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6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22)、悬吊组(n=22)和联合组(n=22)。三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悬吊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悬吊运动疗法,联合组在悬吊组基础上再辅以肌内效贴。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进行评定,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量步长、步频、步速和步幅。结果治疗后,三组BBS评分、FMA-LE评分和步态参数均提高(P 0.05),三组间比较,疗效由高到低依次为联合组、悬吊组和常规组(P 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和悬吊运动疗法基础上再辅以肌内效贴干预,可以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悬吊疗法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就诊的痉挛型脑瘫儿童1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悬吊训练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卒中患者肌张力评分及站立行走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1.18%,高于对照组的67.06%,治疗后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站立行走运动功能量表D区、E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儿肌张力,促进站立行走运动功能恢复,提高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悬吊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痉挛型脑瘫儿童患者1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肌内效贴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悬吊训练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采用MAS法评定肌张力、采用GMFCS量表D区、E区评定站立行走运动功能。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1.18%)显著高于对照组(67.06%),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MFCS量表D区、E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疗效显著,有效改善肌张力,恢复站立行走运动功能,提高患者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对偏瘫患儿前臂旋前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4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取作业疗法结合肌内效贴的方法,对照组采取单纯的作业疗法。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儿的上肢肌张力、前臂旋后角度、手功能进行评定并比较。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的上肢肌张力,前臂旋后角度和手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作业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可以有效降低偏瘫患儿上肢的屈肌肌张力,改善患儿的前臂旋前,提高患儿的手功能。  相似文献   

5.
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治疗组(n=20),两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中D项和E项评定。结果两组患儿GMFM-88中D项和E项评分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可提高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小儿痉挛型偏瘫是小儿脑瘫中很常见的一种类型,它占小儿脑瘫全体的34%,此类患儿主要表现为:患侧肌肉张力增高,肌力较差,患侧肌肉容易发生废用性萎缩,具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及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9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采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对比两组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运动效能.结果 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运动控制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双下肢痉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痉挛型脑瘫患儿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及运动控制治疗。2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E区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PROM角度、GMFM(D、E区)得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肌内效贴配合运动控制训练能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下肢痉挛并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肌内效贴(KT)贴扎方法对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A组25例和观察B组24例。3组患者儿均给予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观察A组和观察B组则在常规上肢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两种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法进行治疗,肌内效贴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上肢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和前臂旋后角度。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治疗后的MAS评分与观察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B组治疗后的FMFM评分为(82.96±5.08)分,显著优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73.08±4.73)分,前臂旋后角度为(30.17±2.35)°,却显著低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36.76±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T治疗可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贴扎方法不同,疗效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悬吊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CMFM-88)评分]、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评分]、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肘屈肌张力、腕屈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干预痉挛型脑瘫患儿利于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提升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吴澄  朱玉连  刘强  陆蓉蓉 《中国康复》2017,32(2):131-132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辅助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康复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肌内效贴扎技术。治疗前后检测2组股四头肌徒手肌力测试(MMT),小腿三头肌Ashworth评分,Berg平衡量表和起立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分。结果:治疗5次后,2组MMT及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改良Ashworth及TGU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辅助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有较好的疗效,能够为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训练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痉挛性脑瘫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悬吊训练(训练频率为每周6次,每次30 min,持续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GMFM分级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速度(10MWT)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分别为(33.38±6.32)分、(40.25±7.66)分、(32.35±4.43)分和(14.03±2.89)m/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训练不仅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还可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治疗组(n=25),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扎贴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4周后)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Berg平衡量表、生理消耗指数(PCI)和10 m最快步行速度(10m MWS)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Berg、10 m MWS、PCI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Berg、10m MWS、PCI分别为(21.5±5.04)分、(35.44±5.94)分、(27.8±4.96)s、(0.51±0.13),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效率。  相似文献   

15.
石中嫣  谭权汉  朱旭英 《新医学》2021,52(7):545-548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脑性瘫痪患儿共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躯干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记录2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C区、D区和E区得分、10 s内从坐位到站立的转移次数和步行10 m时间,并在治疗后以问卷调查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GMFM评分(C区、D区和E区)、10 s内从坐位到站立的转移次数和步行10 m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12周后,2组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 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总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的贴扎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7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肩部强化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侧肩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上肢部分(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FMA和MBI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的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予以悬吊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肌内效贴贴扎下的悬吊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儿童平衡量表(P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Pro-Kin 254平衡测试系统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姿势控制能力。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PB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TUGT、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和总偏移指数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P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TUGT、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和总偏移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可作为悬吊训练中的补充手段,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进一步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姿势控制能力,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MT)结合肌内效贴(K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康复科的脑卒中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MT组(19例)、KT组(19例)、MT+KT组(18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MT组在此基础上采用MT,KT组在常规基础上增加KT治疗,MT+KT组患者患侧上肢进行KT贴扎后进行MT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运动研究量表(ARAT)、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3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FMA-UE、ARAT、MA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MT组和KT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MT+KT组FMA-UE[(49.85±8.33)分]、ARAT[(43.89±11.28)分]评分较为优异(P<0.05)。治疗后,MT组与KT组FMA-UE、ARAT、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T结合KT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正偏瘫型脑性瘫痪(脑瘫)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其上肢障碍较重,多表现为屈肌张力高,肩、肘、腕关节活动受限,前臂旋前,拇指内收,患侧上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1])。临床治疗中偏瘫患儿由于年龄较小,对自身的障碍认识不足,依从性较差,上肢功能的恢复较慢,康复效果不尽人意。近年来,肌内效贴发展迅速,肌内效贴能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缓解疼痛及肿胀,增加感觉输入,增强康复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国际上已有很多学者将肌内效贴应用于脑瘫患儿,但对上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肌内效贴改善脑瘫患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