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最基本的治疗手段,而神经导航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种精确、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2003年6月至2004年7月,作对23例脑胶质瘤进行神经导航下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EZH2是一种人类基因,与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属于PcG(Polycombgroup)蛋白家族,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目前研究认为EZH2是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抑制基因,有望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理想新靶点。神经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和低治愈率的特点,故疗效不尽如人意。研究发现,EZH2在神经胶质瘤中高表达;在细胞水平的研究中,利用EZH2基因沉默技术或者EZH2抑制剂可以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因此以EZH2为靶点的治疗方法可能为临床神经胶质瘤治疗开辟新途径。本文就EZH2与神经胶质瘤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脑胶质瘤(brain glioma,BG)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是最常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半数。手术切除治疗仍然是临床治疗脑胶质瘤的主要选择方式,但胶质瘤无论组织恶性程度高低,均可向局部弥漫性地侵袭脑组织,手术时很难确定肿瘤边界。脑胶质瘤的检查仍然主要依靠影像学手段,尤其是磁共振检查,而任何一种单模态的磁共振检查技术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因此需联合使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神经干细胞与脑胶质瘤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的肿瘤组织并不是由均一的肿瘤细胞所组成的,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增殖、浸润和转移能力,亦即肿瘤的异质性.其中存在少数担当着干细胞角色的肿瘤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基本特性,包括自我更新能力、无限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为肿瘤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机制,获得较少突变即有可能恶性转化,而且干细胞存活时间较长,这意味着干细胞比成熟细胞发生细胞复制的错误几率更大.因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发生突变的机会更多,最终形成脑胶质瘤干细胞,同时调节神经干细胞增殖和自我更新的基因在脑胶质瘤的脑胶质瘤干细胞中也表达,这也是支持神经干细胞是脑胶质瘤干细胞来源的;也有推测认为它可能起源于已分化的细胞,由这些细胞突变发生去分化得来,并通过基因突变而获得了干细胞自我更新的特性,从而形成脑胶质瘤干细胞.通过探讨神经干细胞与脑胶质瘤干细胞,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神经导航在脑深部胶质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磁神经导航技术,对MRI诊断为脑深部15例胶质瘤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10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无新增神经功能障碍。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脑深部胶质瘤,定位精确,具有微侵袭特点,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Tenascin-C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中大分子细胞外基质糖蛋白(Tenascin.TN)的一种,首次由Bourdon等人作为肿瘤特异性抗原(间叶性神经胶质瘤细胞外基质抗原)报道描述。它可以存在于正常的胚胎组织或少量局限的存在于正常人体组织中,但研究发现,当发生颅内胶质瘤时,Tenascin-C表达上升,所以推测其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及病人预后相关。本文拟就Tenascin-C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手术切除是基本的治疗手段。对于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s,LGG)的手术治疗作用存在争论。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在可能的情况下完全切除可改善预后。作者自2003年8月至2006年6月应用Medtronic公司的StealthstationTM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切除大脑半球低级别胶质瘤1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毕唯静 《华西医学》2010,(1):244-247
脑胶质瘤是一种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脑肿瘤半数以上。胶质瘤最重要的特征是瘤细胞无限增生、没有明确边界、具有高度的侵袭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手术不易全切,治疗效果差。在全身肿瘤中恶性胶质瘤5年死亡率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居第3位,5年生存率不足5%。  相似文献   

9.
谢飞  毛庆 《华西医学》2011,(6):954-957
大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非常棘手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切除病变、最大程度地保护功能区、避免术后神经功能缺失、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治疗的最高目标.术前功能神经影像、术中神经导航和超声、CT、MRI、肿瘤显色、电生理监测的应用,已成为当前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的重要策略.现就脑功能区手术策...  相似文献   

10.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少见的原发性肿瘤,预后较好。笔者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40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1.
侧裂区胶质瘤显微切除术11例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是治疗侧裂区胶质瘤首选且最有效的方法。侧裂区胶质瘤周围血管丰富,肿瘤被额颞叶覆盖,切除难度较大,而术后并发症较多。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7年2月对11例侧裂区胶质瘤在显微镜下切除,提高了该区胶质瘤的切除率,有效保护了该区重要血管和正常神经结构,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现将护理配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由于胶质瘤具有侵袭性,神经外科手术很难完全切除肿瘤,肿瘤残留是复发和疾病进展的主要原因~([1])。目前,神经胶质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2])。脑胶质瘤通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手段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高昂的治疗费及术后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是由多学科专家对一个  相似文献   

