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临床调研的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病房及血透室的慢性肾衰竭患者1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运用医学统计学的方法,研究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在1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阳虚证患者最多(38.0%),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6.0%),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接近(15.0%),肝肾阴虚证最少(7.0%)。邪实证型以湿热证患者出现频率最多(51.0%),湿浊证及血瘀证次之,分别占43.0%和49.0%,水气证和风动证较少(35%)。在中医各虚证证候与肾功能衰竭各期的关系统计中,脾肾气虚证主要见于肾功能代偿期、失代偿期及衰竭期,在尿毒症期降低(P0.05);脾肾阳虚证中尿毒症期为最多,代偿期、失代偿期和衰竭期均较少(P0.05);气阴两虚证主要见于失代偿期、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代偿期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散在见于肾功能衰竭各期中,无明显差异;阴阳两虚证主要见于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尿毒症所占比例较大(P0.05)。在中医正虚与邪实兼夹的分布中,纯虚证未兼挟邪实者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湿浊证在脾肾亏虚证中出现最多,湿热证在气阴两虚证中出现最多,水气证在脾肾阳虚证出现最多,在肝肾阴虚证出现最少,血瘀证主要在脾肾阳虚和脾肾气虚证出现最多,风动证在各虚证中较少见,缺乏统计学意义。慢性肾衰竭不同证型之间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将为今后的临床中医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共收集318例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分析,并按病程分层对证候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318例患者中,单纯虚证68例,占21.4%;单纯实证27例,占8.5%;虚实夹杂证223例,占70.1%。病程0~2年者可见以痰(湿)热互结为主的实证,病程2年以上者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病程10年以上者多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随着病程延长,血瘀证逐渐增多。结论随着病程进展,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证型由热盛津伤、痰热互结逐渐向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证转化,血瘀证、痰浊证是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常见兼夹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 共收集318例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分析,并按病程分层对证候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318例患者中,单纯虚证68例,占21.4%;单纯实证27例,占8.5%;虚实夹杂证223例,占70.1%.病程0~2年者可见以痰(湿)热互结为主的实证,病程2年以上者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病程10年以上者多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随着病程延长,血瘀证逐渐增多.结论 随着病程进展,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证型由热盛津伤、痰热互结逐渐向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证转化,血瘀证、痰浊证是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常见兼夹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89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辨证以虚证为主,兼夹实证,虚证主要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3型,所兼夹实证主要为血瘀证、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所有病例均予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并分析证型与显像结果的关系。结果:各虚证中所占比例为脾肾气虚证(51.68%)脾肾阳虚证(34.82%)肝肾阴虚证(13.5%),脾肾阳虚证肾小球滤过率(GFR)及有效血浆流量(ERPF)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虚证(P0.05);兼证中湿浊证(49.4%)血瘀证(24.7%)湿热证(19.1%)水气证(6.7%),血瘀证GFR及ERPF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型(P0.05)。结论:总体来看,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GFR、ERPF密切相关,各证型在CKD 5期呈动态变化趋势,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可以为CKD的中医证候诊断提供一个参考依据,并为CKD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临床治疗、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DN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临床表现进行传统的中医辨证分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患者血尿标本进行检测,分析DN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血、尿肿瘤坏死样凋亡微弱诱导因子(TWEAK)及血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作比较。【结果】(1)与健康组比较,DN无蛋白尿组、少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肾功能不全组等各期患者的血中TWEAK浓度均下降,尿TWEAK浓度及血中IL-1β浓度均上升(均P0.05);DN无蛋白尿组的血中IL-10浓度亦上升(P0.05)。