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佩戴踝足矫形器在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足底压力步态中的效果。方法对32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行踝足矫形器佩戴,对比佩戴前后患儿足底压力步态变化。结果佩戴后足底压力步态明显改善,粗大运动能力明显提高,P0.05。结论佩戴踝足矫形器能够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足底压力步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29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9例患儿中早产儿、窒息、黄疸分别占35.7%、33.3%、4.7%.早产是类型双瘫的主要高危因素,占43.5%;窒息是痉挛型四肢瘫的主要高危因素.结论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高危因素与临床类型明显相关,高危因素中前两位是早产、窒息,黄疸是值得重视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郭春香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0):1009-1010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入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脑性瘫痪有五种类型 :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强直型和震颤型。其中以痉挛型最多 ,约50 %。此型患儿因肢体肌肉痉挛 ,呈现各种类型的畸形 ,如肩内收内旋、肘屈曲、前臂旋前、腕屈曲下垂、手指紧握或呈爪形、髋内收、下肢呈剪刀形步态、膝屈曲、足呈马蹄畸形等。瘫痪可发生在一个肢体或几个肢体 ,并常伴有精神状态异常、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的手术治疗是综合康复治疗的一部分。手术的目的为矫正畸形 ,平衡肌力 ,稳定不能控制的关节功能 ,为非手术康复手段创造条件。手术治疗适用于智商 ( IQ) 70以上 ,痉挛型瘫痪。其余四型都不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人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息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并发癫痫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脑性瘫痪与癫痫的关系。方法 :对 130例脑性瘫痪患儿并发癫痫进行了分析。结果 :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癫痫发病率为 2 9.3%。与各型脑性瘫痪引起的癫痫发作相比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脑性瘫痪痉挛性四肢瘫的癫痫发病率为 6 5 .2 % ,和痉挛型各瘫痪类型的癫痫发病率相比 ,其癫痫发病率高于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其他类型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痉挛型脑性瘫痪较易并发癫痫 ,其中痉挛性四肢瘫更容易并发癫痫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分析脑性瘫痪患儿的平衡功能。方法采用Berg平衡量表对134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评估,依据患儿发病情况分为痉挛型偏瘫、痉挛型双瘫、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三组,进行平衡功能的观察。主要观察指标为静态评分、动态评分、量表总分。结果痉挛型偏瘫患儿、痉挛型双瘫患儿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三组患儿在静态评分、动态评分以及量表总分方面经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瘫型组静态评分、动态评分、总评分与不随意运动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性瘫痪患儿中痉挛型偏瘫患儿平衡功能最好,痉挛型双瘫患儿次之,不随意运动脑瘫患儿平衡功能最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运动训练的方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将这110例患儿随机分为给予针刺治疗的对照组,和在给予针刺治疗基础之上联合运动训练治疗的实验组,每组55例,然后将对照组患儿与实验组患儿的GDS(Gesell发育量表)评分、MAS(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指标进行比较,然后分析其治疗作用。结果:实验组患儿的Gesell发育量表评分、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患儿好,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运动训练的方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作用明显,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门诊指导下家庭训练对婴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效果.方法:28例患儿为治疗组,由儿科医师在门诊对家长进行"简易十法"家庭训练指导,每1个月指导1次,每次30min.30例不进行家庭训练也未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康复效果.结果:在训练后的第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儿的运动发育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组的康复效果好.结论:对脑性瘫痪患儿采用门诊指导下"简易十法"家庭康复训练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可降低治疗费用,方便灵活,而且训练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蒋虹  覃英  何勤 《华夏医学》2022,35(1):101-104
目的:研究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疼痛的缓解程度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有髂腰肌痉挛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实验组予髂腰肌等下肢痉挛肌群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予康复训练,应用Wong-Banker面部疼痛表情量表、GMFM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  相似文献   

11.
