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风湿性心脏病与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曙光  胡立群 《医学综述》1997,3(12):F003-F004
<正>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是由于风湿活动迁延不愈和心脏病损反复加重所引起。而心律失常是风心病最常见的继发症之一。常常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有些风心病患者可发生猝死。  相似文献   

2.
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10例,换瓣130个,其中用牛心包瓣117个,经临床证实效果满意。应用生物瓣后早期抗凝治疗(尤其是有过血栓栓塞史者,伴房颤、左房巨大的病人)应持续半年。为提高治疗效果,应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及良好的心肌保护。牛心包瓣瓣衰竭的特征为瓣叶撕裂。减少瓣叶的机械性损伤,改用弹性瓣架,可减少瓣叶上的应力集中,延长牛心包瓣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黄美清 《华夏医学》2003,16(1):91-92
我院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共完成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 33例 ,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 33例 ,男 13例 ,女 2 0例 ,年龄 2 7~ 6 4岁 ;绝大多数患者心功能 ~ 级 ,有反复心衰病史 ,经内科治疗好转后手术 ,术前心功能 I~ 级 13例 , ~ 级 2 0例 ;心胸比率 0 .5 2~ 0 .85 ;单一瓣膜病变 16例 ,联合瓣膜病变 17例 ,伴左房血栓 9例。心电图显示 :房纤 17例 ,房室早搏 8例 ,不完全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 6例 ,左心室肥厚7例 ,右心室肥厚 3例 ,左右心室均肥厚 4例 ,心肌缺血 (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比较102例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近期生存情况:近期生存99例,近期生存率为97.06%,近期死亡3例,近期死亡率为2.94%。远期生存情况:随访13年,共99例患者,远期生存94例,远期生存率为94.95%,远期死亡5例,远期死亡率为5.05%。1例患者发生瓣周漏,1例患者术后8个月再行瓣膜置换术。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良好,近期及远期生存率较高,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瓣膜损害的患者,由于病史长,反复发作心衰,一般均有心功能受损、肺动脉高压、肺瘀血及体循环瘀血,施行瓣膜置换术时,麻醉危险性很大。现总结45例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6.
李帮存  陈素兰 《医学综述》1996,2(3):F003-F003
本文分析我院1989年1月~1992年12月急诊收住的风心病心律失常患者57例,就心律失常的预防在风心病中的意义谈点体会。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7例均系经临床表现、X线检查及超声心动图确诊的风心病患者。其中男23例,女34例,男女之比为1∶1.5,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64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总结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经验。方法选取102例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55例,年龄24~71岁。其中59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2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1例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置换术。全部患者采用膜肺,中度低温CPB;预充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和人工胶体,必要时术中追加;心肌保护应用10℃~15℃4:1(血:晶体)高钾停搏液灌注;CPB中维持灌注流量50~100ml/kg和平均动脉压(MAP)50~90mmHg;开放前应用利多卡因、硫酸镁和碳酸氢钠;后并行期应用超滤、红细胞悬液、速尿等提高HCT;注意纠正低钾、高钾、低钠和酸血症。结果 CPB时间为69~254min(165.7±68.0),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6~168min(99.5±54.9),自动复跳率为84.4%(86/102),电击复跳率为15.6%(16/102)。全部患者均脱机,无手术死亡。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中,提高胶体渗透压、注意心肌保护、调节血球压积、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等是保证体外循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9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麻醉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术毕安全转运至重症监护病房。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对麻醉要求较高,处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良好的麻醉管理为手术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9.
