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使用改良的方法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通过采样检测和临床观察方法,对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方法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采用术前结膜囊内冲洗,滴入有效碘1 000 mg/L聚维酮碘消毒液;眼周围皮肤用有效碘5 000 mg/L聚维酮碘消毒液擦拭消毒。采样检测50例白内障术后标本均未检出存活菌,术后眼内感染率由对照组的0.5%降低到0.16%。结论采用术前结膜囊内冲洗和低浓度碘伏消毒的方法,可有效预防白内障手术后眼内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结膜囊使用聚维酮碘消毒对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其中,术前结膜囊未使用聚维酮碘的白内障患者692例共947只眼,术前结膜囊使用5%聚维酮碘的白内障患者587例共807只眼,比较两组眼内炎的发病率、自觉症状以及角膜荧光染色的情况。结果未使用聚维酮碘组有6例患者发生眼内炎,5%聚维酮碘组无患者发生眼内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1,P=0.034)。5%聚维酮碘组在使用聚维酮碘后出现局部刺激症状295例,但术后两组自觉症状发生率(χ2=2.123,P=0.145)以及术后第1天(Z=1.363,P=0.173)和第1周(Z=0.569,P=0.570)角膜荧光染色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术前应用5%聚维酮碘消毒结膜囊能有效、安全地降低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
5%聚维酮碘预防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白内障术中结膜囊内应用5%聚维酮碘与庆大霉素术后眼内炎发生率和不良反应,以评价5%聚维酮碘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将10659例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分为庆大霉素组和5%聚维酮碘组,术中、术后观察眼部体征并询问患者主观不适.结果 2种药物组间眼内炎发病率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使用5%聚维酮碘组的眼内炎发病率均较使用庆大霉素组明显降低:ECCE+IOL手术方式由0.29%下降到0.04%;Phaco+IOL手术方式由0.14%下降到0.00%.5%聚维酮碘可引起术中眼部刺激感,但无异物感、刺痛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前结膜囊内使用5%聚维酮碘能使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病率明显下降,且无严重角膜并发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文革  许岩 《全科护理》2012,10(36):3426-3427
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罹患眼内炎,是一种对病人视力极具破坏性的严重并发症。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消毒灭菌技术的日臻完善,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已由20世纪的10%下降到目前的0.015%~0.360%[1,2]。刘玉华等[3]报道7 998例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发生眼内炎17例(0.2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护理措施的改进对预防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的作用.方法 统计2005~2006年我院两次批量开展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共计1 182例,其中2005年456例,2006年726例.对于发生眼内炎的例数将两组病例进行了比较和统计.结果 2005年发生眼内炎2例,2006年无一例眼内炎发生.结论 由于改进了护理措施,确实有效地减少了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报告了白内障手术眼内感染的原因、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回顾分析我院10年来发生眼内感染14例患者的原因、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经过治疗护理,所有患眼的感染均被控制,出院时视力:1例无光感,3例光感,其余10例均达指数以上。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发病因素很多,早期治疗护理,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采取积极的措施,注重对每一个环节的监控,对提高手术治疗护理质量、控制手术感染及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老年白内障术后急性眼内炎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珠芳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1032-1033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是威胁视力康复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一旦发生眼内炎,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视力预后不堪设想,严重者可致手术失败。视力丧失,并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早期预防、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将不良后果降到最低限度就显得特别重要。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12月共收治此类老年患者2例,其中1例为本院术后患者,另1例为外院转治患者。在治疗的全过程中,我们对患者进行了精心的护理,均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韩宇  郭小红  毕婧玮  宋芳 《护理研究》2013,27(3):228-229
内眼手术是治疗眼科疾病的常见手术,包括白内障、角膜、青光眼、玻璃体和视网膜手术等,术后眼内感染一直是内眼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Wu等[1]报道其发生率在0.19%左右;有研究证明引起术后眼内炎的病原体主要来自眼睑及结膜囊,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手术切口进入眼内[2]。因此防止病原体进入眼表是防止术后眼内感染的重要途径。目前结膜囊冲洗是内眼手  相似文献   

10.
张春平 《全科护理》2013,(34):3206-3207
眼内炎是内眼手术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评估围术期危险因素及制订应对措施,防范眼内炎的发生是摆在面前的紧要课题.2003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5 000余例,共发生3例感染性眼内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马扣洋 《中国临床研究》2014,(10):1289-1291
感染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02%~0.5%。虽然其发生率较低,但严重破坏眼球组织,损害视功能。若能及早诊断与治疗,可望保留部分视力,否则,将导致视力丧失和眼球萎缩的严重后果。因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早期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术后并发症,预后差,常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眼内炎的预防包括临床评价各种危险因素、正确的手术步骤和术前术后抗生素预防,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问,减少手术并发症等措施对眼内炎的预防有积极作用,只有迅速诊断和有效治疗,才能成功地挽救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白内障术后患者院内感染情况,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对我院白内障术后患者及周围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细菌培养样本452份。结果 452份样本中,细菌符合规定指标样本428份,合格率为94.69%;患者术后铜绿假单胞菌均能检出。结论 警惕白内障术后患者铜绿假单胞茵院内感染,工作人员手、公共医疗用品的消毒不客忽视。  相似文献   

14.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病因及预防对策。方法 分析近年来所发生的9例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病人中有4例局部分泌物培养出病原微生物。7例痊愈。结论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与手术的关系密切。在预防对策上,围术期的合理用药和手术室的管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所并发的迟发性真菌性眼内炎,潜伏期长,早期病情进展迟缓,症状缺乏特异性。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易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甚至丧失眼球。现将1例白内障术后迟发性真菌性眼内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3740-3741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玻璃切割术,根据既往有无眼内感染性危险因素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处理。患者的性别与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术中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及表面麻醉剂的使用等因素与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6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未见视网膜脱离。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有很多,通过注射抗菌药物,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以降低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王红 《天津护理》2012,20(6):428-429
白内障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以下简称眼内炎)是指发生在白内障摘除术后6周内的眼内液或眼内组织的炎症反应。多数发生在手术后1~2周内,常致患眼失明,甚至丢失眼球。据统计2000~2003年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病率是0.265%,是90年代发病率0.087%的2.5倍,这可能由于自愈合透明角膜切口术式使用率  相似文献   

19.
20.
从护理角度分析如何防治白内障术后眼内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护理角度分析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方法 调查近5年来眼科2 363例白内障患者手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无1例患者发生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结论 严格执行完善的术前准备,避免术中使用的耗材被污染,正确消毒灭菌,同时严密监测灭菌效果,让患者在相对较好的全身状况下手术.认真做好术前、术后健康教育,严格执行医护人员手卫生要求,是减少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