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热射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重症中暑,所导致的脑损伤是其防治的焦点。本研究拟探讨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 Dex)对热应激诱导小鼠小胶质细胞株BV2细胞活化的影响,以期为热射病脑损伤的防治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BV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热应激组(43 ℃)、Dex处理组、热应激(43 ℃)联合药物处理组。采用MTT[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法检测细胞活力的改变。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方法检测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 HSP60)和相关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 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的释放。Western-blot检测Dex对热应激活化的BV2细胞信号通路的作用。结果 本实验条件下,Dex以及热应激不会对细胞活力产生影响(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热应激将导致HSP60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的释放增加,而Dex的预处理能够减轻HSP60及炎性因子的释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热应激将导致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和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的表达上调,而Dex预处理能够减弱这样的表达上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x可能通过抑制HSP60-TLR4-NF-κB信号通路阻止热应激导致的小胶质细胞活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PGZ)通过抑制p38MAPK/NF-κB信号通路减轻高糖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炎性损伤。方法 离体培养的H9c2细胞随机分6组,分别为低糖组(5.5 mmol/L葡萄糖,NG组)、高糖组(35 mmol/L葡萄糖,HG组)、高糖+不同浓度PGZ组(HG+5 μmol/L PGZ 、HG+10 μmol/L PGZ、HG+15 μmol/L PGZ、HG+20 μmol/L PGZ),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干预24、48 h后细胞活性变化;据CCK8结果选取NG组、HG组、HG+10 μmol/L PGZ (Low组)、HG+20 μmol/L PGZ (High组) 4组细胞干预48 h,ELISA检测各组细胞炎性因子TNF-α、IL-1β的含量,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p-p38、p-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NG组比较,24、 48 h后HG组明显活力下降(P<0.01),表明高糖可诱导心肌细胞损伤;与HG组比较,48 h后HG+10 μmol/L PGZ、HG+ 15 μmol/L PGZ两组细胞活力均升高(P<0.05),HG+20 μmol/L PGZ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P<0.01),提示PGZ可对高糖环境下心肌细胞起保护作用。干预48 h后ELISA结果显示,HG组TNF-α、IL-1β含量与NG组比明显升高(P<0.01),提示高糖环境可致心肌细胞发生炎性损伤;与HG组比较,Low组IL-1β含量降低(P<0.05),High组TNF-α含量降低(P<0.05),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1)。提示PGZ可减轻高糖诱导心肌细胞炎性损伤。干预48 h后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NG组比较,HG组p-p65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HG组比较,Low组p-p65和p-p38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High组p-p65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提示PGZ可下调高糖诱导心肌细胞NF-κB/p38MAPK通路的表达。结论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可以减轻高糖诱导H9c2大鼠心肌细胞的炎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NF-κB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IL-1β表达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2~3月龄C57BL/6小鼠,设立对照组。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i,LPS)建立脓毒症模型,设立脓毒症组和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处理组,6 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IL-1β蛋白表达,24 h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脏功能。取对照组C57BL/6小鼠,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设立对照组、LPS处理组和黄芪多糖低、中、高浓度(1、10、100 mg/L)+LPS处理组。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ro-IL-1β及IL-1β蛋白。结果 脓毒症小鼠心脏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减退(P<0.05),黄芪多糖处理组较未处理的脓毒症小鼠心脏功能明显改善(P<0.05)。脓毒症组外周血IL-1β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黄芪多糖处理组的脓毒症小鼠IL-1β明显降低(P<0.05); LPS或联合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LPS组(LPS 1 ng/mL)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Pro-IL-1β及IL-1β蛋白明显增加(P<0.05),而黄芪多糖处理组较LPS组相比,Pro-IL-1β及IL-1β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黄芪多糖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IL-1β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改善脓毒症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艾滋病(AIDS)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及患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2010年1月—2020年12月发现515例AIDS患者中,选择73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为研究组,分析其感染性特点及临床特征。