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寐一病,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寐之名首见于《难经·六十四难》,临床有轻重之分,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不寐是临床常见疾病,西医称之为失眠,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按临床常见的失眠形式有:①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min;②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③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④总睡眠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2.
<正>失眠又称不寐,早在《内经》中就有"不得卧""目不瞑"之称。本病是指因经常性睡眠障碍导致的机体不能得到正常休息,进而影响日常生活,以致影响健康的一类病症[1]。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醒后不眠,或眠而易醒,重者彻夜不眠。目前,中医药在改善睡眠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疗效[2]。  相似文献   

3.
杨继中  张彪 《光明中医》2022,37(6):965-968
"不寐"是常见病症之一,《黄帝内经》中将该病称作"目不暝"与"不得卧",主要指的是睡眠障碍或者睡眠维持障碍.中医药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对于不寐的治疗经验丰富,中医将不寐分为不同证型,治疗方法上包括中药内治、针灸、推拿、走罐等,效果良好,且毒副作用小等优势,此文从中医药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进行论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艳阳  孙倩 《新中医》2020,52(21):179-181
正文: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不寐现代医学称为睡眠障碍,临床上有入睡困难者,有眠浅梦多者,也有早醒者等多种表现形式,因睡眠质量不高而影响白天工作、生活状态的一类病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不寐发病率越来越高,也逐渐年轻化。中医治疗不寐有不良反应小、见效快、治疗彻底的特点。张怀亮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善长运用经方治疗不寐。笔者幸得张教授教诲,受益良多,现以部分验案为例,介绍其以君相火论治不寐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5.
正失眠是指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能满足,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等范畴,主要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体虚等病因引起邪扰心神或心神失养所致[1]。临床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和深度的不足,轻者难以入寐,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治疗失眠的基本目标是改善睡眠质量、增加有效睡眠时间,消除因睡眠障碍带来的日间功能损害,以达到消除失眠  相似文献   

6.
张磊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国家二部一局第二批师承制导师,现系国家"十五"攻关"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继承研究"课题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张老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擅长各类内科杂症的治疗。失眠属中医学"不寐"范畴,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失眠病患逐日增多,在本病的治疗上,中医药彰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张老灵活运用健脾养心、清心安神、活血化瘀、养阴安神、清胆和胃、滋阴清热、化痰安神6法治疗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后学者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7.
不寐,主要表现为失眠,具体是睡眠时间和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或时寐时醒,或醒后难以复寐;重则彻夜不眠,而且以上症状多合并发生,常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严重者会导致多种身心疾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承受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失眠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因其顽固性、迁延性、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难题。中医药因擅长对人体身心疾患进行综合调治,在治疗失眠方面有其特色与优势。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五脏藏五神,主五志,睡眠的本质是神安于其所。为了更好的从病因、病位、病机认识、治疗失眠症,从中医的藏象学说角度,探讨五脏与不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不寐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黄帝内经》将其称之为"不得卧""目不暝",系指睡眠的发生、维持出现障碍,且睡眠质量不能满足生理需要,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该病以睡眠时间及深度不足为主要特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或时梦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甚者可彻夜难眠。湖南省名中医何泽云教授治疗不寐辨证思路灵活,  相似文献   

9.
葛淑凡 《光明中医》2023,(17):3324-3326+3362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对人群睡眠质量的关怀以及睡眠障碍的治疗意义重大。中医药治疗失眠症有独特优势,新安医家对于不寐的治疗多有心得。不寐为中医病名,亦有“不得卧、目不暝”等称谓。不寐病因包括阴阳不交、营卫失和、脏腑不和等,多责之心、肝、肾、脾。治疗不寐多从痰火,贵知其人虚实标本;不寐日久者,宜滋补肝肾,清火滋阴;内损不寐者,以理脾阴为贵。  相似文献   

10.
失眠是指存具备良好的睡眠条件,且无躯体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出现入睡困难、反复易醒、早醒,并且每周多于3个晚上,连续1个月以上,因睡眠的时问和质量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而出现白天功能异常的一组综合征1.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失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失眠的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和戒断性反应,而中医药治疗失眠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并目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不寐 ,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 ,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 ,轻者入睡困难 ,时寐时醒 ,或寐而不实 ,易醒梦多 ,重者彻夜不寐 ,有些病人需长期依赖镇静药物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在跟师过程中注意到卢师治疗不寐 ,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不寐的经验介绍如下。1 发病特点不寐发病多有明显诱因 ,其中因工作、生活环境改变而致心理压力过大 ,或因情志不遂 ,七情过度 ,五志过激等内伤因素致病为主。因现代社会竟争激烈 ,人们普遍渴望成功 ,面临学习、生活会出现多种困惑 ,易出现情绪焦躁 ,浮动不安 ,患得患失 ,惊恐不定…  相似文献   

