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 肺肺主气 ,司清肃。肺气不降 ,最易引起咳嗽、气喘。在虚证的情况下 ,又常见少气、言语低怯无力。肺气和则外护皮毛 ,由于皮毛不固 ,外邪侵袭 ,容易引起感冒。肺对于心脏所主的血液循行有调节作用 ,还能影响它脏 ,出现金不生水、金克木等证。4 1 肺气虚特征 :呼吸短促或微弱[1 ] 、咳嗽声微、言语音低、多汗、易感冒[2 ] 。共征 :气短、无力等。基础证 :中气虚弱证。按语 肺气虚等于特征加共征加基础证 (中气虚 ) 谦斋指出 ,一般所说的肺脾两虚证 ,多指气分不足 ,且多由中气虚弱引起 ,表现为行动少气乏力、语言低微、表虚多汗等[2 ] …  相似文献   

2.
针对脏腑辨证严重重叠的现象 ,谦斋提出特征新思维 ,并对中医理论中的难解之题 :肝气与肝郁、肝阳与肝风、阴虚与血虚等 ,作了明确而实用的阐述。谦斋集《内经》和清代脏腑辨证理论之大成 ,进一步提出了五脏均有阳虚证 ,但阴虚只有一个 ,那就是真阴虚。  相似文献   

3.
<正> 3 脾 脾统血,主运化。维持生命的力量主要是营养,脾能消化水谷,把食物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故被称为后天之本。倘若脾的运化能力不足,则食后作胀,因而引起肌肉消瘦,精神疲乏。脾主中气,体阴而用阳,阳气不运,最易湿阻,出现胸闷呕恶,大便泄泻,肌肤浮肿,并能影响其它脏腑的活动,多见脾胃不和、土不生金及土克水等证。  相似文献   

4.
5 肾肾分阴阳 ,功能是统一的 ,且多出现相对的偏盛偏衰。肾藏精 ,主作强。肾脏对于人的精力充沛起着积极作用。肾虚则脑转、耳鸣、腰痛、胫酸等证均起。肾为男子的先天 ,故性欲衰退及滑精、精寒、早泄 ,都从肾脏治疗。肾还能影响其它脏腑的功能 ,出现水不生木、水不克火等证。5 1 肾精不足特征 :眩晕、脑鸣[1 ] 、耳鸣、耳聋[2 ] 、迷惑善忘[3] 、齿浮动摇、腰酸、背痛[1 ] 、腿弱、足软、阳萎、早泄[4 ] 、小儿五迟[2 ] 。基础证 :咽干、五心烦热、遗精等肾阴虚。兼证 :喘促、呼多吸少等肾不纳气。按语 肾精不足等于特征加基础证 (肾阴…  相似文献   

5.
谦斋五行生克辨证法则有 8个特点 :①一个渗透 :唯物辩证法渗透于五行生克辨证的全过程。②一个条件 :本身之气充实则相生 ,本身之气有余则相克相侮。③两个前提 :必须以内脏为基础 ,必须依据具体病情来辨证论治。④三个要领 :必须双方考虑 ,必须分清主次 ,必须根据具体病情是否需求来决定。⑤四个原则 :补母、泻子 ,抑强、扶弱。⑥四项注意 :五行生克不是高谈空理的 ,不是简单的 ,不是机械的 ,不是所有疾病都用的。⑦八种适应证 :母病累子 ,子盗母气 ,单纯子虚 ,实泻其子 ;相克太过 ,相克不及 ,反克 ,预先加强被克者。⑧十六种证候 :水不生木 ,木克土 ,土反克木等  相似文献   

6.
9 食9 1 伤食[原文节选 ]主证 :见食厌恶、呕恶、嗳噫腐败气味、胸脘饱闷、腹胀或痛、便秘或泄泻、重者引起发热、舌苔厚腻。辨 :这是伤食的一般证状 ,与饱食辄嗳、多食即胀、或能食便溏、不食、不饥等 ,属于脾胃阴阳偏虚者有别。因伤食引起的发热 ,亦无外感寒热的头痛不休 ,一身疼痛等现象。治法 :①消导和胃法 ;②攻下食积法 ;③消补兼施法 ;④分消酒湿法。[歌诀 ] 伤食厌呕嗳腐闷 ,厚腻秘泻腹胀痛 ;消和攻积兼施酒 ,保和小承术健酲。[歌诀解释 ] 前两句 ,归纳了伤食的主证 ,证见厌食、呕恶、嗳腐、胸脘饱闷、苔厚腻、便秘或泄泻、腹…  相似文献   