并以同期51例AIDS未合并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ROC曲线分析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及各危险因素对其出现肺结核的预测价值;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的IL-6、hs-CRP、TNF-α水平,分析其与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CD4+T细胞≤200个/μL、吸烟和结核病患者接触史比例分别为57.5%(42/73)和33.3%(17/51)、38.4%(28/73)和19.6%(10/51)、46.6%(34/73)和23.5%(12/51) ,而卡介苗接种史比例分别为24.7%(18/73)和45.1%(23/5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50,4.965,6.834,5.668,P<0.05);基线CD4+T细胞≤200个/μL、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为导致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有卡介苗接种史为保护因素(P<0.05);基线CD4+T细胞、吸烟、结核病患者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联合检测预测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研究组IL-6、hs-CRP、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IL-6、hs-CRP、TNF-α水平显著升高,基线CD4+T细胞≤200个/μL、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为导致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且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对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大黄酚(chrysophanol, CHR)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缺血半暗带区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的影响,探究CHR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长期脑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18只健康雄性2月龄C57BL小鼠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组、CHR组(自造模当日至脑缺血再灌注后14 d按0.1 mg·kg-1·d-1腹腔注射CHR),每组6只。线栓法制作小鼠MCAO模型,缺血45 min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于再灌注14 d将小鼠处死、取脑,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脑组织冰冻切片缺血半暗带区内HIF-1α及VEGF水平,并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方法确定HIF-1α、VEGF是否在神经元中表达。结果 1)Sham组小鼠脑内偶见HIF-1α阳性细胞。MCAO组小鼠脑缺血半暗带区HIF-1α的表达水平比Sham组显著升高(P<0.05)。经CHR治疗14 d的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半暗带区内HIF-1α的表达水平比MCAO组显著减少(P<0.05)。2)Sham组小鼠脑内可见大量的VEGF阳性细胞。MCAO组小鼠脑缺血半暗带区VEGF的表达水平比Sham组显著降低(P<0.05)。经CHR治疗14 d的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半暗带区内VEGF的表达水平比MCAO组显著增加(P<0.05)。3)在小鼠脑缺血半暗带区,HIF-1α或VEGF分别与神经元标志物NeuN共定位。结论 CHR可能通过下调HIF-1α的表达水平、上调VEGF的表达水平,减少神经元损伤,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长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扶正解毒化瘀颗粒对克雷伯杆菌肺炎所致多器官损伤小鼠不同感染时相血清TNF-α、IL-1β、IFN-γ、IL-6及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促炎/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28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32只。采用气管插管法直接注入肺炎克雷伯杆菌制备多器官损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1、3、5、7天每组各取8只小鼠,摘眼球采集血液,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感染时相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IFN-γ、IL-6及IL-10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在感染后第1天血清TNF-α、IL-1β、IFN-γ和IL-6含量分别为(202.07±22.82)、(502.11±29.44)、(186.50±10.32)、(204.98±8.15)pg/mL,其含量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在感染后第1、3、5天含量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后第7天含量为(134.34±0.4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小鼠在感染后第1天血清TNF-α、IL-1β、IFN-γ和IL-6含量分别为(147.18±22.67)、(262.09±43.44)、(142.00±0.84)、(177.29±8.03)pg/mL,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第3天后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第1、7天血清IL-10含量为(140.46±4.07)pg/mL和(136.48±0.10)pg/mL均显著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小鼠在感染后第1天血清IL-6的含量(180.97±8.86)pg/mL、IFN-γ含量(144.39±14.67)pg/mL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扶正解毒化瘀颗粒能够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通过调节促炎/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治疗多器官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外周血CXCR5+CD4+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TFH)水平与HIV感染者血浆HI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HIV感染者,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A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μL)23例和B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500/ μL)77例,以同期行健康体检8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HIV感染者外周血中HIV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TFH水平以及健康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TFH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血浆HIV病毒载量为(4.70±1.13) log /mL显著高于B组(2.74±0.74)log/mL(P<0.05)。A、B和健康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13.64±23.44)/μL、(334.10±31.52) / μL和(995.41±49.23) /μL,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和健康对照组TFH细胞计数绝对值分别为(18.63±5.67) /μL、(59.35±13.73) /μL和(194.85±25.78) /μL,A、B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和健康对照组TFH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83±4.05)%、(17.57±5.08)% 和(19.59±4.25)%,A、B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IV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TFH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 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TFH计数与HI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且TFH计数可作为病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并有望成为HIV感染免疫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广州市番禺区登革热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为登革热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年5月—2016年10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确诊的登革热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5例登革热患者年龄4~88岁;男性患者66例,≥ 60 岁者51例。