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余立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2):2258-2259
2005年5月6日和7日,温州市××集团公司部分职工出现胃肠道疾病爆发事件。217人到各医院就诊,最终确定207人符合病例定义。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疾病爆发与食用该公司中心食堂5月6日中午提供的盒饭有关,但未能进一步确定可疑食品。共采集了67份肛拭样本,1份和6日中餐内容相同的6日晚餐盒饭以及其他2份食物样本。通过临床的、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的调查以及对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确认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集团公司中心食堂向各××路线上工作的约2 000多位职工提供中餐、晚餐盒饭。2005年5月7日,温州市…  相似文献   

2.
3.
李兴满 《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662-1662
2006年5月21日,文昌市龙楼镇某海鲜店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聚餐者85人,中毒28人,罹患率为32.9%。6例症状严重者住院后,经用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文昌市疾病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专业调查人员奔赴现场,与市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一同进行现场调查处理,并对中毒者开展流行病学和对食品加工、销售现场开展卫生学调查。根据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判定这是一起食用海虾而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2006年9月13日,浙江省温州市某中学因食用食堂提供的带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熟食而导致33人食物中毒,经医院及时诊治已全部治愈,现报道如下。1一般情况1.1罹患率2006年9月13日,浙江省温州市某中学先后发生33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相似的学生,并且均在学校食堂就餐,且有食用同类熟食就餐史。个案调查70人,发病33人,罹患率为47.1%。1.2临床表现本次食物中毒最短潜伏期为5h,最长潜伏期为16.5h,中位数为6.0h,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64.3%)、呕吐(85.4%)、腹痛(92.7%)、腹泻(100%)、呕吐1~7次,腹泻4~15进食食物名称人数发病数罹患率(…  相似文献   

7.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菌 ,必须在一下盐份的条件下才能生长 ,多存在于海产品中 ,由它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发生在沿海地区 ,内地较为少见。一九九八年九月 ,我区某酒店连续二天发生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流行病学调查  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七日上午十时 ,接一消费者投诉 ,昨日中午在某酒店办理 2 4桌酒席 ,当晚十一时起陆续有人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现在医院治疗。我站及时组成调查组前往医院进行个案调查 ,于中午十二时三十分到达该酒店 ,发现该酒店今日中午又办了 4 5桌酒席 ,菜谱与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可疑病原菌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按照g B/T4789.-2008、G B4789-2010,对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24份、酒店厨师肛拭子、手表面涂抹样各4份、厨房间餐具等涂抹样17份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 24份患者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2株,检出率为50%,其他样本未检出致病菌.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证实本次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了解食物中毒的发生经过及原因,为此类事件的预防和监督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次食物中毒发病47例,罹患率约为7.12%(47/660);潜伏期8~18 h,平均13 h;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所致,具体中毒食物不明。结论:本事件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出了预防类似食物中毒的监督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明确2010年7月31日发生于大连市某宾馆的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因与来源。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采集现患病例肛拭子6份、呕吐物1份、粪便1份;厨师肛拭子和手拭子各4份;外环境标本3份(菜刀1份,砧板1份,操作台1份);留样食品标本12份。在4份病人标本(3份肛拭子、1份粪便)、留样食品辣炒蚬子等5份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判断本起食物中毒为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辣炒蚬子引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2012年7月19日发生于广西北海市某饭店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旅游团食物中毒原因,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及现场样品采集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事件发病人数共53例,罹患率67.95%(53/78)。调查发现涉事旅游饭店卫生条件差、管理不规范,实验室检测结果:4份样品未检出目标致病菌;病例肛拭子标本5份中4份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1。结论须加强旅游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防止类似食物中毒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研究深圳市罗湖区2005-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获得的49株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流行情况。方法样品采用荧光PCR与传统分离培养同时检测,对分离获得的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49株副溶血性弧菌中,有12株不能分型,其余36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大致可分为Ⅰ、Ⅱ、Ⅲ3个群,相同血清型的菌株其PFGE型大致相同,同一起食物中毒的菌株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结论罗湖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存在流行克隆株,PFGE分子分型技术在食物中毒追踪溯源方面有重要提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1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检测过程的分析,探讨基层实验室如何提高食物中毒检测速度。