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琳  张颖  周荣荣  杨玉凤  张玉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0):1006-1010
目的 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日照市疟疾流行特征和防治历程,总结防控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应如何应对挑战,进一步巩固疟防成果。方法 收集日照市1951—2019年疟疾防治资料,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总结分析每个时期疟疾的流行情况、采取的防控措施及效果。结果 1951—2019年日照市累计报告疟疾519 057例,2004年以前均为本地感染的间日疟,2004年以后以输入性恶性疟为主占69.44%(50/72),其次是间日疟占19.44%(14/72)。整个防治经历了建国初期散发流行、疟疾暴发与控制、基本消灭疟疾、巩固防治成果、消除疟疾五个防治阶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1986年疟疾发病率从1961年的15 396.01/10万下降到1/10万以下,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目标,1994年后未再出现本地感染病例,2016年通过消除疟疾的省级考核。结论 日照市已达到消除疟疾目标,但疟疾传播和流行因素依然存在,做好输入性疟疾的防控是持续保持消除疟疾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江苏省疟疾疫点进行分类并建立疫点分布图制作方法。方法 收集2011—2018年江苏省疟疾病例疫情资料,根据病例的感染来源、感染虫种、感染季节以及传疟媒介种类综合判断疫点类型,采用KML文件格式转换器实现疫点的批量标记,利用Google Earth 加载数据完成疫点分布图制作。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病例2 463例,其中,间日疟119例、恶性疟1 928例、三日疟80例、卵形疟316例、恶性疟与卵形疟混合感染20例。2 463例病例中,本地感染病例13例、国内其他省输入病例9例、省内其他市输入病例2例、境外输入性病例2 435例、输血感染病例4例。2 463例疟疾病例经综合判断疫点分类为:已出现传播的疫点13个,为2011年报告的13例本地感染病例;具备传播可能的疫点56个,为5—10月份输入性间日疟病例;无传播可能的疫点2 394个,包括输入性恶性疟1 928例、输入性卵形疟316例、输入性三日疟80例、输入性恶性疟与卵形疟混合感染20例,以及非流行季节输入性间日疟50例。制作了基于Google Earth的江苏省2011—2018年疟疾疫点分布图。结论 依托KML文件转换器实现了疟疾疫点分布图的批量制作,为省级消除疟疾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有史以来都是疟疾流行的高发区,1953年报告的疟疾发病率为237.96/万,2001—2010年报告疟疾病例93 745例。自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云南省消除疟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2010—2016年,云南省疟疾发病数从2 112例,降到 331例,发病数减少了84.5%,发病率从4.63/10万下降到0.70/10万,发病率下降了84.88%。有本地疟疾病例的县(区)从39个缩小到1个,本地感染病例从2010年的729例减少到2016年的2例。至2016年底,全省16个州(市)已经完成10个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129个县(区)已完成114个州(市)级消除疟疾考核,建立了68个边境咨询站和疟疾三道边境防线等。但仍存在多种传疟媒介、流动人口管理困难、恶性疟抗药性影响、临床医生诊治能力和检验人员镜检技能不足等问题。做好监测,提高诊疗水平和镜检技能以及开展重点人群宣传教育等是顺利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重要措施 。  相似文献   

4.
