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考察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别角色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方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和职业自我效能量表对32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男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并无显著差异,只是在传统女性职业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得分。双性化类型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而其他3种类型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性别及性别角色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选取的46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在大学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类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7%、23.2%、25.6%、26.5%;2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安全感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双性化个体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个体(F=12.600,P0.01);3大学生性别角色男、女正性量表得分与安全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7和0.15,P0.01)。结论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个体的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一新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适应性的关系。方法使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某医学院的94名新生进行测试。结果 14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全体被试群体中的分布呈现显著差异(χ2=9.32,P0.05);24种类型在适应性量表的总分(F=6.63,P0.01)及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双性化与男性化明显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双性化与男性化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医学新生的适应性而言,双性化和男性化都是比较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相似文献   

4.
考察大学生性别角色现状及发展特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对山东省某高校一至四年级学生,共809名进行问卷调查,有效被试687名。本研究结果示:①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男性化18.1%;女性化18.5%;双性化33.9%;未分化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6,P<0.01)。②男生性别角色类型在专业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3,P<0.01)。③传统性别角色存在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4,P<0.001),且存在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13,P<0.01)。本研究认为:①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以双性化和未分化为主。②男性化、双性化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女性化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③文科男大学生女性化程度显著高于理工科男大学生,理工科男大学生的双性化程度显著高于文科男大学生。④大学时期性别角色仍在发展变化。有趋于回归传统性别角色的趋势,女性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凌检妹 《校园心理》2017,(6):427-430
采用成就动机量表、坚韧性人格量表和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江西省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对健康的担心维度上,男生和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大学生成就动机在追求成功及合成动机维度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大学生成就动机、坚韧性人格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中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韧性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510名高中生施测。结果高中生的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程度以上,3个年级在心理韧性5个维度及其总分和主观幸福感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F=3.22,P<0.01),表现为高三年级学生心理韧性各维度及其总分和主观幸福感得分最高,一年级次之,二年级最低。在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总分上,男生与女生并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心理韧性的情绪控制维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F=7.53,P<0.01);人际协助维度,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F=6.90,P<0.01)。结论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呈非常显著正相关,表明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441,P<0.05)。  相似文献   

7.
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析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的状况.方法: 在北京市某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081名女大学生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大五"人格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1)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的比例分别为23.8%、24.1%、25.1%、27.1%;(2)双性化女大学生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得分均最高[如外向性(3.7 ±0.4)],神经质得分最低(2.1±0.6);未分化型女生相反,上述正性特征得分最低(如外向性3.1±0.5),而神经质得分最高(2.8±0.6),其他两型情况居中;(3)在心身症状方面.双性化女生各因子评分均处于低端,未分化女生均处于高端,如双性化者和男性化者焦虑得分均为(1.4±0.4),而未分化和女性化者得分分别为(1.6±0.6)和(1.6±0.5);(4)在大学适应方面,双性化女大学生各维度分数及总分均最高,未分化女大学生分数均最低,如人际关系适应双性化者得分为(37.6±5.7),而未分化者得分为(29.4±6.5),其他两型居中.结论: 在群体趋势上,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大学适应状况优于未分化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量表得分上得到验证,但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不同性别角色大学生适应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22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在适应性总分上,男性化、双性化都显著优于其他两种类型,而男性化与双性化、未分化与女性化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985;P<0.05).被试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中未分化比例最高,其次是双性化,而男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分析自我接纳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按大庆市各高校学生构成比分层整群抽取2000名大学生,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评定主观社交焦虑体验、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评估性别角色类别、自我接纳量表(SAQ)测量自我接纳特征。结果:大学生中4种性别角色分布依次为双性化656例(34.9%),未分化650例(34.6%),男性化287例(15.3%),女性化284例(15.1%)。IAS和SAQ得分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性别角色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女性化IAS得分高于另三者,双性化和男性化得分均分别低于另两者,女性化和未分化的SAQ得分均分别低于另两者(均P0.05)。Bootstrap检验显示,男性化、未分化、女性化(vs.双性化)对IAS的影响受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大小依次为0.76(95%CI:0.09~1.42)、4.14(95%CI:3.43~4.93)、4.03(95%CI:3.47~4.64),存在中介作用,哑变量未分化(vs.双性化)和女性化(vs.双性化)对IAS均有直接影响(均P0.05)。结论: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与性别无关,与性别角色有关,女性化者社交焦虑水平最高;性别角色类型通过自我接纳水平间接影响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差异.