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兔VX2肝癌CT、MCRI动态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利用CT、MRI动态监测兔VX2肝癌生长情况。了解不同时期VX2肝癌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 移植法建立10只兔VX2肝癌模型(共20个病灶),种植后1、2、3周行肝脏螺旋CT平扫,双期增强检查及MRI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 种植后1周肿瘤CT、MRI检出率低,2周后上升至100%,平扫CT肿瘤表现为均匀低密度灶;注药后动脉期肿瘤显示为边缘环行强化,而肿瘤主体保持为低密度,其中14例(70%)肿瘤可见肿瘤供养肝动脉直达病灶边缘,9例(45%)肿瘤显示瘤内动脉血管;门静脉期病变降为低密度,T1WI和T2WI肿瘤分别表现为低信号和稍高信号,增强后同样呈边缘环行强化,种植后3周平扫CT,MRI显示肿瘤密度或信号变为不均匀。结论 兔 VX2肝癌为少血供肿瘤,CT、MRI检查可有效监测VX2肝癌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兔VX2肝癌模型,观察模型动物在USG,MSCT,MRI及肝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采取VX2瘤块开腹种植法成瘤,分别在不同时段行USG,MSCT,MRI及肝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实验组成瘤率97.5%.肿瘤在MSCT平扫时呈等密度或低密度灶,增强后呈低密度结节,边缘环形强化。MRI平扫时,肿瘤在T1WI和T2WI上分别为较均匀低信号和稍高信号灶,3周后肿瘤因坏死、液化而表现为高低密度混合型结节。肝动脉插管造影,VX2肝癌呈丰富动脉血供表现。结论经开腹种植法制作兔VX2肝移植瘤模型是一种简单、成功率高的建模方法。DSA示VX2肝癌呈丰富动脉血供,与人原发性肝癌血供相似。兔VX2肝癌模型的最佳干预期是植瘤后2~3周,USG可用于对兔VX2肝癌生长情况做连续观察,MSCT及MRI检查精确可靠,可作动态观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完善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方法,并应用CT及DSA检查对肿瘤TAE前后进行影像学评估。方法制作兔VX2肝癌模型20只并保种传代,于接种后第7、14日行CT平扫+增强扫描;第15日行开腹门静脉直接穿刺造影及经导管股-肝动脉造影检查,肿瘤供血动脉行碘油栓塞;第21日再次行CT平扫+增强扫描;第22天开腹行门静脉及肝动脉直接穿刺DSA检查。结果种植2周时肝区肿瘤可全部清楚的展示,CT平扫可见肝区结节状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肿瘤在动脉期可呈明显环形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3周时肿瘤坏死明显。DSA显示肿瘤富血供。结论兔VX2肝癌模型改良制作成功率较高。TAE前后CT与DSA表现一致,且肿瘤的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门静脉不参与供血。  相似文献   

4.
兔VX2肾癌模型的建立及其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兔VX2肾癌模型,观察模型动物在螺旋CT,MRI及肾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取VX2瘤块种植法成瘤,分别在不同时段行螺旋CT,MRI及肾动脉造影检查. 结果:实验组成瘤率100%. 肿瘤在螺旋CT平扫时呈等密度或低密度灶,增强后呈低密度结节,边缘环形强化. MRI平扫时,肿瘤在T1 WI和T2 WI上分别为较均匀低信号和稍高信号灶,3 wk后肿瘤因坏死、液化而表现为高低密度混合型结节. 肾动脉插管造影,VX2肾癌呈丰富血供表现. 结论:兔VX2肾癌模型的最佳干预期是植瘤后2~3 wk,螺旋CT筛检精确可靠,可作动态观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稳定的兔VX2肝癌模型,比较兔VX2肝癌的CT、MRI影像表现。方法取荷瘤兔后腿肌肉内VX2肿瘤,剪成小块后,经开腹种植于18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左叶或肝中叶,于种植后第2周、第3周分别进行CT及MRI扫描,观察肿瘤体积,分析肿瘤CT及MRI平扫的表现。结果VX2移植瘤种植成功15只;成瘤率为94%(17/18)。CT平扫肿瘤为略低密度病灶,强化不明显,境界清晰;MRIT1WI呈较低信号影,T2WI呈略高信号影。结论经开腹种植法制作兔VX2肝移植瘤模型是一种简单、成功率高的建模方法,移植性兔VX2肝癌类似人类原发性肝癌,是肿瘤治疗、影像学实验研究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兔VX2肝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CT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利用螺旋CT(SCT)监测兔VX2肝癌病灶.方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行兔肝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观察VX2肿瘤的SCT表现,以及肿瘤的生物和病理学特征.结果本组VX2肿瘤较国内文献报道生长稍缓慢,第28天出现肝转移,肿瘤于种植后28、35 d增长迅速.CT平扫18例(90%)表现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瘤周显著环状强化,其中15例(75%)肿瘤可见供瘤动脉,组织病理学显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边缘可见丰富的血管(包括静脉和毛细血管),肝窦高度扩张充血,肿瘤中有坏死出血.结论SCT是VX2肿瘤动物模型评估和疗效观察的无创、快捷、并容易重复实施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兔VX2肝癌模型制作及其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方法制作兔VX2肝癌模型种植率,分析兔VX2肝癌影像学表现。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60只分为开腹包埋、开腹穿刺及直接经皮穿刺种植三组(每组20只),每组又分为10只瘤块接种,10只悬液接种。