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生物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逼尿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基础治疗和盆底肌肉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MFR)和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尿流率(MFR)均高于治疗前,膀胱残余尿量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肉生物电刺激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逼尿肌无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八正散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疗效,及对血清中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所有患者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及常规尿潴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八正散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两组患者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单次尿量和尿管留置时间、尿动力学参数、中医主要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SP和CGRP及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OD),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单次尿量、最大尿流量、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及最大尿意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尿管留置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0. 01);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排尿无力、小腹坠胀、怠倦乏力评价均有降低(P 0. 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 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P 0. 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SP和CG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XOD,MDA水平降低更明显,而SOD升高更显著(P 0. 01)。结论:八正散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取得了一定疗效,其上调体内SP和CGRP水平及增强抗氧化作用可能与上述治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加味通关汤配合推拿手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后尿潴留肾气亏虚证的疗效,及对血清中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中风后尿潴留患者104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所有患者根据《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及常规尿潴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加味通关汤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两组患者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单次尿量和尿管留置时间、尿动力学参数、中医主要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SP和CGRP及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OD),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单次尿量、最大尿流量、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及最大尿意膀胱容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尿管留置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排尿无力、小腹坠胀、怠倦乏力评价均有降低(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SP和CG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XOD,MDA水平降低更明显,而SOD升高更显著(P0.01)。结论:加味通关汤配合推拿手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后尿潴留肾气亏虚证取得了一定疗效,其上调体内SP和CGRP水平及增强抗氧化作用可能与上述治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63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2)。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刺激疗法。记录两组治疗前后24h尿失禁次数、24h排尿次数、排尿量、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充盈期逼尿肌压力、逼尿肌漏尿点压和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治疗后,两组QOL评分、每次排尿量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24h尿失禁次数、24h排尿次数、充盈期逼尿肌压力、逼尿肌漏尿点压均下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排尿、贮尿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2组患者均接受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常规康复治疗及对各并发症给予对症处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手法排尿训练及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8周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24 h平均单次尿量、24 h单次最大尿量均显著增加(P0.05),24 h平均排尿次数、24h平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则有明显上升,而残余尿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81.40%(35/43)(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导尿膀胱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间歇导尿及膀胱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充盈期膀胱压力、最大尿流速率、最大尿流速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膀胱测压容积、24 h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24 h平均单次尿量、尿残余量、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 LUTS)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I-QOL)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充盈期膀胱压力、最大尿流速率时逼尿肌压力低于对照组,最大尿流速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排尿次数、尿残余量少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24 h平均单次尿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间歇性导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排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及膀胱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能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可纠正尿流动力学,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7,(10):1469-147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数字法将9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尿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小腹坠胀积分、排尿困难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均显著下降,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有效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梗死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梗死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及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腹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尿失禁严重程度(ICI-Q-SF)评分、48 h排尿日记记录的各项观察指标(单次排尿量、排尿间隔、48 h排尿次数及漏尿次数)、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简化生活质量概况(SQLP)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ICI-Q-SF评分、48 h排尿日记各项观察指标、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SDS评分和SQLP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ICI-Q-SF评分、48 h排尿日记各项观察指标、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SDS评分和SQLP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对照组为7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后尿失禁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阳极阻滞电刺激术刺激骶神经根对恢复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价值及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清洁级白兔54只,均经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无异常。随机选择18只作为对照组(假手术),其余36只采用脊髓完全夹闭法造成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白兔按是否植入电极分成电刺激组18只与神经源性膀胱组18只。电刺激组予以长期电刺激,刺激时间为30 min/次,6次/d,刺激4周。检查3组尿动力学情况,评估膀胱功能。结果对照组术前术后未见逼尿肌收缩现象,尿动力参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膀胱充盈期压力曲线较为平滑,无排尿期反射;神经源性膀胱组术后膀胱逼尿肌漏尿点压、静息压升高,逼尿肌活动亢进且收缩多为无效,在排尿过程中出现逼尿肌-括约肌失调,残余尿量增多且排尿量减少,膀胱体积明显减少,排尿效率与膀胱顺应性均下降;电刺激组膀胱静息压有所上升,膀胱充盈中逼尿肌收缩较佳,漏尿点压有所降低,且括约肌在排尿中肌电图十分稳定,排尿量有所增加,残余尿量相应减少,排尿效率以及膀胱顺应性均增高。