(2)阴虚燥热证组血中TWEAK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各主证血中TWEAK浓度依次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燥热证组尿中TWEAK浓度也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各主证尿中TWEAK浓度依次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血中IL-1β水平,在所有证型中湿热证组表达最高(P0.05),阴虚燥热证组表达最低(P0.05);血中IL-10水平,在所有证型中阴虚燥热证组表达最高(P0.05),各主证血中IL-10水平依次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结论】DN中医辨证分型与TWEAK、IL-1β、IL-10等炎症因子有一定相关性,为临床治疗DN、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并评价持续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辨证证型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中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患者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问卷调查法及体测量法进行资料收集。以中医辨证证型为分组依据,对其生活质量调查以SF-36量表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128例患者中医主证证型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型共五型,各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9.1%(50/128)、26.6%(34/128)、17.2%(22/128)、7.0%(9/128)、10.1%(13/128);阴阳两虚型的SF-36评分值中PF、RP、BP、VT值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H、RE、MH是影响这类患者SF-36评分值的重要因素。本组患者高达64.8%的患者存在兼加证,其中兼夹热毒证和风动证者其SF-36值最低,与其他兼夹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H、RE、MH、SF、BP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持续腹膜透析患者SF-36评分值按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型的顺序呈递减趋势;兼夹证型中以血瘀证和湿浊证为多;兼夹热毒证和风动证者评分值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西医临床、牛津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IgA肾病患者108例,根据临床症候进行传统中医辨证,收集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资料,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牛津病理关系。结果 108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证型分为脾肾气虚36例(33.3%)、气阴两虚证40例(37.0%)、肝肾阴虚症25例(23.1%),脾肾阳虚证7例(6.5%)。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证以肉眼血尿多见,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以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多见。脾肾气虚、气阴两虚患者Lee氏分级较轻,以Ⅲ级为主(61.1%和67.5%);肝肾阴虚分级较重,以Ⅲ~Ⅳ级为主(92.0%);脾肾阳虚Lee氏分级最重,以Ⅳ~Ⅴ级为主(100%)。辨证分型与Lee氏分级显著相关(r=0.28,P<0.01)。内皮细胞增生(E)在气阴两虚证(20.0%)、脾肾阳虚证(28.6%)所占比例高于脾肾气虚证(2.8%)、肝肾阴虚证(8.0%);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T1/T2)在脾肾阳虚证所占比例最高(100%),其次为肝肾阴虚证(64.0%),脾肾气虚证(25.0%)与气阴两虚症(30.0%)所占比例较低。脾肾阳虚证的牛津病理总积分最高为(12.57±2.51)分,其次为肝肾阴虚证(7.72±4.88)分,脾肾气虚证(4.05±3.79)分与气阴两虚证(5.08±3.91)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与牛津病理总积分显著相关(r=0.470,P<0.01)。脾肾阳虚证出现肾小球硬化的比例显著高于气阴两虚证(P<0.05);气阴两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新月体出现的比例显著高于脾肾气虚证。结论 IgA肾病中医证型与牛津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病变程度显著相关,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对预测肾脏病理改变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的中医证型特点与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以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对1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主证与兼证的辨证分型。同时检测生化、血常规、透析充分性(KT/V)、甲状旁腺素(iPTH)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例患者中,脾肾气虚患者和肝肾阴虚患者明显多于脾肾阳虚患者和阴阳两虚患者(P<0.05)。兼有瘀血的患者明显多于风动/风燥、水湿和湿热兼证者(P<0.01)。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患者透析龄<5年的比例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和阴阳两虚证(P<0.05)。阴阳两虚证的KT/V、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均值均显著低于其他三证(P<0.05)。阴阳两虚和脾肾阳虚患者的iPTH和hs-CRP水平则高于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患者。兼夹证中水湿证的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其他三证,风动/风燥证的iPTH水平则高于另三证(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特殊性,临床须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加以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成人型多囊肾(ADPKD)的中医虚证证型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315例ADPK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血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等临床特征,将本虚证分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等4种证型,分析中医虚证证型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各本虚证之间的年龄、收缩压、血肌酐、eGFR、血红蛋白、血尿酸、尿素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脾肾阳虚证患者年龄最大,收缩压最高,血肌酐最高,eGFR最低,这表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肾功能损害最严重。