登革热患者外周血中登革热患者组AST、LDH、HBDH、CK、CK-MB、APTT和CRP分别为(75.39±63.75)U/L、(345.79±146.09)U/L、(247.47±95.27)U/L、(340.98±506.73)U/L、(42.30±47.91)U/L、(42.28±9.48)s和(7.45±10.41)m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0.01±5.79)U/L、(184.95±42.31)U/L、(147.40±32.79) U/L、(97.85±43.84)U/L、(13.46±5.55)U/L、(29.76±4.90) s和(1.79±2.2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登革热患者组血白细胞均数、血小板均数、K+、Na+、CREA和PT分别为(2.84±1.50)×109/L、(79.00±41.25)×109/L、(3.49±0.40)mmol/L、(137.86±3.62)mmol/L、(89.78±24.81) μmol/L和(11.03±2.23) s低于健康对照组的(6.67±1.93)×109/L、(237.49±61.25)×109/L、(4.07±0.34) mmol/L、(139.33±1.73) mmol/L、(95.99±15.40) μmol/L和(12.39±1.25)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4—2016年期间广州市番禺区登革热病毒感染流行人群中大多数患者为成年人。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患者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出现肝功能、心肌功能异常及肾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M2.5暴露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的增殖和凋亡的变化,研究PM2.5对16HBE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16HBE细胞暴露于0、50、100、200、400、600、800、1 000 μg/mL PM2.5悬浮液,24 h后加入CCK-8,3~4 h后用酶标仪在450 nm处测量OD值,并计算细胞存活率。将16HBE细胞暴露于0、50、100、200、400、800 μg/mL PM2.5悬浮液,24 h后加入hoechst33342染色25 min、PI染色30 min,显微镜下观察调亡的细胞并计数,计算细胞凋亡率。结果 PM2.5暴露24 h后,50、100、200、400、600、800、1 000 μg/mL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分别为(89.41±5.53)%、(75.71±5.99)%、(82.99±15.09)%、(61.74±9.88)%、(57.23±3.28)%、(46.00±4.23)%、(42.63%±7.79)%,有剂量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M 2.5对16HBE细胞的24 h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762.03±180.25)μg/mL。PM2.5暴露24 h后,在镜下计数各剂量组调亡细胞,细胞凋亡数量随着剂量升高而增高,0、50、100、200、400、800 μg/mL组细胞调亡率分别为(10.50±2.64)%、(17.90±4.63)%、(21.30±2.26)%、(32.10±4.18)%、(36.90±3.25)%、(50.30±5.81)%,有剂量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PM 2.5对16HBE细胞有毒性作用,可导致16HBE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T和B细胞及其各亚型淋巴细胞的数量在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为抗结核疗效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对象包括40例活动性结核患者、65例结核潜伏感染者、94例健康对照者。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T细胞、CD3+CD4+和CD3+CD8+T细胞的绝对计数,CD19+B细胞百分比及绝对数和B细胞各亚群的百分比。结果 治疗前活动性结核患者、健康对照者和潜伏感染者CD3+细胞绝对计数和百分比例分别为(796±243)个/μL和(68.35±8.94)%、(1 213±449)个/μL和(65.58±6.07)%、(1 391±538)个/μL和(66.75±6.54)%;CD3+CD4+分别为(438±153)个/μL和(37.91±7.47)%、(630±254)个/μL和(38.88±6.06)%、(709±242)个/μL和(34.62±3.79)%;CD3+CD8+T分别为(280±112)个/μL和(23.83±7.33)%、(456±208)个/μL和(23.51±6.52)%、(530±253)个/μL和(25.01±5.90)%;CD19+B细胞绝对计数和百分比例分别为(111±50)个/μL和(7.32±2.96)%、(163±69)个/μL和(7.91±2.95)%、(188±99)个/μL和(8.59±3.96)%。治疗前活动性结核患者CD3+T、CD3+CD4+和CD3+CD8+T细胞的绝对计数比健康对照者和潜伏感染者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活动性结核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CD3+、CD3+CD4+、CD3+CD8+T细胞绝对计数和百分比例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患者未成熟B细胞及记忆性B细胞较健康者及潜伏感染者比较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患者外周血初始B细胞较潜伏感染者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者比较无差异。结核患者外周血浆细胞较健康者比较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患者治疗3月记忆性B细胞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浆细胞进行性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结核患者外周血T、B细胞稳态被打乱,随肺结核患者的治疗及治疗时间的延长,被破坏的T、B细胞稳态将逐渐恢复,动态观察T、B细胞亚群的变化对结核病的诊断和疗效转归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广安市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临床特征,探讨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辅助阿昔洛韦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防治重症IM提供经验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106例重症IM患儿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退热、咽峡炎消失、颈部肿大淋巴结消退及肝脾肿大)消失时间,检测降钙素原(PCT)、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异型淋巴细胞、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06例重症IM患儿均出现发热症状,发热时间7.5~16.0(13.5±6.3)d。颈部淋巴结肿大占85.8%,咽喉肿痛占78.3%,咽峡部有伪膜覆盖占70.8%,肝肿大占41.5%,脾肿大占36.8%,眼睑浮肿占35.8%。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94.34%和75.4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1,P<0.05);治疗后观察组退热、咽峡炎消失、颈部肿大淋巴结消退和肝脾肿大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58,5.478,4.707,6.709,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PCT、CRP、AST、LDH、CK、CK-MB及异型淋巴细胞、WBC的异常率均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1b辅助阿昔洛韦治疗重症IM患儿疗效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严重因子和心肌酶谱,改善外周血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vE1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库普弗细胞(KCs)中Chem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ontrol group),缺血再灌注组(IRI group),RvE1治疗组(RvE1group)。建立大鼠常温下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RvE1治疗组制模前10min静脉注射RvE1,于1h、6h、12h和24h取下腔静脉血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同时分离KCs,采用ELISA法测定KCs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用免疫组化和RT-PCR测定KCs中Chemerin蛋白与mRNA的表达。