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行鼻中隔黏膜缝合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随机分为黏膜缝合组和鼻腔填塞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鼻部疼痛、头痛、流泪、吞咽困难、睡眠障碍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在术后鼻部疼痛、头痛、流泪、吞咽困难、睡眠障碍这5个方面,黏膜缝合组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鼻腔填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行鼻黏膜缝合术,不需要对鼻腔进行填塞,术后痛苦小,也避免了鼻中隔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不仅影响鼻腔通气功能,且可引起鼻出血、头痛、鼻塞等症状。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往往伴有鼻中隔偏曲,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不但影响鼻窦引流,还妨碍鼻内镜自由放入鼻腔,不能充分暴露术野、彻底开放鼻窦,影响手术疗效。传统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已成为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主要方法,但也可能发生鼻中隔穿孔、血肿及鼻腔粘连、鼻中隔黏膜摆动、鼻梁塌陷等并发症。在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11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治疗过程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中,39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均治愈。77例合并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及下鼻甲肥大患者61例治愈,9例显效。总有效率为94.0%。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术野清晰,使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操作精确,矫正完全,从而避免了术中发生穿孔及黏膜受损,使鼻腔生理功能的恢复得到促进,并维持了鼻中隔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徐桂芹  姬广翠  刘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316-33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6例鼻中隔偏曲伴下甲鼻肥大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结果:全部病例鼻中隔偏曲均矫正理想,鼻腔通气良好,引流通畅;无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鼻中隔偏曲伴下甲鼻肥大患者做好围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彭亚  李湘胜  李琴  柳浩 《现代医药卫生》2014,(15):2320-2321
目的:探讨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在伴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3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术后定期进行鼻腔清理及换药。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6个月及1年时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0.8%(59/65)、84.6%(55/65)]明显高于对照组[69.2%(45/65)、60.0%(39/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矫正术应用于鼻中隔偏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6例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矫正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4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为(12.1±2.8)mL,平均手术时间(31.2±3.3)min,术后随访3~6个月,其治愈率为59.88%(291/486),总有效率为95.47%(464/486)。术后发生鼻中隔穿孔2例,鼻腔粘连3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03%。结论改良鼻中隔矫正术在鼻中隔偏曲患者中的应用,能够使术野更加清晰,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对患者的创伤,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恢复快,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鼻窦内窥镜下成形术矫正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运 《青岛医药卫生》2010,42(4):243-24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患者在局麻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结果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所有患者偏曲完全得以矫正,鼻通气良好,术后随诊6个月至1年,无1例发生鼻中隔穿孔及鞍鼻,术中有一侧黏膜撕裂者经缝合均愈合,同期行鼻窦手术者未发生粘连。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具有微创、彻底、痛苦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张晓根 《云南医药》2012,(6):595-596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其治疗手段为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1]。常由鼻部遭受外伤、生长发育过程中鼻中隔骨与软骨发育不均衡、鼻腔鼻窦巨大鼻息肉压迫等引起鼻中隔偏曲。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能矫正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和骨性弯曲,使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我院于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对30例不同类型的鼻中隔偏曲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因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顽固性鼻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1997年~2002年收住我科34例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26例,女8例。出血部位在鼻腔前端32例,在鼻腔中后部2例。全部病例均行鼻中隔矫正术。治愈32例占94.2%,术后随访0.5~3年,未再出血。复发2例(占5.8%),经查明出血部位在鼻腔中后段及嗅裂前端,行患侧颈外动脉结扎及筛前动脉结扎术后治愈。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 对于因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顽固性严重鼻出血,行鼻中隔矫正术后94.2%可治愈。对于鼻中隔偏曲处大面积粘膜糜烂,手术操作时须尽量避免撕裂鼻中隔粘膜,防止出现鼻中隔穿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了58例施行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的手术过程及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58例患者双侧鼻腔均通气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具有视野清晰、操作准确、微创、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中隔矫正术后不填塞鼻腔的可行性。方法选择53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对46例双侧黏骨膜无损伤或位于前部的能缝合小裂伤患者,术后不填塞鼻腔、术腔置导尿管持续负压吸引。