(2)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法筛选出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消除自变量混杂因素后,ADPKD患者中医虚证分型与年龄的大小和血肌酐、总胆固醇、尿素氮的水平高低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ADPKD患者以脾肾阳虚证的肾功能损害最严重,其中医证型与年龄分布、血肌酐、总胆固醇、尿素氮等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疾病(CKD)3,4,5各期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疾病患者29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观察正虚证和标实证在CKD3,4,5各期分布情况及正虚标实证兼夹分布情况。结果CKD3期正虚证中脾肾气虚出现频率最高,标实证中湿热出现频率最高;CKD4,5期正虚证中脾肾阳虚出现频率最高,标实证中湿浊出现频率最高。结论CKD3,4,5期正虚证的演变遵循由脾肾气虚到脾肾阳虚的规律。标实证主要为湿热、湿浊和血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4例,通过检测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诊断H型高血压,对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分析比较各证型之间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分级及Hcy水平。【结果】144例H型高血压患者可归属为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其中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分布最广。144例H型高血压患者男性所占百分比(106/144,73.6%)高于女性(38/144,26.4%);痰湿壅盛证H型高血压患者男性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患者的Hcy水平最高(P0.01),其他证型患者之间的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级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1级和2级患者(P0.05),1级和2级患者之间的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型高血压中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分布最广,其中痰湿壅盛证患者的Hcy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附545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病程、家族史、体重指数、并发症及合并症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方法:对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45例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整理。结果:年龄及病程与证型显著相关,表现为:随年龄增加热盛伤津证比例递减,气阴两虚夹瘀证比例递增;随病程增加热盛伤津证、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比例递减,肝肾阴虚夹瘀证、气阴两虚夹瘀证、阴阳两虚证比例递增(P均<0.01﹚。体重指数与证型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并发酮症者热盛伤津证比例明显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肾病及眼病者肝肾阴虚夹瘀证及气阴两虚夹瘀证比例明显增加,有显著差异(P均<0.001﹚。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脑血管病变及其他合并症(高尿酸血症、痛风及冠心病)与证型无相关性,且各合并症之间与证型亦无相关性(P均>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病人主要中医证型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30例糖尿病肾病病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采集病人年龄、性别、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和望闻问切四诊信息,经专家辨证分型,分析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频次、频率分布,对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肾病病人中医证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中医证侯分布以气阴两虚证(29.23%)、脾肾阳虚证(20.77%)、阴虚燥热证(16.92%)、肝肾阴虚证(13.85%)为主。各中医证型分布频率为: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燥热证>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瘀毒互结证>阴阳两虚证。不同性别、是否久坐、有无家族史的糖尿病肾病病人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及有无吸烟史和饮酒史糖尿病肾病病人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病人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和饮酒史是气阴两虚证的危险性因素(P<0.05~P<0.01),年龄、饮酒史是脾肾阳虚证的危险因素(P<0.01),体质量指数是阴虚燥热证的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14.
1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证证候分布规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中医虚证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80例CRF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中医虚证证候分布特点。结果:CRF患者虚证以脾肾气阴两虚为主,占45.6%;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次之,分别占20.0%与17.8%;阴阳两虚证占10.6%,肝肾阴虚证占6.1%。同时,CRF患者虚证证侯分布有其阶段性,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以脾肾气阴两虚和脾肾气虚为主;尿毒症期虽然仍以气阴两虚为主,但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均有所增加;肝肾阴虚散见于各期。