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前血浆置换(PE)对肾移植致敏受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25例血清群体反应抗体(PRA) >10% (10% ~82% )的肾移植受者,术前行P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PRA的变化,以及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发生率。 结果 25例PE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均有明显下降(P<0. 01)。有20例经1~3次PE后PRA下降至10%以下,肾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5例,发生率25%; 5例PE治疗后PRA仍大于10%,暂未行肾移植术。 结论 对于高PRA患者,肾移植前PE能有效降低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熟练操作,专人护理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与单纯血浆置换对比,双重滤过血浆置换仅需少量白蛋白即可以对致病性抗体进行清除,包括高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方法选择在309医院拟行肾移植手术高PRA患者13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合并高PRA患者3例,进行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152例次,每例患者治疗前后检验PRA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PRA(56.72±4.53)%相比,治疗后PRA(<10%)显著下降(P<0.05),7例高PRA患者接受肾移植手术未出现急性排异,3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合并高PRA患者脱离透析。结论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能降低高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减少肾移植术前及术后急性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高群体反应性抗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蛋白A免疫吸附柱对5例高群体反应性抗体(PRA)肾移植受者进行免疫吸附治疗,共治疗21次,治疗后择期进行肾移植。结果4例患者肾移植前伴有高水平PRA的患者,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后血清PRA和IgG、IgM水平明显下降,肾移植术后未发生急性或超急性排异反应;1例伴有高水平PRA、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异反应的患者,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后血清PRA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急性排异反应迅速缓解。结论蛋白A免疫吸附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防治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IA)治疗在预防肾移植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HAR)的疗效,探讨IA治疗方案。方法16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50%~98%的肾移植患者在术前行IA治疗151人次,每次再生血浆3000~4500mL,强化IA时,每次再生血浆7500mL,检测每次IA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补体(C3、C4)及PRA,追踪患者肾移植术的转归。结果16例患者经IA治疗5~12次后,PRA均降至10%以下(其中3例阴性),Ig、C3、C4均明显下降(P<0.05),肾移植术后均未发生HAR,观察6~12个月经过良好。结论IA能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抗体,降低PRA水平,预防H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患者抗HLA抗体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抗HLA抗体的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和结果采用美国加州大学的泰萨奇板检测法,对46例尸体肾移植患者(男34例,女12例;年龄20~63岁)进行手术前,术后1周、2周、1个月血清中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并分析其与肾移植急性排斥的关系.46例患者中,移植前PRA阳性者(PRA>10%)13例(28.3%),PRA阴性者33例(71.7%).移植前PRA阳性者中有6例PRA>50%(51%~80%),术前行血浆置换,并口服免疫抑制剂.肾移植后PRA阳性组中有6例发生急性排异,其中2例甲基泼尼松龙(MP)冲击失败后切除移植肾恢复血透.PRA阴性组中有6例发生急性排异,其中3例经MP冲击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经MP冲击无效,改用抗T淋巴细胞球蛋白(ATG)冲击后,肾功能恢复正常.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PRA阳性者有17例(其中术前PRA阴性者4例),发生排异者9例(其中3例为术前PRA阴性).术后PRA阴性者中有3例发生排异.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肾移植术前体内PRA水平对移植肾排异有显著影响,术后体内PRA水平影响移植肾急性排异的发生和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预防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选择11例肾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及淋巴毒(CDC)增高的患者进行PE治疗。结果:11例患者经PE治疗后PRA及CDC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9例成功地进行了肾移植。结论:对肾移植术前PRA及CDC增高的患者予以PE治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PRA检测法,对34例尸体肾移植患者进行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血清PRA检测,并分析其结果与肾移植急性排斥的关系。结果:34例患者中,移植前PRA阳性者(PRA)>10%)9例(26.5%),有5例PRA>50%(51%~80%),术前行血浆置换。PRA阴性者25例(73.5%)。PRA阳性组中,有5例发生急性排异,其中2例切除移植肾恢复血液透析。PRA阴性组中,有4例发生急性排异,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PRA阳性者11例(术前PRA阴性转阳者2例),发生排异6例(1例为术前PRA阴性)。术后PRA阴性者中,有3例发生排异。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患者肾移植术前体内PRA水平对移植肾排异有显著影响;②患者肾移植术后体内PRA水平影响移植肾急性排异的发生和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子筛治疗对移植肾失功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含量及再次肾移植排异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12月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肾内科就诊的初次肾移植后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合并PRA阳性的移植肾失功患者10例进行5次分子筛治疗,检测PRA、配型的变化,再次肾移植的排异反应。结果与分子筛治疗前[(40.8±6.2)%]比较,PRA水平[(18.8±3.4)%]显著下降(P<0.05)。PRA抗体阳性特异性位点和阳性频率均明显减少。Ⅰ、Ⅱ类抗原配型错配率也显著降低,10例患者接受肾移植均未发生超急性排异反应。结论分子筛治疗可有效减少再次肾移植患者PRA水平和移植肾超急性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9.
