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15例股动脉穿刺后压迫止血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通过改良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压迫方法,让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发挥更好的功效,并使术后并发症降到最低.方法 对342例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采用两种止血方法压迫止血,172例采用改良的压迫方法对桡动脉穿刺处进行止血的患者作为观察组,170例按照桡动脉止血压迫器说明书进行止血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止血效果明显,并能有效控制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桡动脉止血压迫器经改良压迫方式后可增强止血效果,缩短压迫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动脉止血压迫器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经股动脉途径行脑血管造影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3例术后采用天津怡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B组48例采用传统人工手法压迫止血法:C组59例先采用手法压迫20 min,再结合动脉止血压迫器压迫止血。3组术后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等其他常规处置相同。比较3组术后止血效果、制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止血方法进行比较,其中止血时间A组为(2.19±1.5)min,B组为(3.81±2.5)min,C组为(3.69±1.7)min,A组比其他两组略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肢制动时间A组为(8.2±2.1)h,B组为(23.6±23)h,C组为(7.5±1.6)h,B组明显长于另两组;止血成功率3组分别为97.8%、97.9%、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高于其他2组,C组最少。结论单纯应用压迫器止血虽卧床时间减少,但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为高;手法压迫并发症少,但是卧床时间长,患者耐受程度低;手法压迫联合压迫器压迫止血的效果好,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股动脉穿刺术后双气囊压迫止血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简化操作程序并提高止血的可靠性,我们研制了可以一次性使用的气囊式绷带、设计了双气囊压迫止血法,经临床试用效果满意。现介绍于下。双气囊腹股沟绷带:用本白棉布一条(14×170cm),中间缝制一口袋(12×16cm),内装同规格气囊一个。再缝制一小口袋(8×16cm),将两端松弛地固定于大口袋下方,内装气囊(8×12cm)一个。绷带远心端连接胶布一块(10×14cm),以供包扎时粘接固定用。用仪表式血压计改装,将仪表与充气球侧连通,使用时与小气囊三通并联。另备普通充气球一个。与大气囊连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动脉穿刺置管术后快速手法压迫止血的止血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总结了一套快速手法压迫止血的方法(平均止血时间约2 min),并对324例行介入股动脉穿刺置管患者术后立即进行快速手法压迫止血,术后1 d对患者穿刺点周围的皮肤观察并行相应的触诊检查。结果 324例经股动脉穿刺置管介入术后患者均用了快速手法压迫止血,其中4例患者穿刺点周围皮下片状淤青,余患者穿刺点周围未见明显淤青,其有效止血率高达98.8%(320/324)。320例患者中6例患者穿刺点周围出现局部皮肤轻度压伤,未予处理1周后均自行修复。结论股动脉穿刺置管介入诊疗术后快速手法压迫止血是一种省时、省力、安全、经济、可重复、环保、实用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7.
股动脉路径是外周、颅内、颅外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常用途径,而穿刺点的围手术期血管并发症仍是每个介入医师时常面对的问题。股动脉介入术后穿刺点止血方法有手工压迫法、机械压迫法、血管闭合器止血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血管闭合器及各种机械压迫装置的广泛使用,一定程度缩短了术后卧床时间,提高了患者舒适度,但也带来了一些并发症。本文综述目前临床常用的止血方法和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估ExoSeal血管封堵器在肱动脉“高位”穿刺点止血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53例肱动脉高位穿刺患者[女17例,男36例,平均年龄(75.7±8.9)岁],按不同止血方法分为ExoSeal血管封堵器止血组(ExoSeal组,n=37)和手按压止血组(MC组,n=16)。分析两组间止血时间、术后制动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8±2.9)个月。 结果 ExoSeal组平均止血时间[(3.3±1.4) min]与MC组[(12.7±3.0) min]相比显著缩短(P<0.05),术后平均制动时间[(3.2±1.2) h]与MC组[(5.9±1.4) h]相比显著缩短(P<0.05)。围手术期ExoSeal组出现皮下血肿(<6 cm)1例,穿刺点渗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4%;MC组出现皮下血肿(<6 cm)1例,穿刺点处假性动脉瘤(瘤径3 mm)1例,穿刺点渗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8%。 