12.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不寐的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常兼夹寒、热、痰、瘀及火等病理因素,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清热恐伤阴、补虚恐恋邪,病久心肝阴液煎灼,虚热上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母病及子,实子以安母",故从脾入手治疗,子实母安,脾健肝畅,临床上从脾入手治疗难治性不寐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故本文着重探析治脾法在难治性不寐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不寐是指患儿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睡眠时间减少或充足睡眠后白天仍感觉困倦乏力的一类病症。儿童不寐的发病虽然不如成年人普遍,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及学龄儿童高竞争的学习压力等原因,儿童不寐在临床上亦较为常见。该病若不及时治疗会直接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生活、学习及心理健康。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心理疏导,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睡眠环境等,一般不主张使用作用于中枢系统的镇静催眠类药物,因其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1]。中医药在不寐的治疗上具有安全、有效、易于接受等优势。笔者采用自拟滋阴宁神汤治疗儿童不寐临床疗效显著,今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军前  聂慧  田雨青 《光明中医》2013,28(9):1922-1923
人类社会在发展,经济水平在提高,人为因素对于社会环境的作用日益突出,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加,失眠者普遍增多。中医药对顽固性失眠疗效堪佳。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田雨青主任医师对不寐的治疗颇有研究,现就治疗更年期不寐举例如下。不寐[1],即一般所谓的"失眠",亦称"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它既是一种病,又是一个症。轻者入寐困难,寐  相似文献   

15.
不寐是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通常使用镇静催眠药来治疗,该类药物多具有依赖性、成瘾性、耐药性、戒断反应、宿醉现象等不良副作用[1]。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笔者以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血虚挟瘀型不寐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8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症通常是指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人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问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白天社会活动或生活质量.中医学称"不得眠"、"不寐"、"目不暝",常伴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乏力、甚至焦虑不安等.笔者自1996年以来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该病13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不寐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可单独为患,也可伴发其它疾病.严重时彻夜不眠,或常年依靠镇静剂维持睡眠,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1990年,笔者于《名医名方录》中学习了张琪老师治疗不寐证的验方潜阳宁神汤[1],因有感于临床不寐证的治疗颇为棘手,遂摘抄应用于临床.现将10余年来的临证心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失眠属于中医不寐的范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则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病症。在现代纷繁复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压力下,失眠已经困扰了很多人,通过致力于对本病的临床治疗研究与观察,深感中医药拥有的独特优势,如果辨证得法对于失眠的治疗往往能够取得十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不寐为临床常见病,传统治疗方法多为清肝泻火、清热化痰、交通心肾、补益心脾等,对部分不寐患者疗效欠佳,王清任继承内经瘀血思想,明确指出瘀血导致不寐,创立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失眠,屡建奇功。笔者基于《黄帝内经》营卫睡眠理论及“瘀血”“不寐”相关原文,归纳总结瘀血致不寐的学术思想,论述从瘀血治疗不寐的理论基础和辨证论治,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升临床疗效,改善不寐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内经认为营卫调和是正常睡眠的基本条件,营卫失和是不寐的基本病机,瘀阻脉道为导致营卫失和的重要病机,具体病机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瘀热扰神、寒凝血瘀、痰瘀互结,以活血化瘀为总则,分别以益气活血、行气活血、清热化瘀、温阳活血、祛痰化瘀为治法,辅以宁神安魂之法,调理脏腑气血、形体神魂,进而调和营卫气机,营卫正常出入,寤寐自生。  相似文献   

20.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不寐的病机实证与虚证皆有,实证多为湿食生痰,郁痰生热而扰动心神,治疗多以清心降火、化痰安中的黄连温胆汤为主~([1])。虚证则因现代人生活习惯、情志等因素,过劳损伤心脾,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不足,心血暗耗,血不养心,临床多用归脾汤治疗。本文从虚与实两个角度结合临床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