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频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中医证候变化特征。方法将82例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且以固有透析频率维持血液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的患者根据其透析频率分为3组。A组(2周4次透析)12例、B组(2周5次)27例和C组(2周6次透析)43例。分别于透析前和透析3个月时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诊断其中医证候,并检测比较透析3个月时3组残余尿量、溶质清除指数(Kt/V)、血肌酐、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水平、血压等相关指标、年龄、透析龄、单次透析时间、单次透析超滤量等临床资料及2年生存率。结果与B组和C组比较,A组透析3个月时的残余尿量更多,年龄更大,透析龄更短,单次透析时间更长;与C组比较,B组透析3个月时的残余尿量更多,年龄更大,透析龄更短,单次透析时间更长(P0.05)。3组2年生存率和透析前后中医证候频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透析3个月中医证候频数从高到低均为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透析3个月,3组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候频数均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而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证候频数则均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结论较低频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在取得较好预后情况的基础上有助于维持患者肾功能,不同透析频率对其中医证候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以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等中医证候为主,且治疗可进一步加重其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前后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方法 将10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分为脾肾气虚组16例、脾肾阳虚组12例、肝肾阴虚组25例、气阴两虚组13例、阴阳两虚组21例、湿浊内阻组15例.对患者透析前后分别进行血氧饱和度测定,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脾肾气虚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气阴两虚组、阴阳两虚组、湿浊内阻组透析后血氧饱和度均低于本组透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组透析后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脾肾阳虚型的患者血液透析后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其他证型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心脏损害与中医证型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共108例CKD3期(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中医证型、临床指标和心脏超声心动图(简称心超)指标等,分析中医证型与心超指标的相关性及心脏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CKD3期患者中有48.1%存在心脏结构改变,19.4%存在心肌肥厚,82.4%存在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高血压、高血压病史时间、贫血、磷离子与心肌肥厚相关(P0.05),年龄和游离甲状腺素是瓣膜返流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2)正虚证中,阴阳两虚证的心脏损害程度比脾肾阳虚证和气阴两虚证高,而且阴阳两虚证的心功能损害相对于其他证型更为严重(P0.05)。心室重构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邪实证兼夹组的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大于无邪实证兼夹组(P0.05)。邪实证中,血瘀证心室重构发生率高于湿热证(P0.01),其余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D3期患者舒张功能减退和心脏结构改变已较普遍,部分患者存在心肌肥厚。贫血、高血压、高血压患病时间、磷离子是心肌肥厚的危险因素。阴阳两虚证的心脏损害程度比脾肾阳虚证和气阴两虚证高,而且阴阳两虚证的心功能损害相对于其他证型更严重,兼夹实邪可进一步加重心脏损害程度,其中兼有血瘀证的心肌肥厚和心室、心房扩大程度均较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IgA肾病的病理分级与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结果。方法:123例均选择行肾穿刺活检确诊的IgA肾病患者123例。分为牌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3型。其中脾肾气虚型40例;肝肾阴虚型24例;气阴两虚型59例。通过血压及生化指标检测:肾活检前1周内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h尿蛋白定量、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IgA、IgG、IgM、C3。肾组织光镜:病理标本根据Lee分级标准将IgA肾病分为I~V级。结果:三组证型中肝肾阴虚型SCr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型(P0.01);3组间Ccr、BUN、TG、IgA、IgM、C3、DBP含量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气虚型Alb水平低于气阴两虚型(P0.05),24h尿蛋白定量大于气阴两虚型(P0.05);脾肾气虚型TC水平高于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型(P0.01);肝肾阴虚型IgG水平低于气阴两虚型(P0.05),脾肾气虚型和肝肾阴虚型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型SBP高于气阴两虚型(P0.05)。各证型患者病理分级中Ⅲ级~Ⅳ级最多见,共95例占77.24%。脾肾气虚型病理分级百分比相对级别较低,而肝肾阴虚型病理分级百分比相对级别较高,但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IgA肾病的病理分级可对实验室指标的早期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不同中医证型免疫荧光病理检查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已行肾组织活检的LN患者116例,将所有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热毒炽盛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型4型,记录免疫荧光病理结果,分析其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免疫荧光的差异。【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116例LN患者中,脾肾两虚型59例,热毒炽盛型30例,肝肾阴虚型14例,气阴两虚型13例。(2)LN患者的Ig A、Ig G、Ig M、C3、Fi 5种荧光抗体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Ig A、C3为主,Fi最低。(3)不同中医证型的"满堂亮"现象(免疫荧光染色在5种抗体中同时出现阳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毒炽盛型所占比例最高。(4)不同中医证型的免疫荧光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患者免疫复合物沉积以Ig A、C3为主,"满堂亮"现象在热毒炽盛型患者中最多见,但难以从免疫荧光结果来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10):2067-2072
