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为探讨家庭功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在西华师范大学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性别、年级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大二高于大四,农村学生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优于城镇学生。②大学生家庭功能均处于较好的水平,有显著性别、年级差异,没有城乡差异。女生优于男生,大四、大一优于大二。③家庭功能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沟通能较好地预测主观幸福感。因此,应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以增加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4.
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主观幸福感个人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评价[1] 。西方对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我国人民来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家庭经济收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比重越来越大。因而 ,家庭的经济收入很有可能成了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在我国探讨家庭经济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仅对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对于促进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1 方法1.1 被试我们从广州市某师范大学采用随机整体抽样法选取了 2 0 0名被试进行… 相似文献
5.
人际关系困扰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困扰现状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法对7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人际困扰整体水平较低,男生在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困扰上显著高于女生,大三学生在交谈交流、待人接物和人际困扰总分上显著高于大四学生;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无显著的年级、性别差异;3人际困扰总分及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相关显著,不同人际困扰水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际困扰能显著预测其主观幸福感。结论大学生的人际困扰与其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人际困扰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及某些社会学因素的影响.方法 采取整体随机取样法,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调查340名大学生.结果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中等程度以上;性别、年级、专业、家庭住址、独生子女、学业成绩、家庭组成对其主观幸福感水平都没有达到显著性影响;而经济状况对其幸福感水平有非常显著性的影响(P<0.01);进行多重比较表明:经济状况好的比经济较差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性高,大一比大三的主观幸福感显著性低.结论 经济状况差的大学生及大一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易低,社会、学校等各方面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存燕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209-1210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方法使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对409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①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倾向于体验到较高水平的积极情感、较低水平的消极情感,但在生活满意度上有待提高;②健康状况不同的学生其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积极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生活满意度方面,性别、城乡差异显著;③主观幸福感由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组成,其中认知成分即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它们都是主观幸福感强有力的预测指标,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情感成分的预测力大于认知成分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结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78,自引:4,他引:78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01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在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中,大学生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属中等偏下水平,积极情感频率偏低,消极情感的频率更低,综合起来看大学生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属中等水平。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成分生活满意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相关分析表明外向性人格维度与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其次是稳定内向型和不稳定外向型人格,幸福感水平最低的是不稳定内向型人格。结论:外向性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学习目标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学习目标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方法:通过2*2实验设计,运用多元方差分析探讨影响机制。结果:高学习目标与积极的人际关系会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两者具有交互作用;高学习目标和积极的人际关系会促进生活满意感的提高和积极情感的产生,抑制消极情感的产生;学习目标和人际关系仅在对生活满意感的影响上有交互作用。结论:学习目标和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0.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对贫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8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各指标均显著相关;同学支持、家人支持和参加活动对生活满意度指数A和B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同学和家人支持对正性情感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同学支持、家人支持、倾诉方式和参加活动对负性情感有显著的预测效应.结论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自我概念问卷时6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高低自我概念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②自我概念自我批评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概念其它各因子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个体的自我概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幸福水平。结论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叶晓云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86-588
目的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自尊的关系。方法应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自尊量表对2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在SPSS11.5中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和积差相关进行分析。结果①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均低于中等水平,积极情感稍高于中等水平;②男生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女生,消极情感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消极情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③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并分别存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差异。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300名高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①不同收入状况的高校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上差异不显著。②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及婚姻状况的高校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t=4.68~17.32,F=2.37~5,43;P〈0.05,P〈0.01)。结论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整体上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差别。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来自湖南省10所全日制高校的1206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男生;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之间生活满意度差异显著,一本、二本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专科大学生;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学校类型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高校类型、性别与年级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大学生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取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从北京2所综合性大学中抽取4个年级共353名本科生。采用成就动机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测量。结果 1成就动机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指数呈显著的相关关系(r=0.386,P0.05);2低追求成功/低避免失败组主观幸福感的得分显著高于低追求成功/高避免失败组和高追求成功/高避免失败组(P=0.000,P=0.023);高追求成功/低避免失败组主观幸福感的得分显著高于低追求成功/高避免失败组和高追求成功/高避免失败组(P=0.000,P=0.000);3避免失败的动机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B=-0.477,P=0.000)。结论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避免失败的动机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及“幸福感指数量表”,对465名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测量。结果①大学生自我概念总分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而城乡差异显著(P〈0.05);②大学生幸福感指数的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城乡差异显著(P〈0.01);③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结论自我概念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贵州省5所大学的128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中等程度的主观幸福感和正性情感、较低的生活满意度及较高的负性情感;女生生活满意度高于男生,负性情感低于男生,城市学生生活满意度高于农村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低于普通家庭学生;回归分析表明:神经质、外向性、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可不同程度的解释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负性情感方差变异的19.7%,19.9%,22.4%,36.8%.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中等程度的主观幸福感、正性情感、较低的生活满意度以及较高的负性情感;生活满意度、负性情感存在性别差异,生活满意度存在城乡差异,家庭经济收入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神经质、外向性、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医学生幸福感现状以及性别、专业、生源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问卷》,以班级为单位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的437名被试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良好,有88.3%的学生认为自己时常能体验到幸福;②医学生在性别、专业、生源地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t=-3.017,P<0.01),临床专业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非临床专业(t=2.533,P<0.05),城镇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农村(t=3.503,P<0.01)。结论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良好。性别、专业、生源地是影响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