方法 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对8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①大学生中双性化比例为30.9%、未分化为38.3%,都显著高于男性化和女性化(x2=12.778,P<0.01);②男生和女生在愤怒因子上差异显著(t=-2.366,P<0.05);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在生理攻击(F=2.934,P<0.05)、言语攻击(F=6.683,P<0.001)、愤怒(F=11.657,P<0.001)、敌意(F=5.344,P<0.01)和攻击总分(F=9.390,P<0.001)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攻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双性化类别的个体拥有很强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师生自我妨碍的特点以及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我妨碍量表、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382名高师生进行施测。结果①高师生存在自我妨碍现象,来自城市的高师生的自我妨碍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②高师生自我妨碍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及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268,-0.146,-0.339;P<0.01),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r=0.312;P<0.01);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0.21;P<0.01),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r=-0.347,P<0.01);③自我妨碍在自尊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2=0.047,P<0.05;△R2=0.043,P<0.001)。结论自我妨碍在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个体归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归因方式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深圳大学25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自尊、归因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t=0.696,0.466,1.167;P>0.05);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和总分相关并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归因"普通特殊"维度与总体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并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结论男女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没有区别,自尊与归因方式的不同对主观幸福感总体及各层面的预测作用不同,高自尊者可能比低自尊者产生更强的幸福感,个体归因为特殊性可能比归因为普遍性更容易产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抑郁、社会支持对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抑郁、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48名师范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抑郁和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主效应都很显著;在不同的抑郁水平状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高抑郁一低客观支持组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其他组。结论大学生的抑郁和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都有显著影响,且各有不同特点。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的幸福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贵州省5所大学的128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中等程度的主观幸福感和正性情感、较低的生活满意度及较高的负性情感;女生生活满意度高于男生,负性情感低于男生,城市学生生活满意度高于农村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低于普通家庭学生;回归分析表明:神经质、外向性、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可不同程度的解释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负性情感方差变异的19.7%,19.9%,22.4%,36.8%.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中等程度的主观幸福感、正性情感、较低的生活满意度以及较高的负性情感;生活满意度、负性情感存在性别差异,生活满意度存在城乡差异,家庭经济收入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神经质、外向性、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城乡地区影响青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生活满意度指数A(LS IA)量表,选取河北城乡地区184名20~27岁的青年人做问卷调查。结果①青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城乡,独生与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t=1.2,-1.7,3.1;P>0.05);②青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在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t=3.1,P<0.05);③青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在婚姻状况,抱负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家庭和睦上存在显著差异(F=3.36,P<0.01)。结论社会青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低于大学生;青年人与其家人关系越和睦,其生活满意度指数越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医学生幸福感现状以及性别、专业、生源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问卷》,以班级为单位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的437名被试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良好,有88.3%的学生认为自己时常能体验到幸福;②医学生在性别、专业、生源地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t=-3.017,P<0.01),临床专业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非临床专业(t=2.533,P<0.05),城镇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农村(t=3.503,P<0.01)。结论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良好。性别、专业、生源地是影响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与其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国人幸福感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对922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其主观幸福感状况的影响.结果 922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碍分最高分为125分,最低分为31分,平均(61.7±11.3)分.自我效能感及2个维度对主...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牛津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验中学生牛津幸福感问卷在修改后的信度、效度。方法:对深圳11所中学的1404名中学生进行该幸福感问卷测查。结果:项目分析显示,量表中的20个项目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高、低分组被试在所有题目上的得分差异都达到显著性水平(t=14.96-30.94,均P〈0.01);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897,分半信度系数为0.827;量表有较好的区分效度,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幸福感。探索性因素分析揭示了单维的量表结构。结论:中学生牛津幸福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中学生幸福感研究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方法对922名大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及人格特质问卷调查。结果①总体上大学生倾向于能够体验到主观幸福感,但主观幸福感程度不强;②人格特质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极其显著(F=64.359,P〈0.001);决定系数R2=0.191。其中精神质和神经质2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力(P〈0.001),而外向-内向因子则对主观幸福感有极其显著负向预测力。结论大学生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程度不强,人格特质能影响其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际关系困扰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测量工具,对云南的18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两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体水平不高,但各分量表得分差异较大。人际关系困扰在性别、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人际困扰主观幸福感之间呈负相关。结论: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之间关系密切,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影响主观幸福感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