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抑郁症患者内隐自尊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内隐自尊及其稳定性状况。方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自尊量表测量抑郁症患者(n=30)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使用失败反馈任务,以2×2完全随机双因素析因设计,探讨抑郁症患者内隐自尊的稳定性。结果:(1)抑郁症患者的内隐自尊水平与正常人差异不显著(270.2±103.7/283.3±172.1,t′=0.35,P=0.72);(2)抑郁症患者内隐联想测验标准分高于Rosenberg自尊量表标准分(-0.05±0.74/-0.62±0.86,Z=2.38,P<0.05),正常对照组Rosenberg自尊量表评分的标准分低于内隐联想测验评分的标准分(0.05±1.22/0.62±0.71,Z=2.21,P<0.05);(3)抑郁症患者不同反馈类型的内隐联想测验评分差异显著(F(1,55)=13.38,P=0.001),失败反馈组的内隐联想测验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81.31±140.53/239.70±185.69),正常人不同反馈类型的内隐联想测验评分差异不显著(F (1,55)=0.36,P=0.549)。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内隐自尊水平与正常人差异不显著,但其内隐自尊高于外显自尊的倾向和不稳定的自尊特征可能是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患者的内隐自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与抑郁症康复者之间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差异。方法选取抑郁症患者和康复者各30名,分别用Rosenberg自尊量表测量被试的外显自尊,用内隐联想测验(简称IAT)测量内隐自尊,对两个组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抑郁症组的外显自尊水平显著地低于康复组,抑郁症组的内隐自尊水平与康复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抑郁症组外显自尊有低于内隐自尊的倾向,康复组外显自尊有高于内隐自尊的倾向。结论抑郁症组的外显自尊水平低于康复组,在内隐自尊上差异不显著;抑郁症组与康复组在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水平有着不同的组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个体内隐自尊及外显自尊对攻击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自尊调查表(SEI)、Novaco愤怒问卷、攻击问卷及内隐联想测验等对来自江西2所大学的被试进行施测。结果①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分别能预测个体的敌对反应(t=-2.098,P=0.043;t=-1.912,P=0.05);②外显自尊水平高时,个体的内隐自尊与Novaco愤怒问卷总分、身体攻击、口头攻击、愤怒、敌对各因子呈负相关,且与愤怒、敌对相关显著(P<0.05);③外显自尊水平低时,个体内隐自尊水平与口头攻击相关显著(P<0.05);④4组被试在口头攻击方面差异极为显著(F=10.907,P<0.001),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不一致的两组在口头攻击上显著高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相一致的两组(P<0.05),同时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都低的被试组又显著高于两者都高的被试组(P<0.05)。结论个体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者均与个体攻击有关。  相似文献   

4.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目的:研究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以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不同组合与抑郁的关系。方法:先通过大规模测试筛选出抑郁状态组,再把抑郁状态组和正常组被试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分别进行调量,并对两者及其关系进行对比。结果:(1)抑郁状态下个体外显自尊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个体;(2)抑郁状态下个体内隐自尊水平和正常个体无显著差异;(3)对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而言,有内隐自尊高于外显自尊的倾向;对于正常个体而言,有外显自尊高于内隐自尊的倾向;(4)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在正常个体和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的身上显著不同。结论:抑郁状态的个体外显自尊水平低于正常个体,在内隐自尊上二者差异不显著,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对流动儿童情绪影响的差异,为开展流动儿童情绪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情绪诱导实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和正负性情绪量表,对122名初中流动儿童学生进行实验和问卷调查。结果:①与自我无关的刺激下,外显自尊对流动儿童情绪波动的影响不显著,而内隐自尊对其情绪波动的影响显著;②消极刺激后低内隐自尊组负性情绪波动更显著(t=-2.47,P=0.016,d=-0.61),积极刺激后高内隐自尊组正性情绪波动更显著(t=12.10,P0.001,d=3.00);③消极刺激后再受积极刺激,低内隐自尊组负性情绪在整个实验前后,波动水平仍显著高于高内隐自尊组(t=-3.16,P=0.003,d=-0.78)。结论:外显自尊在与自我无关的刺激下对流动儿童情绪影响较小,内隐自尊在与自我相关或无关的刺激下对其都有较大影响,即内隐自尊对流动儿童情绪更具有普遍性作用,且低内隐自尊流动儿童负性情绪不易缓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察海洛因依赖者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特点。方法:采用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EAST)和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对41名海洛因依赖者和正常对照组36人的内因自尊和外显自尊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①海洛因依赖者的外显自尊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1)。②海洛因依赖者和对照组的内隐自尊无显著差异(P>0.05)。③海洛因依赖者和对照组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关不显著。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具有低外显自尊而相对正常的内隐自尊。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海洛因戒断者对毒品的态度,探讨其对复吸行为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自陈式量表对戒断者和普通人对毒品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状况及其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戒断者内隐态度取向的IAT效应显著(t=14.096,P<0.001),其将毒品与积极的词联系的反应时短;②普通人内隐态度取向的IAT效应显著,其将毒品与消极词语联系的反应时短;③戒断者与普通人的外显态度没有显著差异(t=1.041,P>0.05);④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相关系数为0.003。结论戒断者与普通人各自存在不同的内隐效应,戒断者对毒品的内隐态度为肯定倾向,普通人对毒品的内隐态度为否定倾向;戒断者与普通人对毒品的外显态度一致均为否定倾向;戒断者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倾向分离;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8.