13.
刘家刚  毛庆 《华西医学》2004,19(2):310-311
原发性的神经胶质瘤.特别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其生物学特征如不可控制的细胞增生,正常凋亡程序的关闭,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浸润性牛长.给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目前认为一系列的基因变异是发生胶质瘤的生物学基础,这些变异主要发生存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系统。该系统可调控细胞周期,调节细胞生长与分化,促进损伤修复。最近的研究表明.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系统的异常活化与胶质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传递,抑制肿瘤的生长,增加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对胶质瘤中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通路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是当今国内外生物治疗肿瘤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鞍区肿瘤手术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鞍区肿瘤主要有各种类型的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异位松果体瘤,视神经胶质瘤等。鞍区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手术切除体积大的肿瘤易损伤鞍区正常组织,特别是可能牵拉损伤丘脑下部,引起各种神经症状甚至导致死亡。据报道的常见并发症有视力、视野障碍加重,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15.
神经胶质瘤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颅内肿瘤50%以上,具有侵袭性生长,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术后复发率高的特点。临床常规化疗药物不能有效通过血脑屏障,且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全身的毒副作用,使它们的应用受到限制。抑胶素作为一种特异性氯离子通道阻滞剂,它能特异性与胶质瘤细胞表面的氯离子通道结合,进而杀死瘤细胞,是高效低毒、不易发生耐药的抗胶质瘤药物。  相似文献   

16.
新近认识的良性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WHO(1999)对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其中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引起了病理医师的重视。尤其是几种罕见的WHOⅠ级(良性)肿瘤,临床与病理极易与恶性胶质瘤等混淆。为此对其中4种肿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婴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节细胞胶质瘤、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和胶质神经元错构瘤的临床病理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7.
正神经胶质瘤起源于中枢神经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由于肿瘤发生在神经外胚层,故也称为神经外胚层肿瘤或神经上皮肿瘤。手术切除是胶质瘤的基本治疗方法[1]。临床上胶质瘤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病例较少见,本科收治了一例神经胶质瘤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2]的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使患者获得快速康复,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女,56岁,胶质母细胞瘤术后9年余,2月前发现左侧口角流涎,左侧肢体肌力下降,至当地医院查MR示右侧额叶肿块,考虑  相似文献   

18.
恶性脑胶质瘤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3.3—58.9%,平均43.5%,具有侵袭性,其血管丰富,可无限制增生,缺乏凋亡,复发率居颅内肿瘤首位,被认为是神经外科治疗中最棘手的难治性肿瘤之一。神经胶质瘤(Giiomas)亦称胶质细胞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故亦称神经外胚层肿瘤或神经上皮肿瘤。一般都称为神经胶质瘤。神经胶质瘤的病程依其病理类型和所在部位长短不一,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多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多较短,  相似文献   

19.
背景:有研究者提出,脑内存在少量正常的神经干细胞能够向肿瘤组织迁移。这需要对从胶质瘤体外培养得到的肿瘤干细胞与正常的神经干细胞进行鉴别。目的:从人脑胶质瘤组织中分离脑胶质瘤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对其干细胞特性加以鉴定,观察脑肿瘤干细胞的生长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观察实验,于2007-02/1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完成。材料:7份肿瘤标本来源于胶质瘤患者,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标本3份,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标本4份。方法:将获取的胶质瘤细胞置于含2?7、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左旋谷胺酰氨、胰岛素、青霉素和链霉素生长因子的无血清DMEM/F12培养基中,重新悬浮为单细胞悬液,以1×108L-1接种于含有B27、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分离培养肿瘤干细胞球。取第5代的肿瘤干细胞球,离心后除去原培养基,用含有体积分数为0.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接种于放置有多聚赖氨酸包被盖玻片的小平皿中,观察肿瘤干细胞分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利用细胞免疫荧光及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肿瘤干细胞在细胞培养或组织切片中CD133及巢蛋白表达。结果:在胶质瘤中存在一定量的细胞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存活并悬浮生长,并增殖形成克隆性脑肿瘤干细胞球,细胞核较大,核质比例高,具有肿瘤细胞的特性,与原肿瘤组织标本的苏木精-伊红染色比较,肿瘤干细胞分化后的子代细胞中大部分与胶质瘤细胞相似。原代及传代脑肿瘤干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巢蛋白和CD133。结论:人脑胶质瘤中存在一定量的肿瘤干细胞,并能在体外将其分离培养,能够自我更新增殖、诱导分化,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物CD133。  相似文献   

20.
正脊髓髓内肿瘤在临床上较少见,约占椎管内肿瘤的23.8%,多为神经胶质瘤,最常见的是室管膜瘤和星型细胞瘤[1]。手术治疗是脊髓髓内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学、影像学、神经生理学以及术中超声技术的发展,脊髓髓内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