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全肺切除治疗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4 例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采用全肺切除治疗,其中行右全肺切除34 例,左全肺切除30 例.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复查情况,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患者未出现呼吸衰竭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术后3 月、6 月及12 月复查肺功能,与术前比较均有较好改善(P 〈0.05).结论 采用全肺切除治疗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魏宪武 《中外医疗》2013,32(5):91-92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治疗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研究以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60例低肺功能肺结核患者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肺切除术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经过临床治疗,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且术后未发生呼吸衰竭等临床并发症,患者临床治疗后不同时间与临床治疗前相比,各项临床指标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该研究结果表明,全肺切除术治疗低肺功能肺结核,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因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江雷 《当代医学》2011,17(22):40-41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低肺功能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06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耐药肺结核手术患者共4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临床治愈39例,治愈率为97.5%;3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7.5%,27例术后痰菌阴性,阴转率87.1%,1例持续微量排菌。结论综合评定患者身体状况后实施外科手术治疗低肺功能肺结核病人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孙红斌 《中外医疗》2012,31(27):62+64-62,64
目的研究并探讨全肺切除对于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该院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共收治的100例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分别由50例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所组成,对照组运用常规的方式来进行治疗,而治疗组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则为全肺切除,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组的所有患者中,显效的患者为32例,有效的患者为1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而对照组的所有患者中,治疗的总有效率则为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低肺功能并合并肺结核毁损肺的患者而言,传统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没有全肺切除的临床疗效好,运用全肺切除的方式来进行治疗非常的的安全和可靠,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低肺功能肺结核外科治疗手术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8年10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的47例低肺功能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分析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总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治愈例数为46例,治愈率为97.8%,其中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5%,术后有33例患者痰菌阴性,阴转率为86.8%,随访期间1例患者持续微量排菌。结论:经研究结果显示,对低肺功能肺结核患者实施外科手术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胸外科手术的病种日趋增多,手术指征也有所扩大。在其术后患者护理过程中,发现一些患者不能掌握有效的排痰方法。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前指导患者掌握有效的肺功能训练的方法,有利于术后排痰,促进肺复张和控制感染。我科于2006年11月-2007年12月对62例胸外科患者进行了肺功能训练,效果良好,既提高了护理质量又减少了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临床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尊乔  潘宴青  邵丰  杨溯  杨如松 《广西医学》2013,(12):1666-1667
目的观察全肺切除治疗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48例,采用全肺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前及术后给予抗结核药物。观察术后肺结核转阴情况、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肺功能情况。结果术前48例患者痰培养均为阳性,术后痰茵转阴率、治愈率均为95.8%(46/48)。术后3、6个月,患者FEVl及MVV显著高于术前(P〈0.05)。而PaCO:显著低于术前(P〈0.05)。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进行全肺切除可明显改善肺功能,提高痰茵阴转率,临床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胸外科手术在我国不但广泛开展,而且技术不断提高,因此适应征日益扩大。术前肺功能检查,不但有助于确定手术适应征,关系到手术的安全性,且涉及到疗效和术后生活质量的评价。以下分五个方面加以讨论。1.影响肺功能的胸部疾病1·1 阻塞性通气障碍的常见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矽肺等。其病理生理特征:支气管炎症,分泌物增多;因炎症水肿和/或支气管痉挛致气道阻力增加;并发肺气肿。肺功能改变:MVV、FEV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肺功能检测在肺结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入选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肺结核患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德国产耶格肺功能机进行肺功能检测,各项数据计算均由本机附带电子计算机自动进行。试验1:选取100例按性别分为两组:女性肺结核患者50例,男性肺结核患者50例,经过为期半年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检测结果。试验2:按不同病理类型选择160例分为4组,浸润性肺结核组(50例),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组(50例),粟粒性肺结核组(30例)、支气管结核组(30例),经过为期半年的治疗后,比较4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检测结果。试验3:按疾病选择130例分为3组:肺结核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50例),肺结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30例),经过为期半年的治疗后,对各组肺结核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FEV1占FVC百分率(FEV1/FVC)、残气量(RV)、肺总量(TLC)、残总比(RV/TLC)及一氧化碳弥散量(DLC)]情况。结果试验1,男性治疗后FEV1、FVC、MVV显著优于女性肺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浸润性肺结核治疗后FVC、MVV、FFV1/FVC显著优于其他病理类型肺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结核型与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粟粒性肺结核肺功能指标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3,肺结核组治疗后FVC、FFV1/FVC%显著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肺结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治疗中检测肺功能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效果,是治疗转归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龙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5):2020-2021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4例耐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3DZETh/9DT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痰菌涂片阴转情况以及病灶和空洞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痰菌涂片阴转率、病灶吸收率以及空洞闭合率分别为89.4%,87.2%和83.