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性及质粒介导耐药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等,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上升迅速。研究发现,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主要为靶位改变及主动外排,两者均为染色体介导,近年发现了与前两者完全不同的质粒介导耐药机制,且在越来越多的临床菌株中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2.
李梅  王文香  沈跃飞  潘发愤 《浙江医学》2016,38(1):29-31,35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机制,为控制其耐药性传播提供依据。方法筛选住院患者对环丙沙星耐药的69株铜绿假单胞菌,PCR筛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ac(6'')-Ib-cr],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接合转移试验验证PMQR基因。结果69株受试株中,12株aac(6'')-Ib-cr基因阳性,经DNA测序、BLAST比对,3株携带aac(6'')-Ib-cr基因(含有Trp-102→Arg和Asp-179→Tyr突变),另有3株为aac(6'')-Ib野生型;质粒接合转移试验结果阴性;未检出qnr基因。结论铜绿假单胞菌PMQR基因以aac(6'')-Ib-cr基因为主,未检出qnr基因,aac(6'')-Ib-cr基因介导低水平耐药。  相似文献   

3.
肠杆菌科质粒介导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肠杆菌中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大多是由染色体突变引起的,但也可能由含Qnr基因的质粒介导。Qnr蛋白保护DNA不受喹诺酮类药物的影响而降低敏感性,如萘啶酸。Qnr蛋白包括QnrA蛋白、QnrB蛋白和QnrS蛋白,在亚洲广泛存在于被克拉维酸抑制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的肠杆菌科中,并快速蔓延。QnrA基因包含在su l1型整合子中。近年来,在水生的海藻谢瓦纳拉菌中发现了与QnrA基因起源非常接近的基因,提示液体环境可能决定了QnrA基因在体内的转移场所。进一步分析这种基因转移的作用,可能对阻止这种耐药性在肠杆菌科细菌中的蔓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并可能引出一种新的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4.
何菡  孙桂珍  王清涛 《北京医学》2012,34(12):1055-1059
目的 了解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在肺炎克雷伯杆菌中的流行情况并探讨其相关耐药机制.方法 纸片法和E-test法检测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多重PCR方法检测菌株中qnr的携带情况;接合实验证实qnr的可转移性;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PCR(ERIC-PCR)分型检测qnr阳性菌株的同源性;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检测qnr阳性菌株染色体旋转酶GyrA和拓扑异构酶ParC变异位点.结果 200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临床分离的16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中检出48株qnr阳性菌株,分别为1株qnrA阳性菌,21株qnrB阳性菌,22株qnrS阳性菌,4株同时携带qnrB和qnrS.25株qnrB阳性菌和7株qnrS阳性菌接合实验成功.同源性分析未发现qnr基因在院内有暴发流行.检测到GyrA亚基存在4种氨基酸突变类型,ParC亚基存在2种氨基酸突变类型.结论 本研究分离的肺炎克雷伯杆菌中qnrB和qnrS为流行亚型.qnr基因在不同菌株中可水平转移,与编码GyrA和ParC氨基酸位点突变同时存在时可导致高水平耐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qnr基因在临床分离的三种常见肠杆菌科细菌中的分布,研究qnr阳性株的质粒特性和流行播散情况.方法 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检测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检测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 (qnrA、qnrB、qnrC、qnrD、qnrS),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比对以确定基因型;.对qnr基因阳性菌株进行接合转移试验,探讨qnr基因的可转移性;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分析同源性及流行播散情况.结果 301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qnr阳性菌株14株,其中2株同时携带两种基因,qnrA、qnrB、qnrS基因分别检出5、2、9株;14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出qnr阳性菌株17株,其中1株同时携带两种基因,qnrA、qnrB、qnrS基因分别检出1、11、6株;173株阴沟肠杆菌中共检出qnr阳性菌株57株,其中3株同时携带两种基因,qnrA、qnrB、qnrS基因分别检出14、36、10株;所有菌株中均未检出qnrC和qnrD基因;接合转移试验结果显示,14株qnr基因阳性的大肠埃希菌、17株qnr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和57株qnr阳性阴沟肠杆菌中分别有4、3和26株体外接合成功,qnrB阳性阴沟肠杆菌中少数菌株存在同源性,大多呈散发流行趋势.结论 临床肠杆科细菌中存在qnr阳性菌株的流行,总体以qnrB为主;qnr基因在喹诺酮类耐药和敏感菌株中均存在,喹诺酮类药物敏感菌株中qnr基因的检出值得关注;qnr基因可通过其所在质粒进行水平转移;携带qnrB基因的阴沟肠杆菌大多无同源性,呈散发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6.
革兰阴性细菌对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树云  葛庚芝 《医学综述》2004,10(7):447-448
喹诺酮类药物为广谱全合成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近年来耐药株呈蔓延趋势,耐药菌谱也日益扩大,严重影响其疗效和临床应用。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机制主要是细菌染色体基因突变:①导致药物作用靶位-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结构、构象发生变化,使药物不能与酶-DNA复合物稳定结合。②降低细菌膜的通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流行状况并分析其与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2007年临床分离到的212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通过PCR检测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qnrC、qnrD、aac(6’)-Ib-cr和qepA,并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21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8%(23/212)和19.3%(41/212)。qnrB、qnrS和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0.9%(2/212)、0.5%(1/212)和0.9%(2/212),qnrA、qnrC、qnrD、qepA未检出。4株PMQR基因阳性菌株中,仅1株对左氧氟沙星表现为耐药,其余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表现为敏感。结论 2005-2007年间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严重,该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已携带有PMQR基因,且敏感菌株中也有该类基因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地大肠埃希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nrB的流行情况。方法对2009年8月~2010年8月临床分离的154株大肠埃希菌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对13种抗生素做药物敏感试验,并采用PCR检测qnrB基因。结果 154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耐左氧氟沙星菌76株(49.35%),qnrB基因阳性菌10株(6.49%),qnrB基因阳性菌株均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结论自贡地区存在qnrB基因流行,且qnrB基因阳性菌株均对左氧氟沙星耐药,故应加强耐药监控。  相似文献   

