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特征的要点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介绍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及怎样理解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肌筋膜触发点是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的局限小区,挤压时疼痛和拉紧的带,引起牵涉痛和交感现象。静息下运动终板神经末梢处乙酰胆碱浓度增高,引起肌后连接持续去极化和持续性肌节缩短和收缩结节。慢性持续肌节缩短增加局部能量的消耗和血循环的减少,神经血管反应物质释放,致敏传入神经引起触发点疼痛。触发点诊断常依赖病理生理学的诊断标准。触发点治疗的可能原则是对受累肌的牵张,其次是想法刺激或破坏触发点。常用的方法有肌疗法、肌肉牵张和冷喷雾疗法、针刺法加肌肉牵张法、肉毒素注射加肌肉牵张法。同时,常需要辅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改善周围循环和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引起膝关节周围疼痛的下肢肌疼痛触发点特征和以反复针刺为主,受累下肢肌牵张为辅的治疗效果。方法120例不同膝关节位置疼痛的病例,诊断为不同股部和小腿肌疼痛触发点引起的膝关节牵涉痛。对这些患者以湿针刺触发点和对不同受累肌牵张疗法进行治疗。针刺触发点后,教患者在家中做自我受累肌牵张锻炼,并根据疼痛的程度、并发症状和体征,设计和定义评分标准,对治疗前后做自拟疼痛评分。本文重点描述大部分股部和小腿部肌触发点的位置和特定牵涉痛的范围;同时也重点描述这些肌肉的自我牵张法和湿针刺触发点方法。结果治疗前评分为(4.9±1.5)分,治疗后3~6个月随访为(1.3±0.5)分,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评分(P〈0.001)。结论许多膝关节疼痛常常是股部和小腿部肌疼痛触发点的牵涉痛,只要有效地对这些肌触发点疼痛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膝关节疼痛,减少患者的担忧和避免不必要的膝关节内手术。  相似文献   

3.
介绍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及怎样理解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肌筋膜触发点是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的局限小区,挤压时疼痛和拉紧的带,引起牵涉痛和交感现象。静息下运动终板神经末梢处乙酰胆碱浓度增高,引起肌后连接持续去极化和持续性肌节缩短和收缩结节。慢性持续肌节缩短增加局部能量的消耗和血循环的减少,神经血管反应物质释放,致敏传入神经引起触发点疼痛。触发点诊断常依赖病理生理学的诊断标准。触发点治疗的可能原则是对受累肌的牵张,其次是想法刺激或破坏触发点。常用的方法有肌疗法、肌肉牵张和冷喷雾疗法、针刺法加肌肉牵张法、肉毒素注射加肌肉牵张法。同时,常需要辅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改善周围循环和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42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某院就诊的83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予枢经推拿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牵张和药物综合治疗改善腰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患者症状的效果。方法:选自2003-03/2004-01云南省玉溪市中医院民族科收治的腰方肌触发点疼痛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应用手法压榨和牵张受累肌肉,牵张前注射当归注射液于触发点处镇痛,同时给予改善周围循环的药物如三七、复方丹参片及少腹逐瘀汤加减口服等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33例,应用牵张前注射10 g/L利多卡因于触发点处镇痛。两组治疗后教会患者在家做自我牵张疗法并进行随访,对治疗前后的疼痛作自拟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自拟评分总分为(3.54&;#177;1、19)分;治疗后为O分25例,1分5例,2分5例;治愈25例,显效5例,好转5例。对照组治疗前自拟评分总分为(3.55&;#177;1.08)分;治疗后为O分20例,1分3例,2分2例,3分8例;治愈20例,显效3例,好转2例和无效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5284,P<O.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腰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可以改善疼痛症状,增强肌肉力量,促进炎症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利用触发点疼痛原理对肱骨外上髁炎进行诊断及改善患者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01-01/2004-12玉溪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对患者有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部位反复针刺,每隔7~12天治疗1次。治疗两三次。辅助补充多种维生素和改善周围循环的药物3-6个月。并做肘外侧肌和内侧肌的牵张锻炼。疗程结束,按自拟疼痛评分标准进行疼痛评定,共分为6分,1分为无痛,6分为严重疼痛。结果:3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后的平均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20&;#177;0.40),(4.40&;#177;1.03)分,t=16.8,P〈0.001]。结论:肱骨外上髁肘外侧肌群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原因,对受累肌肉进行触发点疼痛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疼痛,是一简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颈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和头部牵涉痛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调查颈肌触发点疼痛和其头部牵涉痛的特征,观察利用不同部位颈肌在不同辅助镇痛下的牵张治疗效果。方法:对80例不同颈部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患者,明确触发点疼痛和其头部牵涉痛的位置,并做正确诊断;根据诊断对这些病人在不同镇痛方法下进行不同的肌牵张疗法,有些病例在牵张前加用针刺破坏触发点或扎断挛缩增粗的纤维。治疗后教病人在家做自我牵张法和随访,并对治疗前后做VAS评分。结果: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本法对颈部肌触发点疼痛和其头部牵涉痛的治疗有效,并且方便易行。但治疗者必须理解其致痛病理和牵张治疗的基本原理,同时需要积累诊断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利用触发点疼痛原理对肱骨外上髁炎进行诊断及改善患者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01-01/2004-12玉溪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对患者有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部位反复针刺,每隔7~12天治疗1次。治疗两三次。辅助补充多种维生素和改善周围循环的药物3~6个月。