【目的】探索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期为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不同性别、年龄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及糖尿病病程及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并发尿路感染的关系。【结果】(1)性别、年龄分布: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中,以女性为主,占88.33%(265/300),而男性较少,仅占11.67%(35/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以60~70岁年龄段为主,其次为70~80岁和50~60岁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肾阴虚夹痰瘀证为主,占87.67%(263/300),与非肝肾阴虚夹痰瘀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性别、年龄段的中医证型分布: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均以肝肾阴虚夹痰瘀证为主;湿热互结证主要集中于40~50岁,肝肾阴虚夹痰瘀证和气阴两虚证主要集中于60~70岁,阴阳两虚证主要集中于80岁以上患者;不同性别、年龄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糖尿病病程≥120个月(10年)以及发病期间FBG≥7 mmol/L、2hPG≥10 mmol/L、HbAlc≥7%的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机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以女性为多见,肝肾阴虚夹痰瘀证是其最常见证型,且不同性别、年龄段的中医证型分布有所不同;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及FBG、2hPG、HbAl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联合沙利度胺片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3∶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20例,其中治疗组6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热血瘀型(22例)、肝盛脾虚型(21例)、气阴两虚型(17例)3组。治疗组在辨证基础上服用中药汤剂联合沙利度胺片治疗,对照组给予沙利度胺片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各组患者的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AFP)水平、Karnofsky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肝热血瘀组、肝盛脾虚组、气阴两虚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Karnofsky评分改善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或P0.01)。(2)治疗后,肝热血瘀型及肝盛脾虚型患者的AFP水平有所下降(P0.01),Child-Pugh分级有所改善(P0.05),且其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3)治疗过程中,除2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例)出现短暂便秘反应外,其余未见有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中医辨证联合沙利度胺片治疗肝癌有效,在改善肝癌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肝功能以及稳定肿瘤细胞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肾康水丸治疗Ⅲ期糖尿病肾病(DN)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Ⅲ期DN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DN基础治疗(包括合理膳食、优质蛋白饮食及采取个体化降糖、降压方案治疗等),治疗组给予DN基础治疗联合糖肾康水丸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血清胱抑素C(Cys-C)、尿中微量白蛋白(mALB)和尿蛋白排泄率(UAER)的改善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46.67%,治疗组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在降低尿频量多有泡沫、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等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FPG、2hPG、Cys-C、m ALB和UAER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事件,且2组的安全性指标也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糖肾康水丸治疗Ⅲ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排泄率,部分恢复受损的肾脏功能,调节血糖水平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20例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年龄、性别、血糖、血压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IFG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以阴阳两虚证最常见,其次为气阴两虚证、气滞痰湿证和肝郁脾虚证。不同年龄段的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证与年龄关系密切。结论:阴阳两虚证是IFG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一个最常见证候。  相似文献   

1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的中医证型特点与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以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对1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主证与兼证的辨证分型。同时检测生化、血常规、透析充分性(KT/V)、甲状旁腺素(iPTH)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例患者中,脾肾气虚患者和肝肾阴虚患者明显多于脾肾阳虚患者和阴阳两虚患者(P<0.05)。兼有瘀血的患者明显多于风动/风燥、水湿和湿热兼证者(P<0.01)。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患者透析龄<5年的比例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和阴阳两虚证(P<0.05)。阴阳两虚证的KT/V、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均值均显著低于其他三证(P<0.05)。阴阳两虚和脾肾阳虚患者的iPTH和hs-CRP水平则高于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患者。兼夹证中水湿证的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其他三证,风动/风燥证的iPTH水平则高于另三证(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特殊性,临床须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加以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药干预作探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4例列为对象并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以中药治疗;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糖尿病肾病中医症候分布特点:气阴两虚(39.06%)、阴阳两虚(6.25%)、阴虚内热(21.88%)、肝肾阴虚(15.63%)、脾肾阳虚(17.19%);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88%)高于对照组(71.88%),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时,需依据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给予中药治疗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片联合丹芪益肾方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中的防治效果。【方法】将13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观察组给予厄贝沙坦片联合丹芪益肾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片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及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肾功能指标(血肌酐、24 h尿蛋白、尿素氮)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对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血肌酐、24 h尿蛋白等指标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控制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3.94%和89.39%,对照组分别为27.27%和75.76%,观察组的控制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片联合丹芪益肾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具有较好疗效,能改善患者的血糖指标,保护患者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各中医证型患者在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CD62P)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内皮损伤、炎症反应、血小板活化的关系.[方法]将冠心病患者186例分为心血瘀阻型、痰阻心脉型、心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及阳气虚衰型,另选正常对照组30例,检测各组血中vWF、hs-CRP、CD62P水平.[结果]冠心病各中医证型患者血中vWF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但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冠心病各中医证型CD62水平比较,阳气虚衰型显著高于心血瘀阻型、痰阻心脉型、心肾阴虚型及气阴两虚型(P<0.05或P<0.01);各中医证型中阳气虚衰型患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心血瘀阻型、痰阻心脉型、心肾阴虚型、气阴两虚(P<0.05或P<0.01);各中医证型中阳气虚衰型患者hs-CRP异常率最高(73.3%),经卡方检验.