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春燕  武彬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1):1025-1026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测两种感觉传导检测潜伏期比较法与常规感觉传导法在早期腕管综合征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及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中指至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44 m/s,加作环指到正中神经(环指→腕正中)、尺神经(环指→腕尺侧)的腕上相同距离的SCV及感觉潜伏期(DSL),正中神经和桡浅神经到拇指的潜伏期及其差值,并比较两者潜伏期差。结果环指比较法(80.4%)与拇指比较法(76.5%)检测的异常率显著高于常规感觉传导法SCV(43.1%)和DSL(47.1%)(P均<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常规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检测正常时,加作环指正中/尺神经潜伏期及拇指正中神经/桡浅神经潜伏期差,可显著提高早期腕管综合征诊断阳性率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7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做针极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和分析,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MUP)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慕集相。测定运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MCV、SCV)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ML)、波幅(AMP)、F波等。结果共检测164条肌肉、276条神经。EMG提示57例患者均呈神经原性改变;运动神经在下肢的异常率明显高于上肢,胫后神经异常率分别为:DM-lat 69.64%,AmP 66.07%。腓总神经异常率分别为:DM-lat 75.51%.MCV 55.10%,AmP 61.22%。所有被测运动与感觉神经的SCV、MCV异常率分别为54.79%与55.43%;10例(17.54%)F波未引出,38例(63.16%)F波潜伏期延长。结论GBS存在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肌电图和神经电图检查对GBS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腕管综合征(CTS)是指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引起手指感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症侯群,是嵌压性周围神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患者的症状与体征不尽一致,易导致误诊.现对本院2001年1月~2008年12月以来在本院肌电图室确诊的141例CTS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和神经电生理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综合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腕管综合征(CTS)是指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引起手指感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症侯群,是嵌压性周围神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患者的症状与体征不尽一致,易导致误诊。现对本院2001年1月-2008年12月以来在本院肌电图室确诊的141例CTS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和神经电生理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综合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腕管综合征46例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神经电生理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结果:46例腕管综合征中76.1%为女性,共有病变71侧,单侧病变21例,双侧病变25例。以桡侧3个半手指为主29侧,5个手指均有症状42侧。临床表现为手指麻木、疼痛,可向肘部和肩部放射。电生理检查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占95.8%,正中运动神经潜伏期延长占67.6%,运动传导速度异常53.5%,拇展短肌呈神经源性损害占31%。结论:腕管综合征以中年女性多见,临床上以手指麻木、疼痛为主要特点,活动和甩手可使症状减轻。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敏感性。方法:80例临床提示为CTS或不能除外CTS的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测定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116侧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末端运动潜伏期和波幅、肘至腕的运动传导速度、指至腕部的感觉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等5项指标检测异常率分别为75.0%、19.8%、9.5%、88.8%及37.9%;45例65侧拇指正中/桡浅神经潜伏期差(MRLD)及环指正中/尺神经潜伏期差(MULD)检测异常率95.4%。结论:正中神经拇指至腕段的感觉传导速度测定是诊断CTS的敏感指标,采用MRLD及MULD测定,诊断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腕管综合征(CTS)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CTS患者53例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分析其特点。结果:正中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延长44例,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未引出电位7例,正中神经传导正常2例;正中神经SCV测定消失17例,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26例,SCV减慢10例。拇短展肌可见正峰及纤颤自发电位18例。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CTS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电生理分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18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测定。根据电生理特征将结果分成了三种类型。Ⅰ型提示运动神经脱髓鞘病变,Ⅱ型提示运动神经轴索损害,Ⅲ型尚难确定是脱髓鞘变还是轴索损害。由此说明格林-巴利综合征有二种类型,即脱鞘型和轴索损害型。  相似文献   

9.
伊学  宋新枝 《临床医学》2011,31(12):85-86
目的探讨肘管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评价尺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在术前诊断肘管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上伴有尺神经分布区受损症状及体征的患者,进行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分段测定,并对这些患者进行尺神经前移术治疗。结果共有21例(22肢)行尺神经SVC分段测定并手术治疗。8肢SVC正常;14肢异常,其中13例未引出,3例减慢。尺神经MCV测定22例(23肢),20例(21肢)尺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1例正常;7例(8肢)尺神经沟下至腕运动传导速度正常,13例(14肢)减慢;1肢尺神经沟上至沟下运动传导速度正常,22肢减慢。结论本组肘管综合征发病原因,包括充盈的静脉丛、粗大静脉、囊肿压迫尺神经等。尺神经肘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对肘管综合征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所有嵌压综合征中,腕管综合征的发病率最高。2007年2月-2008年12月,本院门诊就诊的疑为腕管综合征患者40例,将其临床资料与神经电生理检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电生理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18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测定。根据电生理特征将结果分成了三种类型。Ⅰ型提示运动神经脱髓鞘病变,Ⅱ型提示运动神经轴索损害,Ⅲ型尚难确定是脱髓鞘病变还是轴索损害。由此说明格林-巴利综合征有二种类型,即脱鞘型和轴索损害型。  相似文献   

12.