结果:RvE1组血清中ALT和AST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KCs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1β水平及KCs中Chemerin蛋白和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术前应用RvE1可以明显降低这些炎性因子的表达(P<0.05)。结论:RvE1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它可以减少KCs产生的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降低KCs中趋化因子Chemerin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Kupffer细胞(KCs)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及前列腺素E1(PGE1)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PGE1治疗组。建立大鼠常温下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PGE1治疗组制模前10min静脉注射PGE1,于1、6、12和24h取下腔静脉血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同时分离KCs,采用ELISA法测定KCs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用免疫组化和RT-PCR测定KCs中MCP-1蛋白与mRNA的表达。结果 PGE1组血清中ALT和AST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KCs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1β水平及KCs中MCP-1蛋白和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术前应用PGE1可以明显降低这些炎性因子的表达(P〈0.05)。结论 PGE1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以减少KCs产生的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降低KCs中MC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芦丁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肝功能及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60只,选出12只作为正常组,余下小鼠腹腔注射STZ,连续给药5 d,建立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成模小鼠随机划分为模型组与芦丁低、高剂量组。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芦丁低、高剂量组分别按小鼠体质量予芦丁50 mg/kg、100 mg/kg灌胃,给药8周,每日1次。测定给药第4周,第8周小鼠餐后随机血糖,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的含量。通过HE、Masson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形态。结果 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小鼠血糖上升(P<0.01),血清中ALT、AST、LDH含量增高,TP、ALB含量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芦丁组小鼠给药第4周血糖降低(P<0.05),给药第8周血清ALT、AST、LDH含量下降,TP、ALB含量升高,其中高剂量组作用更明显(P<0.05,P<0.01)。形态学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细胞增大变形,肝索排列紊乱,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高;芦丁低、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形态有所改善,高剂量组作用更明显。结论 芦丁可改善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的肝功能,缓解糖尿病小鼠肝脏组织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异丹叶大黄素(ISO)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采用不同浓度ISO处理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使用200 ng/ml LPS诱导RAW264.7细胞,以ISO、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进行干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65、磷酸化P65(p-P65)、IκB、磷酸化IκB(p-IκB)、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2(COX-2)、高迁移率组蛋白B1(HMGB1)以及自噬相关蛋白LC3Ⅱ/Ⅰ、Beclin1、P62的表达,DCFH-DA探针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变化。采用腹腔注射LPS(15 mg/kg)方法构建小鼠ALI模型,HE染色观察各组肺组织形态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肺组织中炎症介质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ROS的含量。结果 ISO可以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的功能状况。方法选择接受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20例(连续病例)。分别于9个时间点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供肝于冷缺血末期常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肝移植术后72 h内ALT和(或)AST水平(1 500 IU/L为界),将20例患者分为初期移植物功能不良(IPGF)组和非IPGF组,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ALT、AST、LDH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IPGF组7例,非IPGF组13例。供肝冷缺血末期病理检查显示,IPGF组中4例有轻度大泡型脂肪变性,而非IPGF组中未见脂肪变性(P=0.007)。IPGF组血清ALT水平于再灌注后3、6 h显著高于非IPGF组,其血清AST水平在再灌注后1、3、6、12 h时间点显著高于非IPGF组,而LDH在再灌注后1、3、6 h时间点显著高于非IPGF组(P均<0.05);LDH与ALT(r=0.948,P<0.001)及AST(r=0.646,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供肝脂肪变性对原位肝移植后移植肝功能不良有直接影响;血清AST和ALT水平仍是反映早期移植肝功能状况的可靠指标;LDH与ALT和AST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脂肪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喂食蛋氨酸胆碱缺乏高脂饲料3周后进行非酒精性脂肪肝造模,实验分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肝脏缺血再灌注前灌服蒸馏水)、花青素缺血再灌注组(肝脏缺血再灌注前灌服原花青素)。再灌注6 h后处死小鼠,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S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LT)含量,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分析肝脏组织损伤程度,巨噬细胞浸润程度,炎性因子TNF-α、IL-6、iNOS、INFγmRNA表达水平和肝脏组织内p3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花青素组血清ALT和AST水平较低(P<0.05),巨噬细胞浸润和凋亡细胞明显减少,炎性因子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蛋白水平p38基本无变化,磷酸化的p38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花青素能够减轻脂肪肝小鼠肝脏IR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再灌注后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促进p-p38的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