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红琳  袁立霞 《新中医》2016,48(10):168-169
正鼓胀为中医学"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灵枢·水胀》云:"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虽未提及鼓胀病名,其所述"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脾水者,其腹  相似文献   

2.
鼓胀之症以腹部胀大如鼓而得名,腹隆坚满、青筋暴露,四肢瘦削是其特征性表现。其病势缠绵难愈,虚实夹杂,涉及肝脾肾三脏。现主要从行气利水、活血化瘀、攻逐水饮、补益等法对鼓胀进行辨证治疗的探索及临床病案的分析。鼓胀之证病势缠绵难治,临证用药时应四诊合参,同时结合辨证论治,多法联合应用,相互兼顾,效果方可明显。  相似文献   

3.
鼓胀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鼓胀病名最早见于《灵枢?水胀》:"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较详细的描述了鼓胀的临床特征[1].  相似文献   

4.
常占杰主任医师调治鼓胀病原则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占杰主任医师在前贤对于鼓胀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20余年的临床体会,总结出对于鼓胀治疗的用药经验,其认为鼓胀病位在肝,涉及脾、肺、肾多脏;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转运,肺失通调,肾失开合,致气滞、血瘀、水停互结于腹中,临床以腹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表现;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需攻补兼施,遵循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现将老师治疗鼓胀的用药思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四肢枯瘦为特征,故名鼓胀。早在《内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中记载了水毒、肝水、脾水、肾水、水鼓、气鼓、血鼓等相关病证,历代医著亦有论述。然而,教学中如何明确鼓胀概念的范围,如何全面认识鼓胀的病因,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且具可操作性仍有诸多要点、难点。笔者对此进行研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杨佼  陈兰羽  吕文良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795-1796
<正>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症的一种,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主要特征,属中医"臌胀"、"鼓胀"、"水肿"范畴。由于病情复杂多变,多迁延难愈。鼓胀的形成与脾虚、脾阳虚的基础上产生的内寒,引起气机壅滞有关,说明是一种本虚标实之证。对于肝硬化腹水这样一个慢性的预后相对较差的疾病的治疗,需要分阶段、分层次、长期的治疗,方可取得较  相似文献   

7.
鼓胀是中医古籍所载"风、痨、臌、膈"四大顽证之一,其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甚则腹皮青筋暴露为主要特征,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水与之相符。自古以来,历代医家认为其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李师秉承《黄帝内经》"肺主气"和"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思想,认为鼓胀不可执着于肝、脾、肾,可从肺论治,肺气通则全身气机通畅,肺气足则治节有权,津液得通。李师以宣肺利水为主要思路,临床上结合病证,辨证论治,颇有奇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卢秉久教授,辽宁省名医,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优秀中医人才。行医治疗肝胆疾病三十余载,喜爱四大经典,是名老中医王文彦的关门弟子。临床遣方用药经验深厚,尤其在肝硬化辨证施治上有较深的造诣。肝硬化,中医称之为鼓胀,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病机交错复杂,病情缠绵,病程较长,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卢老师对鼓胀治疗有其独到巧妙的见解,并提倡鼓胀以分段治  相似文献   

9.
谈鼓胀的病机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谈鼓胀的病机与治疗徐云生,肖河(江西中医学院中内教研室330006)(江西中医学院附院内三科4330006)关键词膨胀,病机,辨证论治鼓胀是中医内科四大难证之一,是临床常见病。它以腹胀如鼓,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显露为症候特征,现代医学之肝硬化与其类似。...  相似文献   