袁克兵  孟军 《中国热带医学》2021,21(12):1160-1164
目的 对滕州市1951—2019年疟疾流行情况和防治效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951—2019年滕州市疟疾疫情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和分析每个时期疟疾流行情况、采取的措施及防治效果。结果 滕州市为单一间日疟流行区,中华按蚊为唯一传播媒介。1951—2019年滕州市共报告疟疾病例821 589例,发病率在0~13 108.15/10万之间。整个疟疾防治经历了动荡期、疟防会战期、基本消除期、监测期、消除期五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防治重点采取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发病率从最高1960年的13 108.15/10万降至1987年的1/10万以下,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2008年后无本地感染病例发生,2014年通过国家消除疟疾标准验收。结论 滕州市已进入巩固疟疾消除成果阶段,境外输入疫情是下一步防控的关键。要以监测工作为重点,做好疟疾防治宣传教育,提高疟疾防治意识和自我防护水平。执行消除疟疾“1-3-7”工作规范,提高医务人员对疟疾病例和带虫者及早发现和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理能力。充分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强化联防联控协作机制,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泰州市2008—2016疟疾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适合本地区消除疟疾达标后的监测方案。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6年泰州市网络报告的疟疾病例信息、发热病人血检、疟疾专报系统中个案调查表、临床医生对疟疾诊治知识掌握水平、检验人员疟原虫镜检技能考核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6年泰州市共报告疟疾病例295例,其中间日疟42例,恶性疟214例,三日疟6例,卵形疟32例,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感染1例。295例疟疾病例中实验室确诊病例272例,临床诊断病例23例。从2011年起,除1例输血感染外,其余233例疟疾病例均为境外感染的输入病例。泰州市2008—2016年共血检发热病人278 943人次,血检阳性数为272例,血检阳性率为0.098%。泰州市最后1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为2010年。疟疾知识平均分18.7分(15~20分),镜检平均分19.1分(12~20分)。结论 泰州市已通过消除疟疾达标考核,风险主要来自输入性病例,今后应继续做好输入性疟疾的防控和监测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巩固已取得的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扬州市江都区疟疾流行与分布规律,探讨流行特点,总结防治经验,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江都区历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958—2015年疟疾流行与分布情况、防治历程与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58—2015年江都区共发现疟疾1 199 087例,其中间日疟1 198 904例,占99.98%;恶性疟183例,占0.02%。传播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历经早期防治阶段(1958—1970年)、控制流行与综合防治阶段(1971—1993年)、效果监测阶段(1994—2009年)和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等四个阶段的综合防治,逐步控制了疟疾的传播与流行,1976年疟疾发病率下降至1%以下,1985年下降至1/千以下,1988年起连续27年控制在 1/ 万以下,2009年起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的疟疾病例。1993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15年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江都区基本消除了疟疾的危害,但其传播和流行的因素依然存在,应加强输入性人员的疟疾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腾冲市历年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评估腾冲市疟疾防治工作成效,为指导疟疾消除后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腾冲市1950—2017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防治措施和相关文件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腾冲市1950—2017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04 067例,死亡2 904例,病死率2.79%,1951年发病率最高,为4 817.12/10万,2017年发病率最低,为5.46/10万,1950—1989年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1990年后输入性病例逐渐增多,2006年输入性病例达最高峰,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至2017年降至最低。2012—2013年捕获按蚊12种,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全市均有分布,其次是昆明按蚊,主要分布于北部乡镇,微小按蚊在南部乡镇散在分布。防治工作经历控制疟疾流行(1950—1985年)、消除前阶段(1986—2009年)和消除疟疾(2010—2017年)3个阶段,2012年10月发现最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2013—2017年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2017年11月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论 腾冲市疟疾防治成效显著,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存在中华按蚊、昆明按蚊、微小按蚊等疟疾传播媒介,下一步应加强监测,防止发生本地传播及输入病例继发传播,巩固消除疟疾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6—2019年河南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后阶段的策略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19年河南省疟疾疫情数据及相关的病例资料,对疫情概况、病例的分布特征、感染来源、诊治管理情况及间日疟病例复发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19年河南省共报告疟疾病例769例,均由境外输入。