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A1)
目的观察新产程标准实施后第二产程的时间长短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并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在莱阳市中医医院新产程实施两年来经阴顺娩的单胎足月头先露的初产妇,共400例,其中200例研究组,第二产程时间均≥3 h;对照组亦为200例,第二产程时间均≤2 h,比较两组第二产程的时间长短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程度。结果两组在压力性尿失禁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盆底肌力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第二产程时间的长短对经阴分娩者的盆底功能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择期剖宫产与第二产程剖宫产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阶段剖宫产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5月~2011年3月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41例,其中选择性剖宫产24例,第二产程剖宫产17例。分别于产后6~8周及12~14周进行POP-Q评分、尿垫试验、超声检测残余尿,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结果:产后6~8周和产后12~14周随访时,SUI发生率依次为选择性剖宫产组4.16%(1/24),0(0/24);第二产程剖宫产组23.52%(4/17),29.41%(5/1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和产后12~14周随访时,POP发生率依次为选择性剖宫产组37.5%(9/24),33.33%(8/24),较第二产程剖宫产组70.58%(12/17),76.47%(13/17)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发生SUI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研究“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管理下分娩镇痛产妇第二产程时长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州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经阴道分娩的分娩镇痛产妇共238例。根据第二产程时长(t),分为4组:3h≤t<4h组,57例;2h≤t<3h组,62例;1h≤t<2h组,57例;0h<t<1h组,62例。4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对4组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盆底肌电图评分及盆底超声异常情况比较检查,探讨分娩镇痛产妇第二产程时长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0h<t<1h组、1h≤t<2h组产后SUI的发生率与2h≤t<3h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h≤t<3h组与3h≤t<4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h<t<1h组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与2h≤t<3h组、3h≤t<4h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h≤t<2h组与3h≤t<4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h<t<1h组、1h≤t<2h组产后盆底肌电评分异常的发生率与2h≤t<3h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h≤t<3h组与3h≤t<4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h<t<1h组、1h≤t<2h组和3h≤t<4h组盆底超声(前盆腔)异常的发生率与2h≤t<3h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第二产程时间长短对盆底功能有影响,当t≥3h后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概率增加,故在分娩过程中需严密监测产程进展,尽量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前提下缩短第二产程时间,降低第二产程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9):56-59
目的探讨孕期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及第二产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8月在我院进行孕期保健并分娩的孕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孕期保健及健康教育,干预组自孕14周开始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至产后42 d。统计两组顺产、剖宫产、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第二产程时间、产后3个月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干预组VSP、VRP显著高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干预组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能够显著缩短第二产程,改善产后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6,(31)
目的探讨初产妇分娩时第二产程长短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顺产分娩的初产妇的资料,按照第二产程时间时间长短分成四组,A组:0~30 min,B组:31~60 min,C组:61~90 min,D组:91~120 min,于产后42 d进行问卷调查及盆底综合肌力测试,比较第二产程时间长短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四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排尿困难发生率、会阴伤口疼痛发生率、性生活障碍发生率、Ⅰ类肌纤维肌力测试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类肌纤维肌力测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产程时间长短对盆底功能有影响。在分娩过程中需严密监测产程进展,及时处理影响产程的异常因素,尽量减少第二产程时间过长或过短引起对盆底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产程标准管理下第二产程时长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新产程标准在我院试行4个月来(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第二产程持续时间≥2 h的单胎足月头先露初产妇病例,去除死胎引产、胎儿畸形、前置胎盘病例,满足条件病例共202份,根据第二产程持续时间(t)长短将其分为3组:2 h≤t< 2.5 h,共106例设为A1组;2.5 h≤t<3 h,共63例,为A2组;t≥3 h共33例,为A3组.随机抽取同期产房试产到达第二产程且t<2h的单胎足月头先露初产妇病例(排除死胎引产、胎儿畸形、前置胎盘病例)共234例作为对照组(B组).