叶爱萍 《中国康复》2007,22(2):115-116
目的:探讨神经电图、肌电图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30例GBS患者(GBS组)进行神经电图及肌电图检测,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30例患者的神经电图、肌电图异常检出率为100%。结论:GBS患者引起广泛周围神经及脊神经根的改变,通过采取中西医结合及康复治疗能达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神经电图和肌电图检查可对GBS患者有一定的特异性,为临床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的电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46例低钾性麻痹患者和9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进行了临床和电生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低钾麻痹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降低。GBS组又分为两种类型,即脱髓鞘型和运动轴索损害型。脱髓鞘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降低.而运动轴索损害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运动诱发电位波幅亦降低,但病后波幅恢复时间不同于低钾性麻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神经电生理各项参数的异常分布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各项参数及检测时间、疾病严重程度对其影响情况。结果50例患儿运动传导速度异常296条,占74.0%;感觉传导速度异常108条,占54.0%;F波异常173条,占86.5%;H-反射异常91条,占91.0%。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H-反射在儿童中尤为重要,是早期诊断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进一步明确与格林 巴利综合征 (GBS)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  (1)将 47名病人分为A组 (恢复较快 ) 9例和B组 (恢复较慢 ) 3 8例 ,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进展期、最大Hughes评分、颅神经受累和腱反射等方面的差别。 (2 )根据电生理表现将 2 2例病人分为急性感染性脱髓鞘多神经根病 (AIDP)组 14例和急性运动性轴索型神经病 (AMAN )组 8例 ,比较其Hughes评分的动态变化。 (3 )根据治疗措施将 47例患者分为单纯激素组 3 9例和激素合并IVIg组 8例 ,比较两组用药后症状好转时间的差异。结果 A组病人最大Hughes评分低于B组 (P <0 .0 1) ,腱反射保留和IVIg治疗的人数较B组多 (P <0 .0 5 )。AMAN组患者的最大Hughes评分高于AIDP组 (P <0 .0 5 ) ,且第 3、4周改善的评分 (较病情高峰 )亦少于AIDP组 (P分别 <0 .0 1,<0 .0 5 )。IVIg合并激素组症状好转的时间早于单纯激素组 (P <0 .0 5 )。 结论 大剂量IVIg治疗、周围神经脱髓鞘改变、腱反射存在及较低的Hughes评分等因素可能与较良好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对3例中国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尸检的前根进行了电镜观察。发现粗纤维的超微结构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溃变(degeneration),而细神经纤维结构正常.神经纤维间有大量巨噬细胞,并在一些神经纤维的轴突内见到了巨噬细胞.结合文献对其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铊中毒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确诊率。方法回顾分析误诊为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的铊中毒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四肢麻木、疼痛、无力16d,脱发6d人院。曾于当地医院就诊,经肌电图等检查诊断为格林一巴利综合征,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后出现大量脱发转入北京朝阳医院。经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及相关医技检查结果(尿铊1650μg/L),确诊为急性铊中毒。行血液灌流结合血液透析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1个月后好转出院。结论铊中毒临床较为少见,早期表现不典型,且多数患者铊接触时间及途径较为隐匿,易误诊,临床工作中应予以警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铊中毒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我科近期收治的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铊中毒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因四肢麻木、疼痛及乏力等就诊,皆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予相应治疗无效。1例死亡后经尸检证实铊中毒;1例因脱发高度怀疑铊中毒,经尿检证实铊中毒,经积极治疗后恢复较好。结论以四肢麻木、疼痛及乏力为首发症状的铊中毒易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加强对其认识,详细病史询问及认真病情分析可避免或减少铊中毒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分型和预后,掌握该病的各亚型临床特点、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50例吉兰-巴雷患者,根据其电生理表现、临床表现分为Bickerstaff脑干脑炎叠加吉兰-巴雷综合征(BBE-GBS)组、脑神经型(CNV)组、Miller-Fisher综合征(MFS)组、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AIDP)组。分析各型患者的GBS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和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各组达峰值时HFGS评分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MAN和AIDP组有显著差异(P0.05),AIDP与BBE-GB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AN与BBE-GB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GBS达峰值时HFGS均值情况显示,AMAN与BBEGBS组病情较AIDP组严重,AMAN与AID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AN与AIDP组3个月、6个月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P与BBE-GBS组在3个月、6个月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AN与BBE-GBS组3个月、6个月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真性球麻痹、达峰时HFGS≥3是GBS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AIDP为中国GBS的主要亚型,AMAN与BBE-GBS组3个月、6个月的预后均不如AIDP组,CNV与MFS组预后较好。GBS患者分型为重型、真性球麻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GBS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 is a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 in which patients may present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respiratory distress leading to death. The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such a condition is paramount in preventing mortality. While there are many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GBS, the association with Lyme disease is uncommon. Through our case we aim to highlight Borrelia burgdorferi as an important antecedent 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BS. In this case we report a 31-year-old male who was diagnosed with Lyme disease and GBS with relevant clinical presentation including progressive numbness and weakness in bilateral hands and feet for the past 1 week along with areflexia. Initiation of medical therapy with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and parenteral ceftriaxone resulted in resolution of his symptoms. The treatment of both diseases early can help prevent further central nervous complications leading to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