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性创伤对鼠牙根尖周病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单侧创伤性牙合对鼠牙露髓后所致根尖周病损的影响。方法  60只Wistar大白鼠平均分为 4组。A组不做任何处理 ;B组制造鼠左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症病损 ;C组造成鼠左下颌磨牙的实验性牙合创伤 ;D组同时造成鼠左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症病损和实验性牙合创伤。分别于实验后的第 1、2、4周处死各组部分动物 ,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并进行数据测量。结果 B组牙髓组织出现严重的炎症 ,根尖区牙槽骨吸收。C组根尖区牙周韧带压缩 ,牙槽骨吸收。D组根尖区牙周韧带压缩比B组重 ,但根尖区炎症病变比B组轻。结论 创伤性牙合阻止了实验性根尖周病损的扩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纵向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状况、相关病变,探讨是否应早期预防性拔除有症状下颌第三磨牙。方法 在6个月内对400例患者进行调查。四个年龄组分别为:A组,25岁以下;B组,25~35岁;C组,36~45岁;D组,45岁以上。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大,正位下颌第三磨牙比例逐渐增大。A、B、C、D组冠周炎发生率分别为70、9%、53.3%、21.2%、12.4%。A、B、C、D组相邻第二磨牙及下颌第三磨牙自身龋及牙周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4%、13.3%、26.5%、31.7%。结论 部分有症状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尤其是近中阻生且引起第二磨牙龋及牙周损害者应予以早期预防性拔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实验性根尖周病炎症反应和预防中的可能作用。方法:30只Wistar大鼠于上颌1、2磨牙制备根尖周炎动物模型(实验组),下颌1、2磨牙作自身对照组。按开髓后1~10周不同时间点随机分成10组(n=3),采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TGF-β1在根尖周炎病变不同阶段中的定位及分布。结果:实验组炎症早期的牙髓(第1~2周)和根尖周(第4~6周)组织中均可见TGF-β1阳性表达,表达细胞多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其染色强度随炎症的发展而改变;牙髓坏死及根尖周炎慢性期(第7周)TGF-β1阳性表达消失。自身对照组下颌第1、2磨牙不同时间点牙髓及根尖部组织均未见TGF-β1阳性染色。结论:TGF-β1在实验性根尖周病变的炎症反应和防御反应中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越广  钟志海  常少海 《吉林医学》2013,34(11):2106-2107
目的:观察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失败的病例经拔牙体外倒根充后再植术的结果。方法:选择30例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后合并尖周炎患者,所有病例X光牙片显示根尖周存在大小不等的阴影。牙体拔出后立即浸泡于NaCl溶液中,清理牙槽窝根尖区炎性肉芽组织。用盐水纱布包裹牙根以保护牙周组织,用小球钻在根尖孔深入3 mm根管,以银汞合金倒充根尖孔,牙体植入拔牙窝,钢丝结扎固定,降低咬合面。所有牙体离开口腔操作不超过30 min。术后每4周X光牙片查一次并作临床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无下唇麻木病例出现。1例再植牙(3%)患者术后4周因疼痛及松动加重而拔除;3例(10%)术后1年因牙周吸收加重无法保留而拔除;4例(13%)牙周及牙根吸收轻度,但患者感觉咬合功能仍可而继续保留;22例(73%)治疗成功。结论: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失败合并尖周炎病例,因其根尖邻接下颌管不宜施行传统的外科根尖手术,采用再植术处理,可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不失为保留患牙的最后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例双侧下颌第二磨牙阻生伴牙旁囊肿的病因及治疗,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患者囊肿累及左下颌第一磨牙,术前行根管治疗,局麻下拔除左下颌第二磨牙,刮匙刮除病变区残余牙囊、肉芽组织及囊肿壁,球钻打磨创腔及尖锐骨创缘,并磨除左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部分根尖,术中取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X线片可见双侧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阻生,左下颌第二磨牙冠周有一边界清楚类圆形密度减低区,邻牙牙根吸收。术后病理回报示牙旁囊肿。结论:牙齿阻生伴牙旁囊肿可发生于除第三磨牙以外的其余牙位,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和影像学检查,多学科会诊有利于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3):30-32+37
