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两种类型,原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尤其好发于脊柱部位,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活动障碍、身长短缩及驼背等.目前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传统中医没有骨质疏松及疏松性骨折这一病名,但大量中医学者认为骨质疏松症应属"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肾精髓少、骨枯筋萎、脉络痹阻为其主要病机,临证特点是本虚标实.故遣方用药多按补肾填精、疏肝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止痛等辨证施治,相关报道较多,而就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而言,复位、功能锻炼也是传统的基本疗法.现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同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现代医学名词,在传统医学典籍中无从考证,但其临床表现相当于"骨极"、"骨痿"、"骨痹"、"骨枯"、"骨缩"、"腰痛"等范畴。对古代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归纳为肾精亏虚、脾胃虚弱、肝血不足、瘀血阻滞等方面,希望大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致病因素加以重视,从而达到降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致残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卫荣  薛黎  刘海龙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2):1697-1700,1704
目的探讨新疆维、汉族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及症候特征。方法选择346例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汉族178例,维吾尔族168例。根据本课题制定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揭示新疆地区维、汉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辩证分型及其证侯分布规律。结果168例维吾尔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证型分布规律:肾虚血瘀92例(54.76%),非肾虚血瘀76例(45.24%),其中肝肾阴虚型30例(17.86%);脾肾两虚27例(16.07%);肾精亏虚19例(11.31%);178例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分布规律:肾虚血瘀96例(53.93%),非肾虚血瘀82例(46.07%),非肾虚血瘀中肝肾阴虚型34例(19.10%);脾肾两虚型28例(15.73%);肾精亏虚型20例(11.24%);汉族与维吾尔族PMOP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症候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腰膝酸软及疼痛296例(85.55%)、脉弦、细涩等。结论新疆地区维、汉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机主要表现为涉及肝、脾、肾等脏腑,与血瘀密切相关的复杂性病变,其证型分布与骨密度无相关性,但其症候分布特点仍有一定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个人信息骨、密度检测、中医症型分布信息等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有本院中医医师辨证分型,分类统计脾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百分比,总结该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气滞血瘀证患者百分比(36.67%)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组间差异P0.05;肾精不足证百分比(28.33%)第二,与其他证型比较,组间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百分比(18.33%)第三、肝肾阴虚证百分比(16.67%)为第四。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证、肾精不足证为主,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相对较少,可为中医骨质疏松症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5.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内皮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复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择40例来自我医院病例,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BMD)、雌二醇(E2)与内皮素(ET)的相互关系,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的原则分为肾阳虚衰、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四种不同证型。同时观察其不同证型间ET和NO含量间的相互差别,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及其证型的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方法:制定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调查表,按照纳入标准调查13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结果:13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脏腑辨证以肾虚证最为常见。结论:肾主骨生髓,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以肾虚证最为常见,肾中精气不足失于养骨是骨质疏松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118例正常绝经后女性T12~L2椎体进行骨密度测量,从中筛选出9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结果: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发现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肝肾阴虚型43例占47.25%,肾阴虚型15例占16.48%,肾阳虚型10例占10.99%,脾肾阳虚型9例占9.89%,脾胃虚弱型5例占5.49%,其他类型9例占9.89%,通过单因数方差分析,各型骨量减少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证候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腰膝酸软或疼痛79例占86.81%.结论:初步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这样一个涉及多脏腑的复杂病变,证型证候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其与骨密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可能与样本量较少和受试者职业的多样性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尚需在以后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由多种病机所致,肾精虚亏为根本,同时与肝脾两脏有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症状以腰背及周身骨痛为主,中医学中认为"痛不移处"或"诸痹症疼痛"必有瘀血。依据绝经后妇女体质多虚多瘀的特点以及中医中疼痛的相关理论如"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笔者认为"虚"与"瘀"为PMOP患者产生疼痛的主要机理,并对此展开论述。从而加强中医学对于PMOP疼痛产生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为临床上以中医手段治疗PMOP疼痛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多从围绝经期激素水平下降、骨量减少开始,而女性在围绝经期最典型的症状是潮热、潮红、盗汗、心烦、失眠、经量及经期异常等绝经综合征症状,中医辨证上多属肝肾阴虚。骨质疏松的发生在祖国传统医学的认识中多是由于"肾气热"引起,其发生以肾虚为本,与肝脾相关,以痰瘀为病理产物并影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展。而临床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绝经时间较短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肝肾阴虚型比例较高,而绝经时间较长的则是脾肾阳虚型、肾虚血瘀型比例较高。肝肾阴虚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最初环节,并与其他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1 骨痿的病因病机 祖国传统医学并无“骨质疏松”这一病名,根据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发现其与中医的“骨枯”、“骨瘘”、“骨痹”、“骨蚀”等证极为相似,其中定性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中医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肾虚、脾亏与血瘀,同时认识到肝脏在其发病机制中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一骨质疏松症 (一)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之病名,对骨质疏松症的现代认识也只是在十余年的事,然而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对骨病的描述与记载甚为丰富,有骨痿、骨枯、骨痹、骨蚀、骨极、历节等.根据所述及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笔者认为,骨质疏松症与"骨痹" 骨痿等频为相似,且与"骨痿"更相近.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继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系统性骨骼疾病.临床以腰背疼痛,身长缩短、驼背,甚则骨折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骨质疏松(primary osteoporosis,POP)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和老年骨质疏松(Senile osteoporosis,SOP),是和多因素相关的全身骨代谢疾病。POP属中医"骨痿"和"骨痹"的范畴,早期无明显疼痛症状者,  相似文献   

