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冠心病患者既往行介入性手术的常规入径为经股动脉。近二十余年来,国内外开始采用经皮穿刺桡动脉作为冠脉介入的入径的方法日趋成熟。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具有血管损伤小,术后患者可下地活动,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费用降低,周围血管并发症少等优点。但经皮穿刺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对桡动脉直径影响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经左桡动脉远端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5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60例行右桡动脉穿刺,290例行左桡动脉远端穿刺,穿刺成功者分别入组A组、B组。观察两组介入穿刺置管时X线曝光时间、造影使用导管数、完成靶血管重建数、PCI复杂程度以及术后前臂出血、桡动脉并发症等。结果248例(95.4%)患者顺利完成右桡动脉穿刺冠脉诊疗术(A组),277例(95.5%)顺利完成经左桡动脉远端冠脉诊疗术(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X线曝光时间、造影使用导管数、完成靶血管重建数、PCI复杂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B组围术期前臂出血、桡动脉闭塞发生率远小于A组(P<0.01,P=0.036)。结论经左桡动脉远端途径行冠状动脉诊疗术安全可靠,提高了术者和患者舒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504例次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分为A组(经桡动脉组)270例次、B组(经股动脉组)234例次,并观察、记录、对照二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穿刺侧肢体疼痛、烦躁失眠、腰背疼痛、排尿困难或尿潴留、局部皮肤损伤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或0.01),而动脉痉挛或畸形需更换入路或放弃的情况明显高于B组(P<0.05或0.01);手术并发症,A组患者拔管迷走神经反射、出血、血肿等情况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或0.01),而动脉瘤、动脉闭塞、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创伤小、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卧床时间短、术后处理相对方便、安全,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小,术后体位舒适,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治中Allen试验异常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11月对315例患者进行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治,将患者分成两组,试验组96例为Allen试验异常(阴性)者,直接穿刺桡动脉,对照组219例为Allen试验阳性者,行桡动脉穿刺,记录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压迫时间以及穿刺血管并发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9%和6.3%,血管并发症分别为5%和6.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len试验异常患者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治安全,但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的安全性,防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520例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患者资料。结果:未完成冠脉造影1例,未完成冠脉介入1例。桡动脉痉挛126例,死亡1例,室颤3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需卧床,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严重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术中患者及术者的辐射剂量。方法 采用同一拟人体模模拟临床条件下的冠脉造影。根据不同造影入路(均为右侧入路),实验分为经股动脉行冠脉造影组(transfemoral intervention ,TFI)和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组(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根据不同测量位置和不同辐射防护措施,TFI组进一步分为TFI1-TFI4四个亚组,TRI组进一步分为TRI1-TRI8八个亚组。使用皮肤辐射剂量仪和造影机随机配备的射线剂量仪(DAP和AK)分别记录术者和患者的辐射剂量,使用机器预设程序自动调节造影体位并控制透视及造影时间,每组数据重复测量10次取均值进行比较。结果 TRI组总剂量均值、透视累计剂量均值、造影累计剂量均值较TFI组均明显增加。造影过程7个体位中,DAP、AK值最大的三个体位均为左前斜体位。经桡动脉操作时,使用桡动脉专用护具的各亚组,其术者的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未使用护具的亚组。结论 与TFI相比,TRI时术者手部、胸部辐射剂量明显高于前者,而胸部辐射剂量的差异在左前斜体位时最为显著,其他体位并不明显;无论何种入路行冠脉造影,患者辐射剂量在左前斜体位时最高。因此术者在操作过程中应该合理使用造影体位,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桡动脉专用护具配合常规防护设备共同使用可以大大减少经桡动脉操作时术者辐射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应用EBU指引导管经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应用EBU指引导管经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1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手术成功率、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11例患者中,狭窄程度80%~90%2例,95%~99%8例,100%1例,均无明显钙化;右颈内动脉狭窄6例,左颈内动脉狭窄5例。所有患者均经桡动脉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成功率100%,其中,左侧桡动脉入路6例,右侧桡动脉入路5例。每例患者置入1枚PRECISE PRO RX自膨式支架,支架平均直径(7.36±0.51)mm,平均长度(31.80±4.05)mm。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率为100%(11/11),11例患者均无心肌梗死、脑卒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死亡发生。结论 应用EBU指引导管经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行介入手术具有安全、舒适的特点,是冠脉介入的首选入路。但TRA在外周介入中应用不足。目前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合适的器械、降低TRA并发症及提高TRA使用率尚认识不足。为了更好地推广TRA在外周介入中的应用,指导TRA临床患者选择、技术操作规范和医师技能训练,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于2022年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介入专家成立《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中国专家共识》工作小组,并共同制定本共识。