结论阳极阻滞电刺激法可以明显减少残余尿量,增大膀胱体积,有助于排尿率的提升,可降低逼尿肌压、漏尿点压以及膀胱静息压,对恢复膀胱功能及重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芒针与毫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34例)和毫针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骨科常规治疗和膀胱功能训练,芒针组采用芒针针刺秩边、水道穴,毫针组采用毫针针刺秩边和水道穴,两组针刺均隔日1次,共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指标(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膀胱压力)和安全性指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均P0.01),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膀胱压力明显改善(均P0.01);在治疗1个月和2个月时,芒针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低于毫针组(均P0.01),芒针组患者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膀胱压力的改善均优于毫针组(均P0.01)。芒针组总有效率为94.1%(32/34),高于毫针组的71.9%(23/32,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出现肾功能损害,无晕针或断针现象出现。结论:芒针在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方面疗效优于毫针针刺,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及对尿流动力学、生活质量、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间隙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尿流动力学(残余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逼尿肌压和最大尿流率)、排尿次数以及国际下尿道综合症状评分(LUTS)、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内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24 h排尿次数、LUT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率、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尿流动力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八正散加减对痔瘘术后湿热下注型尿潴留患者排尿时间及自行排尿能力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6例痔瘘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两组均予听流水声诱导、心理疏导和膀胱区按摩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予溴新斯的明口服,研究组予八正散加减。检测尿动力学,评价膀胱功能和中医主要症状评分,记录排尿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尿动力学参数最大尿流量(Q-max),最大尿率时逼尿肌压(Pdet-Q-max)升高(P0.01),最大尿意膀胱容量(VMCC),残余尿量(PVR)降低(P0.01),逼尿肌受损、膀胱低顺应性和膀胱感觉缺失发生率降低(P0.05),排尿无力、小腹坠胀和倦怠乏力症状评分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Q-max,Pdet-Q-max升高(P0.01),VMCC,PVR降低(P0.01),逼尿肌受损、膀胱低顺应性和膀胱感觉缺失发生率降低(P0.05),自行排尿、完全通畅排尿、排便、进食时间缩短(P0.01),排尿无力、小腹坠胀和倦怠乏力症状评分降低(P0.01),总有效率升高(P0.05)。结论:八正散加减可促进膀胱尿液排出,减少残余尿量,缩短自行排尿时间,提高自主排尿能力的恢复,有效治疗痔瘘术后湿热下注型尿潴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肾通癃汤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80例宫颈癌术后尿潴留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肾通癃汤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系统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77.5%(P<0.05)。两组残留尿量、VAS、膀胱最大容量、逼尿肌顺应性、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力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膀胱初感容量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10.27±1.82)d和剩余尿量(54.26±14.17)ml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尿管滞留时间(14.51±3.26)d和剩余尿量(95.68±18.54)ml(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通癃汤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疗效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前列通窍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将7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7例采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治疗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前列通窍汤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膀胱逼尿肌储能)、炎症因子水平(血清IL-1β、IL-2、IL-10)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均明显降低,最大尿流率、膀胱逼尿肌储能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膀胱逼尿肌储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IL-1β,IL-2和IL-10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L-1β,IL-2和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通窍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前列腺炎有较好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逼尿肌收缩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八髎穴电针刺激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即骶神经起搏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2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进行骶神经起搏法治疗(八髎穴电针刺激法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对照组予以常规膀胱训练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情况,即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控尿费用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控尿费用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功能指标及平均控尿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髎穴电针刺激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能较好地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八髎穴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脊髓损伤后OAB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2例予尿道膀胱镜下膀胱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八髎穴治疗。8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间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每次排尿量变化,尿动力学变化,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及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表(OABSS)评分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日间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及每日漏尿次数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少(P0.05),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尿动力学参数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及膀胱顺应性升高(P0.05),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力降低(P0.05),I-QOL评分升高(P0.05),OABSS评分下降(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八髎穴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后OAB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尿动力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配合针刺膀胱三角区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脊髓损伤所致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穴取三阴交、足三里、中脘、天枢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膀胱三角区密集型针刺,每天1次,每次30min,治疗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评价两组患者排尿功能的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排尿功能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漏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5),观察组在漏尿次数、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优于对照组的83.3%(25/30,P0.05)。结论:常规针刺配合膀胱三角区密集型针刺对脊髓损伤所致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9.
李冬 《光明中医》2016,(12):1808-1810
目的观察艾灸合中药热敷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疗效,探讨护理体会。方法将122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两组均给予间歇导尿、排尿训练,对照组加用超短波治疗,观察组加用艾灸及中药热敷,4周后对比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愈显率81.96%优于对照组的59.02%,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膀胱初尿意容量、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合中药热敷治疗DNB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改善尿流动力学,恢复膀胱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联合膀胱体表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SCI)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例SCI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加间歇导尿,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八髎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LUTS评分明显减少,最大尿流率、平均单次尿量明显增加,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电针组各项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