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滕受带 《内科》2011,6(3):264-266
P-R间期是指心电图P波的起始到QRS波开始之间的一个时段,由P波和P-R段共同组成,主要反映激动由窦房结传至心房肌、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而到达心室肌的传导情况,它像一个窗口,为临床提供了各方位的信息,不断受到重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晚期妊娠孕妇心电图短P-R间期现象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孕妇心电图短P-R间期产生的机理。方法对妊娠28W-48W以上共1809例孕妇进行调查。结果3.04%心电图出现短P-R间期现象。结论晚期孕妇出现短P-R间期现象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血液回流心脏减少,心脏搏出量降低,与心肌缺血缺氧造成房室结部分组织缺血,房室结的功能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继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电图表现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临床心电学杂志心电快递专栏编辑 :最近遇到一例女性患者 ,6 8岁 ,反复头晕 4年 ,近期突然晕厥急诊入院。心电图图 1系患者一次阿斯综合征发作经电除颤转复窦律后记录 ,心房率 78bpm ,心室率 42bpm ,房室呈完全分离 ,QRS波时限 6 0ms,可见巨大倒置T波 ,T波不对称 ,QT间期显著延长到 80 0ms;心电图诊断为三度房室阻滞伴QT间期延长。图 2是图 1记录 30min后的心电图 ,示窦性心律伴房室 2 :1下传 ,可见频发室早有时呈二联律 ,室早联律间期 6 80ms ,QT间期仍有延长 (6 6 0ms)。图 3与图 2几乎相继记录 ,仍为窦性心…  相似文献   

4.
许多医院使用的心电图机型各不相同,其中单导和12导同步仪都有使用。两者对P—R间期的测量方法不同,现对其异常检出率加以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994年1月1日~1996年  相似文献   

5.
多年以来 ,我们把Ⅱ导P波直立 ,aVR导P波倒置 ,P R间期 <12 0ms ,QRS综合波不增宽 ,无ST T异常变化称为“L G L” ,属WPW的一种类型。对此 ,心电工作者都无异议 ,而孕妇在中晚期妊娠期时出现P R间期 <12 0ms,产后又恢复正常 ,心电学专书上还少有描述 ,难免给诊断带来困惑 ,现对 1996年~ 2 0 0 3年 8年间收集到的 4 3例孕妇“短P R”病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仪器采用HP同步 12导联和 6 5 11单导心电仪 ,4 3例均为中、晚期妇女 ,年龄 2 2~ 35岁 ,≤ 2 7岁 38例 ,其余年龄 5例。受检者平时体健 ,无既往“心脏”病史。2 结…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提高对短P—R间期与妊娠期的的认识,本文对580例妊娠期妇女的心电图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们发现短P R间期综合征很少发生阵发性心动过速。现对 4 3例短P R间期、正常QRS波心电图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2 0 0 4年 2月 15日~ 2 0 0 4年 5月 15日门诊共检测到短P R间期综合征 4 3例 ,男 15例、女 2 8例 ,平均年龄 38 9岁。病人均取仰卧位 ,采用日本光电9130P心电图  相似文献   

8.
以聋哑学校242例聋童为对象作了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测,并对其中QTc间期≥0.42s的11例做了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发现,常规心电图中QTc>0.45s者2例(2/242),动态心电图QTc≥0.50s者6例,室性早搏4例,房性早搏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未见Lown分类Ⅲ级以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正常孕妇与短P-R间期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们对P-R间期缩短的认识及临床意义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中晚期妊娠期间此种变化尤为显著.本文对此作心电图观察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妊娠中晚期妇女短P-R间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妊娠中晚期短P-R间期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对220例妊娠中晚期者作为观察组(A组)。有短P-R间期者在产后3个月复查。200例非妊娠健康同龄者作为对照组(B组),有短P-R间期者3个月后复查。结果A组中有短P-R间期者76例(34.55%)。产后3个月复查有72例恢复正常(94.74%)。B组中有短P-R间期者7例(3.50%),3个月后复查时恢复正常者1例(14.29%)。A、B 2组短P-R  相似文献   