10.
蒋俊民 《新中医》2020,52(16):199-202
<正>鼓胀可归属于现代中医学的肝胆系统病证,中医典籍中亦载有单腹胀、臌、蜘蛛蛊等不同病名,在治疗方面多以药物治疗为主,虽然历代中医典籍记载的治疗方药数量众多,但实际临床疗效却不尽人意。鼓胀被历代医家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可见鼓胀的治疗棘手。《针灸神书》载:"针能主表,药能主里,针药并行,方可为医,倚功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是肝病晚期的常见症状,临床上见患者腹大胀满、皮色苍黄、青筋外显,其形如鼓,故中医称为鼓胀。鼓胀主要与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酒食不节、情志不畅或虫邪感染,使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气滞、水湿、血瘀胶着于腹中,出现腹胀、纳差、乏力等临床表现。中医治疗鼓胀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孔庆辉主任医师应用伤寒论经方五苓散及猪苓汤临证加减治疗鼓胀颇具成效,现选取医案2则进行介绍,为鼓胀的治疗提供广阔的临床思路及方案。  相似文献   

12.
鼓胀兼证证治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嫣  沈洪 《吉林中医药》2009,29(5):380-382
鼓胀即肝硬化,是中国古代四大顽症之一。在鼓胀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出现各种兼证,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悬饮(肝性胸水)、黄疸、泄泻、血证,其在鼓胀病程中的不同时期出现,可因病势紧迫转变为主证危及病患生命,因此在鼓胀的治疗中必须注意兼证的辨治,方可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鼓胀,因腹部胀大如鼓而命名。临床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腹部青筋怒张、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多因黄疽、积聚失治,或感染血吸虫、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使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积于腹内而成。病位在肝、脾、肾,属虚实夹杂之证。常见于西  相似文献   

14.
臌胀,又称鼓胀、蛊胀、单腹胀,是中医学“风、痨、臌、膈”四大顽症之一,临床以腹大坚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腹水,肝硬化是其最常见原因之一,75%以上的腹水是肝硬化引起的。中医治疗臌胀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将臌胀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用药规律分析,探讨古代中医对臌胀证治规律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鼓胀为临床疑难病症之一,李敬孝教授精研张仲景学术理论数十年,对鼓胀病治疗有着独到认识,他提出"气机畅行为要、血病兼治水、水病兼治血"的治疗原则,运用经方治疗鼓胀,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鼓胀"特指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阶段,此病病因病机复杂,多种虚实因素交织,虚有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不足等,实有肝郁气滞、瘀血阻滞、水湿(热)内蕴等。笔者在鼓胀病临证中,强调控制病因以缓传变,肝肾论治以固其体,调气升降以利消水的治疗理念。从整体观念来讲,本病腹大如鼓症状与气机升降失常、水邪内停相关,其中与肝肺气机升降失常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纳差”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差在临床可为主诉,也可只为兼证。《伤寒论》中除提及"不欲食","不能食"的条文外,还有许多条文适应证中可出现纳差,如涉及"痞"、"呕"、"吐"等证的条文,皆是脾胃纳化功能失职所致。袁红霞教授认为纳差虽分属各经,但总由脾胃纳化功能失职所致;临床紧扣病机选取经方辨证施治,效若桴鼓。  相似文献   

18.
<正> 十四、"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别论有声,指腹胀而兼肠鸣;鼓之如鼓,前一"鼓"字是动词,后一"鼓"字为名词;即腹胀满叩击如鼓有声.热邪壅滞,胃肠气机阻塞,传化不利,乃致腹胀肠鸣,叩之有声,虽有属于热者,如小儿疳积初起,就有腹中胀满,鼓之如鼓的特点,此乃食积化热所为.但证之临床,又不尽皆是热之所然.例如:①《灵枢·师传篇》云:"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曰:"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灵枢·水胀  相似文献   

19.
杨磊 《新中医》2018,50(9):248-249
正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酒精性、胆汁淤积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其病因主要是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病机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结,水停腹中~[1]。田玉美教授为第1、第2批全国名老中医,湖北省中医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医已70余年,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20.
臌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皮急如鼓,脉络显露为其主要特征。《灵枢·水胀篇》记载:“鼓胀何如?……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根据本证病因病机的不同分为气臌、水臌、血臌、虫臌,西医之肝硬化属于本病范畴。臌胀的饮食治疗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