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肺结核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 2015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 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和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病变椎体Cobb角、植骨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30(平均22)个月。后路病椎间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短于或小于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 术组(P<0.05)。两组随访过程中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明显恢复。两组术后6个月ESR和CRP 均降至正常范围,组内术前与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ESR和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与末 次随访的ESR和CRP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ESR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组内术后和末次随访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P<0.01),组间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之间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矫正率、角度丢失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和前后路 联合病椎间手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愈合率和术后1年的植骨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病椎间手术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P<0.01)。结论: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 床疗效满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前强化抗痨治疗2~4周,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均行前路植骨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痨治疗1~2年。结果:全部病例随访0.5~2.5年,平均1.5年,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为(8.1±3.2)°。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前要进行充分有效抗痨治疗,术中彻底清除病灶,通过植骨内固定来重建脊柱的稳定,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43例下肺野结核临床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下肺野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43例均经病理、痰查结核菌或抗结核治疗愈合的下肺野结核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常规X线胸部正侧位片、CT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下肺野结核以中青年多见,发热、咳嗽、咳痰、咯血为其主要症状;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可以表现为大片实变为主、小叶片状渗出性病灶为主、空洞病灶为主及肿块病灶为主型改变,但常伴有增殖、纤维性病灶、“卫星”灶和同侧或对侧支气管播散病灶。CT检查较X线敏感,肿块型结核病灶增强扫描无强化或仅为环形强化。结论下肺野结核尽管临床症状资料不典型,但大部分病灶仍有其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仔细分析阅片,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注意鉴别诊断,可明显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胸壁结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壁结核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58例胸壁结核均选择顺肋间弧形切口,切开脓肿,探查窦道盲端,彻底清创冲洗,利用内翻缝合技术及肌瓣填塞技术,清除残腔,并引流与包扎。结果 158例患者,1例术后1个月复发,157例术后1年复查,原痛灶无复发,临床治愈。结论 该手术方法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报告1958~1980年期间我科收治的50例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的治疗结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并结合疗效着重讨论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儿童胸椎结核术后康复治疗的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16.
总结胸外科见习带教经验,根据胸外科的特点确定教学方法、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采取分散与集中结合的教学方法,应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参与医疗实践的机会,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等,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胸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胸外科带教水平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林承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6):2058-2059
目的:探讨单纯型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患者肺功能的变化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分析我科2008年-2011年间收治的20例单纯型EBTB患者的肺功能改变特点,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EBTB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2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②EBTB组患者约60%存在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③25%阻塞性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典型的EBTB患者,其流速一容量曲线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大多数单纯性EBTB患者存在肺功能改变,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且少数支气管舒张试验可阳性,流速一容量曲线形态常呈“双凹”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能否改善肺氧合功能及心脏功能.方法 开胸行肺减容术24例,随机分为长托宁组(A组)12例和对照组(B组)12例.A组麻醉前10min静注长托宁0.03mg/kg;B组术前30min肌注东莨菪碱0.006mg/kg.分别记录麻醉前和麻醉30、60、90min及术毕血气及氧合指标变化;观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平均气道压(PeaK)、心率(HR)、吸痰次数及分泌物量.结果 A组术中、术毕各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P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均高于B组(P<0.01);而B组各时间点HR、PETCO2 、PeaK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中、术毕分泌物及吸痰次数明显少于B组.结论 长托宁可以减少肺减容术单肺通气的肺损伤,改善肺氧合能力,同时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氧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电视胸腔镜手术与常规开胸手术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行电视胸腔镜术,对照组行常规开胸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肺功能改变。采用最大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EFV1)作为肺功能评价指标。[结果]术后研究组FVC、EF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FVC、EFV1下降明显(P<0.05)。术后研究组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术对胸科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较常规开胸术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