田雪亮 《中外医疗》2013,(32):144-145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该院收治的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的患者均采取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等一系列护理措施。结果该组83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经过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指导,其中显效50例,有效2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高达89.16%。结论加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与指导,不仅能够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率,还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同时也对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美莲  姚维深 《河北医学》2009,15(10):1210-1212
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它是急性风湿热引起的心脏炎后遗留下来并以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32例,围手术期细致恰当的护理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及评价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探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围手术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2 696例)临床资料。所有危险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筛选,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最终得到与终点事件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当终点事件为院内死亡时,与体外循环时间〔标准偏回归系数( B’)=0.418)〕、心功能分级( B’=0.344)和肺动脉高压( B’=0.285)有关。当终点事件为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时,心功能分级( B’=0.520)、肺动脉高压( B’=0.365)、体外循环时间( B’=0.306)、糖尿病( B’=0.129)、左室内径( B’=0.118)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B’=0.071)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中,心功能分级( B’=0.578)、肺动脉高压( B’=0.401)、体外循环时间( B’=0.305)和糖尿病( B’=0.143)则是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左室射血分数这一常见危险因素首次报阴。结论 高心功能分级和存在肺动脉高压是患者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因心脏瓣膜疾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VA)及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运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检测114例有或无心室肥厚患的QT离散度及校正值(QTd、QTcd)。结果:VA检出率为28.95%;VA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有显性差异(P〈0.05);室上性心律失常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无显性差异(P〉0.05);114例中,心室肥厚或扩大患的QTd、QTcd与心室正常有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稳心颗粒加胺碘酮组(A组)42例、胺碘酮组(B组)37例、稳心颗粒组(c组)41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律失常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观察对比:A纽总有效率为90.47%(38例),B纽总有效率为64.86%(24例),C组总有效率为65.85%(27例)。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A组与B组比较、与C组比较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明显优于各自单用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闫成雷  高长青  李伯君  叶卫华 《医学综述》2012,18(11):1755-1757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膜类型对患者术后早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68例患者,年龄23~73(48.9±11.2)岁,其中男54例,女14例。病变类型:单纯主动脉瓣狭窄5例,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21例,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2例。其中53例植入机械瓣,15例植入生物瓣。结果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内径[(37.9±5.3)vs(40.5±5.7)mm,P<0.05]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6.2±9.1)vs(58.9±11.6)mm,P<0.05]较术前明显减小,生物瓣及机械瓣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主动脉直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升主动脉直径的术前及术后的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可改善患者心功能,瓣膜的类型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对心功能的改善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室性心律失常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174例CHF患者分为2组:cTnI阳性组(A组)78例和cTnI阴性组(B组)96例。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观察随访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结果:A组平均每h单个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总数,24h室性心动过速的次数均明显高于B组的CHF患者(P<0.01);A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因不良心脏事件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血清cTnI浓度与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及近期预后有关,对判断估测老年CHF患者预后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改良超滤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改良超滤(MUF)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二尖瓣膜置换术的4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改良超滤组,对照组行常规体外循环,改良超滤组在体外循环后应用改良超滤,在转流前(T1)、转流结束(T2)、术后6h(T3)、术后12h(T4)测定记录气道峰压(Ppeak)、吸气平台压(Ppause)、潮气量(TV)、呼吸频率(F)、氧合指数(OI),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和气道阻力,记录术后呼吸支持时间。结果各组体外循环术后较术前的气道阻力、P(A-a)O2、OI都有明显变化,但是改良超滤组的变化小于对照组。在T3、T4时间改良超滤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气道阻力和P(A-a)O2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呼吸支持时间改良超滤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超滤技术能够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呼吸动力学。  相似文献   

17.
负平衡超滤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中使用负平衡超滤对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作用。方法110例行ECC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分为三组:无超滤组(C组,10例)、常规超滤(conventional ultrafiltration,CUF)组(CUF组,50例)和负平衡超滤(subzero-balanced ultrafiltration,SUF)组(SUF组,50例)。分别于ECC开始前、术后1 h、6 h、12 h和24 h五个时间点检测各组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并记录各组患者ECC前后红细胞压积(Hct)、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术中及术后24 h内输血量和术后24h内心包纵隔引流量。结果ECC前各组Hct无显著性差异(P〉0.05),ECC后SUF组和CUF组高于C组(P〈0.05);SUF组和CUF组术后1 h、6 h、12 h及24 h OI高于C组(P〈0.05);SUF组术后1 h、6 h、12 h及24 h P(A-a)O2低于C组和CUF组(P〈0.05);SUF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中及术后24 h内输血量少于C组和CUF组(P〈0.05);ICU停留时间、术后24 h内心包纵隔引流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使用负平衡超滤能较好地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减少输血量,促进患者术后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分析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和联合治疗组50例。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使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内科、ICU,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且合并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37例,静脉、口服胺碘酮序贯治疗8周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使用胺碘酮治疗24h后90例患者显效,有效率达66%;治疗48h后119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有效率达87%;治疗72h后133例患者病情得到良好控制,有效率达97%。结论:临床上采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在瓣膜置换术中应用的功效并寻找较佳量效关系。方法瓣膜置换手术4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采用短周期治疗方案,低剂量组给药剂量300 IU/kg。高剂量组600 IU/kg,对照组不给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结果(1)治疗组Hb、Ret值在治疗后持续显著高于对照组。高、低剂量组间Hb值在手术5天后差异无显著性。(2)治疗组输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出血量相似,高、低剂量组间输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手术2天后,治疗组无输血,对照组手术2天后输血率40%。结论(1)本研究的短周期方案主要通过纠正体外循环手术后迟发性贫血来实现节血目的。(2)低剂量组的费用效能比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