张占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25-2926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并癫痫的治疗及预后,为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8 月-2011 年8 月入我院进行治疗的70 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和分析脑性瘫痪并发癫痫的患儿发病率,并对其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1 例患儿治疗3 个月后,显效18 例(58.1%),有效9 例(29.0%),无效4 例(12.9%),总有效率为87.1%.本组脑性瘫痪并癫痫患儿采用合并用药治疗者25 例,占患儿总数的80.5%;脑性瘫痪患儿中癫痫发病率为44.3%;脑瘫中最常见的是痉挛型脑瘫,其脑瘫并发癫痫的发生率也最高.结论 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发病率与脑瘫类型有关,痉挛型脑性瘫痪合并癫痫者占绝大多数,且发病年龄较低.应及早对脑性瘫痪并癫痫患儿进行治疗和干预,可采取多药联用等方式进行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12.
杨恩华  刘川  张琦   《中国医学工程》2012,(8):139-139
对6月到4岁的103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头针与现代康复结合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经过3个疗程的规范化治疗,总有效率87%,且年龄越小有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脑性瘫痪后遗症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明玉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3):1038-1039
脑性瘫痪是大脑未成熟前损伤所致,多见于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脑性瘫痪会影响运动和身体姿势,造成终生残疾,尽管医学已取得显著进步,但并未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生率。根据瘫痪部位可分为四肢瘫、截瘫、偏瘫和单瘫。根据瘫痪特点又可分为五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蒸汽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中药蒸汽疗法治疗配合推拿及运动疗法,对照组仅施以普通运动疗法。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表(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药浴康复治疗及护理对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有显著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输合配穴针刺法在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手握拳异常姿势中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综合康复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应用输合配穴针刺法治疗,对照组在综合康复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应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及关节活动度表(ADSL),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0.5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时进行前臂肌张力评级及掌指关节屈曲角度测量。【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2组患儿的前臂肌张力及掌指关节屈曲角度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时间节点的比较中,在0.5个月和1个月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2个月和3个月时的组间比较却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采用综合康复功能训练总体上是有效的;通过不同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在综合康复功能训练基础上,输合配穴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手握拳异常姿势的起效时间及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输合配穴针刺法取穴少,能缩短患儿的康复疗程,提高疗效,适宜在临床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特征及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2月~2011年5月间收治的8例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以痉挛型较为多见,3例无效患儿中强直-阵挛发作的有1例,肌阵挛发作1例,婴儿痉挛症1例.患儿的痫样放电检出率以及全天动态脑电图监测异常率高于普通儿童(P<0.05).结论 对癫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提高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儿童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比较两组CMFM评分、MAS评分、PBS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CMFM评分、PBS评分和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患儿下肢功能,改善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8.
闫芳 《中外医疗》2013,32(4):47-47,49
目的探讨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外科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治疗的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88例,其中54例患儿给予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SPN)进行治疗,34例患儿给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进行治疗。结果接受SPN手术的患儿,术后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近期改善率为57.14%和69.33%,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远期改善率为85.71%和76.00%,术后上、下肢的痉挛改善率为76.19%和86.67%;接受SPR手术的患儿,术后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近期改善率为41.67%和73.08%,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远期改善率为58.33%和80.77%,术后上、下肢的痉挛改善率为75.00%和92.31%。结论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采用神经外科治疗,具有十分确切的疗效,术前进行恰当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32例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脑性瘫痪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痉挛型瘫是小儿脑瘫中较常见的类型,占全部脑瘫的60-70%,主要表现为运动年龄落后、肌张力增高、下肢交叉尖足、膝反张等。2002年3月-2003年2月我科收治痉挛型脑瘫患儿32例,通过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3例脑性瘫痪患儿中合并癫痫的25例从临床发作特点及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93例脑性瘫痪患儿合并癫痫的发生率是26.8%,癫痫在1岁之前发病17例(68%),癫痫发作类型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11例(44%),肌阵挛发作6例(24%),部分性发作5例(20%),合并用药治疗20例(80%),13例(52%)癫痫发作控制,痉挛型脑瘫19例(76%)。结论癫痫是脑性瘫痪常见的合并症,发病年龄低,主要发作类型为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癫痫发作不易控制,治疗大多需要多药联用。痉挛型脑性瘫痪较易合并癫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