结论 ExoSeal血管封堵器应用于肱动脉高位穿刺术后止血安全有效,可明显缩短穿刺点术后止血时间和制动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3种不同方法对经皮肝脏穿刺诊疗所致肝内穿刺腔道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根据诊疗方法及穿刺道大小对51例经皮肝穿刺诊疗患者采用3种不同方法行穿刺道止血,其中单纯以明胶海绵条栓塞止血15例(A组),明胶海绵栓塞加注射用血凝酶(巴曲酶)腔道内注射联合止血17例(B组),单纯以血凝酶针道注射止血19例(C组)。比较分析不同方法对穿刺道的闭塞效果及止血效果。结果A组栓塞后有6例未完全闭塞(6/15),术后有2例出现肝包膜下小血肿(2/15),未见腹腔内积血;B组与C组腔道完全闭塞率100%,术后无一例出血。术后穿刺道闭塞率及出血发生率三组比较,B、C两组明显优于A组。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胆汁性腹膜炎。结论单纯血凝酶针道内注射对细小针道有良好而彻底的闭塞作用;明胶海绵栓塞加血凝酶注射对较大的穿刺道具有可靠而彻底的封闭作用,因此对于较大的穿刺道应以明胶海绵栓塞加血凝酶腔道内注射以彻底封闭穿刺道为最佳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研究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后3种股动脉止血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经股动脉行PTCA228例,随机分为3组,各76例。A组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应用血管缝合器止血,卧床2h开始下床活动;B组采用徒手压迫30min后,沙袋压迫8h、24h开始下床活动;C组采用徒手压迫30min后,压迫器压迫6h、24h开始下床活动。术后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等其他常规处置相同。比较3组术后止血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一次止血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假性动脉瘤、尿潴留、淤血和腰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A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虽然3组止血效果差异不显著,但应用血管缝合器止血能使患者卧床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管封堵器ExoSealTM在逆行经股动脉介入诊疗中对穿刺点快速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24例逆行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患者临床资料.诊疗术中分别采用ExoSealTM封堵器(n=52)和人工压迫(n=72)方法对股动脉穿刺点止血.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即刻止血时间、徒手压迫时间、制动时间、压迫过程出血量及操作后相关并发症.结果 ExoSealTM封堵组技术成功率为98.1%(51/52).ExoSealTM封堵组、人工压迫组即刻止血时间分别为(0.28±0.08) min、(5.83±1.46) min,徒手压迫时间分别为(2.65±0.57) min、(7.70±1.88)min,制动时间分别为(2.72±0.43)h、(6.15±0.69)h,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ExoSealTM封堵组发生皮下血肿1例,人工压迫组出现皮下血肿3例,假性动脉瘤1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 (1/52)、5.56%(4/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压迫组压迫过程出血量为(1.11±0.86) ml,明显低于ExoSealTM封堵组(7.83±2.08) 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逆行经股动脉介入术中采用ExoSealTM封堵器对股动脉穿刺点止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封闭股动脉穿刺点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的临床经验.方法 78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闭合股动脉穿刺点,16例患者在同一穿刺部位多次使用闭合器,观察其止血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2 min内完全停止渗血的病例,设定为止血成功,渗血时间超过2 min需要徒手压迫止血的病例,则设定为止血失败.结果 闭合器的平均操作时间为(30±10)s,平均止血时间为(12±11)s.止血成功率为96%,在同一穿刺部位多次使用闭合器的止血成功率为100%.所有止血成功患者术后2 h身体无需制动.无任何严重并发症.3例患者术后12 h发现穿刺点皮下少量渗血,轻微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结论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可以安全、有效地闭合股动脉穿刺点,在同一穿刺部位可以多次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  相似文献   

13.
血管闭合器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闭合器是经皮血管穿刺后用于穿刺点止血的医疗器械,根据其原理大致可分为主动血管闭合器、压迫辅助闭合器及表面止血贴。它们可缩短介入治疗术后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创伤,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亦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但每款闭合器均有其适用范围及学习曲线等,应用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介入医师在采用闭合器前应熟知其特点并掌握常见并发症处理。本文综合闭合器厂家资料及近年相关研究文献,就数款常见血管闭合器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及使用技巧等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4.
