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东垣善用升散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的创始人。他精研古典医籍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比较完整的中医脾胃学说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脾胃学说的集大成者。在其用药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的特色就是很多方剂中都配以具有升散特性的药物来治疗各种疾病。如我们熟悉的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清胃散、普济消毒饮等方剂中都配以具有升散特性的药物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藁本、葛根、川芎、独活等。东垣称这些药物为风药,配伍在诸方剂中以助生长、升发之用。笔者仔细研读了东垣的主要著作并对东垣善用风药作了如下探讨。风药的概念我们这里所…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升散法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福珍  彭力 《中医药信息》1990,7(6):47-47,46
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善用升散之法,在广集氏用方的专著《兰室秘藏》中,对所载内、外、妇、儿、五官各科,21门病证的治疗方剂中,无不参有升散之法,可见其应用之广,理解之深,现仅就其配伍升散法的意义与运用探讨如下。一升发脾胃清阳东垣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立论,创“内伤”学说,在论述病机中强调“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乃生寒热”及“脾胃气虚,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对饥饿劳役,损伤脾胃,元气不足之身重懒倦,头目弦晕,不思饮食,睡卧不安,及气虚发热、中气下陷等证,在用参、芪、二术补益脾胃的基础上,配合升麻、柴胡等升散药物,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二者相须为用。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
风药的运用是李东垣的一大特色。其立足于脾胃内伤学说,将风药创造性的应用于各种内伤病证,创立了一系列名方,至今仍广泛使用。从其著作中可以发掘出风药在临床中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金元补土派大家李东垣倡导脾胃独重的理论体系,以脾胃为中焦运行之枢纽,重视调畅脾胃气机,尤应用辛散升发、轻清上浮之风药治疗内外诸证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李东垣喜用风药,是因风药能够升发脾阳、补中提陷,轻清上浮、发散郁火,辛香温燥、醒脾祛湿,同气相求、顺应肝气。通过综合分析其风药运用特点,提出调畅脾胃气机是李东垣运用风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为临床运用风药治疗内伤杂病提供理论依据和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风药应用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风药应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名医李东垣提倡“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之理论 ,擅长将解表祛风之升麻、柴胡、防风、羌活、白芷、葛根等药用于内伤脾胃所致诸病的治疗。所谓风药 ,一则取义于《内经》中“阳之气 ,以天地之疾风名之”的说法 ,二则因辛散药力可起醒脾散滞 ,疏肝解郁之效 ,而肝为风木之脏 ,故以“风药”之称来说明这些药物在舒发条达下焦肝肾阳气方面的作用。兹就其用量及配伍分述于下。1 风药应用剂量李东垣所用风药在味数与用量方面 ,具有一定的规律。凡用以升散祛风 ,发越郁火、升清胜湿者 ,每每多味风药同用 ,并用量要稍大些。如治头风痛的川芎散就…  相似文献   

7.
马瑞  金桂兰 《新中医》2008,40(3):99-100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学说是其最重要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脾胃一伤,五乱互作"的观点,认为脾胃之强弱关乎五脏,故培土为第一要义,并首创"甘温除热"治法.其组方用药,偏于升阳补气,擅长运用升麻、柴胡、葛根、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等升阳风药,认为此类药物既可升阳,又可与甘温补气药或苦寒泻火药配伍扩大功效范围,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在治疗内伤病的过程中常常运用风药,其治疗中气下陷诸证,多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加用风药,以升提下陷之气,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阴火证,以甘温益气升阳药配大量风药,以发越内外之郁火,代表方剂升阳散火汤;治疗脾胃气虚,湿邪内困诸证,采用益气利湿药配合风药,以化解内外之湿邪,代表方剂升阳除湿汤。  相似文献   

9.
从文献角度梳理了风药使用的历史,重点阐述了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重视风药应用的学术思想:重元气,倡后天养先天;重脾胃,倡甘温补中;重升降,倡少阳生发;重风药,倡风药升阳.  相似文献   