并做肘外侧肌和内侧肌的牵张锻炼。疗程结束,按自拟疼痛评分标准进行疼痛评定,共分为6分,1分为无痛,6分为严重疼痛。结果:3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后的平均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20±0.40),(4.40±1.03)分,t=16.8,P<0.001]。结论:肱骨外上髁肘外侧肌群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原因,对受累肌肉进行触发点疼痛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疼痛,是一简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究一次腹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和一次牵伸运动练习对原发性痛经女性在经期时的即刻镇痛效果。 方法:共54例原发性痛经女性参与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肌筋膜触发点组(20例)、运动组(18例)和空白对照组(16例),肌筋膜触发点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腹部触发点针刺治疗,运动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时长为30—45min的牵伸运动练习,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采集压痛阈值、McGill疼痛评分和痛经症状评分。 结果:即刻治疗后,组内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在各个部位的压痛阈值显著升高(P<0.05)、McGill疼痛评分和痛经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运动组在腹部远端区域见压痛阈值显著提高(P<0.05),在部分腹部近端区域(腰椎左侧、上腹直肌处)见压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McGill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但痛经症状积分仅有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与对照组之间仅在腕背部右侧、斜方肌右侧、下腹直肌左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经期时,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可以立即降低机体的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强度,以及缓解痛经相关症状,而即刻的牵伸运动可能提高机体的疼痛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往研究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特点和临床治疗方面,有关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总结并讨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在肌筋膜疼痛中的作用.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2010)和Medline数据库(2000/2010),检索词分别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致痛因子、神经系统致敏、伤害性感受器"和"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algogenic substance,nervous system sensitization,nociceptors".共检索到159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0篇文章.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的作用两方面进行总结,对理化环境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各种理化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表现为各神经血管反应物质增多,炎症递质和致痛因子浓度明显升高.但是国内外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了解仍不深入.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以往研究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特点和临床治疗方面,有关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总结并讨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在肌筋膜疼痛中的作用。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2010)和Medline数据库(2000/2010),检索词分别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致痛因子、神经系统致敏、伤害性感受器"和"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algogenic substance,nervous system sensitization,nociceptors"。共检索到159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0篇文章。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的作用两方面进行总结,对理化环境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各种理化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表现为各神经血管反应物质增多,炎症递质和致痛因子浓度明显升高。但是国内外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了解仍不深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臀肌触发点疼痛和其腿部牵涉痛的特征,观察以反复针刺为主,受累腰臀肌牵张为辅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114例不同腰臀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病例,根据诊断对这些患者以湿针刺触发点和对不同受累肌牵张疗法进行治疗。针刺触发点后,教患者在家做自我受累肌牵张和随访,并根据疼痛的程度、并发症状和体征设计和定义评分标准,对治疗前后自拟疼痛评分。本文重点描述大部分腰臀肌触发点位置和它们特定牵涉痛的范围;同时也重点描述各腰臀肌的自我牵张法和湿针刺触发点方法。结果:治疗前为4.6±1.1分,治疗后(3—6个月)为1.5±1.2分,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评分(P<0.001)。结论:本法对伴有腿部牵涉痛的腰臀肌触发点疼痛治疗有效,并且方便易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牵张和药物综合治疗改善腰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患者症状的效果。方法:选自 2003-03/2004-01云南省玉溪市中医院民族科收治的腰方肌触发点疼痛患者 6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35例,应用手法压榨和牵张受累肌肉,牵张前注射当归注射液于触发点处镇痛,同时给予改善周围循环的药物如三七、复方丹参片及少腹逐瘀汤加减口服等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 33例,应用牵张前注射 10g/L 利多卡因于触发点处镇痛。