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45例肾移植患者行术前诱导治疗,其中组反应性抗体(PRA)阴性患者23例,行赛尼哌诱导治疗13例,ALG诱导治疗4例,OKT3诱导治疗6例;PRA阳性患者22例,行赛尼哌诱导治疗11例,ALG诱导治疗5例,OKT3诱导治疗6例。结果45例患者均行肾移植手术。23例PRA阴性患者中,术后3个月内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一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2%,与同期相同条件患者(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例PRA阳性患者术后无超急排斥反应发生,1例(4.5%)发生加速排斥反应。术后3、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2和27.2%,与同期PRA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年内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0.9和81.8%,与术前无诱导治疗的PRA阳性患者(87.0、7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PRA阴性患者,诱导治疗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不明显,但对PRA阳性患者,诱导治疗能有效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显著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肾移植术前受者由于输血、妊娠、移植等原因导致体内致敏抗体的产生 ,这些患者不易找到合适的供体 ,且术后排斥发生率高。等待肾移植的高度致敏患者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 >40 % ]我中心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目的 :探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术 (DFPP)治疗肾移植术前高度致敏受者 [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40 % ) ]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3例肾移植术前高敏受者接受了 DFPP治疗 1~ 6次 ,平均 (1 .9± 1 .2 )次。结果 :33例中除 3例女性受者 (PRA 96 -1 0 0 % )无明显下降外 ,1 6例完全转为阴性 ,1 4例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滤过(HDF)联合血浆置换(PE)用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高敏肾移植受者术前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9例高PRA肾移植受者术前应用HDF联合PE治疗,治疗平均持续时间3.5~4.0h,治疗2次。于治疗前后检测病人PRA、血肌酐(Cr)、尿素氮(BUN)、血浆清蛋白(ALB)、血钾、血钠、血糖的变化。结果 HDF联合PE治疗后PRA值较治疗前下降(t=4.14,P<0.01),治疗后PRA值3例转阴,5例<10%,1例<30%。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0,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经治疗后逆转。治疗后Cr、BUN、血钾、血糖均较治疗前下降,ALB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t=2.60~10.94,P<0.05、0.01)。结论HDF联合PE治疗高PRA肾移植受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对178例肾移植患进行了术前、术后PRA检测。结果 肾移植术前PRA阳性患有2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为20例。术后PRA阳性受58例,发生排斥反应的有34例。移植前后PRA阴性患有108例,有8例发生排斥。在肾移植患中所产生的抗HLA抗体的频率和与HLA抗原的分布不同。结论 PRA检测对预测移植肾排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抗体(PRA)阳性肾移植受者应用小剂量人免疫球蛋白(IVIG)后,PRA的下降程度以及移植肾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  ①观察组:A组术前高PRA肾移植患者4例;B组术后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监测出PRA升高患者7例;C组术后远期出现血肌酐升高,监测PRA升高同时病理穿刺证实为体液性排斥反应患者8例;②对照组:回顾性、随机挑选既往与A、B、C组同样表现的患者。治疗方案:A、B组血浆置换(PP)联合小剂量IVIG持续静脉滴注0.1 g/(kg·d);C组内固醇激素冲击联合小剂量IVIG持续静脉滴注0.1 g/(kg·d);对照组治疗方案中无IVIG的应用。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PRA下降程度和患者的预后。结果  经系统性、阶段性治疗后,A、B、C组中PRA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比较,A组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几率、B组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C组移植肾血肌酐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传统大剂量IVIG比较,小剂量IVIG也能有效降低肾移植受者PRA水平,其对高PRA水平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且大大降低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术前单次大剂量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诱导治疗用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肾移植受者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6例PRA阳性肾移植受者组成PRA阳性组(PRA≥10%),该组患者于肾移植手术之前2h开始接受单次大剂量ATG诱导治疗(Fresenius,9mg/kg)。另外选取同时期接受肾移植手术的PRA阴性受者组成阴性对照组(PRA〈10%,n=30),该组患者仅于术前6h口服骁悉1g作为诱导治疗。两组患者的维持免疫抑制剂方案均采用标准的三联方案(钙调蛋白抑制剂+骁悉+强的松)。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12个月的随访,对排异反应事件、感染事件和肾功能变化进行记录。结果在术后12个月中,PRA阳性组有4例患者(15.4%)出现急性排异发应(AR),阴性对照组内有6例患者(20.0%)出现AR(P=0.737)。