.1%)及尿路感染发生率(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313.8±0.4)m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2组患者入选时均不能自主排尿,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46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清洁间歇导尿的应用情况,重点阐述清洁间歇导尿的主要并发症及其护理措施,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辅导能力、实施个体化清洁间歇导尿、加强健康教育、完善出院随访,为临床护士及患者后续开展清洁间歇导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间歇导尿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康复科脑卒中常规护理以及综合康复治疗.治疗期间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进行导尿护理,对照组采用...  相似文献   

7.
何莉  吴跃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3):1751-1752
目的探讨应用无菌性间歇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护理体会。方法对64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无菌性间歇导尿,观察患者排尿反射,尿路感染,残余尿,评估无菌性间歇导尿的效果。结果 64例患者中,43例(67.19%)治愈出院,16例(25.00%)好转出院,5例(7.81%)仍需间歇导尿解,1例(1.56%)需抗感染治疗。结论采用无菌性间歇导尿简便、有效、感染率低,是解决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路径化健康教育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自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65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按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表进行护理和指导。分别在干预前、出院时对2组知识知晓率、遵医率和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知识知晓率、遵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平均住院日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路径化健康教育可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的自我护理能力,缩短住院时间;明显优于传统健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神经源性膀胱行清洁间歇导尿(CIC)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47例神经源性膀胱行CI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给予出院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CIC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3个月残余尿量少于出院当天及对照组出院后3个月(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1、3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提高神经源性膀胱行CIC患者的依从性,减少膀胱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动态进展的,且其康复过程漫长,如何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全面的延续护理是需要探索与实践的难题。本文旨在介绍康复专科护理发展下我院开展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延续护理模式,对该模式的重点环节进行分析,为我国开展康复专科延续护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容量测定仪(Bladderscan)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因神经源性膀胱接受间歇导尿的患者分别采用膀胱容量测定仪和导尿法进行了384次膀胱内尿量的测定,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与差异性。结果膀胱容量测定仪测得的膀胱容量为(405.7±119.3)ml,而导尿法测得的膀胱容量为(371.4±122.7)ml(P<0.01)。相关分析显示,两组数据高度相关(r=0.91,P<0.01)。75.5%的测量的差异值在±50ml之间。结论膀胱容量测定仪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间歇导尿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治疗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合并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在膀胱扫描仪指导下进行间歇导尿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间歇导尿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膀胱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及临床护理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膀胱容量显著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55.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能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排尿功能,降低尿路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盆底肌治疗对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均采用间歇导尿和饮水计划,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盆底肌电刺激和盆底肌运动训练。两组病人在治疗前、治疗后均采用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实验。[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除导尿管实验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明显改善膀胱功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自我护理路径化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泌尿外科收治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1~12月收治的6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措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及健康教育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路径化健康教育可以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降低神经性膀胱患者泌尿系统的感染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帮助患者更好的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减轻病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延续护理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康复科与脊柱外科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联合实施延续护理。观察2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结果出院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65.3±1.2)分、(42.3±1.9)分、(64.3±2.8)分以及(55.6±1.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各类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32%(3/16),显著低于对照组62.50%(10/16),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延续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起到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意义,值得临床中加以重视并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间歇导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5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自我效能干预。比较两组间歇导尿情况,残余尿量,患者及家属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第12周患者恢复自主排尿例数。结果:第4、6周,两组自主间歇导尿、被动接受间歇导尿、拒绝间歇导尿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及家属对间歇导尿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效的自我效能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自主间歇导尿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从而使患者自主实施间歇导尿,对帮助患者重拾自信、实施居家自我照护、回归社会、减轻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实施间歇导尿术对其储尿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因胸腰段脊髓损伤(SCI)导致的经尿动力学检查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综合性自我效能理论护理,将两组患者的导尿情况、自我效能评分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导尿率以及恢复自主排尿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自我效能平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自我效能理论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导尿,不会影响患者的储尿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我清洁间歇导尿(IC)在神经源性膀胱(NGB)病人中的应用。[方法]2001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自我清洁IC治疗NGB病人120例。所有病人经留置尿管纠正肾积水与肾功能不全,但拔除尿管仍不能自主排尿或虽能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上,无泌尿系感染、结石和肾积水,尿动力学检验示膀胱容量300~500mL,残余尿量100~450mL;双上肢肌力4~5级,意识清楚且愿意配合治疗。[结果]本组120例病人经医生指导2~3次后均能成功进行自我清洁IC。培训过程及自我导尿期间未出现异常情况。4例女性病人培训两周后进一步掌握在厕所进行自我清洁IC。随访3~24个月,平均9个月。9例病人在自我清洁IC期间曾发生泌尿系感染,经配合口服抗生素和碱化尿液治疗后复查尿常规结果正常。其余病人尿常规检查无异常,中段尿培养无菌生长。[结论]自我清洁IC治疗NGB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掌握自我清洁IC能增加患者的自理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自主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导尿间歇判断方法,为合理选用导尿间歇判断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患者7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用残余尿量判断法,观察组用膀胱尿量判断法。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测定两组实验前及实验后2个月的生存质量,监测两组实验后2个月的膀胱功能。结果生存质量量表的生理领域和心理领域分值、总健康状况评分与总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膀胱功能观察组好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自主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导尿间歇判断以膀胱尿量判断法为好。  相似文献   

20.
总结30例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患者应用清洁间歇导尿(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CIC)的护理经验。由专科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长期应用CIC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设立工作坊,敦促患者利用人体示教模型反复练习CIC;通过长期随访不断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并使患者逐渐形成良好习惯。本组术后均顺利完成CIC,基本掌握自我护理方法,重返学校或工作岗位,1例适龄女患者成功生育。本组肾功能得以保护,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