9.
1929年,美国Fleming博士发现了青霉素,之后抗菌药物在人类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细菌耐药问题接踵而至,导致在抗菌药物不断涌现的今天,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当前感染性疾病的死亡以条件致病菌耐药为主。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耐药菌感染往往使经验性治疗难以奏效。因此必须了解细菌的耐药机制,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从而使该类药物在抗感染治疗中发挥其应有的更有效的作用。1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细菌可以产生灭活酶和钝化酶,这些酶可以破坏抗生素或者使其失去抗菌作用,使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就被…  相似文献   

10.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在抗生素压力协迫下,通过多种形式获得了对抗生素的抵抗性,以染色体和质粒的形式,使其抗药性在子代和菌株之间进行传播,造成抗药菌株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同一菌株的抗药谱进一步增加。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相关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及细菌间耐药基因的传导,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有关细菌耐药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了,每种细菌都有其特殊而复杂的耐药发生机制。本文主要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按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抗菌药物渗透障碍、主动外排耐药机制、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代谢途径或代谢状态改变五个方面对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瑶 《北京医学》2011,33(3):228-231
自20世纪30~40年代磺胺类药物及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40~60年代,先后研制出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利福霉素、万古霉素、头孢菌素等,使感染性疾病得到一定控制[1]。但在抗感染药物品种不断增加的同时,多重耐药细菌也在不断产生与蔓延,使感染性疾  相似文献   

13.
14.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发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酶对抗菌药物的修饰或破坏、膜通透性的改变、细菌主动外排抗生素、新靶位的产生或改变、药物靶位的过度表达等有关。本文就近年来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1 酶对抗生素的修饰或破坏1.1 β-内酰胺酶 研究发现,约80%病原菌的耐药性与β-内  相似文献   

15.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饱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该类药物主要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致细胞壁缺损,水份内渗、细菌肿胀、坏死,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是细菌细胞壁合成酶,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PBP结合后PBP失去活性,细胞壁合成受阻,细胞死亡。而人类细胞无细胞壁,故不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细菌耐药状况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菌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原敏感的药物产生了抵抗性,即由敏感转为不敏感或耐受。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全球因感染而造成的死亡病例中,急性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结核病等占85%以上。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对一线药物的耐药率可从零到几乎100%,有时对二、三线药物的耐药性也已严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7.
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佑明  李文桂 《重庆医学》2006,35(13):1224-1226
细菌作为一种古老的生物,在地球上存在的年代远远长于人类,由于抗生素的应用,细菌为了适应环境免遭伤害形成了多种防卫机制,由此产生的耐药菌得以存活和繁殖。目前细菌耐药和多重耐药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掌握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制定出正确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8.
细菌生物膜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许多慢性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和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BBF可以通过形成特殊结构,影响机体免疫系统来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还可通过抗生素渗透限制、营养限制和形成特殊表型来实现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及如何消除由此引发的治疗危机.方法:对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如何处理细菌耐药性进行综述.结果:细菌的耐药机制总体分为两类,即遗传学机制和生化机制.结论: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多种多样,如靶点的改变、结构的修饰、遗传、抗生素灭活酶的产生、抗生素的泵出等.正确合理的使用抗生素,遏制抗生素的滥用;研发新的抗耐药菌型抗生素;可以降低或彻底消除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以喹诺酮类药物作为质粒消除剂,进行抗生素耐药质粒定位实验。通过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株的实验,确定其中3株菌具有氯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耐药质粒。并比较了喹诺酮类与SDS的消除作用,发现在不同浓度的消除剂及不同菌株中其消除作用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