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冲脉有“经络之海”“血海”之称,胃及足阳明经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二者皆与气血运行相关。在中医学领域特有的“气理论”中,动气既可为“宗气”之异名,也可指“脐下肾间动气”。胸中宗气输布全身、运行气血有赖于胃这一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间动气则是基于“伏膂之脉”的发现,从而演化、发展了更为完整的气血运行体系。冲脉与胃的联系在经络循行上联系紧密,但胃通过经隧与五脏六腑建立联系,冲脉还与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任督二脉等建立联系。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冲脉与胃共同促进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宗气输布脏腑经络,冲气上逆与胃气上逆常并称冲胃气逆。冲脉“血海”之盈亏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充盈则血海功能正常,亏虚则血海失养,可致月事不以时下、胞胎不固。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脾胃升降”理论的临床意义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中,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强脾健则水谷气盛,精足神旺,气机畅和,先天得养,后天得济。另外脾还有益气、统血、主肌肉、主四肢等重要的功用。脾胃还能使糟粕、腹气向大肠传导输化,以化腑浊泄毒热,故称之为“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3.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主统血,主运化,胃主通降,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与胃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人体气机失调、脾胃升降失常,是大部分脾胃病发病的主要病机。肝与心在脾胃病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肝与心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肝主疏泄、主藏血的生理功能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的密切联系。肝与心在调节情志活动上的作用紧密相关。在临床上,甘教授主张在治疗脾胃病健脾和胃的同时重视肝心同治。在治疗脾胃病过程中,疏肝理气、养心安神是不容忽视的治法。  相似文献   

4.
心脏与脾胃关系密切,两者经络相联、气化相通,其生理病理具有独特的相互作用,并在心绞痛的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基于中医药经典理论,从经络、气机、脏腑别通等方面入手,探讨心脏与脾胃的生理病理联系,明确"心与胃为子母"的理论内涵,通过对"心与胃为子母"认识的深入探析,为临床调护心绞痛开拓新的思路,并据此研讨临床调护心绞痛的具体措施.临床上可基于"心与胃为子母"理论,从脾胃入手调护心绞痛,有效提高本病的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人体之气,可分三部分,在上焦的谓大气,也称宗气。肺主之,司呼吸。在下焦的谓元气,也称先天之气。肾主之,司镇摄。在中焦的谓中气,也称后天之气。脾胃主之,司运化,升降。在这里主要谈中气,对于中气的重要性,谈谈个人的浅薄认识。 中气是后天脾胃之气,所以谈中气离不开脾胃,“脾胃者,食禀之官,五味出焉。”脾与胃以膜相连,位於腹中,互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水谷之精微,能升清降浊,为生化气血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二者一阴一阳,升降相因,燥湿相反,互相配合。大气借之而下交,元气因之而上济,上下相交,阴阳互济,血脉循径,营卫调和,人身安和,疾病不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调治冲脉古方,分析用药规律特点,探讨冲脉与阳明的隶属关系。方法筛选调治冲脉古方,统计高频药及药组,分析性味归经、功效等规律,结合冲脉的中医经典理论探讨冲脉与阳明的隶属关系。结果收集方剂415首,涉及中药274味,以调补气血为主,归经以脾(胃)经为最;药性偏温;药味以甘为主,甘入脾胃,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等理论较为一致;而冲脉为一身气血之要冲、为血海,诸药以气血为中介经由阳明奏效于冲脉,说明冲脉与阳明的关系密切。性味归经直接说明了与脾胃的直接关系,且胃为阳府,五行属土,而喜甘温,说明调治气血、脾胃对冲脉疾病有重要作用。结论冲脉隶属阳明,通过阳明胃气血充盛,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或调治冲脉病。  相似文献   

7.
脾的解剖实体在中医五脏之中最具争议,但不论是从脏腑图和古籍文本中的形态位置描绘,还是从脾胃的位置功能关系等方面来看,中医的脾既包括脾脏,又包括胰腺;脾脏储血的功能是藏象学说"脾主统血"的基础,而胰腺在胃之下、向外分泌胰液助消化是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水谷,与口、肌肉、四肢等相合的基础;脾胃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源于古代人们对食物影响生命健康、决定生存命运的切身感受;吸收水谷之精微的主要脏器由胃到脾,不仅脾胃的功能发生了迁移,脾胃的地位亦经历了由胃重脾轻到胃轻脾重的改变,脾的解剖实体也因此从胃下之胰腺变为胃左上之脾脏,确保了脾的解剖位置与脏腑地位的一致性,这样的转变亦是后世脾解剖实体认识混乱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认为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祖国医学认为肝主疏泄,主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主藏血,心主血,血脉运行与心肝关系密切;脾主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有病,可累及诸脏有,心主行血,脾主统血,心脾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心肾相关.心居上焦,主气属阳,肾居下焦,属阴主水,二脏同居少阴,以经络相连,肾水上济于心,滋心阴以使水火不亢,心火下交于肾,温肾阳以使肾水不寒.心本于肾,肾为脉之根,气之根.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必须依靠肾阳的推动,心阳振奋,鼓动有力则血可畅行.将相关经典、医学文献及相关经方验方整理成文.  相似文献   

9.
营气的实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气是指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营气富于营养 ,又称为“荣气”。因营与血关系密切 ,故又称为“营血”。《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 ,营在脉中 ,卫在脉外 ,营周不休 ,五十而复大会 ,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可见 ,营气主要来自水谷精气之中的精微部分 ,分布于血脉之中 ,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 ,营运于全身。故《素问·痹论》说 :“营者 ,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脏 ,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 ,贯五脏 ,络六腑也”其主要功能有两方面 :营养和化生血…  相似文献   

