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薰蒸结合温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非盲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方案,将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常规处理及温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薰药治疗。每周治疗5次,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VAS评分法评定疼痛强度.采用改良Lindmark法评定肩关节活动度,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量表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肩部疼痛强度、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薰蒸结合温针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痛强度、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关节腔注射臭氧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关节腔注射臭氧和关节松动术。用VAS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和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对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天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肩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腔注射臭氧和关节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肩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1天训练2次,1次30分钟,1周训练6天,共两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醒脑开窍针刺,1天1次,1周针刺6天,共两周。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用VAS视觉模拟评分评价肩痛缓解情况,FMA-UE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部分评分评价患侧上肢活动改善情况以及评价患肩关节的前屈、外展主动活动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均较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肩痛程度缓解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肩痛程度缓解更明显(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的主动前屈、外展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肩关节的主动前屈、外展活动度提升更明显(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相比,醒脑开窍针刺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减轻PSSP疼痛程度、提高患肩关节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肩峰下滑囊联合盂肱关节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康复科住院脑卒中后肩痛患者45例,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肩峰下滑囊联合盂肱关节注射治疗,疗程3周。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进行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式Fug l-Meyer运动评分(FMA)、Barthel指数评分(MBI)及患侧肩关节被动外展、外旋的关节活动度(PROM)测量。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的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肩关节PROM(外展、外旋)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 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肩峰下滑囊联合盂肱关节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可以对运动疗法起到协同作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及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姜黄天灸膏穴位贴敷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2例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剔除1例、脱落4例)及对照组(41例,剔除2例、脱落2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患侧阿是穴、肩髃、肩髎、臂臑、手三里、合谷行姜黄天灸膏穴位贴敷,每次6 h,每天1次,每周5次,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FM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旋、外旋ROM大于治疗前(P<0.05),U-FM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VAS评分低于治疗2周后(P<0.05),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旋、外旋ROM大于治疗2周后(P<0.05),U-FMA评分高于治疗2周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4周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肩关节屈...  相似文献   

6.
陈健林 《新中医》2022,54(18):128-132
目的:观察超微针刀联合易罐法治疗脑卒中肩关节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5例脑卒中肩关节疼痛患者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2组均采用脑血管疾病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加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微针刀联合易罐法治疗,2组均治疗2个疗程,共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评分、MBI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VAS评分均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ugl-Meyer评分、MBI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微针刀联合易罐法治疗脑卒中肩关节疼痛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肩关节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痛点注射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34例除常规康复训练外,给予2%利多卡因注和醋酸曲安奈德进行肩部痛点注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肩痛情况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VAS、FMA及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痛点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肩痛程度,促进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曾锴  苏小玲  俞栩喆 《新中医》2021,53(22):89-92
目的:观察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 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观察组给予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超声波治疗,2 组均治疗4 周。比较2 组治疗前后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关节活动度、抑郁程度及睡眠质量;比较2 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 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VAS、HAMD-17、PSQ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 组上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 指数(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上肢FMA、M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2 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1),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愈显率为72.00%,高于对照组的48.98%(P<0.05)。结论: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疗效明显,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肩痛症状,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睡眠质量,改善其情绪。  相似文献   

9.