外显自尊、相对内隐自尊和整体内隐自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三种方法测量自尊,并比较三者的关系。方法:外显自尊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的中文修订版,内隐自尊采用inquisit 3编制两个实验程序:我-他人IAT(实验1)和我SC-IAT(实验2)。结果:①被试整体外显自尊水平比较高,我-他人IAT和我SC-IAT实验的内隐效应显著,并且都显示在内隐层面被试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不存在性别差异。②外显自尊与我-他人IAT不相关,但与我SC-IAT呈显著负相关。我-他人IAT与我SC-IAT之间相关不显著。结论:我-他人IAT测量的是相对内隐自尊,而我SC-IAT测量的是整体内隐自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关系。方法对40名大学生施测内隐联想测验,同时填答自尊量表和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结果①大学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②外控总分与大学生外显自尊呈显著负相关;在成功事件上内控总分与其内隐自尊呈显著正相关;③高、低外显自尊大学生在外控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高内隐自尊组大学生在能力、努力因素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内隐自尊组。结论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二手烟暴露对非吸烟者吸烟外显态度和吸烟内隐态度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吸烟外显态度问卷、吸烟内隐联想测验、二手烟暴露问卷等对104名非吸烟者进行测量。结果:(1)二手烟暴露程度较高的被试对吸烟外显态度的消极程度显著低于二手烟暴露程度为无或较低的被试;二手烟暴露程度不同的被试的吸烟内隐态度无显著差异;(2)吸烟外显态度和吸烟内隐态度无显著相关;(3)吸烟外显态度和吸烟内隐态度的关系受到二手烟暴露的调节;二手烟暴露较高,两者显著正相关,而二手烟暴露为无或较低,两者不显著相关。结论:二手烟暴露降低非吸烟者对吸烟的消极外显态度,且提高吸烟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之间的联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状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在校大学生67名,对其施测内隐联想测验(IAT),测评其内隐自尊水平;并分别采用Leary交往焦虑量表(IAS)、Rosenberg自尊量表(SES)评价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和外显自尊水平。结果:筛选出有效被试58名,有效率为86.6%。大学生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27,P0.01),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无显著相关,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ZIAT-ZSES)与社交焦虑水平之间有显著正相关(r=0.375,P0.01)。结论:大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外显自尊对社交焦虑有缓冲作用。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外显自尊水平对社交焦虑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嫉妒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其嫉妒行为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抽取223名大学生进行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内隐联想测验、Bringle自我报告嫉妒量表的测试.结果:①女生嫉妒水平显著高于男生(t=-4.09.P<0.01);②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1.89,P>0.05;t=1.24,P>0.05);但在外显自尊的一般水平上,女生社会取向的自尊显著高于男生(r=-2.90,P<0.01);③不同内隐/外显自尊组合的大学生嫉妒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F=26.75,P<0.01);④外显的总体自尊对大学生的嫉妒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R2=0.25,P<0.001).结论:提高大学生外显自尊可减弱嫉妒的消极心理影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高职学生自尊内隐效应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其变式Go/No-go联想任务测验(GNAT)测量五年制高职学生内隐自尊的可行性,并分析内隐自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内隐联想测验。结果①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外显自尊高于三年制大专生,但是并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内隐自尊低于三年制大专生有显著差异(t=2.83,P0.05);②外显自尊性别和生源地没有显著差异,内隐自尊性别有显著差异(t1=2.13,P10.05);③外显自尊与学业成绩没有显著相关,内隐自尊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相关,二者存在分离;回归分析表明,内隐自尊可以显著预测学业成绩(B=0.39,P0.05),而外显自尊的预测则不显著(B=2.11,P0.05)。结论采用IAT和GNAT测验测量五年制高职学生内隐自尊是有效的,比自陈量表更为敏感。自尊水平在内隐层面上影响着五年制学生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大学生群体是否存在内隐完美主义倾向以及自尊与内隐完美主义的关系。方法:对71名大学生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内隐完美主义效应显著(t=-2.98,P0.01),且不存在性别差异;大学生内隐完美主义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r=0.31,P0.01),且高自尊水平大学生的内隐完美主义效应显著高于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t=2.16,P0.05)。结论:个体在无意识中存在一种追求完美的倾向,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越高,内隐完美主义的倾向性也就越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研究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学业拖延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10名研究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的自尊量表和硕士研究生学业拖延倾向的测试。