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PMN)黏附分子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对体外循环(ECC)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和意义。方法30例行ECC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后、ECC结束时、ECC结束后4h、ECC结束后8h、术后第1天晨5个时点采集静脉血。用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PMN数量,流式细胞仪测定PMN表面黏附分子CD11b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8水平。结果ECC前的PMN数量和其他时点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C前CD11b、TNF-α、IL-6、IL-8水平和ECC结束时、ECC结束后4h及ECC结束后8h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第1天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C导致PMN数量增多,CD11b表达增高,细胞因子TNF-α、IL-6、IL-8释放增多,从而加剧炎性反应扩散和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CPB)可以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近年来,粘附分子(AMs)在SIRS中的作用的研究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期间细胞因子TNF-α?IL-6与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及其相互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炎症反应过程中致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 与中性粒细胞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分别于CPB前?CPB 40 min?CPB停机和停机后2?6?24 h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TNF-α?IL-6 浓度,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结果:CPB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清TNF-α?IL-6浓度和中性粒细胞值较CPB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 < 0.01)?血清TNF-α?IL-6水平在CPB开始后,逐渐升高?CPB结束后2 h,TNF-α的血清水平达到高峰,CPB结束后24 h T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血清IL-6水平在 CPB结束后6 h达到高峰,然后下降,CPB结束后24 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中性粒细胞的变化趋势同TNF-α?2组TNF-α?IL-6血清水平(高峰值)与CPB时间及主动脉阻断(ACC)时间正相关(P < 0.01)?围手术期中性粒细胞值与TNF-α?IL-6血清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CPB可触发全身炎症反应,表现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升高与血清TNF-α?IL-6水平升高;CPB和ACC的时间长短影响TNF-α?IL-6的释放,可能影响到术后患者炎性反应的程度;CPB期间血清TNF-α水平与血清IL-6水平?中性粒细胞的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性粒细胞凋亡与体外循环全身炎性反应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凋亡与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全身炎性反应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50例ECC心脏直视手术病人,于ECC前、ECC结束时、ECC结束后4h、术后第1d晨四个时点采取静脉血,以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PMN数量,流式细胞仪测定PMN凋亡率和PMN表面粘附分子CD11b表达变化,ELISA法测定血浆弹性蛋白酶浓度,透射电镜观察PMN凋亡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PMN凋亡率在ECC期间明显降低,与ECC时间呈负相关。PMN数量、CD11b表达、血浆弹性蛋白酶浓度在ECC期间明显升高,与其凋亡率呈负相关,且血浆弹性蛋白酶浓度与ECC时间呈正相关。透射电镜下可见典型的PMN凋亡细胞。结论ECC导致PMN的凋亡受抑数量增加、生存周期延长、CD11b表达上调、脱颗粒释放弹性蛋白酶增加,加剧炎性反应扩散和组织损伤,炎性反应进一步迁延。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过程中的炎性反应机制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液直接与心肺机的异物表面接触,体外循环本身的非生理灌注,手术创伤,器官缺血再灌注致白细胞与内皮细胞激活、体温变化、肠道内毒素释放等均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启动以炎性细胞因子、补体、中性粒细胞相继被激活的“炎性瀑布”效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与IL-6、TNF-α、IL-10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围手术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组及普胸手术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6、TNF-α、IL-10水平变化.结果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体外循环结束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及细胞因子IL-6、IL-10、TNF-α水平升高,与普胸组变化情况不同.结论体外循环可以诱发机体明显的炎症反应,同时诱发机体的抗炎反应.体外循环过程中,多种因素参与了机体的炎症及抗炎反应,体外循环过程所诱发的炎性及抗炎反应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氨茶碱对体外循环(CPB)所致炎性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氨茶碱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氨茶碱组于麻醉诱导后缓慢静脉注射氨茶碱(5mg/kg,5m in),随后按0.5mg/(kg.h)剂量经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直到CPB结束。对照组:用等容量平衡液静脉注射。于CPB前、CPB结束后1 h、8 h、24 h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的血浆浓度。结果CPB结束后1 h、8 h、24 h,对照组TNF-α明显高于CPB前及相同时点氨茶碱组的浓度(P<0.05);CPB结束后1 h、8 h,对照组IL-8明显高于CPB前及相同时点氨茶碱组的浓度(P<0.05);CPB结束后1 h,两组IL-10均增加,但氨茶碱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茶碱可抑制CPB所致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体外循环炎性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中性粒细胞(PMN)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了解其在体外循环(CPB)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接受CPB的患者,分别在CPB开始前、开始后5min、结束时、结束后1h和结束后6h采集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检测血浆MMP-9和TNF-α浓度,流式细胞仪测定CD11b。结果:①血浆MMP-9和TNF-α的浓度及粘附分子CD11b的活性在CPB期间逐渐升高,在CPB结束时达到最高峰值,之后呈下降趋势。②围CPB期血浆MMP-9、TNF-α浓度变化与CD11b之间呈正相关性,CPB结束时血浆MMP-9浓度与主动脉阻断时间最有相关性。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在CPB炎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MMP-9可能通过转化TNF-α,调节PMN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而参与CPB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即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凋亡的异常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中的意义。[方法]SIRS患者8例(均为急性胰腺炎患者)为SIRS组,正常人6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和TUNEL方法定量检测外周血PMN的凋亡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8的水平。