与心血瘀阻型、痰阻心脉型、心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冠心病各中医证型内皮损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炎症反应及血小板活化与阳气虚衰证型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并评价持续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辨证证型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中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患者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问卷调查法及体测量法进行资料收集。以中医辨证证型为分组依据,对其生活质量调查以SF-36量表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128例患者中医主证证型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型共五型,各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9.1%(50/128)、26.6%(34/128)、17.2%(22/128)、7.0%(9/128)、10.1%(13/128);阴阳两虚型的SF-36评分值中PF、RP、BP、VT值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H、RE、MH是影响这类患者SF-36评分值的重要因素。本组患者高达64.8%的患者存在兼加证,其中兼夹热毒证和风动证者其SF-36值最低,与其他兼夹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H、RE、MH、SF、BP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持续腹膜透析患者SF-36评分值按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型的顺序呈递减趋势;兼夹证型中以血瘀证和湿浊证为多;兼夹热毒证和风动证者评分值最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共收集318例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分析,并按病程分层对证候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318例患者中,单纯虚证68例,占21.4%;单纯实证27例,占8.5%;虚实夹杂证223例,占70.1%。病程0~2年者可见以痰(湿)热互结为主的实证,病程2年以上者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病程10年以上者多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随着病程延长,血瘀证逐渐增多。结论随着病程进展,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证型由热盛津伤、痰热互结逐渐向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证转化,血瘀证、痰浊证是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常见兼夹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联合脐贴左归丸对气阴两虚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5月,选择京东誉美中西医结合肾病医院血液净化室MHD患者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型患者3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9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给予黄芪注射液0.5 m L,透析日(每周2~3次)行足三里穴位注射,同时配合脐贴左归丸(每天8 h),间断治疗3个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人体测量指标、改良SGA评分、生化指标、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等,分析、评价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脐贴改善MHD患者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MI(19.97±0.31)kg/m~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116.54±15.46)g/L,Alb(41.15±3.87)g/L,BUN(31.45±1.96)m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良SGA评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主要症状疗效率对比,治疗组效果明显。结论足三里注射黄芪注射液联合脐贴左归丸对气阴两虚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附545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病程、家族史、体重指数、并发症及合并症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方法:对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45例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整理。结果:年龄及病程与证型显著相关,表现为:随年龄增加热盛伤津证比例递减,气阴两虚夹瘀证比例递增;随病程增加热盛伤津证、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比例递减,肝肾阴虚夹瘀证、气阴两虚夹瘀证、阴阳两虚证比例递增(P均<0.01﹚。体重指数与证型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并发酮症者热盛伤津证比例明显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肾病及眼病者肝肾阴虚夹瘀证及气阴两虚夹瘀证比例明显增加,有显著差异(P均<0.001﹚。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脑血管病变及其他合并症(高尿酸血症、痛风及冠心病)与证型无相关性,且各合并症之间与证型亦无相关性(P均>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V期并伴有气阴两虚证候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4年9月至2012年7月在本院透析符合气阴两虚证型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20例纳入本研究,随机抽取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透析方案治疗;另60例为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4周,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气阴两虚证候积分评分、血压及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气阴两虚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透前透后收缩压、透后舒张压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血红蛋白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治疗后,患者透前收缩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能明显改善透析患者气阴两虚证候,提高透析中血压、血红蛋白,提高患者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中医证型、证素分布规律。方法:检索2007-2016年有关PNS中医证型分布的文献资料,筛选合格文献,利用统计学软件对其证型、证素进行统计描述。结果:PNS常见证型为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肺肾气虚,其病位要素以肾为主,病性要素以阴虚、气虚、阳虚为主。其中激素治疗PNS足量阶段证型以阴虚火旺为主,减量阶段以气阴两虚为主,维持阶段以脾肾阳虚为主。结论:PNS病位集中在肾,病性以虚为主,且在激素治疗不同阶段证候表现不同,为其证候规范化及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IgA肾病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IgA肾病肾脏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探索IgA肾病中医辩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方法:将40例IgA肾病患者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三型,观察证型与肾脏病理的关系.结果:IgA肾病脾肾气虚型Lee氏分级多集中在Ⅱ~Ⅲ级,肝肾阴虚型多集中在Ⅳ~Ⅴ级,气阴两虚型在病理分级上较分散,但各组证型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阴虚型Katafuchi各项积分均高于脾肾气虚型(P<0.05),其肾小管间质评分明显高于气阴两虚型(P<0.05).结论:(1)脾肾气虚型IgA肾病患者病理损害较轻,肝肾阴虚型IgA肾病患者病理损害较其他两个证型更为严重.(2)MMP-2的表达强度同病理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而中医不同证型与MMP-2表达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