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目的 通过实证研究考察签约家庭医生是否促进了分级诊疗、有序就诊和健康管理等服务的普及。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街道18个居委100户居民家庭,共1800名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签约居民与未签约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结果 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更好地实现了有序就诊。在社区卫生中心首诊以及双向转诊方面的比例均高于未签约居民。签约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为35.15%,转诊的比例为21.43%;未签约居民分别为16.87%和9.61%。签约居民利用较多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包括:在社区看病配药、免费健康体检和参加健康讲座。未签约居民使用最多的项目同样如此,但使用比例低于签约居民。结论 较未签约居民而言,签约居民下沉就诊比例更高并且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比例更高。这表明签约服务已经初显成效。扩大社区卫生机构药品目录、鼓励居民与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是完善家庭医生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夏丛旺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20,31(8):641-642
目的分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签约家庭医生的影响程度和应用效果。方法采取社区居民81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调查表进行研究和调查。结果有效研究人数760人,其中签约家庭医生居民320人(42.1%),未签约家庭医生居民440人(57.9%);近三个月以来,因为身体不适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签约居民(64.5%)明显比未签约居民(28.63%)高(P0.05)。家庭人均年收入、文化程度、性别、职业、自评健康状况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合理应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仅能够提高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率,具有良好的签约效果,而且还能合理优化社区卫生资源,提高社区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4.
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惠娟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14(1):38-38
1 合理调配卫生资源,走向社会开展服务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第一步是打破医院的围墙,走出医院大门,把医疗保健服务送到居民的家中。这一步走好了,后面的路就会越走越宽畅。1998年底,上钢地段医院共有编制床位40张,房屋建筑面积2 851平方米,职工总数116人。按社区户籍人口平均,每千人口有医院床位0.38张,卫生人员1.11人。其中医生43人,平均每人服务2 433名居民;护士27 相似文献
5.
家庭医生责任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8月,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的8个综合卫生服务点所辖16个居委会,随机抽样203例家庭医生责任管理人群(有效调查卷199份),了解社区居民接受家庭医生责任制管理与对所提供的卫生保健、医疗康复服务的信任度以及诊疗方式、医疗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从中进一步总结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可行性和提出进一步发展、改进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家庭医生技术支持的需求。方法选取闵行区4个典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人员,通过访谈法了解闵行区家庭医生工作现状、家庭医生技术支持的需求和建议,并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闵行区家庭医生缺乏整体全面的技术支持,建议相关部门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并制作电子书或应用程序(APP)形式的《闵行区家庭医生操作规范》。结论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家庭医生进行技术支持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家庭医生责任制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浦东新区和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探索“家庭医生责任制”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们就浦东新区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现状开展本次调查。1 材料与方法 运用社会学调查方法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被调查对象为浦东新区沿江片15所一级医院(正院长答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医院的基本情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体系及服务网络,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服务对象、形式与内容,服务收费与效益,对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等。2 结果与分析2·1 基本情况 15所一级医院均已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参 相似文献
8.
《社区医学杂志》2016,(24)
目的针对成都市温江区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进行现状调查,分析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2015年3—4月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象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和管理者,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居民首诊机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37.63%),其次为区(县)级医疗机构(23.61%)。通过走访了解,居民愿意花更高的费用到区(县)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就诊。59.1%被调查者认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是不必要的。32.26%调查对象对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满意。居民是否在社区就诊或与社区签约与住处距离就诊社区的远近、交通的发达程度及居民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均P0.05)。在调查中发现居民不愿与家庭医生签约,首先是对家庭医生的技术问题持怀疑态度占31.18%,其次是对服务内容不了解占17.20%。愿意接受有偿服务的居民希望获得的服务:对常见疾病的诊治占44.08%,其次为养生保健占40.86%。结论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持怀疑态度,居民知晓率和签约率均不高。要提高签约水平,需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制定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N市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该市10个辖区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共计29,947例居民进行电话调查,以有效问卷中的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11,937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认知情况,及对6项基本服务的利用情况,并对影响服务利用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知晓自己已签约的签约居民共7379人(61.8%),大部分知晓签约居民认为对服务包内容基本了解(64.1%);听心肺、抽血化验、做心电图、用药指导、血压监测和血糖监测6项基础服务利用率较高,都在75%以上,但仍存在"签而不约";不同性别、年龄、重点人群类别、知晓情况、城区的居民服务利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重点人群分类、学历、是否知晓签约、是否主城区皆为服务利用率的影响因素。[结论]N市签约居民服务利用率较高,性别、重点人群分类、学历、是否知晓签约、是否主城区是影响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杭州主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现状。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杭州主城区共397名签约居民,调查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知晓及服务利用情况。结果:签约居民以门诊签约为主(占85.5%),61.9%为老年人,反映最多的问题是“缺少上门服务”“缺少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医保报销力度有限”和“转诊手续麻烦”。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但要提升签约居民的服务获得感,有赖于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并普惠家庭病床、远程健康监测及健康评估等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1.