其中恶性疟581例,卵形疟107例,间日疟49例,三日疟24例,诺氏疟1例,混合感染7例。输入病例来源于3大洲的41个国家,非洲输入最多(738例),占输入病例总数的95.97%,病例的分布遍及18个省辖市,涉及149个县(市、区),并呈散发分布。发病人群男性居多(755例,占98.18%),主要集中在30~50岁年龄段(496例,占64.50%),以境外务工人员为主(588例,占76.46%)。全年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的季节特征。病例从发病到初诊、从初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6 d和2.7 d;诊断后24 h报告率为100%,3 d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率为98.18%,7 d内疫点处置率为96.49%。2016—2019年,7例间日疟病例出现复发,复发时间均小于1年,其中2例病例出现二次复发。结论 2016—2019年,河南省维持无本地感染病例状态,输入疫情形势依旧严峻,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感染和疫情扩散的风险不容忽视。建议各地坚持不懈做好消除疟疾后的监测工作,精准施策,防止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评价中越边境原为疟疾高度流行区的龙州县历年的疟疾防治效果,为该县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阅收集全县1950-2012年的疟疾防治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疟疾患者诊断和治疗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县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当地居民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779.05/10万、307.88/10万和282.61/10万,疟原虫种类包括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50年代三日疟病例多于间日疟病例,三日疟和恶性疟直到1975年和1978年在当地消失.80年代该县开始出现流动人口疟疾病例,但人群发病率下降至10.56/10万,90年代至本世纪疟疾发病率分别为4.98/10万和4.27/10万.本世纪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疟疾病例,疟疾病例均来自流动人口,并有恶性疟病例,疟疾病例多数来自东南亚国家.结论:该县自1993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在当地居民中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流动人口中的疟疾患者呈现增多趋势,应该继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沈阳市2009—2018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合理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沈阳市2009—2018年输入性疟疾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沈阳市2009—2018年共报告177例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57例(占88.70%),其中恶性疟123例(占69.49%)、间日疟20例(占11.30%)、卵形疟1例(占0.56%)、未分型13例(占7.34%)。死亡4例,均为恶性疟,病死率为2.26%。感染来源地主要集中在非洲(98.31%)和东南亚(1.69%)。年龄分布主要在21~50岁,占病例总数的80.79%。男女比为9.41∶1。职业以外出务工为主。结论 沈阳市2009—2018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但输入性疟疾病例有所增加,应进一步加强对输入性疟疾的防控,避免引起本地继发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海南省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的发病动态及流行特征,评价2008年甲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在海南省使用的甲肝疫苗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预防接种实施和控制提供策略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以来不同时期海南省甲肝疫情、人口统计和接种资料及2010—2014年甲肝疫苗接种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监测资料,从甲肝发病率、疫苗保护率、异常反应发生率、临床类型等流行病学指标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海南省2005—2014年甲肝发病率为1.04/10万~11.35/10万,年均发病率为4.20/10万;2005—2007年甲肝疫苗未纳入扩大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时期,共报告甲肝2 173例,总报告发病率8.69/10万;2008—2010年甲肝减毒活疫苗分地区纳入EPI过渡时期,共报告甲肝893例,总报告发病率为3.38/10万;2011—2014年甲肝减毒活疫苗完全纳入EPI期,共报告甲肝538例,总报告发病率为1.48/10万;2010—2014年甲肝疫苗年均接种率为99.67%,年均保护率为99.97%;2008—2014年海南省5岁以下儿童甲肝发病率与甲肝疫苗接种率呈高度负相关(r=–0.862)。接种甲肝疫苗后报告AEFI病例179例,其中减毒活疫苗169例,总发生率为2.65/万;灭活疫苗10例,总发生率为1.52/万;两者以一般反应(发热/红肿/硬结),绝大多数反应均为一过性;异常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皮疹,严重异常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和过敏性紫癜发生率等发生率均为0.03/万~0.06/万。结论 海南省将甲肝减毒活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推广应用效果显著,两种工艺甲肝疫苗安全性均较高,可继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濮阳市历年疟疾流行和防治历程,评价消除疟疾措施,总结工作经验,为消除疟疾后的疟疾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濮阳市1953—2017年疟疾疫情、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等资料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濮阳市1953—2017年累计疟疾病例为2 610 142人,其中1953—1983年累计发病数为2 609 633例。