结论:脾肾气阴两虚证为CRF虚证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chronic kidney disease-renal anemia, CKD-RA)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CKD-RA的精准辨证和规范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49例CKD 3—5期非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学、肾功能、贫血、铁代谢等临床资料,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布与CKD分期、铁缺乏、贫血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CKD 3—5期的肾性贫血患者本虚证以肝肾阴虚证(36.95%)为主,主要分布在CKD 4期;其次为脾肾阳虚证,主要分布在CKD 3期;脾肾阳虚证与肝肾阴虚证在CKD 5期所占比例相同。69.88%的患者表现为虚实夹杂,脾肾阳虚兼水湿证最多见;肝肾阴虚在兼湿热证、血瘀证和浊毒证中均占比最高。与单纯的RA比较,伴有铁缺乏的RA患者在4种中医证型中的占比有显著性差异(χ2=7.813,P=0.049)。肝肾阴虚证在伴有铁缺乏的RA患者中比例较高,与脾肾气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气血两虚证患者血红蛋白均低于其他3种证型(P<0.05),血清铁高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P<0.05)。肝肾阴虚...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的高血压其左室肥厚程度是否存在的差别。方法 选择不同证型的原发性高血压共80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肥厚参数。结果 阴阳两虚组与阴虚阳亢组比较,肝火亢盛组与痰湿壅盛组比较左室肥厚参数差异无显著性;肝火亢盛组与阴阳两虚组、阴虚阳亢组比较及痰湿壅盛组与阴阳两虚组、阴虚阳亢组比较,左室肥厚参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虚证”之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组较“实证”之肝火亢盛、痰湿壅盛组左室肥厚程度更甚,提示虚证与实证比较,心脏损害有加重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主要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慢性肾脏疾病3~4期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188例患者中,脾肾阳虚证86例(45.8%),阴阳两虚证42例(22.3%),脾肾气虚证26例(13.8%),脾肾气阴两虚证22例(11.7%),肝肾阴虚证12例(6.4%)。兼证中湿热证32例(34.0%),血瘀证11例(11.7%),湿浊证6例(6.3%),水气证3例(3.2%),风动证1例(1.1%),无兼证42例(44.7%)。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阴虚证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脾肾阳虚证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脾肾阳虚证的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证(P<0.01)。脾肾气虚证中肥胖比例最高。病程>5年患者兼证发生率明显高于0~5年的患者(P<0.05)。结论:脾肾阳虚证是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肾功能等临床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老年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展开分析。方法选取100例老年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多项生化指标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根据中医辨证分为五组,以气阴两虚证型最多,其次血瘀脉络证,再其次为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证和阴阳两虚证。血瘀脉络组及气阴两虚组合并高血压及冠心病明显大于其他三组,而且血瘀脉络组气阴两虚组,有显著性差异(χ~2=11.403,P=0.009)。血瘀脉络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与气阴两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瘀脉络组、阴阳两虚组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气阴两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瘀脉络组、气阴两虚组同型半胱氨酸与阴虚热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瘀脉络组(HOMA-IR)气阴两虚组(HOMA-IR)湿热困脾组、阴虚热盛组、阴阳两虚组(HOMA-IR),气阴两虚组及血瘀脉络组与湿热困脾组、阴虚热盛组、阴阳两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OMA-β(CP)湿热困脾组、阴虚热盛组、阴阳两虚组明显大于气阴两虚组及血瘀脉络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的理化指标的确存在差异性,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5种证型(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脉图参数的变化,建立各证型判别模式,辅助临床诊断。方法采用上海道生公司生产的DS01-C型脉象仪分别对健康对照组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组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脉象以平脉为主,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弦脉及其兼脉为主。随着病情发展,脉象也相应发生变化,脾肾气虚,脾肾阳虚以弦脉为主,肝肾阴虚与气阴两虚患者比较,两组以弦脉兼数脉多见外,肝肾阴虚还兼沉脉。阴阳两虚患者脉象以脉缓弦或弦兼数。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脉象改变以弦脉及相兼脉为主,各证型脉象变化复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前后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方法 将10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分为脾肾气虚组16例、脾肾阳虚组12例、肝肾阴虚组25例、气阴两虚组13例、阴阳两虚组21例、湿浊内阻组15例.对患者透析前后分别进行血氧饱和度测定,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脾肾气虚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气阴两虚组、阴阳两虚组、湿浊内阻组透析后血氧饱和度均低于本组透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组透析后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脾肾阳虚型的患者血液透析后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其他证型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