方法采集食物中毒患者肛拭样本,参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从3份肛拭样品中检出3株副溶血性弧菌。结论运用相关标准的检测方法可快速检测出食物中毒致病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一起由两种罕见血清型混合感染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病原学的检测结果,为食物中毒病原学检查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对一起在龙门县人民医院就诊食物中毒事件的9例患者采集其肛拭子样本,参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 4789.7—2013) 等标准进行病原学分析鉴定。结果 本次事件出现临床症状者9例,其中≤20岁2例,20~<40岁1例,40~<60岁4例,≥60岁2例;9份肛拭子样本检出8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O2:K28构成比占25.00%(2/8);O8:K21构成比占75.00%(6/8);经PFGE分子分型,2株O2∶K28血清型(VP18171、VP18175)相似度为66.7%;3株O8∶K21血清型(VP18172、VP18173、VP18176)相似度为100.0%,与另外3株O8∶K21血清型(VP18177、VP18174、VP18170)相似度为88.4%~95.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除有1株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二重耐药、1株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3株菌株对头孢唑林耐药外,其它菌株对所有测试药物均敏感,无多重耐药现象。结论 此次食物中毒是由O2:K28和O8:K21这两种罕见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对该类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市2004-2010年该地区发生的47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7年间共发生47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总数的58.1%;高峰季节是7~9月份;发生地点以熟食卤菜店为主,中毒人数以集体食堂为多;中毒食物以凉拌菜、海水产品、未彻底加热的熟肉食品为主;中毒人群年龄、性别和职业无特异性;潜伏期平均12h;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应在高温季节对熟食卤菜店和集体食堂做好预防该类食物中毒的关键控制点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侯炎昌  杨晓华  肖娜 《热带医学杂志》2007,7(4):384-385,392
目的对一起可疑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进行实验室检测。方法依据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进行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共同鉴定病原菌。结果选取的6份样本中,有5份副溶血弧菌PCR结果为阳性,16份病人肛拭子中有11份分离出副溶血弧菌,生化反应呈三种模式,血清学分型亦有K6、K41和K56三种。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多种型别副溶血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六安市叶集区某学校一起食物中毒暴发事件进行调查,查找危险因素和传播途径,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调查对象的餐次、食物品类和进食份量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危险餐次和中毒食物。对学校食堂晚餐留样食物、部分病例吐泄物、厨工肛拭子、食堂器具表面拭子等样品进行5种常规致病菌的实验室培养检测,同时对肉烧菜豆中皂苷和植物凝集素检测。结果 2014年1月20日在学校食堂进食晚餐共有776人,共搜索到79例疑似病例,罹患率为10.2%(79/776)。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20日在学校食堂进食早餐和(或)中餐的学生均未发病,79例病例均进食过学校20日食堂晚餐,提示20日学校食堂晚餐为可疑餐次;食用肉烧菜豆和肉烧豆腐的师生发病风险分别是未食用者的32.08和2.22倍(OR=32.08、2.22),其他食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叉生分析结果显示,单独食用肉烧菜豆为发病危险因素(OR=22.67,95%CI:3.86~223.99)。食用肉烧菜豆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显示,随着进食肉烧菜豆的数量增加,病例发病的可能性亦增大,且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在20日晚餐样本和环境样本中未检出5种常规致病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系因菜豆烹调不当所导致。建议学校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管理措施及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宝安区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为预防控制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对宝安区2007-2012年确诊为食物中毒的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食物中毒23起,中毒255人,死亡4人。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共11起,中毒166人,占中毒总人数的65.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共10起,中毒173人,占中毒总人数的67.8%。结论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应加大集体食堂的监管力度,提高预防食物中毒的意识,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检测水产品食物中副溶血弧菌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副溶血弧菌的基因分型技术,应用于广州市水产品食物中毒居前列的致病菌——副溶血弧菌的检测,寻找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检验方法。方法分析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16S-23S rDNA IGS的相关信息(电泳图谱、序列分析等),找出合适的16S-23S rDNA IGS作为基因分型依据,建立副溶血性弧菌的基因分型技术。结果通过克隆和测序,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的16S-23S rDNA IGS片段,初步确定了以16S-23S rDNA IGS为分子标记的副溶血性弧菌基因分型技术。结论本检测方法不但快速、灵敏,还对深入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发病机制,研究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