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伤寒论>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篇中阐述了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辨明虚实变化,方能掌握太阴病的实质.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不以一法一方为据,而以脉证为凭,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正>门九章教授是山西门氏杂病流派主要学术传承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山西名医"。多年来致力于经方的研究和传承,在临床实践中注重人体功能及方证、药证的研究,基于多年治疗慢性病、疑难重症的经验,提出"大病以胃"的思想,笔者试从理中汤联合方组对其阐述如下。1 《伤寒杂病论》理中汤相关条文理论分析理中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又名人参汤(《金匮要略》卷上)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的经  相似文献   

3.
论文从寒热、汗、脉象、四肢、二便等诸方面,结合<伤寒论>的有关条文,对太阴病表证期的症状特点与病理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与辨析,以期提高对太阴病表证的辨识能力,并从中领悟到仲景对太阴病表证为什么只言"脉浮"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门九章教授运用“大病以胃”思想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经验。门九章教授认为糖尿病胃轻瘫的重要病机为脾胃阳虚。临证重视顾护胃气,温阳健脾,兼顾理气化痰、清热除湿、活血化瘀等,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5.
《四川中医》2021,39(9):27-29
病势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总体趋势,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病势"的角度,梳理《伤寒论》中合病、并病的条文后,提出阳经合病,在于"顺势";阴经合病,在于"并行";阴阳合病,在于"同治";阳经并病,在于"分治";阴经并病,在于"独行";阴阳并病,在于"取势"。临床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合病、并病,应当针对病势,组方用药,方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6.
<正>太阳病变证是太阳病误治、失治,当汗不汗,或汗不如法,或由于感邪轻重不同,或个体体质之异,疾病不循一般规律发展变化,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有些很难归属于六经中的病证,所以变证也叫坏病。坏病并不是病情恶化到不治之证,而是六经病证中的一种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7.
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谨察阴阳,以平为期”4个方面,总结《伤寒论》调和阴阳治则的运用。提出调整阴阳,并非单纯依据患者的寒热虚实之象补虚、泻实,而是透过表象判断阴阳失衡的根本原因,灵活地把握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的尺度。  相似文献   

8.
邓伟哲  杨志欣 《中医药学刊》2001,19(5):462-462,511
通过脑梗塞病例的介绍,探讨了《伤寒论》第278条“太阴病阳复欲解之下列”关于“暴烦与下利”的发生先后和“太阴病转愈”是否是“太阴病自愈”的问题,从而提出烦躁与下利的发生先后并不重要,关键是伴有症状决定其转归。同时认为此证病机不是阳郁,而是脾胃阳虚轻证并胃中停有积滞的虚实夹杂之证,从而提出该证不是太阴病的自愈症。  相似文献   

9.
门九章教授从胃气理论出发,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症状特点以及相应的中医学机理,阐述了顾护胃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脾胃系症状、危重症、存津液等方面的重要性、作用机理以及基本的中医防治思路。同时,本文还简要介绍了门九章教授"大病以胃"治疗思想的内容,进一步强调了顾护胃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有两条论及“坏病”。原文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外,仍不解者,此为坏病……”267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指语,柴胡杨证罢,此为坏病”,坏病由此得名。但所叙证候不详,所叙成因难辨,至于坏病的预后等,没有提及。历代医家对此各抒己见,使医学界莫衷一是。现就“坏病”的概念、范畴、成因、治则诸方面,进行探讨。显坏病的概念及范畴《伤寒论》原书中,除267条有“谚语”一症外,未具体描述坏病症状,亦未指出哪些疾病展坏病范畴。关于坏病的内容,历来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坏病可以命名,知其…  相似文献   