本文主要聚焦TRA外周应用现状、优势及局限性、桡动脉解剖学特征、患者选择、操作规范、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辐射剂量及学习曲线,并通过文献评价结合专家组意见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轴导管技术在经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神经内科经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术中使用同轴导管技术将6 F导引导管导引至目标血管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分析导引导管到位率、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0例经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其中左侧颈内动脉16例,右侧颈内动脉24例,Ⅰ型主动脉弓13例,Ⅱ型主动脉弓20例,Ⅲ型主动脉弓7例,牛型主动脉弓1例。导引导管到位率为100%,手术成功率为95%,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为(34.4±13.6) min,术后30 d所有手术患者均未出现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症状。结论 使用同轴导管技术导引导管可以快速到位,避免了导管反复交换,同轴导管技术在经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56例老年(年龄≥70岁)冠心病患者,分为桡动脉组(164例)和股动脉组(92例),比较2组临床基线、PCI成功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8.2%。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8.9%,2组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4例出现血管并发症,股动脉组9例出现并发症,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桡动脉途径对955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血管并发症。结果对955例1 630支冠状动脉病变内置入2 610枚支架,其中置入前降支1 418枚,右冠状动脉836枚,回旋支334枚,左主干22枚,置入支架直径为2.5~4.0 mm,长度为8~36 mm。置入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即刻效果良好,由术前狭窄(86.7±8.4)%减至术后残余狭窄(5.8±4.6)%,支架置入成功率97.4%。并发症:20例出现桡动脉闭塞,10例出现血肿,8例术后出现前臂疼痛,死亡1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需卧床,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使用5F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较小口径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方法学.方法使用5F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152例接受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145例.失败的7例中,6例肱动脉穿刺成功,1例经股动脉途径.选用5F共用型造影导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149例,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均成功140例.结论使用较小口径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安全、可行,术后无须卧床、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无鞘7F普通导引导管和常规6F鞘导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连续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的16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无鞘组(n=80)和有鞘组(n=80),比较两种方法的导引导管到位、桡动脉创口压迫时间、止血成功、桡动脉痉挛、桡动脉术后血管直径、远端肿胀消退时间、前臂疼痛或不适、前臂血肿、假性动脉瘤、桡动脉闭塞、皮肤缺血坏死等.结果 无鞘组、有鞘组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分别为9例、2例,前臂疼痛或不适分别为7例、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引导管到位、桡动脉创口压迫时间、前臂血肿、止血成功、桡动脉术后直径、桡动脉闭塞及皮肤缺血坏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6F鞘导引导管相比,桡动脉无鞘7F普通导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改良法超滑导丝与普通J型导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海军安庆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30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改良法超滑导丝组(n=153)和普通J型导丝组(n=154)。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导丝的血管通过性、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X线显露时间。结果改良法超滑导丝组152例(99.3%)、普通J型导丝组144例(93.5%)患者导丝成功通过头臂干到达主动脉根部,改良法超滑导丝组的造影导丝的血管通过性优于普通J型导丝组(P<0.05)。两组总并发症、前臂血肿、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普通J型导丝组有6例发生桡动脉痉挛,改良法超滑导丝组未发生,两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X线显露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中使用改良法超滑导丝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应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导丝经桡动脉环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2012-01至2012-12我院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2600例,对超滑导丝推送困难或遇到阻力者通过造影导管行桡动脉或上肢动脉造影,对发现的桡动脉环随机分为两组,PTCA导丝组改用PTCA导丝尝试通过桡动脉环完成冠脉造影,改股动脉组直接改为股动脉入路行冠脉造影,比较两组成功率、操作时间、放射线剂量(dose area product,DAP)、造影剂用量情况等.结果 经桡动脉造影确认桡动脉环52例,两组患者完成冠脉造影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 vs 100%,P=0.15),PTCA导丝组操作时间、放射线剂量高于改股动脉组[(922.8±124.2)s vs(699.2±99.5)s,P<0.001; (27288.1±6420.2)mGy/cm2 vs (22711.9±4850.4)mGy/cm2,P <0.05],造影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5±5.9) mlvs (45.1±6.2)ml,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造影遇到桡动脉环时通过改用PTCA导丝仍可顺利完成冠脉造影,一定程度增加操作时间及放射线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老年冠心病临床诊断中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9年12月至2020年7月期间,从我院选取1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70例.对照组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方法诊断,观察组行双源CT冠脉成像方法诊断.对比2组患者检查结果,冠状动脉分支诊断效果和冠状动脉节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途径(TRA)、经股动脉途径(TFA)行无保护左主干(ULMCA)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沈阳军区总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行ULMCA病变PCI的286例患者进行同顾性分析,其中,TRA 144例(TRA组),TFA 142例(TFA组).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