结果46例患者中,术后3d出血量为(8.1±5.6)ml,33例术后3d的水肿程度较轻,下鼻甲与鼻中隔间距适中,鼻腔通气良好;其中13例术后24h鼻黏膜反应性水肿较重(5例为变应性鼻炎),应用呋麻滴鼻液及激素喷鼻后鼻黏膜收缩敏感,通气良好,3d后拔管直到一期愈合。所有病例均达治愈,未发生鼻中隔血肿,随访半年以上,无并发症。结论鼻中隔矫正术后,只要双侧黏骨膜无裂伤,术腔置导尿管持续负压吸引,不填塞鼻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对21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进行治疗。结果:210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治愈195例,占92.86%;显效15例,占7.14%;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能在最大限度的保护鼻黏膜同时,减少手术刺激,是符合微创理念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许昌县人民医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3年11月184例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鼻内镜下中隔矫正术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92例,有效68例(73.9%);研究组92例,有效86例(93.5%),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患者症状改善幅度显著提高。结论鼻内镜下中隔矫正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在对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中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鼻内镜下早期手术治疗鼻骨骨折伴鼻中隔骨折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勇  程学仕  黄学勤 《安徽医药》2019,23(8):1632-1634
目的 探讨早期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骨骨折伴鼻中隔骨折的疗效和实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外伤性鼻骨骨折伴鼻中隔骨折的病人作为治疗组,行早期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骨折 闭合性复位术;选取同期该院31例不愿意行鼻内镜手术的外伤性鼻骨骨折伴鼻中隔骨折病人作为对照组,行骨折闭合性复位术。对病人术前及术后鼻腔通气及鼻腔外观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两组病人术后鼻中隔穿孔、血肿、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后鼻腔外观(2.35±0.66)分及鼻腔通气(2.26±0.51)分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3.06±1.24)分、(3.19±1.90)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9、2.640,P=0.007、0.01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方法不增加手术风险。结论 鼻骨骨折伴鼻中隔骨折的病人采取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骨折闭合性复位术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骨折复位术,可同时解决鼻中隔骨折和鼻骨复位,减少手术危险性,避免了鼻中隔的二次手术,具有可行性、实用性、经济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症状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hinocon 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I。Q)对62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中隔偏曲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进行研究。结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1个月、6个月患者症状、生活质量较术前均得到改善。术后1个月、6个月RQI.Q量表中各个维度的得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除总评分外,其余各维度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量表显示:术后患者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改善最明显的为鼻塞,其次为打喷嚏。结论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症状同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手术技巧及优点。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我科对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鼻中隔矫正术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过程进行总结并观察其术后疗效。结果 100例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地获得完全矫正,术后鼻腔通气良好。随访612个月,主观治愈率95%(95/100),好转率5%(5/100)。无塌鼻、鼻中隔穿孔及鼻中隔脓肿等现象,鼻塞、头痛、流涕等症状均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具有直观、微创、精细、安全、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便于示教等优点,可以同时行鼻窦炎或鼻息肉的功能性鼻窦内镜术,具有绝对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何炳才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21-42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患者65例全部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术后观察其鼻中隔畸形矫正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5例患者鼻中隔偏曲都一次性成功矫正,除切口黏膜外,无其他黏膜破裂。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部分切除术具有切除范围小,对正常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吸引剥离器在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中使用自制吸引剥离器,是否优于常规鼻中隔剥离器。方法将符合手术适应症的89例鼻中隔偏曲随机分为两组,51例使用自制吸引剥离器,38例使用常规剥离器,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使用自制吸引剥离器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均少于常规剥离器组(P〈0.05),术后通气改善亦优于常规剥离器组(P〈0.05),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中使用自制吸引剥离器,优于常规鼻中隔剥离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对双侧鼻腔鼻窦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鼻中隔偏曲窄侧鼻腔与宽侧鼻腔鼻窦炎的发病例数分别为1691例(84.6%)比1572例(78.7%);平均秩次分别为1669.066比1285.247;危险度RR值分别为1.5比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63,P<0.01);(2)男女鼻窦炎发病率和鼻中隔向左右侧偏曲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8,1.063,均P>0.05);(3)窄侧与宽侧的解剖结构变异主要包括:钩突肥大[6.9%比26.5%],中鼻甲肥大[7.7%比38.6%],筛泡肥大[26.7%比39.9%],中鼻甲反常曲线[4.8%比14.9%],下鼻甲肥大[50.6%比62.6%],鼻中隔高位黏膜肥厚[0.5%比2.5%]。结论鼻中隔偏曲患者窄侧鼻腔鼻窦炎发病率高于宽侧;宽侧鼻腔发生代偿使鼻窦炎发病率升高;下鼻甲肥大与鼻窦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单纯性鼻中隔矫正手术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