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120例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107例诊断明确,施行动脉导管结扎术;9例室缺肺高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先结扎动脉导管,3~6月再作室缺纠治术,另3例室缺肺高压和1例房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在心内直视术中处理好动脉导管,避免发生并发症。本组治疗经验是动脉导管未闭诊断确立后拟早期手术,如病情需要可急诊手术;室缺和房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可作一期纠治术,以减轻病儿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动脉导管是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管道 ,胎儿期肺动脉血大多经未闭的动脉导管入降主动脉 ,但出生后须及时关闭 ,如关闭延迟或不能关闭即为动脉导管未闭。维持宫内动脉导管开放和出生后动脉导管的关闭受体内许多因素调节 ,动脉导管的紧张性调节依赖氧介导的收缩作用和前列腺素(PG)等介导的舒张作用之间的平衡[1]。胎儿期动脉导管的血氧分压约为18mmHg~28mmHg,出生后因血流方向逆转使血氧分压急剧升高 ,当血氧分压达到50mmHg 时导管壁开始收缩 ,导管壁收缩缺氧使管腔达到功能性和解剖学关闭。大部分血管平滑肌在低氧环…  相似文献   

3.
非开胸关闭动脉导管技术,欧美自60年代已开展,1984年上海儿童医院报告4例.我科1988年采用股动脉穿刺,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成功,总结如下.一、方法(一)确定未闭动脉导管的形态和直径:采用股动脉穿刺,将侧孔导管从股动脉送入,抵于未闭动脉导管动脉端上方1cm 处(相当于主动脉弓的远侧端)推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胎儿动脉导管、主动脉及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特性以及相应的ERK1/2和JNK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不同胎龄的平滑肌细胞在增殖凋亡及相应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是否有差异。方法取6例(18±2)周流产胎儿的主动脉、肺动脉和动脉导管进行细胞培养。通过原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主动脉、肺动脉和动脉导管平滑肌细胞的PCNA、Bax和Bcl-2蛋白表达和通过ELIASA方法检测ERK1/2和JNK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化(磷酸化)状况。结果①在动脉导管,PCNA、Bcl-2、ERK表达16周胎龄最强,20周胎龄最弱,随胎龄增长而减弱,Bcl-2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胎龄主动脉、肺动脉各项指标无差异;②PCNA的表达肺动脉表达最强,主动脉次之,动脉导管最弱;③动脉导管平滑肌细胞在体外培养时比主动脉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Bax/Bcl-2的比值高;④ERK1/2通路的OD值动脉导管表达最弱,主动脉表达最强。JNK通路的OD值动脉导管表达最强,主动脉表达最弱。结论胎儿动脉导管、主动脉及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在增殖凋亡和其相应的细胞传导通路有着明显的差异,动脉导管平滑肌细胞的生长状况可能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减弱,与出生后动脉导管的闭合是否有关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胎龄39周顺产,出生体重3000 g,无窒息。因胎儿期心脏B超提示血管环(右位主动脉弓,左位动脉导管,左锁骨下动脉起自动脉导管)收入新生儿监护室。生后第1天心脏B超:血管环;轻度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对早产儿的影响和危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选择2007—2010年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根据出院时或死亡前动脉导管关闭情况分为动脉导管关闭组和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氧疗情况、预后及住院费用等多方面的差异。结果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组(59例)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喂养不耐受和Ⅲ~Ⅳ级脑室内出血的比例、需要呼吸支持的比例及用氧时间均高于动脉导管关闭组(1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8%比32.1%,33.9%比17.9%,8.5%比0.9%,66.4%比32.1%,7.0天(3.0,13.0)比6.0天(0,9.8),P均<0.05];两组发生NEC、Ⅰ~Ⅱ级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持续开放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多于动脉导管关闭组[(26.3±14.9)天比(20.0±12.9)天,(21079±13166)元比(17761±10849)元,P均<0.05]。结论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可使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增加,对呼吸支持的要求增多,也增加了住院时间和费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未成熟儿的成活率有明显的提高,除机械通气的不断改善,以弥补肺发育的不成熟;静脉高营养以暂代胃肠道的功能外,及时关闭未成熟儿的动脉导管亦为成活率提高的重要关键。动脉导管在胎内为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胎儿因肺无呼吸作用,右室入肺动脉的血流大多通过动脉导管的短路直接入降主动脉,经脐动脉在胎盘进行气体交换。出生后经肺呼吸血氧提高,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作为胎儿时期血液循环的一个重要结构,与卵圆孔一起沟通了体循环和肺循环.从新生儿第一次呼吸开始,肺开始真正的呼吸运动,血液循环的胎儿-新生儿过渡遂发生一系列改变,因而生理上不再依赖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和卵圆孔等路径.如果生后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并且管径较大,必定会造成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维生素A(VitA)对胎兔动脉导管发育的影响,为防治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寻找新的途径。方法孕兔8只随机分为4组,VitA 5000 IU/d,受孕d25服用1次(A组),孕d25、d26连续服用2次(B组),孕2周后隔天服用(C组)和对照组服用生理盐水(D组)。取胎兔动脉导管固定,切片、HE染色,观察导管内膜增殖情况,测定导管内钙浓度。结果A、B、C组导管内膜增殖程度较D组明显增加,A、B、C组导管内钙浓度明显增加。结论VitA能增加导管内钙浓度,促进胎兔动脉导管发育。  相似文献   