11.
从治疗目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制药服药法等方面对《伤寒论》中"和"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仲景辨证论治立足于"和"的思想,体现了中医治病特色,对后世临床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浅述《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仲景十分重视对《内经》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尤其在临床未病医学方面,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内核,其未病医学思想包括两大基本内容,即养生防病和已病早治两个方面。前者属于预防的养生医学范畴,后者属于临床治疗医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罗任 《国医论坛》2006,21(5):9-10
《温病条辨》是一部辉煌的温病学著作,是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并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了温病的证治内容,详备了温病病证的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1].且抛开《 温病条辨》的学术价值不论,该书所体现的多种逻辑思维方法早已突破了传统中医类比思维的局限,体现了先进的逻辑思维特色.系统论逻辑思维便是其中一种,吴氏灵活运用该思维方法构筑了其温病思想的整体框架,同时向人们传达了其著《温病条辨》的思想主线.  相似文献   

14.
小便不利的病机常与气化不行、湿热、津伤、气不化津有关,成因主要由于三焦气化不能运行。小便的变化,反应人体津液之盈亏,脏腑功能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对诊断疾病、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疾病在表还是在里,病性属寒还是属热,以及太阳腑证之属于蓄水还是蓄血,皆可于小便不利这一体征中获得准确信息。"整体观"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的协调运转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诊疗时不可偏于一征一症,必须全面观察,四诊合参,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在复杂的病症面前,认清疾病的本质,制定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建华 《山西中医》2010,26(10):1-4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伤寒病证的发生、演变、治疗、预后情况与脾胃密切相关.从脾胃功能与伤寒发病的关系、顾护脾胃在伤寒治疗中的意义及脾胃盛衰对伤寒预后的影响诸方面探讨脾胃在伤寒证治中的意义,研究〈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预后 ,指医生对病人患某一疾病之后的发展过程和后果的估计和预见。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 ,对每一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后果 ,均具有足够的、充分的估计和科学的预见 ,充分体现了仲景的医学预后思想。兹仅就《伤寒论》中有关对疾病预后的论述 ,浅析于后。1 据天人相应理论 ,论邪气欲解之时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 ,天之六淫能伤人致病 ,然一年、一季、一天的阴阳盛衰序变 ,亦能助人之正气抗邪外出。基于此 ,仲景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 ,提出了六经病证的欲解时间。如第 9、1 98、2 72、2 75、2 91、32 8条 …  相似文献   

17.
杨杰 《中医药通报》2007,6(2):24-25
《伤寒论》中寒化证居于首位,治疗大法侧重于辛温。从而传统有“伤寒法在救阳”的认识。其实,伤寒也有养阴法的运用。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七种养阴法的介绍,从而建立对《伤寒论》养阴法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张静莎  耿连岐 《光明中医》2016,(14):2006-2009
从《伤寒论》中脉诊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仲景祖师脉证合参用于指导临床的学习体会。本人初入临床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患者,深感惶恐,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工作之余,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巨著,顿感无处下手,幸有名师指导,师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中医医院针灸科耿连岐主任,老师教导:《伤寒论》是学习中医诊病的桥梁,而从脉学切入学习《伤寒论》是开启中医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桂枝在《伤寒论》中应用十分灵活,不拘一方一法,非单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关键在于配伍,配伍不同则具解肌发表、平冲降逆、温经活血、化气行水、通阳化饮、温通心阳、温中健脾、散寒止痛之功,必须掌握其处方原理及药物间的配伍关系,不可只看单味药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幽闭"考略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极为残酷的摧残妇女的酷型———幽闭 ,正如鲁迅 1 93 5年 1 2月 1 1日在《病后杂谈》一文中所说 :“医术和虐刑 ,都是要生理学和解剖学智识的 ,中国却怪得很 ,固有的医书上的人身五脏图 ,真是草率错误到见不得人 ,但虐刑的方法 ,则往往好像古人早懂得了现代的科学。例如罢 ,谁都知道 ,从周到汉 ,有一种施于男子的‘宫刑’ ,也叫‘腐刑’ ,次于‘大辟’一等。对于女性就叫‘幽闭’ ,向来不大有人提起那方法 ,但总之 ,是决非将她关起来 ,或者将它缝起来。近时好象被我查出一点大概来了 ,那办法的凶恶 ,妥当 ,而又合乎解剖学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