接种2周后,以CT、MRI检测肿瘤种植及生长状况,然后行肝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开腹包埋、开腹穿刺接种种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与经皮穿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块接种比悬液接种种植率高(P<0.05)。CT平扫,VX2肿瘤呈低密度,动脉期环性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MRI平扫呈长T1,稍长T2信号。肝动脉造影示肿瘤富血供,由肝动脉供血。接种3周后,肿瘤易出血坏死。结论:开腹包埋与开腹穿刺接种制作VX2兔肝癌模型简单,实验周期短,接种率高。开腹瘤块法复制兔VX2肝癌模型,其影像学表现类似人类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可进行进一步的临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兔VX2肝癌移植瘤模型,运用增强CT扫描及血管造影的方法评估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以评价CT及血管造影在VX2肝癌移植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直视下开腹种植的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VX2肝癌移植瘤模型40只,分别在造模术后第7天、第14天做增强CT扫描评估肿瘤的生长情况;第15天行血管造影,评估肿瘤血供情况;造影结束后处死实验兔,观察其大体标本情况及显微镜下表现。结果 40只新西兰大白兔均成功建立VX2肝癌移植瘤模型,造模两周后肝内清晰的可见肿瘤显示,CT平扫时肝内可见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时动脉期病灶边缘明显的强化,门静脉期及静脉期强化程度减退;血管造影时表现为肝动脉及其分支迂曲、增粗,肿瘤染色征象明显,肿瘤与供血动脉呈现“抱球征”;HE染色后肿瘤表现为巢状分布或弥漫分布的核异型性明显的肿瘤细胞。结论 开腹手术种植肿瘤组织块法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建模方法,成瘤率较高;兔VX2肝癌移植瘤模型是一种富血供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动态增强CT扫描能够实时的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在术前、术后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血管造影在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等方面仍具有优势,且血管造影同时能兼顾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FNH的CT,和6例MRI表现。结果 CT平扫显示21个病灶中呈均匀低密度7个,呈不均匀低密度14个。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疤痕外,明显均匀增强19个,中等度不均匀增强1个,轻度不均匀增强1个,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6个;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显示呈略高密度10个,呈等密度6个,呈略低密度5个。平扫显示伴中央星状疤痕者7个,多期增强CT显示中央疤痕并于平衡期出现延迟增强15个病灶。MRI检查6例均呈不均匀略长或等T1,及略长或等T2信号,增强动脉期呈明显增强,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强化或强于肝实质。4个在平扫MRI上显示中央瘢痕并有延迟增强。结论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明显地提高与其他富血管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FNH具有典型的MRI表现,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可见特征性中心瘢痕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期出现强化。对不典型FNH应结合病史,必要时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兔VX2肝癌模型制作进行改良,以用于介入治疗学研究,同时探讨瘤灶的CT表现及CT在检测瘤灶中的作用。方法将VX2瘤细胞接种于兔皮下使其成瘤并传代;新西兰兔24只,以改良嵌插法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于建模后7、14、21 d分别行超声、CT及血管造影检查,用于检测兔肝VX2瘤灶,评估瘤灶生长变化;随后处死动物,进行尸解,评估影像检查结果。结果 24只(100%)动物以改良嵌插法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全部成功。瘤灶以种植后2周CT显示最清楚和典型,直径1 cm~2 cm左右,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动脉早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与周围肝组织分界较清楚。肝动脉造影显示肿瘤富血供。而种植后超过3周的肿瘤大部分发生坏死。结论嵌插改良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的方法;在对瘤灶进行影像学评价上应尽量选择CT检查,接种后1周左右的瘤灶较小而难以观察;2周左右呈肝动脉源性血供丰富的约1 cm~2 cm的实体瘤,造影征像为肿瘤血管与肿瘤染色;3周以上瘤灶大多出现明显示坏死;因此对1~2cm大小的兔VX2肝癌瘤体,最适合行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新辅助化疗(NAC)前18F-FDG PET/CT检查提高乳腺癌术后危险分组并对术后放疗的指导价值。 方法: 2009年7月至2013年5月一共收集乳腺癌患者309例,纳入研究224例。所有患者在NAC前行体部18F-FDG PET/CT检查,后行NAC后,结合淋巴结传统诊断方法B超、B超介导下穿刺活检,根据NCCN2013指南,将患者进行肿瘤复发的风险性分组:低风险组(T1N0、T2N0)、中风险组(T0N1、T1N1、T2N1、T3N0)和高风险组(T3N1、T4、TxN2、TxN3)。根据治疗前PET/CT检查,计算同侧腋窝4个及4个以上淋巴结即petN2(4+)或者乳内淋巴结或者锁骨区淋巴结即隐匿淋巴结( petN3),采用配对卡方检验,评价化疗前PET/CT检查提高危险分组的价值。 