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疏肝理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胃缓”、“嘈杂”等范畴。多认为其病因病机是由于情志失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中气不足邪犯胃肠,致使胃肠运动功能及脾胃气机升降功能失调而致。其病位在胃,病机与肝、脾密切相关,基本证型为肝郁气滞与脾胃虚弱。临床治法及方药颇多,初学者不易掌握,一时无所适从。作者认为疏肝理气法为治疗FD的基本大法。试从理论及临床分析中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热点,属中医胃脘痛、痞症范畴;朱生梁教授从详辨病因病机入手,认为本病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为本,临床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尤重疏肝和胃,并注重心理因素在FD发病中的作用.据此,朱教授应用中医理论组成疏肝健胃方,同时配合心理干预,临床治疗FD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方盛泉 《中医药学刊》2004,22(5):796-797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热点。属中医胃脘痛、痞症范畴;朱生梁教授从详辨病因病机入手,认为本病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为本,临床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尤重疏肝和胃,并注重心理因素在FD发病中的作用。据此,朱教授应用中医理论组成疏肝健胃方。同时配合心理干预,临床治疗FD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医药治疗痞满的历史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痞满的病名主要见百、满、否塞、否隔、痞症、痞满等,与结胸、胀满相类似,需从诊断、病机、治疗上予以鉴别。1病名诊断中医对痞满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追溯其源,首先见于《内经入其主要称为否、满、否塞、否隔,否与痞二者相互通应。《索问·五常政大论》云:“备化之细……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索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大阴所至,为积饮百隔。”《素;可·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这些皆指痞塞痞满之…  相似文献   

5.
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证候。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痞满一证,在《内经》中称为“否”、“满”、“否塞”、“否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脏寒生满痞”;《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这些均是指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而言的。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引起痞的原因非只一端,概其病机,却…  相似文献   

6.
正功能性腹胀作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之一,以腹胀为主要症状,病程中其他全身及胃肠道器质性病变非常罕见,目前认为本病可能与肠道积气、肠道液体潴留、肠道高敏性、腹腔内脂肪增加、腹壁肌肉薄弱及内脏感觉功能异常有关~([1]),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功能性腹胀在中医中属于积聚中的"聚证"或"痞满"范畴。《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丹溪心法·痞》曰:"脾气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  相似文献   

7.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具有早饱感、上腹胀痛、上腹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并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痞满"和"嘈杂"等范畴~([2])。其发病率在大学生群体中较高~([3-4]),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中医认为"治病求本",而中医体质作为人体生命过程中,由先天禀赋和  相似文献   

8.
正《内经》最早将胸痛表述为"心痛",至汉代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称本证为"胸痹"~([1]),方才有了正式的病名。痹者,闭也,主要表现为胸膺部的痞闷疼痛;心痛,是心前区疼痛及胃脘痛的统称,后世医家王肯堂以"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明确了心痛与胃脘痛的区别。胸痹心痛临床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疼痛,甚则短气、胸痛彻背、  相似文献   

9.
<正>痞证是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对痞证就有论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汉·张仲景则称之为"心下痞"。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历代医家对本病在认识与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仅就中医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思路略作梳理。1张仲景"和中"之法与泻心汤类方张仲景在治疗痞证以调和脾胃升降为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0.
<正>李培润主任医师,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长期从事脾胃病临床工作,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为切入点,对李主任运用健脾疏肝和中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组方用药进行经验总结。1病因病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属中医痞满、胃脘痛等范畴。中医认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然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多有不同论述。《脾胃论》谓:"浊气在阳,乱于胸中,则生满闭  相似文献   

11.
保和丸对大鼠血液中胃泌素及胃动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原方主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等证,为中医行气消痞之代表方剂。胃痞证的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功能性消化不良(FD)十分相似,而FD与胃动力障碍密切相关。保和丸临床上能较好地改善患者早饱、餐后饱胀等临床症状。现代多有报道用其治疗功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胃肠疾病,主要以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为临床表现。FD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可超过1个月或在过去的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在中医学中常见于胃脘痛、胃痞、吞酸、痞满、嘈杂等病症,其病因病机为长期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导致肝失疏泄,犯胃乘脾,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出现以胃脘满闷不舒等临床症状的疾病。在FD的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中,FD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造模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查阅近十年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不同学者对于FD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方法的选择各异,故将FD造模方法归纳总结为单因素造模法、双因素造模法以及多因素造模法,并对其进行相应述评,以期对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常见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约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的50%,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西医治疗疗效不甚满意,更多的学者把目光投注到中医中药。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及“胃痞”等范畴,认为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以脾虚为基本病机。合理的饮食宣教、适宜的精神调护等中医辨证施护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临床综合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常见上腹痛或不适、腹部饱胀、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胃镜等检测而无器质性病变。其发病机制、分型与病因、病理生理、诊断标准及治疗均无定论[1]。现将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FD属中医“胃脘痛”、“痞证”、“嘈杂”、“呃逆”、“郁证”、“胃缓”等范畴。其病因多为情志失调(如恼怒气郁伤肝或思虑伤脾),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中气不足邪犯胃肠等。病位主要在胃,涉及肝脾两脏。刘氏[2]认为脾气虚弱、胃气不降、脾胃不和是其发病…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来源于胃十二指肠的非器质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或早饱,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中医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但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都有所阐述,而且辨证治疗方法丰富.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大,FD的发病人群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西医治疗多以促胃肠动力、抑制胃酸分泌、抗生素等药物为主,但这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辨证施治,或中西结合,已显现出对本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FD的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痞之辩惑论     
曹正柳  谢庆斌 《新中医》2011,(11):124-125
痞病,是一种重要的外感疾病,现在也属一种较常见的内伤杂病。论痞之源上溯至《内经》,多有否满、否塞、否隔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胀”,《素问·五常政大渤云:“备化之纪……其病否”等等。现代医家根据痞病的临床表现,认为大致包括现代医学胃肠道、肝胆系统某些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属于中医痞满和胃脘痛的范畴。中医认为"肝郁"是引起FD相关症状的重要病机,因此临床多法"治肝以安胃"之说,从肝论治。现代医学强调FD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对症治疗联合抗焦虑抑郁药以及心理干预是治疗FD的重要方法。由此可见,中、西医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疗思路高度相似。故作者从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等方面对FD从肝论治进行探讨,为从肝论治FD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其临床表现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的一组临床症状群~([1])。该病发病率较高,研究表明,具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经检查约80%可诊断为FD~([2])。对于此病,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案。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抑酸、促胃动力、抗抑郁等药物~([3]),具有一定疗效,但其中部分药物(如西沙必利)可引起严重心率失常等心血管不良反应~([4-5])。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胃院痛"  相似文献   

19.
<正>1概述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多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或但满而不痛、嗳气、餐后饱胀尤甚等为主要症状。如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仲景《伤寒论》"心下痞按之濡"或"正在心下,按之则痛"等皆指胃脘部而云。再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病痛甚,谓之心痛也,"此指心痛即是胃脘痛。临床多伴有胃脘  相似文献   

20.
正"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为病机十九条之一。历代医家多从胸中满闷咳喘之证多属肺病解释。如王冰将"膹"注释为膹满;张介宾注释"郁"为痞闷,均不离肺主呼吸之气失司的本脏病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王建康认为,此条病机理论具有病机指向多元性,泛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