11.
P—R间期与年龄和心率的相关性及校正公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P-R间期与年龄和心率的相关程度,建立依年龄和心率校正P-R间期的线性回归模型。方法:研究4023例健康婴儿、儿童及成人(出生至80岁)P-R间期在不同年龄间和不同心率间的差别,用逐步回归分析拟合用年龄和心率校正P-R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证明P-R间期与年龄(X1)和心率(X2)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0(P<001)和-0661(P<001)。获得回归方程Y^(P-R)=0.151+0.000542X1(年龄/岁)-0000297X2(心率,次/分),R=0.7267,Sxy=.0.017,X1和X2的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b’1=0.4298和b’2=-03566。结论:证明该公式(线性回归方程)能可靠的校正年龄及心率对P-R间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及相伴发的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DCG监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评价SMI发作特点及与年龄的关系;SMI时ST-T改变幅度、持续时间与相关心律失常的关系;受累导联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中48例出现SMI,共计218阵SMI发作;上午6:00至12:00SMI的发作频率最高有110阵(50.5%);SMI发作快频率依赖者32例(66.7%),慢频率依赖者5例(10.4%);SMI发作伴发心律失常33例,检出率79.6%;随年龄增长SMI发生率增高,年龄65-75岁患者中发生118阵,(4.3±2.9)次,人,年龄75-85岁患者中SMI发作97阵,(5.2±2.9)次/人。结论SMI是老年冠心病常见的表现形式,动态心电图能及早检出SMI的存在及其伴发的心律失常,利于评估猝死风险,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歇(≥1.5秒)、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有关。方法将人选病例分为睡眠相关组和睡眠无关组进行观察。采用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24小时心电图,据患者记录的生活日志,分析长R—R间歇、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结果睡眠相关组85例患者中发生长R—R间歇1.5~2.0秒,〉2.0秒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5.72±7.90)次/分钟、(7.30±0.99)次/分钟和(6.83±1.25)次/分钟;睡眠无关组35例患者分别为:(203.20±40.84)次/分钟、(35.14±7.59)次/分钟、(27.80±6.19)次/分钟。睡眠无关组明显高于睡眠相关组(P〈0.01),风心病患者R—R间歇〉2.0秒,逸搏及逸搏心律频度明显高于其它病种(P〈0.01)。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多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考虑病理性房室阻滞。风心病持续房颤由于使用洋地黄及β-受体阻滞剂易于出现长间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先用常规心电图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然后采用动态心电图系统再次进行检查,24 h监测患者的心率变化。采用计算机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测心律失常阳性34例(56.67%),低于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71.67%(4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和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具有明显优势,它可检测出患者任一时间点的冠脉缺血情况、心律失常发作时间和频率,能够更准确、更精细地监测患者心电信号,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0例经心内电生理证实起源于肌袖的房性心律失常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特征。结果:10例患者动态心电图显示:在窦性心律基础上,出现频发房早.可呈房早二、三联律,频发短阵房速、房扑、房颤,房早联律问期短,多呈P’on T现象.易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干扰性P’R间期延长、房早未下传。房性心律失常与窦律相互交替出现,呈多样性变化。结论:起源于肌袖的房性心律失常有一定规律和心电图特点,通过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更全面的反映其规律变化.充分展现其心电图特点.动态心电图对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有极其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寇锋军  郭英红  王婷 《心脏杂志》2014,26(2):200-202
目的: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在60岁以上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月,981例老年患者的DCG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结果,对二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DCG在心律失常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在各种心律失常的总检出率DCG明显高于ECG;在各种心律失常中,房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发生率为90.2%,其次为室性期前收缩,占77.3%。结论:在老年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DCG优于ECG。  相似文献   

17.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其ST段压低阵数及当时有无自觉症状和持续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有缺血型ST段改变者56例,占91%,其中有症状者18例,占30%,无症状者42例,占70%,ST段压低共160阵,有症状19阵,占31%,无症状者41阵,占69%。结论冠心病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十分常见。动态心电图提高了其检出率,对评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后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12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的检出率,揭示前者对ER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 967例12导联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利用上述两种心电检查手段筛查ERS。比较并分析两种不同导联连接方式下心电图ST段和T波各自的差异。结果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共筛选出ERS患者81例,检出率2.04%,其中男73例(90.12%)、女8例(9.8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5岁年龄组检出率比其他年龄组高。而81例中常规12导联心电图已经诊断并拟诊为ERS者9例(检出率0.23%)。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ERS的检出率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能更好地反映该病的心电图特点,尤其是ST-T段的特征性变化及其与心率、患者自觉症状之间的关系,因此对ERS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DEC)特征。方法对比8例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与10例非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和DEC特点。结果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均发生短阵心房颤动,发作时间为2~15min不等,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0.24±0.03)s,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0.34±0.05)s(P<0.01)。结论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DEC中窦性心律、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交替转换,诱发心房颤动发作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短,几乎均呈“P-on-T”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比较,探讨远程心电监测(REM)应用于心律失常诊断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就诊的142例反复发作性胸闷、心慌、头晕、晕厥患者,3个月内每例酌情行REM一周至1个月,监测期间每天定时以及有症状时进行REM,随访期3个月内每例患者至少行3次ECG检查。其中72例同期进行了Holter检查,比较REM与ECG以及Holter对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142例行REM的患者中有10例脱落,REM共产生出6 945份有效心电图,132例有效病例中REM与ECG分别检出105例(79.5%)及76例(57.6%)患心律失常,两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分别检出30例(22.7%)及26例(19.7%)患者心电图存在ST-T改变(P>0.05),其中Holter检查的72例患者中,REM与Holter分别检出62例(86.1%)及52例(72.2%)心律失常患者(P<0.05);同时分别检出21例(29.2%)及25例(34.7%)患者心电图存在ST-T改变(P>0.05)。结论 REM能及时准确诊断各种心律失常,诊断正确率几近100%,对院外的心律失常检出率显著高于ECG和Hol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