两组治疗后教会患者在家做自我牵张疗法并进行随访,对治疗前后的疼痛作自拟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自拟评分总分为(3.54±1.19)分;治疗后为 分 0 25例,1分 5例,2分 5例;治愈 25例,显效 5例,好转 5例。对照组治疗前自拟评分总分为(3.55±1.08)分;治疗后为 0分 20例,1分 3例,2分 2例,3分 例;治愈 8 20例,显效 3例,好转 2例和无效 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 2 =5.5284,P <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腰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可以改善疼痛症状,增强肌肉力量,促进炎症吸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给予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的疼痛抑制效果。方法选取76例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疼痛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估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0.678、3.897、4.455、14.910、18.441,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χ~2=4.145,P<0.05)。结论给予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肌肉牵张与冷敷对颈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后疼痛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行颈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后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0例。比较2组疼痛评分及随访3个月内颈肌筋膜疼痛复发情况。 结果 2组疼痛评分在时间效应及组间效应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3.703,P<0.001;F组间=29.395,P<0.001);3个月内实验组颈肌筋膜疼痛复发例数少于对照组(χ2=26.593,P<0.001)。 结论 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后进行肌肉牵张加冷敷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降低颈部肌筋膜疼痛的复发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有研究显示肥胖与骨骼肌疼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具体因素尚未发现。目的:分析肥胖人群中隐性触发点的可能性发展。方法:选择暑期减肥夏令营中体脂率均大于30%,年龄在9-20岁自愿受试者57名(18岁以下营员由父母签订知情同意书)。用压力测痛仪测量受试者左右手臂肱桡肌肌腱结合处(C点)、隐性触发点处(B点)以及附着点处触发点(A点)的疼痛阈值。另外,随机选取其中19名受试者进行2周以羽毛球和乒乓球为主的运动锻炼,测量运动前后肱桡肌A、B、C 3点的疼痛阈值。结果与结论:1受试者B点的疼痛阈值最低,C点的疼痛阈值最高。2男女比较,A点疼痛阈值存在明显差异,且女性明显低于男性。3B点的疼痛阈值随体质量指数的增加而增加。4运动前后,3点疼痛阈值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人体9岁后可能在肱桡肌处产生隐性触发点,女性可能更易形成附着点处触发点,运动对肱桡肌处隐性触发点的活化或消除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程度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Pub Med、EBSCO、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肌内效贴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或肌筋膜触发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10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中RCT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和潜在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584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肌内效贴组在干预后和随访时的疼痛治疗效果均具有显著性优势(干预后:MD=-1.14,95%CI-1.88^-0.40,P=0.002。随访时:MD=-0.69,95%CI-1.16^-0.22,P=0.004)。干预时间(P=0.024)和随访时间(P=0.020)是随访结果主要异质性来源。结论肌内效贴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方面有优势。治疗时间或随访时间越长,肌内效贴的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损伤性大鼠肌筋膜疼痛模型触发点的肌电活动特征和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两组,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连续8周造模干预。造模结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正常饲养4周。12周结束后对大鼠进行寻找触发点、记录触发点的肌电活动、病理解剖取材,然后进行触发点肌电分析和观察肌纤维病理组织形态。结果:A组大鼠没有出现触发点,B组大鼠平均出现2个触发点。正常对照组未发现自发肌电活动,实验组除了出现自发肌电活动外,其肌电电位是一种纤颤电位,与对照组的正常肌电电位有明显的区别。实验组的病理切片发现聚集的圆形或椭圆形肌纤维结节以及粗细相间的连续梭形肌纤维。结论:肌筋膜触发点是一种区域性堆集并具有肌电信号异常的挛缩肌纤维。此特征也反证了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法建立的大鼠触发点动物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结合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结合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Mc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20d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诊,SF-MPQ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结合组更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结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3个月后复发率比较结合组明显低于针刺组(P0.05)。结论:对前斜角肌及周围相关肌进行针刺结合肌肉能量技术可以改善前斜角肌综合征引起的颈、肩、上肢的疼痛或麻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筋膜触发点与脊柱相关病症的关系。方法给予针对触发点治疗1周,1周后加用脊柱病治疗,并评价56例患者治疗后3次不同时间的疗效。结果触发点首次治疗后即时疗效评价全部有效,1周评价疗效保持欠佳,有效率为83.93%,两周评价(加整脊等治疗后)疗效显著,有效率为91.07%。结论肌筋膜触发点痛与脊柱相关病症互为因果,触发点与脊柱病在治疗时有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