目的 本研究建立咬合创伤合并牙周致病菌条件下的牙周夹板复合实验性动物模型,观察大鼠磨牙牙周骨组织的变化规律,为创伤与牙周炎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雄性Wistar 大鼠60 只,随机分三组,单颗磨牙咬合创伤组(A 组),牙周夹板磨牙咬合创伤组(B 组),牙周夹板磨牙咬合创伤+牙周炎复合组(C 组),每组各20 只。面粘接方丝建立咬合创伤模型,C 组管饲P.g 菌悬液。在建模0、14、28 d 和在建模28 d 时将各组刺激物去除后的14、28 d 每组各随机处死4 只大鼠,取下颌骨,HE 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及破骨细胞总数。结果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 组破骨细胞平均数值进行组间比较和不同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颗磨牙咬合创伤组(A 组)与牙周夹板磨牙组(B 组)比较,牙周组织损伤程度在咬合创伤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周夹板磨牙组(B 组)与加入P.g 菌形成复合因素损伤的C 组实验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牙周夹板可减轻创伤导致的牙动度增加,阻止龈袋内的菌斑向根尖方向移行定植,减少牙槽骨的破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根尖周组织和实验性根尖周炎进展过程中根尖周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表达的分布情况及规律,探讨其在根尖周组织炎症进展中的作用。方法:HE染色与VEGF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大鼠根尖周炎进展情况和VEGF在根尖周组织的表达部位与程度,检测VEGF表达阳性部位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结果:根尖孔周围炎性浸润区、根尖周内芽组织及吸收程度严重的根尖周骨组织中,VEGF表达较正常组强,并有随牙髓暴露时间增长而逐渐增高趋势。结论:VEGF参与根尖周炎症的进展及肉芽组织形成,可能参与调节根尖骨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持续性高正加速度(+Gz)重复作用导致大鼠损伤的自然修复模型。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成9组,每组12只。A组为空白对照; B组地面固定5 min; C组固定于离心机转臂上,俯卧位,头向轴心,+1Gz离心5 min; D组、E组、F组、G组、H组、I组体位同C组,+10Gz离心30s,间隔时+1Gz离心 60s,连续5/d,每周4d,共4周。A、B、C、D组于离心次日处死,其余各组分别于离心后1周、2周、4周、8周和12周后次日处死,取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心、肝、肾等器官组织作光镜、电镜观察。结果:①动物全部成活。②A组、B组和C组器官组织未见异常;其余各组除肾脏未见明显异常外,心脏、肝脏和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呈现不同程度病理改变,随时间推移,上述损伤逐步减轻、呈现修复改变。结论:本动物模型重复性好,实验证实+Gz可以导致心脏、肝脏和颞下颌关节、咀嚼肌损伤,并能自然修复,是研究+Gz导致机体损伤和自然修复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根尖周炎中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与叉头样转录因子3(foxhead box p3,Foxp3)的动态表达情况,探讨IL-35在根尖周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单侧下颌第一磨牙开髓进行根尖周炎造模,分别于术后0、7、14、21、28 d各随机处死一组,下颌骨拍摄X线片,观察根尖周变化情况。取下颌第一磨牙根尖周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real-time qPCR,RT-qPCR)动态检测根尖周病损组织中IL-35和Foxp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X线和HE染色显示随着牙髓暴露时间的延长,根尖部炎症程度逐渐加重,待髓腔开放21~28 d时炎症则趋于稳定,从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两方面证实了大鼠根尖周炎造模成功。RT-qPCR结果显示:IL-35和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在术后不同时期均呈波动性升高趋势(P<0.01),术后0~7 d迅速上升,7~21 d表达量呈下降趋势(P<0.05),21~28d又呈上升趋势(P<0.0...  相似文献   

10.
为了清除根尖周组织的不良刺激.促进很尖病变的愈合.保护牙髓活力、保持牙齿的咀嚼功能,应用碘甘油治疗由创伤以及牙周病变引起的m尖周病变6()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本组以)颗牙.上下颌磨牙4()颗.双尖牙,尖牙2()颗,年龄在20~55岁之间。适应证:创伤、急性牙周膜炎或牙周脓肿引起的急性很尖周炎。2治疗方法治疗前需拍X线很尖片,厂解根尖区病变程度;治疗时,首先需要调粮并稍降低咬合,除去牙石,然后用注射器抽3tybl入O;进行牙周袋清洗.牙周袋内置入碘甘油.3~sd症状好转后,再重复进行。3临床疗效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