韩作献 《新中医》2023,55(12):30-34
目的:观察温经通络散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 例脑卒 中后肩痛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 例。对照组给予作业疗法干预,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经通络散治疗。比较2 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疼 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评分、改良Barthel 指数(MBI) 评 分、肩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4%,对照组为80.64%,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 组肩痛、半身不遂、神识昏蒙、气短乏力、肢体瘫软、舌淡暗等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 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疼痛VAS 评分较治疗前降 低,FMA、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3 项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 后,2 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肩关节 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对照组为19.35%,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通络散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可提高疗效,有利于减轻疼痛,改善中 医证候、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热敷联合穴位按压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10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给予益肩操训练,观察组53例用益肩操联合中药热敷及穴位按压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上肢功能、肩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ROM、FMA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热敷联合穴位按压治疗脑卒中后肩痛能减轻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浮刺配合棍棒操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中风后肩痛患者(VAS评分≥4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患者在浮刺的基础上配合自编的棍棒操训练,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棍棒操训练。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0 d后采用肩痛程度(VAS评分)、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评定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 d后治疗组肩痛程度、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浮刺配合棍棒操训练在改善中风后肩部疼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筋触骨针法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采用经筋触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穴取患侧"肩髃次""臂臑次""肩髎次""肩前次"、曲池、手三里、外关,针体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腧穴"次",穿入筋结点,针尖到达骨膜,手下有触骨感觉后行针得气,留针30 min;康复治疗采用良肢位摆放、床上桥式运动、重心转移及平衡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肩关节被动和主动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ADL)、Bobath技术等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穴取患侧肩髃、臂臑、肩髎、肩前、曲池、手三里、外关,康复训练同观察组。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6次。完成20次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上肢Fugl-Meyer(FMA)评分和Barthel(MBI)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FMA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69.8%(37/53),优于对照组的47.2%(25/53,P0.05)。结论:经筋触骨针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联合电针治疗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偏瘫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关节松动术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予关节松动术治疗。2组均治疗15 d后,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均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进行评分,肩关节疼痛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法进行评分,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肩关节疼痛评分变化情况及疼痛分级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IL-6、TNF-α及NO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FMA评分升高(P0.05),肩关节疼痛VAS评分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对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FMA评分及肩关节疼痛VAS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后肩关节疼痛程度分级情况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均有减轻,且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减轻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IL-6、TNF-α及NO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IL-6、TNF-α及NO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联合电针治疗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增加肩关节活动度,减轻肩关节疼痛,降低IL-6、TNF-α及NO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无痛手法松解联合穴位和肩关节腔注射治疗重症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症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肩髃、肩贞、巨骨穴、阿是穴和肩关节腔注射治疗,治疗组40例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无痛手法松解,而后行上述穴位和肩关节腔注射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前后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Mallet)。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治疗后 VAS 评分及 Mallet 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 <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下无痛手法松解联合穴位和肩关节腔注射治疗重症肩关节周围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运动疗法训练;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超短波、温热磁及中药熏洗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通过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FMA)上肢功能评估量法对两组患者患肩的疼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减轻肩痛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FMA上肢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探究肌内效贴联合超短波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合并肩痛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选取 2021 年 2 月至 2022 年 6 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资料,筛选出其中在治疗期间产生肩关节半脱 位合并肩痛患者,共 80 例,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肩关节训练和超 短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情况、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肩关节 活动度。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肩峰和肱骨头间距(AHI)低于对照组,肩功能评分量表(CMS)评分、肩关节活动 度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相较于常规疗法,肌 内效贴联合超短波的临床效果更理想,可有效控制肩痛,并较大程度地改善肩关节半脱位情况,促进肩部功能的恢复,进 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针刺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8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2组均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措施与针刺疗法,观察组加用肌内效贴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傅格-梅尔氏(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Barthel指数(BI)评分,检测肩关节活动度,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93.18%,对照组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FMMS、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MS、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的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 0.01),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常规神经内科疗法干预基础上以针刺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可明显减轻肩关节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及其对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均接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和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及良肢位摆放、局部推拿、理疗、针刺等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配合肩关节针对性控制训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HAMD、FMA、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关节控制训练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肩痛程度和抑郁状况,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技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将9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组(肌电组)、超声介导药物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组(联合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基础康复治疗,肌电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超声介导药物(祛湿止痛液)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上肢Fugl-Meyer量表(FMA)、量角器分别评价其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及肌电组(P0.05),肌电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FMA评分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及肌电组(P0.05);肌电组患者FMA评分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肌电组、联合组愈显率分别39.29%、65.52%、89.29%。联合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及肌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技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明显减轻卒中后肩痛,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围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围刺组及常规组各30例。围刺组采用痛点围刺后接电针法,常规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后接电针法。两组患者均按照脑卒中诊疗规范进行常规的药物、康复训练等基础性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活动度(Constant-Murey)评分及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Constant-Murey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围刺组治疗前后VAS评分、Constant-murey评分的差值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 0. 05),且围刺组上肢FMA评分增高幅度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针围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能够显著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有助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