结果: 18F-FDG PET/CT在35 例低风险组患者中发现petN3患者4 例(占11.4%);在123 例中风险组患者中, 18F-FDG PET/CT发现petN2(4+)患者20 例, petN3患者16 例,一共提高分级31例(占25.2%);在66例高风险组的患者中,新发现petN3患者9例(占13.6%);在低风险组和中风险组一共提高35例(占22.2%)复发风险分级。根据配对卡方检验和一致性检验, 18F-FDG PET/CT检查与传统检查危险性评估存在一致性,其中Kappa=0.748,小于0.75,认为一致性中等;配对卡方P=0.000,根据数据显示,PET/CT检查较传统方法将肿瘤复发风险性分组提高。 结论:NAC前18F-FDG PET/CT检查对患者的复发风险进行较好的评价,减少因NAC低估乳腺癌复发风险性而耽误的术后放疗;同时对于高风险组患者,可以发现隐匿部位淋巴结,为放疗野范围的确定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螺旋CT增强扫描在膀胱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到2016年3月泌尿科的可疑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1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检查(动态增强扫描、平扫),手术后病理证实,将术前的CT检查结果和术后的病理结果在进行对照对比。结果51例可疑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共发现癌灶57个,其中癌灶的术前CT扫描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T1(5/5)、T2a(9/9)、T2b(11/11)、T4b(1/1)的相符率为100%,T3a、T3b、T4a与术后病理分期相符率为63.6%(7/11)、75%(9/12)、75%(6/8),术前CT扫描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膀胱癌分期的的对照相符率82.45%(48/57)。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在膀胱癌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膀胱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临床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T2DM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PHILIPS 256i CT进行全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扫描,将所有获得的数据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利用智能血管分析和目测法分析血管狭窄程度。结果50例患者的CTA检查均获得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共显示血管813段,满足诊断要求;50例患者中,正常3例,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36例,胫后动脉痉挛2例,腘动脉远端血栓形成2例,下肢动脉闭塞血管再植后血栓形成2例,多发性动脉瘤1例,左胫前动脉脉管炎3例,外伤后下肢腘动脉离断1例;813段动脉节段中,256层螺旋CT可评估血管756段(92.99%),其中32段有脂质纤维性斑块,724段显示有混合性斑块,不可评估动57段(7.01%),均为钙化斑块;下肢动脉狭窄分级Ⅰ级193段(23.74%),Ⅱ级259段(31.86%),Ⅲ级262段(32.23%),Ⅳ级48段(5.90%),Ⅴ级51段(6.27%)。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有效确定病变性质及范围,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 MRI 与 CT 在直肠癌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自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65例,分为 CT 组(32例)和 MRI 组(33例),分析在不同的分期中 CT 及 MRI 的应用价值。结果:CT 的影像学资料中,总体准确度达72%(23/32)。MRI 的影像学资料中,总体准确度达85%(28/33)。T 分期中 T1、T2、T3三个分期 MRI 的诊断预测值较 CT 高,差异明显(P <0.05)。结论:MRI 与 CT 相比准确度及敏感度更高,基于实际临床治疗,二种成像方式可结合实际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张结肠充气16层螺旋CT扫描方法对结肠癌术前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将47例临床术前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采用低张充气灌肠后用16层螺旋CT进行容积扫描,对原始容积数据进行拆薄重建,卷集核采用B10s very Smooth ,层厚2mm,层间距1-1.5mm,进行层厚5mm,层间距5mm的横断、冠状、矢状面的重建。以手术病理为标准,统计16层螺旋CT对结肠癌检出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进行16层螺旋CT影像T分期和手术病理T分期对照分析。结果47例患者顺利完成低张结肠充气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出所有结肠肿瘤病变,敏感性是100%,准确性100%。16层螺旋CT对47例结肠癌的分期分别是:T1期5例,占10.64%(5/47):T2期10例,占21.28%(1O/47):T3期14例,占29.79%(14/47):T4期18例,占38.30%(18/47)。与手术病理T分期对比的结果分别是:T1期、T2期达100%;T3期92.86%;T4期94.74%。结论低张结肠充气16层螺旋CT检查是结肠癌术前检查的好方法之一,它能对结肠癌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及术前分期的信息,是结肠癌术前诊断和判断肿瘤的侵犯程度非常实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作为结肠癌术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6.