7.
孙其新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2):699-701
6火 6.1实火 [原文节选] 主证:口燥、口疳、头痛、目赤、咽喉牙龈肿痛、心烦、失眠、身热、狂躁、吐衄、溺涩、便闭、脉象沉实滑数、舌苔黄腻黄糙或见灰黑、舌质红绛或尖生红刺.  相似文献   

8.
13 气13 1 气虚[原文节选 ]主证 :言语音低、呼吸短促或微弱、神疲肢倦、懒于行动、自汗、胸闷、脱肛、滑泄不止、易于感冒及失血。辨 :气虚即少气 ,卫气不固易于感冒 ,宗气不足常见胸闷气促音低 ,中气下陷多为脱肛、久泻不止 ,也有气虚不能运行 ,发生痞满胀滞 ,慎勿误作实证。气属阳 ,故气虚亦属阳虚范围 ,但一般气虚以肺脾为主 ,阳虚着重在命门。多神疲形寒 ,四肢清冷 ,二便不禁 ,阳萎精冷等证 ,与气虚有别。治法 :①益卫固表法 ;②培养中气法 ;③升举气陷法 ;④温养命火法 ;⑤峻补下元法。[歌诀 ] 宗闷气促音低冒 ,脱肛久泻痞胀劳 ;固…  相似文献   

9.
孙其新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1):637-639
3暑 3.1伤暑 [原文节选] 主证:身热、自汗、烦渴、面垢、倦怠少气、头昏头胀、恶心呕吐、脉象虚数或虚大而散. 辨:暑伤气,伤暑之脉多呈虚弱,与伤寒脉紧,热病脉大不同,其证亦倦怠无神.  相似文献   

10.
秦伯未在三因学说的基础上 ,把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加以合并和补充 ,结合临床 ,将八纲、气血津液、三焦和卫气营血等辨证 ,兼收并蓄 ,融为一体 ,提出十四纲要 ,是一套完整、统一的病因辨证模式。为了普及和推广病因辨证模式 ,在节选十四纲原文之下 ,列有歌诀、歌诀解释、谦斋医学汇录、按语等项 ,将谦斋的医学理论融会贯通 ,深入浅出地解说十四纲 ,起着指导临床的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五脏阴虚的泛化和阳虚的空白 ,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的学术思想 ,其结论是五脏均有阳虚证 ,阳虚各有特点 ;脾与胃作用是统一的 ,其阴虚和阳虚都只能有一个 ;肝肾阴虚以肾阴虚存在为前提 ,其它内脏的阴虚也是如此 ;肺阴虚和胃阴虚为非阴虚 ,应正名为肺津亏和胃津亏 ;五脏之阴虚只有一个 ,那就是真阴虚 ;阴虚发热有规律 ,血虚发热没有固定热型 ;只有牢牢地把握阴虚与津亏的界定、阴虚发热与血虚发热的鉴别 ,才能彻底走出五脏阴虚的辨证误区。  相似文献   