Direct cervical arterial access for intracrani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ntroduction Tortuous vasculature is a cause of failure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vascular lesions. We report our experience of direct cervical accesses in patients in whom the arterial femoral route was not attainable.Methods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42 direct punctures of the carotid or the vertebral arteries at the neck were performed in 38 patients. The vessel harboring the intracranial lesion was punctured at the neck above the main tortuosity, a sheath was then positioned under fluoroscopic control to allow a stable access to the intracranial circulation. After the procedure, the sheath was removed and hemostasis was gained either by manual compression or by an arterial closure device (4 of 42, 9%).Results The cervical route allowed access to all intracranial lesions in all 42 procedures. A complication was encountered in six procedures (14%) related to the direct puncture. In 2 of the 42 procedures (4%), a transient vasospasm was encountered. A cervical hematoma formed in 3 of the 42 procedures (7%) after sheath withdrawal (one patient in whom an 8F sheath had been used, required surgical evacuation of a hematoma compressing the upper airways; the other patients did well without surgical evacuation). In the remaining patient (1 of 42 procedures, 2%), a small asymptomatic aneurysm at the puncture site was seen on the follow-up angiogram.Conclusion Direct cervical arterial approaches to accessing the intracranial circulation is effective in patients in whom the femoral route does not allow the navig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guiding catheter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冠脉介入术后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封堵股动脉穿刺部位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性.方法 87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血管闭合器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和传统徒手压迫方法止血.术后通过临床表现及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血管闭合器用于封堵股动脉穿刺部位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性.结果 2组间止血成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97.6% vs 100%,P>0.05),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管闭合器组平均止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术后制动时间明显缩短(P<0.001).结论 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用于临床封堵股动脉穿刺部位安全、可靠,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临床发现时多已为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非手术治疗肝癌成为研究热点。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和无水乙醇瘤内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PEI)是目前临床最为广泛应用的非手术疗法,疗效明显。然而,实践表明单独应用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因而肝癌综合治疗成为趋势。我们针对TACE治疗后残存活性肝癌病灶,采用CT引导下弯针穿刺无水乙醇消融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两类桡动脉压迫止血器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旋钮式压迫止血器和气囊式压迫止血器在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9月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8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5例患者选用旋钮式压迫止血器,81例患者选用气囊式压迫止血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特征及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穿刺点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不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结果 使用气囊式压迫止血器患者术后手部肿胀率(P=0.00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0.02)均明显低于使用旋钮式压迫止血器患者;两者术后出血比例未见明显差异(17.3%对14.3%,P=0.55).出血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0.001)、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0.001)、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替罗非班比例(P=0.002)及疼痛VAS评分(P=0.001)均高于不出血组患者,诊断性造影比例低于不出血组患者(P=0.03).结论 旋钮式压迫止血器和气囊式压迫止血器止血效果相当,气囊式压迫止血器在舒适度及肿胀率方面优于旋钮式压迫止血器.术后穿刺点是否出血与压迫止血器类型无关,与患者APTT、INR、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及是否植入支架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三种股动脉血管封堵器应用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3种股动脉血管封堵器应用效果和各自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 479例心导管术后患者,分徒手压迫、Angioseal封堵、Perclose封堵、Boomerang封堵等4种方式止血,观察记录实际制动时间、出血并发症和其他少见并发症情况,比较各自的特点.结果 徒手压迫、Angioseal封堵、Perclose封堵、Boomerang封堵4组实际制动时间分别(21.4±2.7)h、(3.5±2.3)h、(3.7±2.6)h和(3.9±2.8)h,封堵器组明显减少制动时间.4组操作失败率依次为2.7%、1.4%、8.6%和3.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4组依次为9.2%、5.8%、12.6%和8.0%.除去操作失败病例,则4组出血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封堵器明显减少患者实际制动时间,但并不减少出血并发症.3种血管封堵器各具特点,应用时需严格掌握指征和选择合适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接力穿刺技术治疗无对侧股动脉入路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9月入住我院的22例无对侧股动脉入路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2例中对侧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5例,主髂动脉病变已行对吻支架6例,主髂动脉病变同时累及双侧股动脉3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4例,对侧截肢术后4例,采用接力穿刺技术(先肱动脉入路完成患侧髂股动脉病变治疗,获得患侧股动脉安全穿刺区,然后接力顺行穿刺患侧股动脉完成股腘动脉、甚至膝下动脉病变的腔内治疗)进行一期血运重建,治疗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总结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103枚支架,平均4.7枚/人。所有缺血症状术后立即得到缓解,患肢踝肱指数(ABI)显著提高[(0.90±0.16)vs.(0.33±0.18),t=18.80,P<0.01)。随访2~36月(平均19.5个月),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的一期通畅率为81.8%(18/22)。 结论:应用接力穿刺技术治疗无对侧股动脉入路、肱动脉入路腔内器械过短无法完成血运重建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