10.
残端样管状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吸收性明胶海绵封堵残端样管状动脉导管未闭(PDA)即刻和早期疗效。方法选择残端样管状PDA,且其肺动脉侧破口直径<0.5 mm,分流少患儿2例。人为制造出一管状动脉导管盲端,在未闭动脉导管内释放压缩呈条状的吸收性明胶海绵。结果血栓形成达到封堵残端样管状未闭动脉导管的作用。结论吸收性明胶海绵治疗残端样管状PDA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婴儿期重症动脉导管未闭的急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2年8月我们收治的26例婴儿及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临床资料,其中新生儿12例,包括早产儿10例,足月新生儿2例,术前需呼吸机辅助通气者12例;婴儿14例,术前需呼吸机辅助通气6例。均行急诊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15例经左腋下横切口,10例经左腋下直切口进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结果2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中出现动脉导管破裂,予直接缝合;术后复查无残余分流,无并发症。26例随访2~72个月,生长发育良好,心功能正常,无导管再通及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婴儿及新生儿粗大动脉导管未闭需及时手术治疗,以阻断异常分流,减少肺血,纠正心衰,及时关闭动脉导管,能有效缩短重症监护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1975年Sharpe首先提出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消炎痛关闭动脉导管的可能性。Heymann等(1976)的动物实验证明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乙酰水杨酸能引起羊子宫内正常胎羊的动脉导管收缩,从而提示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对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可能有效。继之,不少作者的临床研究获得满意结果。Friedman  相似文献   

13.
动脉导管是胎儿血液循环的重要生命通道。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PG)参与了胎儿时期动脉导管的扩张以及出生后动脉导管的解剖学重塑。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早产儿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目前通过抑制局部PG合成是临床上治疗PDA的主要手段, 其中吲哚美辛和布洛芬是最常使用的药物, 但不良反应较多, 因此, PG合成途径的其他靶点成为研究者的重点关注。该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 结合PG在不同时期对动脉导管的生理作用, 对当前治疗PDA的药物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对该病的治疗和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复杂动脉导管未闭是指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约占PDA总数的7%~12%。本院1995年5月至2007年10月共手术治疗复杂PDA患儿37例,包括非生命依赖型35例和生命依赖型2例,体外循环下一期封闭动脉导管并矫正并发的心血管畸形30例,分期治疗7例(先非体外循环下结扎动脉导管,1个月内体外循环下矫正心内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在早产儿通过未闭的动脉导管,常有明显的左至右分流,这可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婴的心肺功能恶化,引起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且用毛地黄和利尿剂治疗常无效,以致需要手术结扎动脉导管。前列腺素能影响动脉导管平滑肌的张力,有人提出应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使导管收缩,甚至完全关闭。消炎痛为强有力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甚至在用药后24小时内就可使导管关闭。应用氯喹亦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也是影响早产儿存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研究发现,早产儿PDA的发生除与自身动脉导管的组织发育不成熟、不易发生重塑有关外,还与动脉导管对氧、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异常相关;遗传因素也参与早产儿PDA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Sharpe氏首先提出应用消炎痛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理作用来关闭动脉导管。有两篇文章报告用消炎痛治疗伴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50例中49例获得成功。本组应用消炎痛治疗11例动脉导管未闭伴有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中仅2例的导管得以永久性关闭;另2例导管用药24后小时内暂时性关闭,在48~72小时后,左向右的分流又复发了;其余7例患儿的杂音持续存在,4例曾进  相似文献   

18.
动脉导管未闭是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及时有效治疗可防止肺炎、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经导管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绝大部分动脉导管未闭通过介入封堵可获治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动脉导管造影联合经胸超声能否作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一种简化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欲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技术。观察组采用简化的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并借助经胸超声实时监测。结果:观察组20例患儿用简化方法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均一次封堵成功,超声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左、右肺动脉、降主动脉血流速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患儿放射线曝露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无一例与血管穿刺相关的血管并发症发生,但对照组患儿发生4例血管并发症。患儿的恢复时间和滞留于监护室的时间也相应缩短;观察组总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结论:经动脉导管造影联合经胸超声行PDA封堵术是一种良好的简化封堵方法。[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103-105]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外有较多的文献对早产儿生后的左室舒张功能进行研究,但多用二尖瓣血流频谱参数。由于早产儿生后动脉导管不能及时关闭,通过动脉导管的左向右分流,肺循环的血流量增加,动脉导管未闭时,肺静脉血流频谱可能有更显著的改变。故本文拟运用肺静脉血流频谱,评价动脉导管左向右分流对早产儿左室舒张功能参数的影响,并探讨肺静脉血流频谱指标在早产儿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