多种癌-睾丸抗原基因在术前化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癌-睾丸抗原(CT)抗原在经术前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谱,以确定NSCLC经化疗、手术后可能的辅助免疫治疗疫苗治疗组成成分。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51例经化疗后手术的原发性NSCLC病人肿瘤组织中11种CT抗原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检测的11种CT基因在经化疗后的NSCLC表达最高的为MAGE-3,38%,其次分别为NY-ESO-1 21%,CT10 17%,LAGE-1 15%,MAGE-4 13%,SCP-1、SSX1、SSX4均为12%,MAGE-110%,SSX26%,CT72%。在这些病人中,有34例(67%)病人表达至少1种CT基因。在不表达所检测的任何CT基因的17例病人中,13例(76%)为Ⅰ期病人。MAGE-3和CT10在NSCLC中表现出了随疾病进展而增加的现象;反之,SCP-1的表达主要在Ⅰ期和Ⅱ期。将NSCLC经病理分类分为鳞癌和腺癌,发现鳞癌中至少表达1种CT基因(75%)和共表达CT基因的频率(55%)均比腺癌(53%和24%)高。结论(1)包括MAGE-3、NY-ESO-1、LAGE-1等抗原成分的CT抗原疫苗可应用于术前化疗的NSCLC病人的治疗;(2)对不同NSCLC肿瘤分期的病人可采取不同CT抗原成分疫苗;(3)对晚期手术和化疗疗效不好的病人和鳞癌病人,CT抗原疫苗治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膀胱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38例膀胱癌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将CT影像特点与病理分期进行对比.结果 CT对膀胱癌术前检查的结果与病理对照符合率为76.3%,其中T1期5例,T2a期10例,T2b期11例,T3期8例,T4期8例;病理T分期:T1期4例,T2a期8例,T2b期14例,T3期11例,T4期5例.结论 CT对膀胱癌的术前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膀胱癌术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49A/G和CT60基因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T1DM)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的关系.方法 对332例T1DM,476名健康对照进行CTLA-4基因多态性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CTLA-4+49A/G、CT60基因型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采用放射配体法检测.结果 (1)T1DM患者中CTLA-4+49A/G 基因型GG频率高于健康对照(47.3%比35.1%,OR=1.66,P<0.01),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的T1DM基因型GG频率更高(56.8%,OR=2.43,P<0.01).(2)T1DM中CTLA-4CT60基因型GG频率高于健康对照(67.8%比56.7%,OR=1.60,P=0.02),而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T1DM患者基因型GG频率更高(77.8%,OR=2.67,P<0.01).(3)与甲状腺抗体阴性的T1DM相比,甲状腺抗体阳性的T1DM CTLA-4 CT60基因型GG频率更高(77.8%比62.3%,P<0.05),更易携带谷氨酸脱羧酶抗体(77.8%比57.4%,P<0.05).结论 CTLA-4+49A/G和CT60基因多态性与T1DM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鼻咽癌的2008T分期优势及价值。方法对15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鼻咽部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获得的轴位图像和冠矢状图像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鼻咽癌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侵犯程度及CT影像T分期,并与2008鼻咽癌临床T分期对比。结果 CT影像T分期:T1期35例,占23.3%;T2期42例,占28%;T3期53例,占35.3%;T4期20例,占13.3%。2008鼻咽癌临床T分期:T1期35例,占23.3%;T2期40例,占26.7%;T3期55例,占36.7%;T4期20例,占13.3%.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仍然可以作为鼻咽癌2008T分期的重要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