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安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行持续质量改进的60例作为研究组,另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的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用药的安全性和效果等。结果研究组患者对用药知识总掌握度、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管活性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HR、CI、CVP、MAP等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中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血管活性药相关不良事件,改善血流动力学,可推广。  相似文献   

2.
《内科》2016,(5)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的现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护理安全给药水平提供指导。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15年1~12月实名或匿名报告系统上报的71宗临床护理用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护理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的给药方式、不良事件发生的环节、护士年龄与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护士职称与用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不良事件发生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相关因素以及不良事件伤害情况等。结果在给药方式方面,护理用药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静脉输注、口服用药过程,分别占52.1%和28.2%;在医嘱处理、用药配置、给药执行三个环节中,不良事件发生最多的环节为给药执行,占67.6%;18~25岁年龄组护士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为13.3%;低职称护士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为15.7%;一天之内,以早上8点至下午4点,用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最多,占63.4%;引起护理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护士未严格查对或查对项目不全,占71.8%;在71例次的不良事件中,患者伤害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45例,Ⅳ级26例。发生不良事件后,由其他医护人员发现43例,由患者或家属发现22例,护士本人发现6例。结论临床护理用药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复杂,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低年资、低职称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安全用药意识,对保障用药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小肠吸收不良和外周血管塌陷,口服和肌肉注射的给药途径在重症恶性疟都不可取,而静脉输注抗疟药则是最安全有效的途径。静脉注射奎宁有时可迅速致命,而静脉输注由于药物高峰浓度较低,毒性较小。作  相似文献   

4.
陈良肖 《内科》2013,8(3):328-328,323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用错药,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法制观念越来越强,对医疗护理要求越来越高。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是每一位护理人员在进行日常护理活动中的基本要求,也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办法。为进一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笔者对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各临床科室发生的154例次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了原因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静  邓翠娥 《内科》2007,2(4):681-682
目的分析ICU病人的护理风险事件的种类、发生原因,为防范护理风险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68例ICU病人的临床护理风险发生情况。结果意外拔管14例,护患沟通障碍18例,误吸返流4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3例,是常见护理风险事件。风险主要来源:责任心不强,缺乏同情心、耐心,不按操作规程护理病人,护理人员人力缺乏。结论加强护患沟通,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加强护士专业培训及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是ICU风险事件防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PDCA护理干预在白血病PICC(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白血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PICC置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PDCA护理干预手段。观察两组PICC置管留置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护理干预手段的实施利于改善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疗效,降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延长置管使用时间,临床普及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蓝冬梅  黎秀芬  邱莉琼 《内科》2010,5(5):555-557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指末端位于大中心静脉的任何导管,由于导管开口于上腔静脉,临近右心房,管口周围血流量比末梢静脉大,液体容易输注,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性或粘稠性液体对病人外周血管损害,因而CVC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在重症护理中,CVC常用于快速静脉内输入药物和液体,以及监护中心静脉压,更适合于老年危重患者,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  相似文献   