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了济南市1267名居民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被调查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5.7%,两周患病率为13.1%,两周就诊率为30.7%,两周因病未就诊率为26.6%。影响居民利用这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因素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技术水平低,服务功能不到位,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健全;结论 应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亚运村社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北京市亚运村社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方法分别于2004和2005年选择自2000年起居住在亚运村社区常住居民600户,选取15周岁以上1 765人,作为队列研究基线人群,使用自行设计的《北京市典型社区居民调查表》,了解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分别于2006、2007年采用相同问卷进行随访调查。结果基线调查、2006和2007年随访调查结果显示,过去1个月内,有病未就诊比例分别为36.44%,31.46%和2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就诊原因的前3位分别为自感病轻、医疗费用太高、自我医疗。2次随访调查结果表明,该社区居民经常就诊机构均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07年随访结果显示,选择医院就诊原因的前3位分别为离家近方便占61.62%,可以报销医疗费占58.33%,医疗技术和设备好占21.13%;基线调查、2006和2007年随访结果显示,医疗费用包括药费、治疗费、检查费等均呈不断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北京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推广中,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和满意度均有一定程度提高,但需继续巩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深圳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经验、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提出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应争取政府和地方的支持,社康站地点应尽量与医院有一定距离,社康站自身积极开展有特色的服务,通过科学的成本核算合理补偿,加强双向转诊机制,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或其它的筹资方式等建议,为更好地搞好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北京城镇居民家庭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2011年在北京市西城区14个居委会抽取1424户常住家庭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单因素和logistie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家庭卫生服务的因素包括家庭成员自我健康评价水平、患病与否、家庭经济收入、医疗自付比例和是否借钱。结论:经济困难还是低收入家庭卫生服务利用低的主要原因,提示政府在考虑提供卫生服务时应更多地考虑低收入家庭,以增强社会公平性;居民自我健康评价低和健康状态差对应的卫生服务利用率低,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提示健康状况和经济水平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社区实践基地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为促进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拟定统一的调查表,由各实践基地统一填报,并分为经济发达及欠发达地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社区实践基地共87所,职工7233人,其中卫技人员占84%,硕士研究生占1.1 %,本科占26.5%;师级及以上占56.3%;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占58.6%,预防医学专业占3.1%;全科医学培训率28.2%.经济发达地区高学历高职称所占比例、接受全科医学培训率均高于欠发达地区.结论: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社区实践培训网络逐步形成,但部分实践基地规模小,学历偏低、职称不高,专业结构尚需改善.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十分重视心理治疗的作用,在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等环节,都贯穿着心理学的思想内容。中医心理疗法因其注重天人合一、心身并治的观点,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与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六位一体”便捷、可及、有效的服务功能不谋而合,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心身疾病日益增多的今天,将中医心理治疗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必将有越来越宽广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18.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 the distribution of family physician use in Canada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tated goal of reasonable access to care has been achieved. We test hypotheses to see whether (a) variations in incidence and quantity of use are independent of need for care as proxied by self-assessed health status and (b) any observed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tions in use and need is independent of other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Previous research has conceptual, statistical and data limitations which bring into question the validity of the findings. These limitations are addressed by using more appropriate data, a conditional model for service utilization and correction for self-selectivity of users i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Variations in need are identified as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in explaining variations in both incidence and quantity of use with the estim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use and need being positive. Other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found to be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in explaining variations in use although household income is not among th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e and need is associated with other variables including educ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region of residenc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nalyses of utilization based on simple multivariate techniques and aggregate data can produce a picture of utilization that conceals important, policy relevant relationships while revealing other relationships that are essentially artifacts of inappropriate aggregation in ways which provide a false sense of achievement.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当前广州市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在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和天河区随机抽取12家社区,以Anderson医疗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为理论框架设计问卷,在每家社区选取前来寻求服务的60-70名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1. 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1. 39%的患者曾接受社区医院的常见病/慢性病诊疗服务,且38. 45%的患者在近3个月内到社区就诊4次及以上,79. 63%的患者会定期在社区医院治疗慢性病;接受健康教育程度、患常见病时是否愿意去社区就诊、是否签约家庭医生和是否在社区确诊慢性病对慢性病患者是否定期在社区治疗慢性病有影响。[结论]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较高,社区卫生服务对其慢性病防控有一定作用,加强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推进社区慢性病筛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Patterns of health services utilization by recent immigran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nalyze how the way young, recently immigrated, families utilize health services evolves over time. Twenty familie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y all included at least one child of preschool age, had immigrated less than 8 years previously, and had used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s since their arrival. A triphasic pattern of utilization was observed, consisting of contact with one or more health services, selection of specific services from those available, and consolidation of choices. Families relied upon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sources in each of these phases. The primary attributes upon which the families based their evaluation, selection, and adoption of health services were geographical and temporal accessibility, interpersonal and technical quality of services, and language spoken by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staff. Perception of health services' attributes is influenced by the families' sociocultural referents and preemigration experienc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tilization of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s progressively changes over time, evolving from the ad hoc use of walk-in services to the adoption of regular sources of ca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