12.
谦斋辨证论治学的内容包括 :①辨证论治的涵义 ;②辨证论治的定义 ;③辨证论治的原理 ;④辨证论治的两大基石 ;⑤辨证的基本法则 ;⑥辨证的复杂法则 ;⑦辨证四大误区的认识统一 ;⑧辨证论治的步骤 ;⑨辨证证候结构公式 ;⑩辨证处方规律。辨证论治学的特点 :客观、统一、简明、细致。辨证论治定义 ,解决了基本概念问题 ;辨证法则 ,解决了中医治病的公理问题 ;辨证步骤 ,解决了中医治病过程中的思维问题 ;辨证处方步骤、公式 ,解决了处方的核心问题。谦斋辨证论治学 ,是比较成熟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3.
孙其新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0):575-577
秦伯未在三因学说的基础上,把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加以合并和补充,结合临床 ,将八纲、气血津液、三焦和卫气营血等辨证,兼收并蓄,融为一体,提出十四纲要,是一套完整、统一的病因辨证模式。为了普及和推广病因辨证模式,在节选十四纲原原文之下,列有歌诀、歌诀解释、谦斋医学汇录、按语等项,将谦斋的医学理论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解说十四纲,起着指导临床的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五脏气虚的雷同和血虚的空白 ,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的学术思想。结论 :五脏均有气虚证 ,气虚各有特点 :气虚分为两类 ,单纯气虚和气血两虚 ;肾不纳气与肾气不固应统一 ,使五脏气虚辨证趋于规范 ;肝、心、脾三脏有血虚证 ,确立脾血虚的辨证地位 ;精亏、津亏与血虚类似 ,五脏精、血、津液辨证是同层次概念 ;精气与气血津液学说应统一 ,简称为气血精津理论 ;根据气血精津理论 ,五脏气血辨证应正名为五脏气血精津辨证 ;重构五脏阴阳气血精津理论 ,建立脏腑虚证的辨证思维模式—五脏阴阳气血精津辨证  相似文献   

15.
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 ,即辨证论治的意义、法则和方法。辨证论治的意义 ,指辨证论治的字面含义 ;辨证论治的法则 ,由十四纲辨证、脏腑辨证和五行生克辨证组成 ;辨证论治的方法 ,由辨证格式、辨证论治三步七项和处方公式构成。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医处方难学的特点 ,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思想。结论 :处方学是研究处方与治法、成方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 ;处方根据理法 ,从病因、病位结合证状是处方的根据 ;处方成熟的条件 :必须以较多的治法为根据 ,以较多的成方为资本 ,以较多的药物为基础 ;分析单方有 8种思路 ,分析复方有独特视角 ;将原因疗法密切结合证状 ,能使通治方变为主治方 ;加味处方公式 :(病因 +病理 +病位 ) +证状 ;传统组方原则为“君、臣、佐、使” ,谦斋组方原则为“因、理、位、证” ;处方有两种形式 ,自组方和成方加减 ;处方步骤 :自组方分三步 ,成方加减分五步  相似文献   

17.
9 处方筹备思路处方之前 ,要做好准备工作 ,如同建筑施工先要备料一样 ,谦斋的处方筹备思路 ,可用“三个基本”来概括。9 1 基本治法[1 ]  基本治法 ,包括治疗某一病证的标本大法。谦斋治疗心绞痛 ,治本为养心血、扶心阳 ,重者行心血、通心阳 ;治标为止痛、宽胸 ,还包括外因  相似文献   

18.
谦斋在临床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在十年浩劫中,医案大多散失。现根据仅存的临证资料进行整理,所选处方虽然不多,但仍能得窥其辨证的精细,处方的轻灵。  相似文献   

19.
孙其新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963-965
谦斋集《内经》和清代脏腑辨证理论之大成 ,系统归纳出脏腑生理、病理条文 88条 ,脏腑用药法则 6 2条。为了普及和推广谦斋医学理论 ,笔者将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内容加以充实 ,并把它分成两个独立部分 ,命名为“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和“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 ,是辨证论治的两大基石。  相似文献   

20.
孙其新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779-781
探讨谦斋关于脾胃理论的学术思想 ,结论 :脾与胃作用是统一的 ,其阴虚和阳虚都只能有一个 ;结合脾胃病的划分原则 ,提出辨主脏的思维方法 ;将中气虚病理演变分为 4个阶段 ,确立脾血虚的辨证地位 ;阐明气虚发热的机理是血分亦虚 ,多兼外邪 ;内湿以脾胃并重 ,将湿阻辨证分 3个层次 ;中气滞是作用不及 ,胃肠气滞是作用太过 ;对气虚发热定性为寒的反思 ,气虚应为凉、阳虚则为寒 ;甘温除大热的“大热” ,既可指高热 ,又可指久热 ;阴火为脾虚下流肝肾之湿 ,闭塞其下郁遏阳气化火上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