8.
谢艳萍 《内科》2012,7(4):432-435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过外周静脉插入到肢体中心静脉的高新导管,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定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PICC具有三向瓣膜,可以防止血液反流和气体进入血管。PICC因其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及高渗黏稠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化疗对外周静脉的破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静脉通路,留置时间长,可由护士直接操作并且方便护理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1]。过去几十年护理文献已经证明PICC是安全并有效的^[2]。现将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多巴胺实施静脉保护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0年11月—2011年7月我科收治的39例静脉使用多巴胺患者进行护理,护理方法包括掌握药物的特点及作用机制,合理选择血管,输注工具、方法,正确判断不良反应,给予正确的处理措施。结果 39例中,6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2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处理后逐渐愈合。结论在输注多巴胺时,护士要加强工作责任心,做到班班交接,争取早发现,及时采取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胺碘酮外周静脉给药所致静脉炎的有效预防方法。方法将使用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心律失常的120例患者按用药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0)。试验组左右两侧上肢均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每4h交替更换输注部位;对照组单侧上肢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持续输注,出现静脉炎再更换输注部位。观察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8.3%,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左右两侧上肢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每4h交替输注,能有效预防胺碘酮外周静脉给药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腋静脉留置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英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276-1276
静脉输液是NICU治疗患儿的一项重要手段,尤其是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的静脉穿刺问题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难题,临床上多数患儿是采用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穿刺置入留置针,易发生渗漏,静脉炎,特别是在输注高渗液体(营养液),血管活性药物时,对血管的刺激、损伤较大,另外,新生儿四肢活动频繁、活动度大,致留置时间较短,我科自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以来采用腋静脉留置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操作方法及有关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纯静脉溶栓与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90例)和药物组(90例),分别给予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单纯静脉溶栓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值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血管再通成功率显著高于药物组(67.8%vs 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组治疗后各血管的收缩期峰流速均显著下降(P<0.05);联合组治疗后各血管的收缩期峰流速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6 h和12 h NIHSS评分显著改善,联合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联合组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组(3.3%vs 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林启珍  陈现安 《内科》2013,(2):203-205
目的观察临床护士自愿报告护理安全事件管理模式对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针对性提出有效可行的安全护理措施。方法我院从2011年开始实行所有护理人员主动报告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制度,将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给本科室管理部门,由管理部门对这些临床事件的资料进行全面统计,制定相对应的措施。比较该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报告例数以及以护理人员因素引发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009—2012年,我院护士自愿报告的临床不良事件共有191起,发生例数依次为2009年82(42.93%)例,2010年58(30.37%)例,2011年38(19.90%)例,2012年13(6.81%)例,发生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引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因素为: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医院管理因素、其他因素。结论实施自愿报告不良事件管理后因护理人员因素引发的不良事件例数较实施前明显减少。该管理模式可有效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有效地防范和杜绝临床护理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静脉输注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进行静脉输注胺碘酮治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60例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生静脉炎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因素和药物浓度因素,对照组发生静脉炎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因素和静脉选择不当,两组患者静脉选择不当发生率对比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11.7%低于对照组66.7%,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脉输注胺碘酮治疗过程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痴呆住院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探讨个体化护理的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确诊为老年痴呆症并需要住院的347例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统计在住院期间患者所发生的不良事件,并对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采用个性化护理前后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生活质量(QOL-AD)等量表评估分值的变化。结果 347例老年痴呆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98起,总发生率为57.1%,没有造成1例患者死亡。护理不良事件以院内感染、意外伤害(跌倒、坠床、烫伤)、导管护理不当(静脉炎、拔错插管)、约束带使用、皮肤护理事件、护理不到位和用药护理不当为主,发生率分别为23.0%,13.3%,6.9%,4.9%,4.0%,2.9%和2.1%。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38.9%)、患者生活自理能力(22.7%)、沟通不良(13.6%)、评估不到位(9.6%)、护理不到位(6.6%)、护理措施不当(5.1%)、对护理人员培训不到位(3.5%)。采用个性化护理后,患者的MMSE和QOL-AD的分值增加4.93分和5.42分,ADL减少了5.84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有较明显的影响,个性化的护理有助于住院痴呆患者精神和生活质量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首先调查近8年来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并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785例,回顾性分析785例患者的详细病史资料和抗高血压的用药情况。结果未用药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比例远远高于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比例低于其它抗高血压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病,能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用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心脑血管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以往我院收治的38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1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管道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消失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护理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指标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应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治疗期间护理的满意度为94.7%,对照组为73.7%,组间差异显著(P0.05);发生不良事件的例数仅有1例,少于对照组的4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延长导管留置时间,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化疗药物多刺激性大,如不慎漏出血管,轻者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重者可引起局部皮肤及组织损伤,甚至坏死,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2005年6月~2007年6月,我院对肿瘤患者静脉穿刺化疗过程中分别采取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两种途径输注,对其并发症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19.
谭孟仁  张凤清 《内科》2008,3(2):300-301
恶性肿瘤病人由于反复化疗,长期输液,且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刺激较大,易发生静脉炎,血管阻塞;加之部分病人有四肢水肿,导致外周静脉血管不易穿刺,我们采用了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化疗,保证完成了病人的化疗。但对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上肢不宜穿刺输液患者、胸部上段、颈部放疗后或正在放疗过程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的患者、锁骨下静脉和(或)颈内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少部分不愿承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风险的病人,为了让肿瘤病人能按时完成化疗,我科自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开展了151例股静脉穿刺置管化疗,现将应用及护理要点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剂量递增外周静脉输注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观察其疗效。方法采用开放、剂量递增的方法进行前瞻性的安全性研究,随访观察期1年。入组的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通过外周静脉输注hUCMSCs,输注剂量分为三个级别,即5×107个/次、1×108个/次和2×108个/次,从低剂量级开始,每个级别患者需接受3次同等剂量细胞的输注,按严格规定进行剂量升级。相关不良事件(AE)评价采用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NCI-CTC AE4.0标准。干细胞制备有严格质控,每次输注的干细胞均可溯源。试验严格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规范(GCP)进行观察和随访。结果 (1)共20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纳入研究,显示静脉途径输注hUCMSCs有良好耐受性,最大耐受剂量为2×108个/次;(2)输注后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肾功能等均无异常;(3)20例患者共观察到516次AE,最常见与干细胞输注可能相关不良事件有发热、胆红素升高、PT延长、血小板降低等,AE的发生率不随细胞剂量升高而升高;(4)共观察到21起严重不良事件(SAE),仅1例SAE(PT延长)与hUCMSCs输注可能有关,且4 d内自行缓解,该患者至今存活;(4)多数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SF-36评分由基线109上升至127,P〈0.05);(5)肝功能改善:前白蛋白由基线74.55 mg/L上升至104.61 mg/L(P〈0.01);白蛋白由基线29.50 g/L上升至34.94 g/L(P〈0.01);白球蛋白比由基线1.01上升至1.22(P〈0.01);TBil由基线52.59μmol/L下降至40.02μmol/L;CTP评分由基线9.10下降至7.61(P〈0.05);MELD评分由基线15.18下降至13.46。(6)1年生存率90%,随访至2年时无一例发生肿瘤。结论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静脉途径输注hUCMSCs是安全的,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hUCMSCs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改善患者临床表现。随访2年无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