13.
特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薛延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304-1306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1.1病因由绝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又称为Ⅰ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由破骨细胞介导。常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年龄在50—65岁,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6倍,为高转换型的快速骨丢失。骨丢失的类型以小梁骨为主,造成骨小梁变细和断裂,主要部位是在脊椎(以压缩性骨折为主)和桡骨远端(如Colles骨折)。其发病主要原因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分泌不足。  相似文献   

1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指绝经引起的全身性骨疾病,PMOP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腰腿疼和病理性骨折,其发生与骨量丢失有关。据统计结果表明,大约1/3的绝经后妇女患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21世纪的前10年确定为“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病年”。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已成为影响老年女性健康与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症通常表现为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变、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而最终致骨折发生。PMOP常发生于绝经后5~10年,每年骨丢失率约为2%~10%,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6.
证素辨证是依据证候、辨别病位和病性证素、确定证名的三阶网络结构,其中证素是辨证关键,是具体诊断单元和证候病理本质。当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中医诊断缺乏客观标准和规范,"肾虚"主导的病机辨证限制了诊断思路。将传统中医理论与证素辨证学结合,认为PMOP病机主要在肾,与肝、脾、气滞、血瘀、寒痰湿证素相关,即PMOP证素以肾为主,也存在脾、肝和血瘀、气滞、寒痰湿证素。除药物治疗外,绝经后的女性应加强身体锻炼和饮食调养,增加激素的分泌,避免感受风寒邪气,注意调护身体,提高免疫。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质疏松症是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总量的绝对减少 (骨内矿化物和骨基质的比例正常 ) [1] ,使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以至骨骼脆性增加 ,从而出现四肢腰背疼痛、病理性骨折、体态变形等表现的系统性骨骼疾病[2 ] 。本病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 (高转换型 ,1型 )和老年性 (低转换型 ,2型 )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现代医学名称 ,祖国医学中类似于本病的名称有痿证、骨枯、骨极、骨痿等 ,其中定性、定位比较准确的当属骨痿 ,目前多数医家倾向于此名称[3,4 ] 。现就近年来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  相似文献   

18.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指停经后,卵巢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骨量减少引起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一种疾病,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常见的一种。本文从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血瘀和骨质疏松的关系,结合近几年来从血瘀论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结果,对活血化瘀治疗PMOP进行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9.
Ⅰ型骨质疏松症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指绝经后妇女由于体内卵巢功能低下,雌激素明显减少,骨偶联过程失衡,即骨吸收作用超过了骨形成作用,导致净骨量减少,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代谢性骨疾病。在人所患的疾病中,原发性骨质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患者明显增多。现代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 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对于每种类型的骨质疏松症,临床上所取的治疗方法各不相同,临床上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将现代医学治疗方式结合于中医辨证论治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该文通过综述中医"精血同源"理论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为临床上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