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与QTcd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存在的差异.1985年由Campbell等报道QTd是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在体表心电图上的反映而非记录技术伪差所致.1990年由Day等首先证实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分析100例定性心律失常患者QTd与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值,旨在探讨其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1985年Campbell等发现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有其规律性,提出了QT离散度(QT disper-sion)这个概念。1990年由Day等首先证实QT离散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存在QT离散度(QTd)增大。心电图这种QT离散度增加反映了  相似文献   

3.
心尖球形综合征(TLVABS)由于临床表现、心电图显示与早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常相似,但其预后相差甚远。QT离散度(QTd)为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中测量的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是一个比较好的参数用来评价心脏复极的同步性和自主功能[1]。随着心脏复极不同步性的增加,会增加心室恶  相似文献   

4.
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QT离散度 ( QT dispersion;QTd)是指一份心电图标准十二导联中 QT最大值 ( QTmax)与 QT最小值 ( QTmin)之间的差值。试图用这个差值来反映心室复极的离散情况 ,从而探测发生室性心律紊乱的可能性。1 992年 Higham等[1] 研究表明 :人体表同步十二导联 QT离散度与直接从心外膜记录的动作电位室性恢复时间离散度密切相关 ( r=0 .84,p=0 .0 0 1 )。正常人生理性心室复极不一致所造成的QTd很小 ,而在病理状态下 ,QTd就会明显增大。QTd作为一种无创性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临床应用日趋广泛 ,现就有关研究涉及的方法学及诸多疾病作一…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QTdsperson,QTd)是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通常测量的方法是应用体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的QT问期(QTmax)减去最小的QT间期(QTmin)所得的时限差值为QTd。1985年CamPbell等“咱先发现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有其规律性,是由于心肌复极不一致所引起,并提出了QTd这个概念。1990年Day等[2]进一步证明QTd临床应用的重要价值。近年来QTd的临床应用研究已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现已报道QTd与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心功能不全、QT延长综合症和心律失常等心脏病领…  相似文献   

6.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最长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已有研究证实QTd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预测有重要的意义[1].而Lazar J[2]等认为QTd越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功能恢复越差,死亡率越高.本研究通过对100例脑梗死的研究,探讨QTd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值即QT离散度 (QTd)是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同步的简易指标 ,实验研究表明心肌复极时间的差异对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增大者易患严重心律失常[1,2 ] ,晚近的研究证实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与缺血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3 ] ,索他洛尔 (sotalol)具有Ⅱ、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性[4] ,本组应用索他洛尔治疗室性早搏 10 0例 ,同时观察了索他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用药前后的QT离散度 ,探讨索他洛尔对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病人QT离散度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 1998年 5…  相似文献   

8.
体表心电标测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有更大体表取样范围的体表心电标测(BSPM)中反映的QT间期离散度及分布.方法 (1)记录1998年3月至1999年12月间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59岁)的96导联体表心电标测图及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定QT间期及QT离散度,并与58名正常对照(平均年龄50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正常人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离散度、QT最大值均大于12导心电图值,QT最小值小于12导心电图;(2)正常人BSPM法测得的QTd为(50.6±17.1)ms.最大值多位于左侧胸及偏后部、胸骨上部和右锁骨区,最小值位于胸部偏右下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d为(83.3±28.7)ms,较正常对照组高.QT间期分布发生明显变化,QT间期最大值移至覆盖于心肌梗死部位的体表区域;(3)BSPM法测得QTd的变异系数低于12导心电图.BSPM法区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QTd的灵敏度高于12导心电图(分别为81%,58%);特异性分别为91%和90%.结论 12导心电图及BSPM方法均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加,BSPM方法较12导心电图能更有效地发现体表QT间期最大、最小值及心室复极的离散,尤其可展示QT间期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QT离散度(QTd)系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存在的差异,这一现象早被人们发现,但未重视。直至1985年,Campbell等发现心电图导联间存在的QT间期差异是有规律性的,遂提出QT离散度这一概念。 概述 体表心电图与心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电图的QT间期相当于动作电  相似文献   

10.
国内QT离散度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QTd)是1990年由Day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的定义是指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的差值。在实测导联不足12个时,QTd值应进行校正,即QTcd=QTma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