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气虚"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肝气亏损,使肝之疏泄、藏血、调节情志及濡养外窍等功能失调的一种证候。清代中西医汇通大家张锡纯通过临床观察实践,发现黄芪除了通常意义上的益气健脾等作用外,还具有补肝气的作用,并示范性地记载了数例验案,为后世医家运用黄芪治疗各种因肝气虚所致病证提供了范式,以参考求证。  相似文献   

2.
问题解荅     
<正> 问:肝气、肝火、肝阳、肝风的证治有何不同? 答:肝气,有虚实两端。实者多为情志刺激,郁怒伤肝,引起肝失疏泄所致。肝失疏泄又有太过与不及之分,疏泄太过可见肝气横逆或上冲,疏泄不及可见肝气郁滞本经。由于影响内脏的不同,其见症不一:上冲者,症见口苦,目眩,头晕而胀痛;横逆者,症见呕呃,嗳气或脘腹胀满,食少便溏,痛则泻泄等。而疏泄不及,常表现为情志抑郁,胸闷善太息,胸胁或乳房胀痛等。虚者  相似文献   

3.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近代医家张锡纯所著,书中张氏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肝气虚真实存在的理论依据。张氏指出,肝气虚的发病归结于内因与外因,外因以平伐过度为主,内因多由情志内伤,脾肾功能失调也可累及肝脏,诸因素损伤肝气,导致肝气虚。张氏认为肝气虚临证可见气机失调、肝脾不和、元气上脱与大气下陷证候。对于肝气虚的治疗,张氏提出以补肝、脾、肾为切入点,补肝气当补中寓疏,同时应重视补肾健脾,临证擅长使用黄芪、山萸肉升发固守以补肝气。  相似文献   

4.
清·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将肝病分为肝气、肝风和肝火三大类、立28法进行证治,博而约,为肝病证治系统地总结了治疗规律。鉴于眼和肝的密切联系,治肝法在治疗眼病中亦有重要价值。1 肝病证治及用药大全 肝主疏泄、立藏血、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肝火上冲,内风多由火出。所以说: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治肝诸法,都针对肝气、肝风、肝火的传变过程,辨证而立论。肝为刚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而肝阴肝血常为不足,根据这一特点,将治法按补虚、泻实分类,归纳如下(见附表)。  相似文献   

5.
贾懿新 《河南中医》2014,(3):544-545
肝气亏虚可致气机疏泄不利,阴阳失于调和,导致失眠。大补肝汤源于陶弘景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从“肝气虚”入手治疗失眠症,遵循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五脏同调,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总结刘素荣教授辨证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刘教授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包括肾气亏虚、肝失疏泄、脾虚失健,肾虚是发病的基础,并可累及心肝脾肺,临证分肾阴亏虚、阴阳两虚、肝郁气滞、心肝火旺、肝血亏虚、心气亏虚、心肾不交、气虚不摄8型,分别治以滋养肾阴、清热除烦,阴阳并补,疏肝解郁、调畅情志,养血安神、疏肝清热,养阴清热、除烦安神,益气养心、敛阴止汗,交通心肾、清心安神,补气止汗。  相似文献   

7.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与前贤论述为基础,从肝主筋论述了慢性疲劳的病因病机及证治:一是"肝主筋"明确指出筋与肝在生理上的关系,人的运动源自筋力,筋得肝气滋养则柔顺有力;二是"肝气衰,筋不能动"则从病理上指出筋不能动是由于肝气衰所致;三是肝气衰的原因有情志过极、饮食失调、劳神过度等;四是肝气衰的临床表现分为肝主疏泄的异常及肝主筋的异常,即表现为精神情志的异常与疲乏无力;五是治疗当以补肝气、调气机为其基本治法,生黄芪为补肝气之要药,重者用生晒参以补元气达到补肝气的目的。本研究拓展了慢性疲劳辨证论治的思路,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受累人群的慢性疲劳中医药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敏教授认为,肝与泄泻关系颇为密切,临床基于肝脾相依理论,从肝论治泄泻,常获佳效。临证可分肝脏疏泄过旺或肝脏疏泄不及辨证治疗本病。治疗肝脏疏泄过旺当以抑肝扶脾为法,用药以疏肝为主,佐以健脾,肝气郁结可选柴胡疏肝散加健脾药,肝气疏泄太过可选痛泻要方。肝脏疏泄不及又分为肝气(阳)虚和肝血(阴)虚,治疗肝气(阳)虚应以温补肝...  相似文献   

9.
黄芪为补气药之首,其温补之性对于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的郁病属慎用之品。但王克勤教授在临证中发现,郁病患者多素有气虚之象,肝气虚而无力条达疏泄致郁者并不少见。故运用张锡纯补肝气助调达之法,重用黄芪佐以理气之药而效。  相似文献   

10.
李文杰教授认为痰、虚(不论血虚,阳虚)、情志不调或原发脏腑疾病相互作用,影响肝脾功能,脾失运化或肝失疏泄,扰及心神,发为心悸;提出"心悸之诊治应究其根本,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独到见解,实证(痰热内扰、肝郁化火)心悸,重在理气消痰,疏肝化火;虚者(心血不足、心阳不振),治疗以益气养血,温补心阳,宁心安神为主;情志不调,当疏肝解郁,清火安神,逍遥散主之;组方遣药配伍体现药对相须相使,注意药味、剂量比例;根据证型,采取相应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1.
瘿病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瘿病,其发病与情志内伤关系密切.情志抑郁或忧患暴怒,肝失疏泄条达,肝气内郁,气机郁滞,津凝成痰,痰气交阻于颈,遂成瘿肿.采用中医理论辨治瘿病,确定相应治则治法.临床辨证分型为气郁痰凝、肝火亢盛、阴虚火旺、阴阳两虚等.治疗须注重柔肝解郁,化痰软坚散结.  相似文献   