[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SIRS组外周血PMN的细胞凋亡率为(42±8)%,低于对照组的(63±9)%,P<0.05;TUNEL法检测:SIRS组外周血PMN的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为25±7,低于对照组的37±10,P<0.005。SIRS组外周血血清IL-6水平为(8.2±2.2)pg/mL,高于对照组的(2.1±1.3)pg/mL,P<0.001;SIRS组外周血血清IL-8的水平为(38±12)pg/mL,高于对照组的(12±4)pg/mL,P<0.001。[结论]SIRS患者存在PMN的凋亡延迟,其在SIRS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降钙素原在体外循环炎性反应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降钙素原(PCT)被用作全身性炎症反应并发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鉴别诊断工具。研究认为,体外循环(CPB)下心脏手术中的PCT可以反映早期炎症反应。测定PCT有助于临床鉴别高危患者并使其获得针对性治疗和监护,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乌司他丁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及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及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 3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 30min以上的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随机分成实验组 (U组 )和对照组 (C组 ) ,每组各 15例。U组于麻醉诱导后静注乌司他丁 12 0 0 0U kg ,C组不用乌司他丁。分别在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 30min、主动脉开放 30min、术后 6h和 12h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介素 6 (IL 6 )、白介素 8(IL 8)的浓度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的活性表达。结果 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血浆IL 6 ,IL 8,TNF α ,CD11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CPB后IL 6 ,IL 8,TNF α的水平明显上升 (P <0 .0 5 ) ,主动脉开放 30min达高峰 ,术后开始下降。其中TNF α ,IL 8于术后 12h降至接近正常水平 ,但IL 6仍高于转机前水平 (P <0 .0 5 )。CD11b于术后 6h达高峰 ,12h后仍高于麻醉诱导后水平 (P <0 .0 5 )。与C组相比较 ,U组TNF α ,IL 6 ,IL 8,CD11b上升幅度小 ,术后 12hIL 6 ,CD11b明显低于C组 (P <0 .0 5 )。结论 乌司他丁能明显抑制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IL 6 ,IL 8,TNF α的释放及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血小板趋化因子NAP-2和PF4中与中性粒细胞活化作用有重要关系的结构与功能特性。方法 利用重组表达蛋白质和合成多肽研究其结构与其中性粒细胞活化作用。结果和结论 这些趋化因子N末端第一个半胱氨酸残基前的序列和C末端对它们的中性粒细胞激活作用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组人乳铁蛋白(rhLF)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中促炎症反应细胞因子IL-6和IL-8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用rhLF处理体外培养的Tca8113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 mg·L-1 rhLF和100 mg·...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及Survivin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10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实验组(术前、手术结束时以及术后第1天共3个时间点采血),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只采血1次).以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以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中性粒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中性粒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 与术前相比,手术结束时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术后第1天凋亡率略有升高,但仍低于术前(P<0.05).手术结束时,中性粒细胞Surviv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术后第1天时略降低,但仍高于术前(P<0.05).结论 体外循环对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urvivin在中性粒细胞的高表达可能抑制了中性粒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烧伤患者血清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例烧伤患者,按烧伤面积和深度分Ⅰ、Ⅱ两组,各5例,检测伤后8h、1d、3d、1、2、3、4周7个不同时相血清白介素-8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数。结果发现:两组患者伤后3d与8h相比,血清IL-8水平呈显著增高;而Ⅱ组血清IL-8水平于伤后2周再达高峰,IL-8水平国面积和深度有关。此外,烧伤病人务后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时,血清IL-8水平却下降,而当中性粒细胞水平下降时,血清IL-8水平却升高,且于伤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硬化 (m ultiple sclerosis,MS)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般认为淋巴细胞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但对中性粒细胞的研究不多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 M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 - 1(CD5 4 )、细胞间粘附分子 - 3(CD5 0 )、整合素 Mac- 1的α和β亚单位(CD11b和 CD18)、VL A - 4 (very late antigen- 4 )的β亚单位(CD2 9)和 L -选择素 (CD6 2 L )的表达 ,以及给予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治疗后的变化。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MS患者共 31例 ,均符合 Poser等 [1 ] 提出的 MS诊断… 相似文献
17.
1 资料和方法 32 例双瓣膜替换术患者,年龄 40~65 岁,ASA 分级 Ⅱ~Ⅲ级,随机分为三组:①对照组:不用抑肽酶(n=6);②小剂量组:体外循环(CPB)前静滴抑肽酶 100 万 KIU,预充液加入 100 万 KIU,术中持续静滴 25 万 KIU/h,直至关胸结束(n=13)。③大剂量组:CPB 前静滴抑肽酶 200 万 KIU,预充液中加入 200 万 KIU,术中持续静滴 50 万 KIU/h,直至关胸结束(n=13)。应用统一术式、麻醉和体外循环方法。分别于CPB前、CPB 结束、停 CPB 后 2 h取桡动脉血,以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 CD11b 的平均荧光强度(MF… 相似文献
18.
创伤后中性粒细胞在患者病程的不同时期其功能和数目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本文从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创伤性炎症中的作用方面来介绍中性粒细胞在创伤伤性炎症中的功能和数目的变化,以及巨噬细胞在此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介素—8、中性粒细胞与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多种细胞因子在气道炎症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 8(interleukin 8,IL 8)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可由多种气道细胞分泌 ,在机体内发挥着强大的生物学效应。一般认为 ,气道炎症参与的细胞主要是嗜酸细胞、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近年来的研究显示 ,中性粒细胞在哮喘发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1 IL 8[1~ 4 ]1 1 生物学特性1 987年 ,Yoshimura等首先发现IL 8,当时称为单核细胞衍生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激活肽、T细胞趋化因子等 ,1 9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