曾发生两次大流行,发病率最高达3 519/万(1961年),1984年起降至1/万以下,1989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目标。2008年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病例报告。消除疟疾阶段,濮阳市根据《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建立了多部门合作机制,完善了疟疾监测网络,网络报告濮阳市相关的疟疾病例143例,全部为输入性,均得到规范管理,于2017年实现市级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濮阳市经过持续多年综合性防治,连续9年无本地感染病例,在河南省内率先达到市级消除疟疾目标。今后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与管理,防止发生二代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焦作市疟疾流行概况及防治历程,总结焦作市消除疟疾工作经验,评价疟疾防治效果,为制定消除疟疾达标后的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焦作市1950—2016年疟疾防治规划、计划、技术方案、疫情报告数据、防控措施和效果等资料,按照国家《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消除措施、保障措施、防控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疟疾曾经是严重危害焦作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寄生虫病之一, 经过60多年的反复防控,全市疟疾疫情得到全面控制,疟疾发病率从最高185.19/万(1954年)降至1984年的1/万以下,2010年起无本地病例报告。全市疟疾防控工作经历了控制流行、基本消灭、基本消灭后监测、消除疟疾四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焦作市按照《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建立了消除疟疾机制,年血检率达2‰以上,疟疾监测网络健全,发生的43例输入性疟疾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结论焦作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7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后期的防治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福建省2006—2018年人狂犬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探讨其发病的规律和趋势,为改进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2006—2018年狂犬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福建省2006—2018年共报告狂犬病136例,其中63.97%(87例)的病例在2006和2007年报告。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0.125 /10万,随后逐年下降,2018年发病率为0,发病以散发为主,无暴发疫情发生。病例分布在全省6个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厦门市、莆田市和漳州市无病例)的40个县区,占全省县区的45.45%(40/88)。7—8月是发病的高峰季节,报告病例数占总数的33.82%。病例以农民、学生和儿童为主,分别占总数的65.44%和14.71%。男女性别比为2.41,病例年龄构成以40~<65岁年龄组(50.0%)和15岁以下儿童(13.2%)为主。结论 近年来,福建省人狂犬病发病率维持在低水平,但仍需保持警惕,加强健康教育,规范犬伤处置门诊建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浙江省嘉善县1987-2016年肺癌发生情况及变化趋势,并预测2017-2019年的发病情况,为肺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嘉善县肿瘤登记报告系统中1987-2016年肺癌患者的资料,计算肺癌粗发病率、中国人口标准化发病率(中标率)和世界人口标准化发病率(世标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评估发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并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中的ARIMA模型预测2017-2019年肺癌的发病率。结果: 1987-2016年嘉善县肺癌新发病例6103例,粗发病率为53.77/10万,中标率和世标率分别为25.24/10万和34.15/10万,男性(粗发病率为78.30/10万,中标率为34.77/10万,世标率为51.87/10万)高于女性(粗发病率为29.15/10万,中标率为14.31/10万,世标率为17.99/10万)。1987-2016年嘉善县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1987年的27.58/10万上升到2016年的111.24/10万,APC为5.28%。ARIMA模型预测2017、2018、2019年发病率分别为135.64/10万、145.97/10万和152.63/10万,其中2017年发病率预测值与实际值(135.95/10万)较吻合。结论: 1987-2016年浙江省嘉善县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预计2017-2019年肺癌发病率会进一步上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龙岗区2006—2016年疟疾流行状况及流行特征,为龙岗区消除疟疾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疟疾个案调查表、疟疾个案流行病学报告等途径收集并整理龙岗区2006—2016年“三热”病人血涂片镜检结果和疟疾疫情报告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6年全区血检监测“三热”病人50 674人次,平均血检率为1.34‰,发现阳性患者172人,血检阳性率0.34%。累计报告疟疾病例85例,其中本地病例7例,输入性病例78例,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病例发生在2009年。病例高峰主要集中于7—9月;按地区分布,坂田街道、布吉街道占报告病例的50%;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男女比例4.31,年龄段主要集中于20~40岁,多为境外务工人员。发病时间、地区分布以及病例基本特征主要取决于辖区内跨境企业境外务工人员的出境、住所等因素。结论 龙岗区近5年疟疾发病率平稳且低于1/万,“三热”病人血检率超辖区服务人口1‰,符合消除疟疾考核评估验收要求。随着消除疟疾工作的推进,龙岗区输入性病例逐渐转变为以境外输入病例、恶性疟病例为主。由于恶性疟存在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出现重症病例等特点,医护人员、疟防工作者应继续加强疟疾监测、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