12.
瘿病,其发病与情志内伤关系密切。情志抑郁或忧患暴怒,肝失疏泄条达,肝气内郁,气机郁滞.津凝成痰,痰气交阻于颈,遂成瘿肿。采用中医理论辨治瘿病,确定相应治则治法。临床辨证分型为气郁痰凝、肝火亢盛、阴虚火旺、阴阳两虚等。治疗须注重柔肝解郁,化痰软坚散结。  相似文献   

13.
李龙骧 《河北中医》2007,29(11):1025-1026
阳萎是男科常见病。笔者认为,阳萎发病除少数为器质性病变外,多数与肝、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笔者不揣愚陋,将阳萎从肝、心论治心得浅述如下。1病因病机1.1肝主疏泄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畅达气机,调节精神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肝脉布绕阴器,阴茎以宗筋为体,气血为用,肝气疏泄及时,气血充沛,宗筋自能伸展。如《辨证录》云:“肝气旺而宗筋伸。”临床观察发现,阳萎的发生与情志精神因素颇相关联,如下岗失业,家庭失和,忧思恚怒,不能自解,久则肝失疏泄,气血输布失常,宗筋失盈而致阳萎不用,正如《素…  相似文献   

14.
肝体阴而用阳,肝气虚证是由于肝气亏损,升发不足,气机失调所导致的一种证候,更年期患者常出现疲倦乏力、心悸易惊、气上冲胸、眩晕、耳鸣等肝气亏虚的表现。李浩教授认为肝气虚是更年期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环节,调补肝气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重要方法,治疗时应重视整体调治,改善患者错综复杂的整体症状,临床以黄芪为主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随证处方用药,补肝气、升发气机的同时,清郁热、化痰浊、畅情志、补不足,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谢乐  康双琴 《陕西中医》2002,23(11):1052-1052
从生理上讲女子有经、孕、产、乳的特点 ,故机体长期处于“气有余、血不足”的失衡状态。肝体阴而用阳 ,体阴者 ,主藏血 ,用阳者主疏泄。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 ,肝气郁结 ,易出现乳胀、乳痛等症。肝气的疏泄与情志有关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则气机调畅 ,血运畅通 ;情志舒畅 ;若肝失疏泄 ,肝气郁结 ,则心情抑郁 ,多愁善感或烦躁易怒。肝气郁滞 ,易克乘脾土 ,引起脾的功能失调。《血证论》云 :“木之性主乎疏泄 ,食气入胃 ,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 ,而水谷乃化 ,故肝不能疏泄水谷 ,荡湿中满之证 ,在所难免。”木郁克土 ,脾虚运化失职 ,水液内停 ,溢…  相似文献   

16.
方鸿  马月香 《山西中医》2005,21(6):55-55
肝主疏泄是肝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目前多将肝主疏泄理论概括为: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肝气的这一功能特点不仅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而且对中药发挥性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月经病与肝关系密切,临床多以肝血亏虚、肝阴不足、气滞血瘀立论,治疗亦多从养肝血、滋肝阴、清肝热、疏肝气着手,鲜少注重肝气虚与月经生理、病理联系,亦少提及补肝气之法。然因肝气虚而致肝脏疏泄、藏血失司、生发不足,以致心、脾、肾功能异常,冲任失调,而引月经不调者,亦不少见。文章将从中医理论对"肝气虚"的概念进行阐释,基于"肝气虚"探究月经病病机,结合名老中医临床治验论述补益肝气对调经的重要性,为治疗月经病补充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足厥阴肝经具有多血少气的特点,年老体衰、情志失调、酒食不节、劳倦太过、用药不当、久病等原因都会导致肝气、肝阳的亏虚。补肝气既可专补肝气,又可顺肝之性补肝,具体方法有以辛补肝、补肝体以实肝用、缓肝补肝、运用五行以补肝。补肝气常用黄芪、山萸肉、人参,并自拟黄芪补肝汤作为补肝气基础方。温肝阳遵循仲景治阳虚之法,多用温通与温补法,既可专温肝阳,又可温少阴以暖厥阴,厥阴不治、求之阳明,温通经脉以散肝寒,辛甘化阳,阴中求阳。温肝阳常用吴茱萸、附子、细辛,活用肉桂、桂枝,并自拟温肝汤作为温肝阳基础方。肝气虚、肝阳虚是慢性肝病的重要病机,临证运用扶阳通络方治疗阳虚络阻型肝硬化腹水,温肝调糖方治疗肝源性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6,(4):718-719
文章介绍了黄燕教授从"情志—气机—肝轴"论治顽固性失眠的经验。情志不畅则气机逆乱,肝失疏泄,导致五脏气血紊乱,容易诱发失眠。治疗上应注重调畅情志和疏泄肝气的结合,肝郁为根,情志不舒为本,标本兼治,方能使人体复归"昼精夜瞑"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情志致胃脘痛的伤脏规律及证候特征。方法:以自编胃脘痛调查表为调查工具,选取山东省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患者115例,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统计分析胃脘痛的伤脏规律及证候特征。结果:除胃外肝是受损机会最多的脏腑占97.20%,脾损伤占49.53%,胆损伤占20.56%,伤心则比较少见,而肺、肾受损在本次调查中未出现。证候宜分为肝胃气滞与肝气犯胃两型。结论:情志致胃脘痛主要因情志伤肝而致肝疏泄失常所致,分为疏泄不及所致的肝胃气滞与疏泄太过所致的肝气犯胃2种证型,从而提示临床治疗情志相关胃脘痛时应区别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