PRA阳性组内6例患者(23.1%)共发生10次感染事件(1.7次/例),阴性对照组内有8例患者(26.7%)共发生11次感染事件(1.4次/例)(P=0.757和P=0.890)。PRA阳性组内的患者接受术前单次大剂量ATG诱导治疗后未出现严重的副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A阳性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6.2±3.1)d和(16.7±3.3)d(P=0.563)。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两组患者的1年人肾存活率均为100%。结论术前单次大剂量ATG诱导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明显降低PRA阳性患者的AR和DGF的发生率,改善移植肾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海鹏  于立新 《广东医学》2008,29(10):1727-1728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60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1周和2周的血清PRA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 结果 肾移植术前PRA阳性者59例,术后20例发生AR(33.9%);术前PRA阴性者301例,术后58例发生AR(1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术前PRA阴性,移植后转为阳性者66例,术后19例发生AR(28.8%);手术前后PRA持续为阴性者235例,术后39例发生AR(16.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RA的检测是肾脏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手术前后检测PRA对预测移植肾排斥反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对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作用及治疗效果.方法:57例等待肾脏移植的PRA致敏患者,年龄21~65岁,PRA值为35%~91%,平均为46.7%±29.5%.采用静脉滴注ICIG 5g/d,两周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周时间.用药开始前检测1次PRA,疗程结束立即再检测1次PRA.结果:57例中有36例患者(63.2%)用药1个疗程,15例患者(26.3%)用药2个疗程,6例患者(10.5%)用药3个疗程.应用免疫球蛋白后PRA降为非致敏48例(84.2%),完全未降3例(5.2%),部分下降6例(10.6%).用药后PRA下降0~61%(平均38.4%±16.3%),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57例患者均进行肾脏移植手术,术前淋巴细胞毒试验(CDC)<10%,均未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患者(3.5%)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加用MP及FK506治疗后,急性排斥逆转,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IVIG能有效降低高敏肾移植患者的PRA值,提高肾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HLA的选择性配型在高致敏的肾移植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2例肾移植患者术前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 PRA)并分析其特异性.供、受者的HLA分型方法为PCR-SSP(PCR-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技术.结果 12例肾移植患者的PRA含量为15 17%~38 70%.组织配型有2例患者HLA匹配5个位点(16 67%,2/12),6例患者匹配4个位点(50%,6/12),4例患者匹配3个位点(33 33%,4/12).临床肾移植术后,经常规免疫抑制治疗,10例患者的血肌酐降到110 μmol/L以下,2例患者发生急性排斥,经冲击治疗逆转.结论 高度致敏肾移植患者选择性HLA配型可以降低由PRA所致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体内存在抗体的受者 ,用血浆置换 (PE)治疗减少肾移植后严重排斥反应疗效。方法 :选择 30例肾移植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阳性 ,强度≥ 30 %患者作肾移植和 36例 (PRA)阳性 ,强度≥ 30 %患者 ,先作血浆置换后才作肾移植 ,比较二组患者术后短期内 (4周 )严重排斥反应情况 ,二组血型 ,HL A配型及免疫抑制剂使用基本相同。结果 :36例患者作PE治疗 2~ 4次 ,每次置换血浆 2 5 0 0~ 30 0 0ml,后 PRA从 30~ 88%下降至 <1 0 %或阴性 ,肾移植后严重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2 2 .2 % (8/36 ) ,30例未作 PE治疗 ,肾移植后严重排斥…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术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体会(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5年5月~2007年2月共完成活体肾移植手术22例,其中2例术后发生白细胞减少症,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女性,43岁,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已行规律血液透析2年6个月,于2006年8月行活体肾移植手术,供者为其妹妹,供受者血型同为O型,组织配型0错配,受者术前淋巴毒及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均为阴  相似文献   

20.
高敏受者肾移植术前行血浆置换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敏受者肾移植术前行血浆置换 (PE)的效果。方法 :12例高敏受者在肾移植术前进行PE治疗 ,37例高敏受者未行PE治疗 ,观察两组肾移植病人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PE组置换前PRA值71.0 %± 19.1% ,置换后 34.3%± 17.9%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术后发生超排 2例 ,急性排斥 2例 ;未行PE组发生超排 2例 ,急性排斥 8例 ,两组间超排和急性排斥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E对预防超排和降低急性排斥的发生率均无明显作用。PE治疗的主要适应症为PRA大于 80 %的受者 ,能快速降低PRA值 ,有助于HLA抗体特异性分析和HLA配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