10.
旨在阐述营卫与血压以及营卫失调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理论问题。脉与血压分别是中西医对血压这一生命体征认识的表述模式,血压由脉测知,认为血压在脉,脉映血压,进而提出脉是中医认识与研究血压的最佳切入点。营卫与心、血、脉密切相关,营卫养心,营气化血充脉,卫气随宗气贯心脉行呼吸,又能行血、护脉、摄血,营卫是影响血压的可变因素。高血压危险因素之饮食构成、运动不足、精神心理及睡眠障碍等皆与营卫相关,上述因素通过影响营卫,导致脏腑气化失司,营卫失和,引起心、血、脉等血压构成要素失常,形成高血压的发病基础,而通调营卫就成为防治高血压的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三阴三阳经脉的命名规律,丰富中医学基础理论,从"开阖枢"理论出发,分析其与十二经脉的相关性。三阴经主转输受纳,手、足太阴经为"开",司运化,纳运清气与水谷精微,故肺与脾为太阴经;手、足厥阴经为"阖",司潜藏阴血,使阴血注脉藏肝,故心包与肝为厥阴经;手、足少阴经为"枢",司枢"血",水火二脏交通互济,共为化血之枢纽,故心与肾为少阴经。三阳经主布散排泄,手、足太阳经为"开",主布散,上布津液,下散废液与糟粕,故小肠与膀胱为太阳经;手、足阳明经为"阖",主受纳通降,受水谷而腐熟,降食糜而化糟粕,故大肠与胃为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为"枢",主枢"气",通行诸气,通达阴阳而共为气化之枢纽,故三焦与胆为少阳经。因此,认为"开阖枢"理论与十二经脉联系紧密,深刻影响着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规律与功能协调等方面,该理论应是《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经脉命名规律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2.
血是一种赤色物质,来源于饮食、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所化生,饮食人胃化为水谷之精微,通过脾的运化,在心气的推动下,上注于肺脉,经过肺的吸清呼浊,将新鲜空气注入水中,所以<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汗,变化而赤是之胃血".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揭示了温病的一般发展过程、诊疗思路,对后世医家治疗温病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叶氏的"卫气营血"辨治思路还可以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所谓的结合即是指:将卫分证与肺、脾胃、肝结合;将气分证与肺、脾、胃、肠、胆、三焦结合;将营分证与心、胃、肝、肾结合;将血分证与心、肝、肾结合。从而使得卫气营血辨证更加细致化,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中医认为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不外是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及脾胃虚弱,其主要病变在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会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相似文献   

15.
脾胃居中,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脾胃之间,纳运相合,升降相因,有序不乱,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排泄过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慢性肾衰的治疗,根据其病机采用调理脾胃气机升降,通腑降浊,使有毒物质得以排泄,血中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脾胃居中,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脾胃之间,纳运相合,升降相因,有序不乱,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排泄过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慢性肾衰的治疗,根据其病机采用调理脾胃气机升降,通腑降浊,使有毒物质得以排泄,血中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通过阅读、整理和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心的相关论述,肯定了心对于健康的重要意义。明确"心"在《黄帝内经》中的含义,对于理解、分析和应用《黄帝内经》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既可代表有形的脏器,又可代表无形的情绪、认知、思维等。心为君主之官,除了其主血脉和主神明的作用之外,心对感伤外邪、感官功能和心身疾病都具有影响作用。基于"心"的不同含义,养心方法亦有不同。宗气入心,保证心脏搏动和射血功能正常;脾胃化生气血,保证人体气血充足以濡养心脏;五味养心,通过五味的收敛、缓急等特性调节心脏的生理功能;最后通过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约束自身德行,从而达到精神和心理双重平和的理想状态。此四点为《黄帝内经》所述的养心之法。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胆囊炎属祖国医学“胁痛”、“胆胀”等范畴。胁乃肝胆经脉循行之地 ,胆附于肝 ,肝胆同道 ,共司疏泄之职。肝藏血 ,肝藏精汁 ,而精、血实源于水谷之精微在气的作用下化生而成 ,注之于肝 ,肝胆受其血之濡养才能司其正常疏泄之职。然水谷之精微又赖胃之受纳、腐熟 ,脾之运化、转输 ,故前人有“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之说。同时肝气宜升 ,肝火宜降 ,然非脾气之上行 ,则肝气不升 ,非胃气之上行 ,则肝火不降。所以肝胆能司其正常之职 ,必赖脾胃之气机升降及运化功能的正常 ,故肝胆与脾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病因学来看 ,祖国医学…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经脉"实际包含两套完全不同的脉道系统,即行气之脉——十二经脉和行血之脉——血脉。气血是分离的,气即卫气,血即营血,两者各自运行于这两套不同的脉道之中。古人误将"内视"所见的行气之脉与解剖所见的行血之脉及各自脉中的气血视为一体,导致了气脉与血脉、气与血相互混淆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五腑六腑中皆有胃气,凡脏腑、声色、脉舌、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故<内经>有"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之说.临证重视后天之本,对"人以胃气为本"的理论应深刻领会.历代医家治病能得心应手,调护胃气是其重要经验之一.对于脾胃病证的治疗,更有丰富的经验.脾胃代表了脾、胃、大小肠的功能,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枢,一则宜降,一则宜升,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助脾胃之升降,肺的宣发肃降对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也有影响,同时,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临证时可以从纳化、升降、燥湿几方面的病理变化参以寒热虚实来辨别脾胃病的证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