结果①研究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t=15.13,P=0.00);②高、低外显自尊组在学业拖延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t=2.25,P=0.03),高、低内隐自尊组在学业拖延倾向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学业拖延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5),内隐自尊与学业拖延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学业拖延(t=6.91,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学业拖延。结论学业拖延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士内隐死亡态度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及其与外显死亡态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和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对170名护士进行测量。结果:在SC-IAT和AMP两种方法测量下,护士均存在消极内隐死亡态度。SC-IAT测量下护士的内隐和外显死亡态度相关不显著,AMP测量下护士的内隐和外显死亡态度相关显著(r=0.38, P<0.01)。结论:护士存在消极内隐死亡态度且具有稳定性。护士内隐和外显死亡态度的相关性可能与测量范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一新生内隐、外显自尊状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对50名初一新生施测内隐联想测验(IAT),同时填答自尊量表(SES)和社交焦虑量表(IAS)。结果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ZIAT-ZSES)与社交焦虑有显著正相关。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外显自尊对社交焦虑有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毕业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方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中文版和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对洛阳师范学院50名大四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31.10±3.53,0.20±0.10),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不相关(r=0.19,P0.05);(2)大学毕业生职业决策困难处于中等水平(2.61±0.47);(3)外显自尊水平与职业决策困难存在显著负相关(r=-0.49,P0.01),且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预测作用(t=-3.86,P0.01);(4)内隐自尊与职业决策困难不相关(P0.05)。结论:大学毕业生的外显自尊水平对职业决策困难有重要影响,提高大学毕业生外显自尊水平有助于减少职业决策困难。  相似文献   

19.
回避型人格障碍大学生的自尊与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AVD)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及对AVD的可能预测作用。方法:通过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及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rview,PDI-IV)从苏州大学1990名本科生中筛选出符合AVD诊断且无其他人格障碍共病者32名,其中自愿参与试验26名;按性别和年龄比从PDQ+4划界分阴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30人为正常对照组。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测量外显自尊、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测量内隐自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测量情感体验。结果:(1)AVD组SES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内隐自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AVD组消极情感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而积极情感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3)AVD组SES得分与积极情感得分呈正相关(r=0.46,P<0.05);正常对照组SES得分与积极情感得分呈正相关(r=0.61,P<0.01),而与消极情感得分负相关(r=-0.45,P<0.05)。(4)外显自尊对AVD的发生有预测作用(β=0.50,P<0.001),低外显自尊个体更易发生AVD。结论:与正常大学生相比,回避型人格障碍大学生外显自尊较低而内隐自尊没有明显改变,消极情感体验较多而积极情感体验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听障学生与健听学生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上的异同。方法:以74名听障学生和100名健听学生为被试,采用自尊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分别对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进行测量。结果:聋哑小学生的外显自尊高于聋哑初中生(P0.001);全聋学生和重听学生的外显自尊均低于健听学生(P0.001);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在不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均高于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P0.001);聋哑男生的内隐自尊效应高于聋哑女生(P0.01),全聋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低于正常学生和重听学生(P0.01)。结论:听障学生和正常学生都存在明显的内隐自尊效应;听障学生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低于正常学生,但其差异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在外显自尊方面,差异主要体现在全聋学生和重听学生与正常学生之间;在内隐自尊方面,差异主要体现在全聋学生与重听学生和正常学生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