回顾并收集四组产妇的病历资料,将A1组、A2组、A3组的母儿结局与B组的母儿结局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A1组剖宫产率为3.8%,高于B组的0%(P<0.05),产钳助产率、产妇病率及新生儿病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产钳助产率(42.8%)、剖宫产率(3.2%)、产后出血率(41.3%)及伤口愈合不良率(7.9%)均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9.0%、0%、14.2%及1.3%),(P<0.05),新生儿病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3组产钳助产(51.5%)、剖宫产(9.1%)、产后出血(33.3%)、伤口愈合不良(12.1%)、产后发热(30.3%)及新生儿儿科住院率(30.3%)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第二产程>3h致产妇病率和新生儿病率显著升高,第二产程>2.5h致产妇病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第二产程延长对母婴均有不利影响。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分娩3 082例产妇,其中阴道试产第二产程延长者68例,此68例产妇中仅有少数几例产妇及新生儿无并发症发生。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新生儿的健康显得尤其重要,故在分娩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第二产程延长导致胎儿在盆底受压、缺氧,产妇会阴压迫、坏死,引起母婴的严重病症[1]本文通过320例第二产程延长的原因及所致母婴的不良后果分析,找出预防措施以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初产妇的第二产程延长分别对母体和婴儿造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分娩的孕妇220例,其中第二产程延长的初产孕妇共110例为观察组,另外正常生产的孕妇110例为对照组。将两组产妇产后的各项情况做调查分析。结果:产妇的第二产程延长可能导致剖宫产、阴道助产以及软产道发生断裂的概率增加,新生婴儿容易窒息,当第二产程延长超过3 h,婴儿发生窒息的概率超过一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妇的第二产程延长对母体和婴儿都会造成极大程度的伤害,产妇的主要分娩方式是剖宫产以及进行阴道助产,同时婴儿发生窒息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0.
《热带医学杂志》2017,(8)
目的探究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限延长对妊娠结局及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选择新产程标准试行以来,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分娩单胎足月头先露产妇,记录第二产程时长。根据新、旧产程标准,选择第二产程时长≥2 h的初产妇及≥1 h的经产妇共193例作为观察组(A组),并细分为A1、A2组。A1组(154例)初产妇第二产程时长≥2 h且≤3 h,经产妇第二产程时长≥1 h且≤2 h,A2组(39例)初产妇第二产程时长≥3 h,经产妇第二产程时长≥2 h。随机抽取195例同期分娩且第二产程时长2 h的初产妇及第二产程时长1 h的经产妇作为对照组(B组)。对上述两组产妇和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1组中转剖宫产、阴道助产、产后出血、会阴裂伤、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住院发生率(5.19%vs.3.08%,15.58%vs.10.77%,11.69%vs.13.33%,12.99%vs.10.77%,1.30%vs.1.03%,4.55%vs.3.07%,7.79%vs.6.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2组母婴不良分娩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3.08%vs.3.08%,28.21%vs.10.77%,28.21%vs.13.33%,33.33%vs.10.77%,7.69%vs.1.03%,10.26%vs.3.07%,20.51%vs.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旧产程标准比较,新标准第二产程延长时限增加1 h内,可在不显著增加产妇和新生儿危险性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阴道顺产率,但当第二产程延长时限增加1 h时,产妇和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74-76
目的 探讨新产程管理模式下第二产程时限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12月在我院住院并按新产程标准处理产程的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5256例,并根据第二产程持续时间(t)将其分为三组:0 ht2h为Ⅰ组,2 h≤t3 h为Ⅱ组,t≥3 h为Ⅲ组,比较三组产妇产后出血率、产钳助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之间的差异。结果Ⅱ组产后出血率(11.19%)和产钳助产率(10.49%)均显著高于Ⅰ组(分别为4.95%,3.46%)(P0.05);Ⅲ组产后出血率(31.56%)和产钳助产率(38.22%)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三组新生儿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新产程管理模式处理第二产程时,应及时识别异常产程及头盆关系,积极管理,最大限度减少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限延长对妊娠结局及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自愿于该院分娩的初产妇188例临床资料,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实施旧产程管理标准的47例初产妇临床资料组成对照组,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新产程标准管理的141例初产妇临床资料组成观察组,同时依据第二产程时限将观察组分为A1组(47例,2h≤第二产程时长<2.5h)、A2组(47例,2.5h≤第二产程时长<3h)、A3组(47例,第二产程时长≥3h)。观察各组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会阴侧切率、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住院率等。结果对照组与A1组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会阴侧切率、产褥感染、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胎儿窘迫、新生儿住院率及A2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住院率及A3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对照组相比,A2组剖宫产率(17.02%)、产钳助产率(27.66%)、会阴侧切率(59.57%)、产褥感染发生率(17.02%)及A3组剖宫产率(21.28%)、产钳助产率(38.30%)、会阴侧切率(63.83%)、产褥感染(17.02%)、产后出血(29.79%)、胎儿窘迫(23.40%)、新生儿住院率(23.40%)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限延长<2.5h并未增加母婴危险性,但可减少产时干预,提升阴道顺产率,但针对产程时限≥2.5h,尤其针对产程时限≥3h时,将对妊娠结局、母婴预后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剖宫产对产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7年2月至2009年12月第二产程剖宫产术257例(第二产程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第一产程剖宫产148例(对照组)作对照,比较两组的产后出血、子宫切口撕裂、术后感染、新生儿窒息、术中宫缩乏力发生率。