10.
浅论风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晓阳 《中医杂志》2003,44(3):227-229
<正>风药是历史悠久、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药物,但对它的分类及具体药物,则缺少全面系统的论述。本文根据古今文献,对风药的功效和临床实际应用情况,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1.
具有升散之性的常用中药有柴胡、升麻、羌活、荆芥穗、防风等。由于其味辛,上升走串,能够带动阳气上行,在临床运用中如果巧妙配伍使用,可明显提高疗效,从历代医家创立的方剂中可窥一斑,今就笔者的心得体会与同道探讨交流。1在升阳益气方面作用增强人体的气血阴阳相互依存,阳虚者必见气虚,气虚者多见阳虚。气虚、阳虚多为机体气化功能不足,所以在补气时常配合升阳的药物,以促进其气化的作用,使之更好的发挥补气的作用。这种  相似文献   

12.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精研《难》、《素》推家至理而求效于临床,所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倡“人以胃气为本,”立“甘温除热”大法,为后世脾胃病的证治首开先河,而其中东垣之善以“风药”治疗脾胃病别具特色,引人注目。笔者不揣愚陋,仅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3.
胡臻  董飞侠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11-1812
明代医家王纶云:"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对李东垣临床用药,做了生动的概括.这也是李东垣学术思想在临床用药中的体现.李东垣在学术上重视人身胃气,倡"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凡饮食劳倦每致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谷气下流,阴火上冲"的内伤病证.处方用药上力主用甘温之药以内养元气,用风药升阳除邪.纵观李东垣诸卷,考其升阳诸方,可以看出李东垣非常重视升阳风药的运用,临床中或单独运用,或相配伍而施,均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世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刘完素和李东垣2位医家在脾胃病火热证的认识进行比较,二者对脾胃病火热证论述各有侧重,刘完素偏重六气火化致病,治宜开达玄府,宣通气液;李东垣注重脾胃内伤,治疗多补中益气、升阳散火。从而增加我们对脾胃病火热证的进一步认识,为以后的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李东垣及其学派风药运用规律,为现代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以期可以继承和发展其学术思想.方法 收集和整理李东垣作品中使用的风药,整理原始资料,利用数据统计和挖掘软件,如SPSS 22.0,Modeler 18.0,xMiner进行数据挖掘.通过使用风药的频率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核心药物网络分析和因子分析,...  相似文献   

16.
自李东垣发中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证以来 ,炙升麻、蜜柴胡升举清阳之气已广为应用。其实 ,当脾胃气虚 ,升降失司 ,痰湿中阻 ,证见纳谷运化失常 ,欲食不香 ,脘腹痞胀 ,大便不爽 ,舌苔薄腻等 ,也可以用柴胡、升麻、羌活、独活、防风等散风药 ,升清阳而鼓舞胃气上行。又有“风能胜湿”,脾虚而少运化 ,湿浊而生 ,散湿以振奋中焦阳气 ,使阳升阴降是很有道理的。如脾虚湿盛的泄泻证、脱肛证、水肿证等。观李东垣创升阳益胃汤 ,主治脾胃虚弱 ,怠惰嗜卧 ,时值秋燥令行 ,湿热方退 ,体重节痛 ,口苦舌干 ,纳不思食 ,食不知味 ,大便不调 ,小便频数 ,兼见…  相似文献   

17.
<正>柴胡,性味苦平,入肝胆二经,功能和解退热,舒肝解郁,升举阳气。正如《本草从新》中说柴胡……味薄气升为阳。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升;宣畅气血,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风药应用中升麻与柴胡配伍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系金元四大家之一,擅长从脾胃论病,主张保护元气,开创了内伤脾胃学说及补土派的先河,其代表作《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资料。其弟子罗天益说“东垣先生之学,医之王道也”。其脾胃学说的理论,为历代许多名家所继承,后世之张景岳、叶天士等人,无论在理论研究或治疗实践中,都景仰李氏学说并有新的建树。  相似文献   

19.
蒋军林  李倩  周慎 《中医药导报》2007,13(3):79-80,90
文章根据风药主升、主行、主散之功能,论述和分析了利用其功能与其他方药进行配伍治疗各种疾病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风药是具有辛散升浮之性的药物,其辛散透达之性,不仅驱散外在风邪,又可透散内邪,配伍用于虚实诸证,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内外各科。文章主要对疏散外风之风药的作用机理从升发清阳、风能胜湿、调节肝气、活血止血、透达玄府、祛风散邪、引经报使、辛以润燥及现代药理研究九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