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4)
目的探讨"三辨一和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三辨一和法"进行治疗。干预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胃肠激素水平、免疫细胞数量及脱颗粒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①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6.67%(23/30)(P0.05);②观察组十二指肠球部黏膜5-羟色胺(5-HT)、白介素-10(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肥大细胞数量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的QOL评分、KP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辨一和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肠组织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调节相关神经递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医外治法治疗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治疗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重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将虚寒型FD重叠D-IBS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2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隔药饼灸、穴位贴敷及温针灸综合中医外治法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胃肠激素[包括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0%,对照组为7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5-H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SS、VI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中医外治法联合传统西药治疗虚寒型FD重叠DIBS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胃肠激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 重叠功能性消化不
良(FD) 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86 例D-IBS 重叠FD 肝郁脾虚证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 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柴胡
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2 组均治疗4 周。比较2 组治疗前后症状、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
焦虑自评量表(SAS) 及抑郁自评量表(SDS) 评分,评估2 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 组餐后饱胀不
适、上腹痛、早饱、嗳气、纳差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早饱、嗳
气、纳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76.74% (P<0.05)。治疗后,
2 组烦躁不安、挑食、躯体意念、社会功能、行为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烦躁不安、挑
食、躯体意念、社会功能、行为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SAS、SDS 评分均较治疗前
降低(P<0.05),治疗组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
D-IBS 重叠FD 肝郁脾虚证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激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重叠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FD重叠C-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肠激宁治疗,对照组用莫沙必利治疗,疗程4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均能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1%,对照组为88.75%;2组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同时,治疗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肠激宁治疗FD重叠C-IBS,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IBS-D) 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探讨IBS-D重叠FD的中医证候特征。 【方法】通过临床调查收集IBS-D、FD和IBS-D重叠FD (简称重叠组) 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证素辨证学方法分析其中医证素,并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候和证素特征。 【结果】(1) 频数分析结果显示:重叠组以情志异常为主要诱发或加重因素,其次为饮食不节。主要证候是腹泻、腹胀、胃脘痞满、腹痛和食后痞胀。舌色多为舌淡、舌淡红、舌暗或舌红,舌体大多胖大或有齿痕,舌苔以薄白或白为主;最常见的脉象是脉滑、脉弦、脉沉和脉细。病位证素主要是脾、胃、小肠和肝,病性证素主要是气滞、湿、气虚和阳虚。 (2)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证候方面,腹胀和腹泻的支持度最高,为70.00%;病位证素方面,脾和胃的支持度最高,为80.00%;病性证素方面,湿和气滞、气虚和气滞两组的支持度最高,均为36.00%。 (3)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证候方面,共聚为4类,分别为脾虚湿滞证、脾虚气滞证、脾阳虚证和脾气虚证的主要表现;证候和证素组合方面,共聚为5类,分别为肝郁脾虚证和肠道湿滞证表现、食滞胃脘证表现、脾虚气滞证表现、苔腻以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表现。 【结论】IBS-D重叠FD的主要病位在脾,与胃、肝和小肠密切相关,主要证候是脾虚湿滞证和肝郁脾虚证、肠道湿滞证。气滞与湿阻是重叠病机的关键,病性表现为虚实夹杂,疾病后期可出现痰湿、食积、血瘀等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8.
理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一斌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68-68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排便过程异常及排便不尽感等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以解释的症候群。笔者自2003年4月至2005年6月采用中医辨证内服理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并与思密达治疗进行对照,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功能性胃肠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发生率及焦虑、抑郁障碍的关系.方法:对60例FGIDS患者在性别、年龄、FD症状、IBS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发病年龄,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发病高峰为青年、中年.②重叠症状,FD组与IBS组、IBS组与重叠组的FD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FD组与重叠组中FD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FD组与IBS组、FD组与重叠组的IBS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IBS组与重叠组中IBS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③三组之间焦虑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FD组与IBS组中抑郁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j意义(P> 0.05);IBS组与重叠组、FD组与重叠组的抑郁状态评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FD、IBS患者容易发生症状重叠,重叠症状越多,焦虑、抑郁状态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芳香化浊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7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古方雷氏芳香化浊加味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70例,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治疗组予雷氏芳香化浊加味汤治疗,疗程4周,记录患者症状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两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78.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氏芳香化浊加味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肠止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5-HT),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等脑肠肽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IBS-D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片/次,于早晨和中午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口服,2 g/次,3次/d;蒙脱石散口服,3 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肠止泻方,1剂/d。两组疗程均为4周。记录治疗前后消化系统主要症状评分;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进行IBS患者专用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记录3个月随访期患者得发率情况,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5-HT,SP,VIP和SS水平。结果:经Ridit分析,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消化系主要症状(腹痛、腹胀、排便次数、粪便形状和黏液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和随访期IB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45.8%,低于对照组的69.2%(P0.05);治疗后观察组5-HT,SP,VIP和S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肠止泻方能减轻IBS-D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远期复发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5-HT,SP,VIP和SS等脑肠肽因子来实现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类中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研究,将收集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疏肝健脾方治疗(柴胡、积壳、白芍、陈皮、乌梅、木香等)。对照组采用思密达治疗。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接受两种治疗后症状积分和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积分进行自身的比较,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积分经t检验后,P<0.05,并且治疗组的症状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能取得较好的治疗疗效,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331例受试者进行调查,其中观察组159例,对照组172例。同时对观察组进行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调查。结果:1两组体质构成不同(χ2=94.5,P0.05),观察组以气郁质为主,对照组以平和质为主;2观察组中医证型的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为肝脾(胃)不和、脾胃(肠)湿热、寒热错杂、脾虚湿阻、脾肾阳虚和胃肠燥热;中医体质类型的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为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平和质、阴虚质、血瘀质及特禀质。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以肝脾(胃)不和为主要证型,与气郁质有密切关系。肝脾功能失调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发生和发展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