结果第二产程手术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2.9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发生率为16.34%、术后子宫切口撕裂发生率为15.18%,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3.62%,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第二产程剖宫产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术后子宫切口撕裂、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也有所升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将108例产妇分成2组,剖宫产组及阴道顺产组,每组54例.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患者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结果 阴道顺产组产后6~8周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患病率为18.51%(10/54),盆底脏器脱垂(POP)的患病率为75.93%(41/54),剖宫产组产后6~8周SUI的患病率为3.70%(2/54),POP的患病率为40.74%(22/54),阴道顺产组产后6~8周的SUI的患病率、POP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为7.41%(4/54),POP的患病率为64.81%(35/54),剖宫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为1.85%(1/54),POP的患病率为53.70%(29/54),阴道顺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及POP患病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及SUI的发生率,但对于远期影响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99)
目的观察和分析不同时机盆底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97例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不同的分娩时间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产妇48例,为产后2个月,B组产妇49例,为产后3个月,所有产妇均进行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B组产妇的康复护理效果显著优于A组产妇,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不同时期对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的盆底肌力,促进产妇恢复盆底功能,在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能够提高护患之间的关系。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康医学》2019,(12)
目的:观察盆底康复流程化措施对顺产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顺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及Kegel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盆底康复流程化措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盆底肌电指标(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均值和疲劳值)、盆底肌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8%(54/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73%(4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底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电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疲劳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3%(2/55),低于对照组的12.72%(7/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指导及Kegel训练基础上,实施盆底康复流程化措施可提高顺产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和肌电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产后序贯盆底康复锻炼对经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分娩的经产妇98例纳入本研究,根据产妇入组顺序进行编号,单号纳入对照组,双号纳入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产妇行常规产后康复干预,观察组产妇行序贯盆底康复锻炼。两组产妇均持续干预至产后6个月。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4h、6周、3个月、6个月的Ⅰ类和Ⅱ类盆底肌肌力、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分度和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生活问卷简表(pelvic organ prolapse/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 questionnaire,PISQ-12)评分,记录产后6个月时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产后24h、6周,两组产妇的Ⅰ类、Ⅱ类盆底肌肌力构成、POP-Q分度构成、PISQ-12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产妇的Ⅰ类、Ⅱ类盆底肌Ⅳ、Ⅴ级肌力占比和0度、Ⅰ度、Ⅱ度的POP-Q分度占比及PISQ-12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6个月时,观察组产妇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后行序贯盆底功能康复锻炼可有效促进经产妇近期Ⅰ、Ⅱ类盆底肌肌力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提升产妇康复水平,是经产妇产后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机功能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足月初产头位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干预组进行10周以上的盆底机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3个月随访,评价盆底机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盆底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机功能训练可有效预防盆底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锻炼(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54例孕妇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于产前、产后6~8周及产后3个月对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发生率进行研究。结果训练组产后6~8周与产后3个月SUI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训练组较对照组SUI发病率低,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妊娠和分娩对盆底功能有一定的损伤,产后盆底功能有一定的康复趋势,产后进行PFMT可以有效防治妇女产后SUI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